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关系研究
2016-03-07谢玉明
谢玉明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关系研究
谢玉明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毛泽东以其横溢的才华、宏伟的气魄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化人物、著名地标写进诗词,写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游资源的关系:毛泽东诗词遍及名山大川、涉及诸多历史文化名人、与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历程密不可分,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深入挖掘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传承中国革命精神,创新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
毛泽东诗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传承创新
文学地理是一门显学,特别是在全民旅游的今天,作为交叉创新领域,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读书、治学、做人往往互为表里。孔子周游列国,修订整理《诗经》《春秋》;青年司马迁漫游天下,为创作《史记》收集了大量素材;徐霞客用日记体写成的游记,成为古代文学地理的标杆。在今天,我们旅游更看重的是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经典。岳阳城因为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闻名天下,凤凰古城因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重新焕发了生机,李白更是用诗歌为祖国壮丽山河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名片。相较于文章来说,诗歌是凝练浓缩的语言,是情感的高度升华,作为名片来推介旅游资源显得更为精致。本文就试图从毛泽东诗词入手,探讨其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毛泽东诗词遍及祖国名山大川
毛泽东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足迹遍及祖国各地,特别是名山大川,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迈诗篇。这些诗词作品,或直接在题目上“点名”,如《五古·湘江漫游》《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清平乐·六盘山》等;或在内容上出现地名,如《七律·长征》里的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水调歌头·游泳》的长沙、武昌、龟山、蛇山、巫山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广州、重庆、北京、昆明池、富春江。几乎每到一处,就有佳作,而这些作品,在无形中也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增添了色彩、增加了分量。
1.毛泽东诗词之于韶山
韶山是中国众多山脉中的一座,相对于三山五岳,它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因为有了毛泽东,有了他的诗词《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P38)”韶山成了红色旅游圣地。此外,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的《五古·井》《五古·咏指甲花》《七绝·咏蛙》等咏物诗也作于此地。作于1906年的《五言诗·井》是其公开发表作品中创作最早的诗作,末尾两句“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让人回味悠长,遐思无限。《七绝·咏蛙》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豪迈之气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2.毛泽东诗词之于湘江
湘江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原本就高,屈原的《湘君》《湘夫人》分别以湘水男神、女神的拟人手法来描绘湘江,为诗词描写湘江开了先河。到唐代就有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诗人写到湘江,如白居易的“重吊湘江屈”(《曲江感秋二首》、李商隐的“湘江竹上痕无限”(《泪》)。但是湘江在这里出现的缘由多是男女之恋的感伤,进一步说也是怀才不遇的忧伤。在宋代,描写湘江的诗词更多,上至皇帝宋太宗,下至苏轼、杨万里等诗人和姜夔、晏几道等词人,甚至僧人也有描绘湘江的诗词。此外,李白、杜甫、陆游、鲁迅也有以“湘水”之名描写湘江的诗句,如李白“湘水回九曲”(《送长沙陈太守其一》)、杜甫“遥怜湘水魂”(《建都十二韵》)、陆游“晓挂高帆渡湘水”(《对酒作》)、鲁迅“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湘灵歌》)。纵观中国诗歌史,湘江仿佛一条诗歌之路,连接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毛泽东笔下的湘江更多了一份灵性和张力,在《沁园春·长沙》中,湘江是青年毛泽东激扬文字、壮志报国的倾诉对象和崭新起点,正是从橘子洲头中流击水,毛泽东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旧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还与萧瑜等人作有《五言排律·湘江漫游联句》。
3.毛泽东诗词之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在古典诗词中,长安、洛阳、南京、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诗人们的最爱。登科后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回忆江上吴处士的贾岛眼中却只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落寞。身在芙蓉楼送辛渐的王昌龄,心思早已飞到了洛阳,想着该如何回答洛阳亲友的询问;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地,杜甫便想着青春作伴还乡,回到洛阳;韦庄更是用“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的诗句写出了乡思之情。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故人,视线却停留在了扬州,等到了南京又在“吴姬压酒唤客尝”中曲水流觞。当今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却只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喟叹。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北京大学任职、在上海和广州有过工作经历、建国后长期在首都北京工作生活,自然在诗词创作时,会有所涉及。比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1](P25)。”前三句便回顾了他和柳亚子先生三次交往的地点——广州、重庆、北京,第四句点明了二人交往的重点是诗歌酬唱、精神交流,后四句规劝柳亚子先生要放开心胸、展望未来、为国效力、大有作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一洗六朝旧事的烟尘,名为攻城略地,实则天翻地覆,浴火重生,南京城得以正名。《杂言诗·八连颂》以上海南京路上的“八连”为歌颂对象,表达了军民团结的决心。
4.毛泽东诗词之于名山大川
当然,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也曾追随古圣先贤的脚步,在名山大川等著名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处放声吟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P42)。”算是为庐山的险峻风光作了一次软广告,而且暗合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菩萨蛮·黄鹤楼》则为传奇的黄鹤楼丰富了内涵。
二、毛泽东诗词涉及诸多历史文化名人
毛泽东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无论《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是他的重点阅读资料,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了然于心,非常熟悉。因此在创作诗词时,信手拈来,与作品浑然一体。这些作品有在题目醒目显示的,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有的在诗词行文中有名字出现,如《五古·咏指甲花》的“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卜算子·咏梅》的“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华佗”,《沁园春·雪》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因为毛泽东诗词引用的缘故,在建国后就更为人熟知。
1.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人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著名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我国个人创作诗歌的先河。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诗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文人骚客,后来有了端午节的祭奠。在中国文化史上,用一个传统节日纪念一个人,屈原是最为突出的代表。毛泽东青年时代就非常喜爱屈原作品,时常诵读,并多次与外国政要、身边同志谈论心得,对其大为赞赏。在诗人毛泽东看来,屈原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无私无畏、勇敢高尚和献身精神,在《七绝·屈原》中得到充分展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者和奠基人,被人民称作“民族魂”。毛泽东非常景仰鲁迅的人格,喜欢其作品,并于1938年在延安倡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国后,毛泽东对鲁迅尤为重视,到浙江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在其迁墓时亲题碑名,要求工作人员编辑鲁迅旧体诗集,模仿鲁迅诗歌创作旧体诗,亲书鲁迅诗作送国际友人等等。最为著名的是,毛泽东创作了两首《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其一:“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2](P49)。”高度赞扬了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战友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从中共一大到新中国建立,与许多革命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1](P41)。”就是其对友人周世钊、李达、乐天宇等同志的赠诗。周世钊是毛泽东长沙一师同学,李达是毛泽东湖南同乡、同为中共一大代表,乐天宇是毛泽东长沙求学时期好友、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位友人均与毛泽东有着较为深远的友谊。因此,这首诗从湖南的风土人情入手,叙述了几位友人间的交往故事,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通过塑造彭德怀能征善战的威武形象,一位横刀立马的伟岸将领,越山驰骋,夺关斩将,赫然眼前[3(P127)]。把经过长征胜利会师的喜悦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展现了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
3.毛泽东诗词中的其他人物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除了历史文化名人和革命战友,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普通战士和人民群众。因此,他的诗词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民众代表。当毛泽东看到女机要员小李参加民兵训练时拍摄的照片时,当即写下来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P40)。”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6周年,毛泽东写诗《杂言诗·八连颂》颂扬模范八连,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振奋革命精神。其中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至今仍是街头巷尾的标语。
三、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历程密不可分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和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不仅参与了党的一大,是党成立的见证者,更是党的革命成长和新中国建设的主导者。在现代中国革命史和当代新中国建设历程中,毛泽东不仅身体力行,还用诗词讴歌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功绩。这些诗词,有以题目命名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也有在诗词中点名的,如《采桑子·重阳》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忆秦娥·娄山关》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七律·有所思》的“一声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读毛泽东的诗词,仿佛就是接受一次革命史的再教育和精神上的洗礼。
1.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战争
1927年,在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就是对当时革命暴动的生动写照。全词文气,写得集中、紧凑,给人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感觉[3(P45)]。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抵达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4]。”描写的就是一次击退敌人进攻的著名战役——黄洋界保卫战。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敌人从未放弃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反围剿,为此,毛泽东先后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此后,在长征中,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写下了《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歌。
2.毛泽东诗词中的新中国建设历程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期间创作了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一五”计划通过时,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P31)。”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毛泽东用《水调歌头·游泳》,描绘了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还开启了武汉横渡长江游泳的传统。当在人民日报看到江西余江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疫》。当苏联发射卫星、美国发射探险者一号时,毛泽东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写下了《七绝·仿陆放翁》:“人类今闻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2](P39~40)。”
四、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建议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晋在《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一书中指出:“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记载毛泽东人生经历最深刻的精神自传,是记载他对事业追求的另一种生动的叙事‘版本’,更是诗人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性灵花朵[13](P4)。”正因如此,毛泽东诗词仿佛是革命文化的火种,伴随着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历程,染红了大江南北的山水,浸透了一代代国人的心灵。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于是,无名小山因为毛泽东诗词成了红色文化旅游圣地,潺潺溪流因为毛泽东诗词在节假日变得人流涌动,不少名人因为毛泽东诗词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1.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不够紧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各地为历史文化名人的归属还打了不少“笔墨官司”,至于“诸葛亮的襄阳南阳之争”更是屡见报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景观旅游是主要载体。然而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时,人们更多是重冠名、轻开发,重展示、轻体验,重收益、轻效益,重有形的物质资源开发,轻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毛泽东诗词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的无形资源,虽然世人皆知,体验向往意愿强烈,但是却往往得不得当地政府和旅游资源开发者的重视。我曾到韶山毛泽东故居瞻仰,除了故居半小时等待和几分钟参观外,能让人驻足停留之处不多,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也经不起路途的颠簸,回家即不能观瞻;我也曾到上海的南京路徜徉,各色商家锣鼓喧天的彩旗招展处不见八连落寞身影;我还曾在不同地方看到毛泽东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苍茫大地间。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在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上下功夫。
2.对毛泽东诗词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对毛泽东诗词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毛泽东诗词是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瑰宝。我们对毛泽东诗词,不仅要深入学习、系统研究,更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保护性开发,让红色文化基因和毛泽东诗词相得益彰。毛泽东诗词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中小学德育课、语文课、历史地理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课、书法鉴赏课等思想文化课程中适当加入毛泽东诗词成分,让毛泽东诗词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奠定教育基础。宣传新闻部门要在舆论宣传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化,让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化资源在主流思想舆论中发声壮大,提高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毛泽东诗词涉及之处的当地政府和旅游资源开发者要加强对毛泽东诗词等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规划管理中将毛泽东诗词等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有形的山水建筑中,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比如井冈山市的黄洋界就做的不错,将毛泽东三首井冈山诗词中的黄洋界与历史故事、当下的实景相结合,使得“天下第一山”的盛名更富文化魅力。
二是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毛泽东诗词好比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其中的核心景观;如果毛泽东诗词是一张瑰丽多姿的山水国画,那井冈山、北戴河就是其中的浓墨重彩;要是将毛泽东诗词看成一部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图谱,那么鲁迅、彭德怀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从1976年到如今已经4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之后,革命历史可以在“两学一做”中重温,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毛泽东诗词却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中渐行渐远。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在红色文化旅游体验中印证毛泽东诗词不失为一种传承创新和改革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将毛泽东诗词中涉及到的山水人物、历史事件和当地的社会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统筹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
三是要充分借鉴国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典型案例。“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灵魂是创意,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5]。”毛泽东诗词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灵魂,在保护开发上要多吸收借鉴国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典型案例。比如在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曼彻斯特把过去工业时代留下的大量工业遗产加以改造利用,使它们成为很好的创意资源[6](P26)。又如在法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精心修复各种古建筑遗址、城堡、教堂和老街区,以达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6](P40)。还有就是德国的德累斯顿市,十分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把传统文化遗产作为促进城市复兴的一项重要计划来实施,有效带动了城市发展[6](P41)。
[1]毛泽东.毛主席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郑广瑾等.毛泽东诗话[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49.
[3]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7.
[4]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学习井冈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32.
[5]陈少峰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8.
[14]张胜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对城市的作用及中国的发展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6.
2095-4654(2016)10-0053-05
2016-07-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162400410283);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新常态’下河南省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研究”(SKL-2016-794)
I20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