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熟语维译研究
——《毛泽东选集》(1-4卷)为例

2016-03-07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谭波尔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熟语隐喻译文

关 红,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谭波尔

(喀什大学 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熟语维译研究
——《毛泽东选集》(1-4卷)为例

关 红,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谭波尔

(喀什大学 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合成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对《毛泽东选集》(1-4卷)(以下简称《毛选》(1-4卷))熟语进行探究,以便顺应不同文化语境的要求,进而动态选择最佳关联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实现维译的目的。

《毛选》(1-4卷)中的熟语;隐喻;概念合成;关联-顺应维译

Nunberg,Sag&Wasow[1](P491~538)利用探讨句法模式的同时对熟语进行了探究;Gibbs[2](P20~35)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熟语的概念隐喻假设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成语的常规性和比喻性;另外也有少数外国学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熟语进行了分析。国内的研究,如王德春、孙维张等人(20世纪80年代)对汉语熟语的语义结构、意义概念及其结构的修辞方向进行了逐一探讨;马国凡、刘洁修等人(20世纪90年代)对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张辉(2003)[3](P5)从隐喻、转喻及概念整合的新视角探讨了熟语的深层意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熟语的内在机制及其翻译影响因素,以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为理论指导,阐释翻译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毛选》(1-4卷)熟语的涵义。

一、《毛选》(1-4卷)熟语维译过程中隐喻体现

远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对隐喻下了定义,即将彼此的事物名称用在其他事物上,也就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来替代直接表达的方法[4](P172)。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凭借生活经验和已经储备的知识,利用联想将即将认识的新事物进行抽象概念表达,在创造新词语的过程中,原先的认知域及其形成以后的之间相互投射[5](P148~149)。收录于《毛选》(1-4卷)中的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及歇后语)是汉民族长久历史以来沿习的固定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尤其突出汉民族语言鲜明的特色。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理据与其他民族的不同在熟语这里可以得到具体的表现[6](P139)。比如,成语“削足适履 / 脚”转摘自[7](P165)《淮南子·说林训》中“骨肉相爱,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中的句子比喻在剥削阶级的内部,统治者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为了个人利益、个人名利,不惜残害亲骨肉的现象。直接维译为“øtykkε maslaʃ turuʃ ytʃyn putni junuʃ[8](P390)”.在此熟语的概念建构中,“足”映射“人之亲情”,“履”映射“盗贼”,“削足适脚”映射“为了个人名利,不惜残害亲骨肉”。在上面的这两个概念域当中,足对应人之亲情,履对应盗贼的类似性同其关联性在不同的心理空间被逐一映射,进而建构出此熟语的隐喻涵义:公与私、统治者与个人名利,明争暗斗。毛泽东在这里引用“削足适履”这个成语,教导我们,在吸收别国、别人的经验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犯错误。

二、《毛选》(1-4卷)熟语维译过程中概念合成体现

概念合成[8](P152)(Conceptual Blending)总共有四个抽象空间分别是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一或称作来源域(Input space one)、输入空间二或称作目标域(Input space two)及其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其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出第三类空间的一类属空间,另外这四个空间的输入部分投射至第四个一类属空间产生合成空间。收录于《毛选》(1-4卷)中的大量的熟语的心理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二者相互整合,从而构造出某些对应关系进而达到民族语境熟语的具体意义。在这里《毛选》(1-4卷)中的维语熟语意义是维译者通过思维活动有选择地思考、斟酌、提取及其合成维译意义的建构的结果,绝不是单纯的对字面意义的简单累加,它是一系列的实现语义重构的动态转换的过程。例如,毛泽东在[7](P4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引用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这里的引用,输入空间一即《毛选》(1-4卷)熟语空间(来源域) :毛泽东引用《新序文》包括初始义: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无色无主;隐喻义:叶公好龙并非真喜龙只是在自家梁柱、门、窗雕龙其则有力想图,直接维译“je ɡuniεddihani jaχʃi køryʃ wεqεsi[9](P100)”。输入空间二即话语感知空间(目标域):包括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打着复兴革命的旗号等。来源域(《毛选》(1-4卷)汉文版熟语)与目标域(《毛选》(1-4卷)维文版熟语)概念内容上存在于一类属空间,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也就是在概念空间(译者和所译事物,以及译者对这一事物所要达到的意图)中,这些心理空间彼此相互一一映射。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互关联部分被激活和提取的原因是因为概念空间的彼此作用性与依赖性。“叶公映射着大革命时期蒋介石这一类人,龙映射着复兴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合成空间暗示着蒋介石复兴革命表面欢喜,实则是畏惧革命”,通过整合以上几个心理空间解读这个熟语完成了对它的意义建构,我们将其维译为“je ɡuni djadejʃlarnieizida iniqilab torisida søzsetip,εmεlijεttε inqilabtin qorqup, inqilabqa qarʃi toranliqia misal qilidu[9](P108)”。

三、《毛选》(1-4卷)熟语的维译在关联—顺应中的体现

自从异化、归化[10]的翻译策略被Venuti提出以来,有关于熟语翻译策略的研究就一直处在热议之中。本文为了追求译文熟语与源语熟语之间的间接等值,寻求维译文语效的最佳关联性,试着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着手研究《毛选》(1-4卷)维译本熟语与源语言的对应性[11]。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译者翻译《毛选》(1-4卷)时必然要考虑文化语境等诸多因素,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翻译方法,实现维译文交际的最佳关联。以下为了寻求《毛选》(1-4卷)中熟语维译的关联顺应性分别从历史、宗教和思维方式等文化语境要素方面加以探讨。

1.汉维历史文化在《毛选》(1-4卷)熟语维译关联顺应性体现

收录于《毛选》(1-4卷)中的熟语维译不单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由于汉文版《毛选》(1-4卷)中的语言与维语读者语言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毛选》(1-4卷)汉文版熟语与维文版熟语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文化缺省”。汉文版的《毛选》(1-4卷)部分熟语,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语中的“异质”和文化特色,将一些隐含深刻意义的历史典故、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汉文化理据和汉民族文化特征的熟语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如“秋毫无犯(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转摘自[7](P376)如果直译为:qiltʃilik nɛrsiɡimu tʃeqil masliq,尽管大意差不多,但却丧失了《毛选》(1-4卷)作品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信息不能取得最佳关联的效果,需要加注进行解释说明:“Armijidɛ amminimɛnpɛɛtliriɛ qiltʃlikmu zɛrɛr jɛtkyzyʃkɛ jol qojmajdian intizamni jyɡyzmɛyktɛ[12](P853)”。如此,维译文不单单能有效传递汉民族文化信息,还能顺应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语境语效上实现其最佳关联性。又如在《毛选》(1-4卷)中选取的熟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7](P905)(出自《说苑·正谏》)。”),联系上下文翻译为“beliqtʃ quʃ bilɛn qululɛ tutuʃup qalsa, pajda beliqtʃia boptu; jatʃiwɛk tʃirildaqni tutmaqtʃ bolsa,seriq qutʃqatʃ unipejia tʃuʃuptu.[12](P211)”可以比较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对于此类的《毛选》(1-4卷)中的熟语维译译例,采取异化策略分析熟语能更好地保留汉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进而有效地传递其所承载的大量丰富的汉语言文化信息,这里采用注释法对于激活维吾尔族读者内心对汉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构建相类似的文化图式,方便于顺应汉文《毛选》(1-4卷)中文化语境和读者的认知语境。

2.汉维宗教文化在《毛选》(1-4卷)熟语维译关联顺应性体现

维吾尔族整个民族备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而影响汉民族的则是佛教文化,两者宗教信仰的这种差异在熟语中明显的反映出来,如《毛选》[7](P1486)(第4卷)中有句熟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针对这样的熟语,一般有两种译法,将其译为:dllat qelitʃini taʃlisa, dɛrhal ɛwlija boluʃi[14](P694),或者译为:jaman joldin qajtiʃ。前者采用直译法保留了汉民族文化内涵,译文遵循了忠于原作的原则,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中注入了汉民族的佛教文化;后者涉及了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意译的方法顺应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比较两种译法:后者不光顺应了民族文化语境,语效上也取得了最佳关联,因此笔者更加倾向于后者的翻译。

3.汉维思维表达形式在《毛选》(1-4卷)熟语维译关联顺应性运用

由于汉维两个民族方方面面的区别,汉维两个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系,反映了其思维差异性。汉族人擅于综合性归纳归类总结,想象力丰富,思维直接性表现能力强,思维模式多成圆式。维吾尔族人善长于逻辑分析和推理,呈线性思维模式;汉语是表音表意的语言,文字书写主要以表意为主;维语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文字书写是拼音文字,句子词汇文字语言层面上的表达是汉维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的直接反映所在。如,节选自《毛选》中汉语熟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7](P28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7](P877)”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采用何种方法,还要考虑汉维两个民族方方面面的区别,以便达到译文在语言语境上的最佳关联性。上面的熟语如果进行意译,分别可处理为: jolwasniuwisia kirmisɛ,jolwas balisini tutalmajsɛn;dandin kɛtʃmiɡytʃɛ, dnana jɛtkilibolmas.《毛选》直译则分别为:jolwasniuwisia kirmɛj turup,jolwas balisini tutalmajsɛn[9](P660).;ɛzɛp bilɛn homujumɛn qɛbi zalimlara, kala bolup basiɡimɛ sɛbi balilara[14](P150)..从上面的译文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用顺应了维吾尔族抽象的思维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兼顾了维译文语境的有效关联及语言措辞更显贴切、生动。

以上《毛选》(1-4卷)熟语维译范例的探究,反映了汉维两个民族尽管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区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处世的态度各有千秋。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毛选》(1-4卷)中熟语表征现象的描述及其维译探究,笔者认为,维译者如若把《毛选》(1-4卷)中承载的具有大量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的熟语有效地译为维吾尔语,并被少数民族所认同和接受,仅仅只是一个典型,要想全面的把握两种语言的交际意图,以求达到二语的最佳关联。首先就要深入的了解汉维民族的语言文化,懂得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传统。再次,自身具备深厚的汉维民族文化认知心理和掌握一定的汉维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最后,在深究关联顺应理论原理的基础上,以动态感知的语境效果分析研究两个民族的日常心理交际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最终实现两种语言的顺应模式,以求达到交际的目的。

[1]Nunberg,G,Sag,I.A.Wasow,T.idioms[J].Language,1994,(3):491~538.

[2]Gibbs,R.The Poetics of Mind [M].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3.

[4]张润田.浅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J].海外英语,2012,(9):172.

[5]王岩.汉语熟语的行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9):148~149.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39.

[7]毛泽东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1 490.

[8]余露.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熟语理解与翻译探究[J].2012,(11):152.

[9]毛泽东选集(维文版)[M].(第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57.100~660.

[10]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11]杨蒙.语言顺应和文化翻译[J].外语翻译教学,2006,(3):59.

[12]毛泽东选集(维文版)[M].(第3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63:150~211;853.

[13]毛泽东选集(维文版)[M].(第4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62:694.

[14]毛泽东选集(维文版)[M].(第2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61:150.

2095-4654(2016)10-0043-03

2016-06-23

H519

A

猜你喜欢

熟语隐喻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