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7-01-18叶善青吴飞美

关键词:省域生态效益指标

叶善青,吴飞美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2.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叶善青1,吴飞美2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2.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梳理生态效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为二维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废物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进步、设施改善”为主要导向,从“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变量层”等四个层次构建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的复合型指标体系,并围绕生态效益的核心定义搭建计算模型,综合使用多属性综合评价和加权模糊隶属度函数法等,克服以往构建复杂的计算体系或单一使用某种分析方法不同的不足,全面、恰当和准确地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循环经济;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后续发展乏力的矛盾更为突出,人们认识到过去片面追求劳动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增长动力必须转变为追求环境和资源效益。我国在2013年颁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分别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经济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和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科学分析我国各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状况,综合评价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差异,寻求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效益研究现状

(一)生态效益基本理论及概念演进

生态效益作为衡量和管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近年来被经济、管理学界关注和研究,其理论和概念经历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过程。

1.20世纪90年代初概念初提。生态效益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德国学者Sturm和Schaltegger提出,界定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比值。此后在商业界中开始流行。

2.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念和理论内涵得以拓展。标志性事件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 (WBCSD)于此间提交的《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视野》报告 。报告中的生态效益用Eco-efficiency表达,中文也译为“生态效率”,系 Economical(经济的) 和 Ecological(生态的)的前缀eco和efficiency(效益、效率)组合而成,体现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核心思想;并认为生态效益指满足人类生活的商品和服务不但在价格上、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能降低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强度,体现商品服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致性。 同时,WBCSD还提出生态效益实现的七个要点。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用范围扩大。生态效益概念不但在商界,而且在社会各界传播和流行,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和运用。例如,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生态效益概念拓展到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认为广义的生态效益概念,是典型的投入产出的效度指标,即生产、资源各要素的投入与资源、环境消耗的比值。欧洲环境署(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更是通过生态效益对宏观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指标化考量,体现以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本质追求。

4.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生态效益概念被我国引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之产生,例如:李丽平等人主要是将生态效益的概念运用到我国的环境管理中去。周国梅、彭昊等人则将生态效益运用于循环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评价,认为生态效益是生产消费对环境的投入和产出比值。汤慧兰、刘丙泉等人则在阐述生态效益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具体指标计算进行探索。

纵观国内各专家学者对生态效益概念和理论的各种表述,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生态效益就是考量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效度,即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资源消耗量与其所创造的价值量的比值。

(二)常见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生态效益是当代研究热点,其评价方法的成果目前有很多,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评价的主体、对象、目的、层面、视角不同,选择的评价方法也不同。笔者归纳主要有以下五类:

1.简易比值法,即根据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的生态效益的定义,而推导出简易的比值计算方法: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损耗。在此大框架下,衍生类似的比值计算法,主要在于分子和分母所代表的具体项目各不相同。比如,学者Schaltegger提出,生态效益=产出/环境影响增加量,芬兰政府则采用“生活质量的改善/自然资源的消耗+经济支出”,2003 年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则是把比值中的分母“环境损耗”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臭氧层物质损耗等指标具体代表,而且分子与分母互为颠倒来计算比值。

2.指标评价法,这是目前使用较广的生态效益评价法,主要是运用产出与投入的指标来衡量生态效益,进而发展为各种不同门类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发展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人类生态系统指标等。德国就采用土地、能源、原材料、水、酸性和温室气体等六种要素的效益构建环境经济核算指标体系。

3.生态足迹评价法,即加拿大生态学教授威廉·里斯(Willian E. Rees)提出的Ecological Footprint,通过比较地域内的生物生产力面积与持续消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该评价法主要是将资源能耗折算为海域、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等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分析比较。

4.量能数值分析法,如美国生态学家创立的以太阳能作为各种能量物质比较的统一标准值的能值法,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有能量平衡分析、物质流分析法、热力学分析、工业代谢分析、BPEIR 模型、分类分域评价等方法。在实践中,还有Delphi 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成对因素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等。

5.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指利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三)现有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和运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自从生态效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测度工具以来,各国学者和政府部门围绕其概念阐述、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进行大量的成效卓著的探索。由于我国能源和生态环境巨大消耗问题是在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伴生,国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相对较晚,存在一些不足:

1.概念层面较为集中。国内生态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生态效益自身的定义、评价指标的选用、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的方法应用等领域,对于生态效益提升发展、影响机制等还较少涉及。

2.应用层面有待拓展。相对重视生态效益于工业、产业、园区等某一行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而对区域层面研究或单项领域少。即使有针对区域性的循环经济的评价,也多是从“经济、环境、社会”等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单独对区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展开评价的研究较少。在方法应用上也存在“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的不足。

3.内容层面还待完善。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针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关系、生态系统效益、单个经济体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益等方面的评测,而对于区域间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实际运用、影响分析、提升动力等都还未见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4.普及层面尚需努力。国内对生态效益的普及宣传还做得不够,目前更多的是学者专家致力于其研究,而政府、企业、大众等将其列入工作日程进行大力宣传和践行尚未形成气候。

二、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不同于以往工业园等某一经济领域或经济体的评价,省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其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评价,还着重突出省域生态效益的评价、比较、影响及提升等内容的拓展研究和应用。因而。其指标体系的构建重点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要基于循环经济的“5R”原则,构建层次结构合理,指标意义明确,数据统计方便,能充分反映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机制。二是指标选取全面完整,既要有省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指标、发展潜力指标,也要有相应发展程度指标、发展管理指标,体现省域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整体效益。三是指标数据和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能独立代表、动态反映省域循环经济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的属性、状态和特征,在相互作用中把握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四是数据的采集、模型的建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对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做出最真实和客观的衡量和评价。

(二)指标体系框架

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走“减物质化、物质再利用、资源化、人类发展福利”的常规思路和多以“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从省域“经济社会—生态”二维定位出发,通过建立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变量层等四层以及各层下具体子系统,对生态效益全方位、综合、深入的评价。目标层:构建能直接体现省域生态效益状况,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废物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进步、设施改善在内的六个要项在内的目标体系;指标层:围绕每个目标,从不同纵深设置指标,构成层次清晰、系统严密的纵向系统;变量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筛选相互联系的代表性度量,具体反映指标状态、程度、强度。其结构框架见表1。

表1 中国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变量层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地区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地区社会发展和福利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技术进步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GDP比例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科技产出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资源利用资源生产率土地资源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万元GDP水耗万元GDP能源消费总量农用地面积清洁能源使用率废物处理工业废物处理工业用水处理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农业废物处理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城市废物处理城市中污水处理回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其他废物处理主要再生资源处理回用率环境保护环境管理规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规模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污染物排放水平单位GDP废水COD排放量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烟尘排放量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历史文化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率生物多样性存在城市生物多样性比率

(三)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

常见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在单独使用、计算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适应省域范围的评测。比如,常用的因子分析法对统计数据要求较苛刻,一旦无法通过 KMO 检验则评价失败;层次分析法(AHP)指标权重赋值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多指标评价时往往因排序容易出现互相干扰,影响单位决策精度,且庞杂的数据也不易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同向性”检验。与此不同,综合评价方法是根据不同变量的特点,灵活应用现有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评价方法,得出各个指标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和直线型隶属度函数法对得到的指标值做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相对客观、可信度高的生态效益比值。综合评价具体实施如下:

三、研究结论

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如果单采用一个指标,如土地资源生产率、污染物排放等反映问题较为片面,评价也较为单一、有局限;如果继续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效益,就无法很好地把握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生态效益。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二维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废物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进步、设施改善”为主要导向,从“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变量层”等四个层次构建一个复合型指标体系,能更直观地为有关部门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方向和抓手。

与以往构建复杂的计算体系或单一使用某种分析方法不同,该指标体系围绕生态效益的核心定义搭建经济社会产出和各种环境损耗比值的计算模型。由于体系的变量和指标依然众多,该模型主张根据变量特点使用各自的分析法,然后运用多属性综合评价和直线型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量值类型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再通过评价矩阵、运用熵权法给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环境影响指标赋予权重,从而计算出省域生态效益,这样减少单纯运用某种评价方法的不足,更能全面、恰当和准确地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省域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和模型,收集各省的经济社会产出和各种生态环境影响指标数值,经过以上的计算过程就可以得到各省的循环经济生态效益总体情况,为政府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1]Schaltegger S, Burritt R.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sues, Concepts and Practice[M]. Greenleaf,publishing, 2000.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合香.模糊数学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WBCSD.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 [M]. Geneva: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0.

[4]Poeschl M,Ward S,Owende P. Prospects for expanded utilization of biogas in Germany[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7):1782-1797.

[5]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 2015(2).

[6]周杰,周宏大. 中国产业循环经济[M].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5-38.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07-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弈视角下的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71573114);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DEA的福建省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2014R0078);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福州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机制与政策研究”(2015B03)

叶善青,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吴飞美,闽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

F20

A

2095-0292(2016)05-0090-04

猜你喜欢

省域生态效益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