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白华“超世入世”人生观之建构

2016-03-07吴洋洋

关键词:宗白华歌德入世

吴洋洋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宗白华“超世入世”人生观之建构

吴洋洋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宗白华早年倡导“超世入世”人生观。歌德是此种人生观的代表人物。“超世入世”人生观既受到了中西方哲学的影响,也与宗白华本人的个性、修养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宗白华的人生观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也影响了他日后的学术选择。

宗白华;人生观;美学

宗白华,原名宗之櫆,字伯华,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我们对宗白华的关注,往往集中于他对艺术和审美的论述、对中国艺术的阐释和西方哲学的翻译。与之相比,他关于社会改造、人生理想的学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宗白华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系列文章中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继王国维、蔡元培之后,“理想人格”的问题又一次得到比较充分的论述。在中国现代美学启蒙救亡的背景下,与许多学者一样,宗白华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对“少年中国”的设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说人生观》(1919)、《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办法》(1919)、《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1919)、《“实验主义”与“科学的生活”》(1919)、《墨子的人生学说》(1919)、《学者的态度与精神》(1920)、《青年烦闷的解救法》(1920)、《新文学地源泉——新的生活内容底创造与修养》(1920)、《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1920)、《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1920)等一系列文章中,人格、生活、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宗白华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明确的“超世入世”的理想人生观,对他日后的美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理想的人生观

在宗白华看来,哲学家的任务主要是两个:一是依据科学建立真实的宇宙观;二是依照真实的宇宙观建立真实的人生观。这也符合中国古典哲学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建立人生观的目的是决定人生行为之标准。可见,理想的人生观一是能顺应宇宙规律,二是能决定人生的意义。

在《说人生观》一文中,宗白华将人生观分为三大类,即乐观派、悲观派、超然派。每个大派别下又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小派别。在乐观派的眼中,人生和宇宙都是完满的,怀揣勇气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认为人生无憾事,此者可称为乐生派。此乃乐观主义者中积极的一派。另有两种消极的情形:一是热忱之士发现艰难的世事与自己对世界的设想差距太大而失意、悲愤、颓废;二是纨绔子弟以享乐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陷入萎靡不振、堕落奢侈之境。这两种可称作激进入世派和佚乐派。在悲观派中也可以分为三派:遁世派、悲愤自残派和消极纵乐派。遁世派采取逃避的办法,亲近自然,厌倦社会与世俗,往往以世外高人的面貌出现;悲愤自残派是激进救世而不可得,遂起自伤之念,以屈原为代表;消极纵乐派则是对社会失望至极,以纵情享乐的行为掩盖自己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三者虽然行为方式不同,但都出自对人生的悲观认识。宗白华指出叔本华哲学就是人生悲观派的代表。叔本华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欲望,欲望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永动钟摆,因为欲望无法满足时会感到痛苦,欲望满足时又会感到空虚。

除了以上两大类之外,宗白华还提出超然观人生观。这一派与前两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生本无悲观、乐观可言,宇宙和人生的流转都是依据规律和公理而动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而且这类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发现心为形役、识为情牵,若想超越悲乐就要尽可能超然释怀。超然人生观具体又可分为三类:超然入世派、旷达无为派和消闲派。旷达无为派对人生采取清静无为的态度,于个人德行无亏,但是缺少社会责任感;消闲派则是以艺术消遣人生,无大害于社会,亦不从事学术事功,但为人类的精神世界贡献了艺术品。

宗白华认为,诸种人生观最可取的当属超然派中的“超世入世派”:

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观者也。真超然观者,无可而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绝非遁世,趋于寂灭,亦非热衷,堕于激进,时时救众生而以为未尝救众生,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进谋世界之福,而同时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进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为失败而丧志,大勇猛,大无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坚强,宗旨之正大,行为之稳健,实可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为人生行为之标准也。[1](P24-25)

所谓“超世入世观”,就是既要有出世的胸怀,又要有入世的态度。以超功利的眼光面对人生和生活,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世事,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人生观的问题在宗白华的学术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宗白华认为改造社会的最优方法不是从政治、武力上去改造,而是以教育和实业去改造。教育的核心是“造成一班身体、知识、感情、意志皆完全发展的人格”[1](P36)。新文化运动的阻碍在于普通民众既感觉不到精神生活,也没有对理想生活的需要。只有树立理想的人生观,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会选择奋斗与创造的生活。中国社会乃至古老东方的“森林文明”才会得以积极改造。

二、歌德:理想人生观的代表

宗白华以自己的人生履行了“超世入世”的价值观念。同辈哲学家冯友兰评价他“旷达是晋人风度的要点,达到这种境界自然就是晋人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白华的为人就是晋人风度”。他的学生哲学史家熊伟在钦慕老师的人格时说“一生很可爱,陶渊明的风格是他一生的特点”,“他很洒脱,对身外之物看得很轻,有哲学家的韵味”[2](P55)。而在宗白华本人看来,最能代表他人生理想的人物是歌德。

歌德的文学和哲学对宗白华影响较早。五四运动前夕,宗白华就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德文,因兴趣所致,研读了歌德、席勒、赫德尔林等人的文学名著,以及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著作。其中,歌德的人生尤为吸引宗白华。发表于1932年的《歌德人生之启示》是他研究歌德的第一篇论文,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1933年,宗白华还编辑了一本歌德研究的论文集,集合了当时对歌德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他将歌德视作指路明灯,歌德的生活观念、方式、人生历程对宗白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有很深的启迪。他曾专门探讨过歌德的人生启示,歌德的人格和生活可谓极尽人类的可能性。歌德人生最成功之处即在于“小我”扩张成“大我”,他的个体生命与自然和世界融为一体。叔本华所说的私欲之害也就得以解决和超脱了。

在宗白华看来,西方经历古希腊、基督教、文艺复兴文明之后,西方文明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期,同时也面临重重危机。人失去希腊时期的人与宇宙的和谐,失去中世纪对上帝绝对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解放,同时也感到苦闷、彷徨、无所凭依,这是近代人要面临的问题。歌德不同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之处在于,不仅以作品对其所处时代进行探讨,还以他的人格和生活表现出近代人生的特殊意义与内在的问题。歌德以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探讨了人类的可能性,将西方自强不息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东方乐天知命的人生智慧结合起来。这与宗白华倡导的“超世入世”的人生观在根本上思路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歌德的人生给人以三个不易被理解的印象:一是生活全体的无穷丰富;二是生活中具有的奇异谐和;三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矛盾。这三种印象相反相成。而造成这三种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即“一切真实的,新鲜的,如火如荼的生命,未受理知文明矫揉造作的生活”[3](P6)。宇宙的普遍原理是人生和生活处于的两极之中:生命与形式、流动与定律、向外扩张和向内收缩。歌德的人生之所以呈现出三种让人不解的印象,就在于他以自己的生活象征了这个原理,他的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是一体的。

三、宗白华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如何看待宗白华“超世入世”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代的很多美学家都会从学理上探讨社会和青年人生的改造问题。在他之前,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在他之后,有李石岑、丰子恺、邓以蛰等人。因此,理解宗白华的人生观,既需要肯定其个性色彩,又要看到时代思想的共性之处。

(一)个性因素

宗白华的人生观得益于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人生经历。宗白华为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第27世孙,其父宗嘉禄一生研究过水利、兴办过新式学堂、担任过几所大学的教授,颇具才华,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母亲方淑兰也出自书香门第。外祖父是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的后代,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可以说耳濡目染之间,宗白华有很好的家学传承。宗白华八岁入新式小学读书,接触新学。15岁学习英文,16岁学习德文,17岁从事文学创作,写出很多清新绮丽的诗歌。少年时代的读书求学经历,为宗白华日后从事哲学、美学研究以及文学创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宗白华青少年时代就倾心老庄哲学。老庄哲学中崇尚自然、虚静坐忘的哲学态度和人格理想对宗白华有强烈的吸引力。他特别热爱大自然。在年少时,他观察天上的流云,竟然有做云谱的想法。日后他在《流云》中写道: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便似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

月的幽凉,

心的幽凉,

同化入宇宙的幽凉了。

可见宗白华是陶醉在自然里思考人生的。正是由于他宽厚的个性、平和的心境,使他后来将对现实改造的理想,融入到艺术的把握与审美的追求之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宗白华有很多剖析、把握社会问题的论述,皆以冷静的姿态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际客观的学理考察,不发表过激言论,不做无稽之谈。

(二)启蒙救亡情怀

启蒙救亡是中国现代美学家们的普遍心态。这既是近代史上中国特殊的国情造就的,也是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宗白华的求学道路与鲁迅的求学之路有几分相似。1916年秋,宗白华升入上海同济医工学堂(后改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进行医学专业学习,兴趣使然他更偏爱哲学、美学研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恶化,五四运动的兴起,爱国情怀让宗白华的求学之路发生巨大的转变。最终,他做出了与鲁迅同样的选择。不同的是,鲁迅是以鲜活的文学形象作为“匕首”和“投枪”来叫醒“铁屋子”里的人,宗白华主要是通过哲学、美学的论说来转变国人的人生观,从而实现自己的救世主张。宗白华早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发表一系列探讨如何构建理想中国的文章。现在看来,这些文章虽然存在理想化倾向,但能够反映出宗白华的学术绝对不是与世隔绝。他认为,改良社会非自下而上不可,当务之急就是从“我”做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0世纪30年代以后,宗白华很少在文章中涉及改造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但并不等于他放弃了这种努力。人生艺术化就是他在实践层面贯彻“超世入世”人生观的方式。在宗白华的眼中,生命便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他将人生当作艺术品的塑造,生活就是他完成人生艺术品的“工作场”。唯其如此,人才能不为物役、不为心役。正如王德胜所指出的那样:“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是宗白华不灭的理想追求,并始终同他个人对于生命创造与生活奋斗的憧憬联系在一起。无限创造的生命欲求,催生了宗白华对于人生艺术化的热情; 而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则为生活的热情创造确立了现实的目标。”[4]从大的方面看,宗白华提出人生艺术化的概念,是希望国民转变思想,树立起艺术人生的态度,从而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弥补民族精神的缺失。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面向人生的,与他人纯粹的理论研究并不相同。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出世入世”人生观的学术投射。

[1]宗白华著,林同文.宗白华全集:第1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德胜.宗白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宗白华著,林同文.宗白华全集:第2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德胜.“心里深藏着一个世界”——宗白华的人生理想与实践[J].求是学刊,2002(4).

[责任编辑 孙 葳]

2016-06-17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彷徨与独立——中国近代美学初创背景下的美学家心态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65号)

吴洋洋,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I206.6

A

2095-0292(2016)05-0124-03

猜你喜欢

宗白华歌德入世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歌德的书
我们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我要歌德的书
歌德的宽容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
朗费罗与歌德文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