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常州籍语言学家对汉语注音系统的贡献
2016-03-07薛荣,王丹
薛 荣,王 丹
(常州大学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现代常州籍语言学家对汉语注音系统的贡献
薛 荣,王 丹
(常州大学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常州自古人灵地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继段玉裁、张惠言、张成荪等古代语言学家之后,近现代现常州籍语言学家致力于中国文字改革,吴稚晖先生主持制定并推行“注音字母”;赵元任先生拟订“国语罗马字”草案;瞿秋白主张使用“拉丁化新文字”;周有光先生则集众家之大成,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起草人。四位先生的探索及实践为汉语注音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语拼音方案》;拉丁化新文字;语文现代化;周有光
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地理位置优越,既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常州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便是名家辈出之地。其中,常州籍语言学家表现尤为突出,以清代为例,段玉裁发现古韵“支脂之”三分,著《说文解字注》,张惠言、张成荪撰《说文谐声谱》,总结传统古音学研究方法,并提出“丝联绳引”法,为“反切系联法”奠定了基础;乾隆嘉庆年间“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庄存与、刘逢禄等人,推动了儒家经学研究重点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的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变革、新旧思潮碰撞的背景下,常州籍语言学家吴稚晖、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等人充分认识到语言对社会发展的制约,积极参与文字改革运动,对汉语注音系统及中国语文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吴稚晖先生大力推动“注音字母运动”,主持汉字统音工作
在四位语言学家中,吴稚晖先生最为年长,对汉语拼音化进行的探索最早。吴稚晖先生认为:“国民常识之有无及完全与否,质言之,即国之文明野蛮所由分。”[1](P43)他认识到中国旧式教育的弊端,大力普及教育,提倡运用白话文,并致力于国语改革运动。他曾在《二百兆平民问题最轻便的解决办法》中,分析了在平民百姓中普及教育的紧迫性。吴稚晖先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认为注音字母是解决平民识字问题的最好办法:“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候,应急的注音字母,是普及教育的最好的利器。”把注音字母看作四万万人的救星,并“要即刻传播起来,早传播一天就早得一天的功效”[2](P123)。1912年5月,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同年7月召开“临时教育会议”,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决定从统一读音入手,全面推行国语教育。1913年,吴稚晖组织召开“国语统一读音会”,会议主要包括审定国音及核定音素、采定字母等工作。为了确保统一国音的顺利推广,会议还制定了《国音推行七条》,其中具体提出“中学师范国文教员及小学教员,必以国音教授”,“请教育部将公定字母从速核定公布”等7项内容。
吴稚晖先生为统音工作的实行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解除有人误认为注音字母是又一种新汉字而拒绝使用的疑虑,他解释说:“注音字母乃是一种拼音之器具,说穿了,一个简单的反切,他并不是什么文字,不过帮了汉文,作些拼音工夫。”吴稚晖先生还认为:“国音统一不统一,全在国音字典。”[3](P14)吴稚晖本人认为,汉字与其他各国文字相比,本有其极美处,他的短处,只是无音可读,“若能替他娶一注音的老婆,配合起来,汉文或者也可算天下之至美。”可以说“注音字母与汉文,离之则两伤,合之则两美”[2](P44)。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召开,吴稚晖任议长,历时三个月,经多方协调,最终编成《国音汇编草案》,审定常用字读音。1918年又编定一部《国音字典》,收字一万三千余。
二、赵元任先生积极投身于“国语罗马字运动”,拟订“国语罗马字”草案
1919年,在“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指引下,一批开明知识分子自发集合起来,吸取注音字母推行不畅的经验,秉承“与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采用世界通行之字母”[4](P1)的理念,展开了旨在改革汉字的“国语罗马字运动”。赵元任先生是该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在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对国语罗马字的制定和推行做出了贡献。
在理论方面,作为国语统一筹备会、国语推行委员会、“数人会”的成员,赵先生很早就开始研究拼音汉字问题。1916年,他便在《留美学生月报》中发表文章,讨论改用罗马字拼音的相关问题;1922年发表《国语罗马字研究》,该文详细地阐释了制订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二十五条原则,其中“为永久的实用计、牺牲理论上的规则、限于二十六个老字母不造新字形、不加符号”[5](P99-112)等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还拟订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成为后来集体拟订方案的重要基础。1925年,刘半农先生在赵元任家发起成立“数人会”,主要成员还有钱玄同、黎锦熙、汪居怡、林语堂等,“数人会”每两三个星期聚会一次,商议国语罗马字母拼音方案和读法,终于在1926年9月制定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此《法式》正是在赵元任提出的“新国音方案”的基础上拟制,1928年由大学院作为注音字母第二式予以正式公布。
赵元任先生在国内、国外大力推行国语罗马字。在国内,赵先生编制了《国语罗马与威妥玛式拼法对照表》(1929)、《国语罗马字常用字表》(1930)等材料及读物,说明罗马字的拼写方法。在汉语教学中,他极其重视语音教学,提出“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的教学理论,先后出版《国语留声片课本》(1922)、《新国语留声片课本》(1935),对国语罗马字在国外的推广起到一定作用。赵元任先生在语音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五度标调法”。他在1930年发表文章《一套标调的字母》[6](P81-83),运用其在物理、音乐方面的造诣,创制出一套五度制的声调符号,运用数字对汉语四声的发音方式进行说明,科学地标记出每个字的调值,这在标调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这种记音方式明确、科学,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提供了极大便利,五度标调法也借用至《汉语拼音方案》中。经对比发现,《国语流声机教程》中的声调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调,只是在上声部分有细微差别,其余几乎一致[7](P32)。国语罗马字是众多语言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极具精密性及科学性,但也因其“拼写规则过于繁复,而且音节分界不明”[8](P118),使传播和普及过程困难重重,在民间未产生明显影响。尽管如此,国语罗马字运动使我国文字改革事业进一步提升,为日后拼音字母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三、瞿秋白先生致力于“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主张实行拼音文字
瞿秋白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从“语言文字如何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这一角度出发,对汉语语音、字形进行研究,并探寻改革途径。
瞿秋白同志精通英语、俄语,文采出众,能译能写。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其突出的语言能力被选为赴苏采访的记者。在苏期间,瞿秋白因受到列宁提出的“拉丁化是东方伟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中国扫盲运动障碍重重的原因。他认为,方块字过于复杂,过于追求美感和韵律,难于掌握,不利于对外交流,是制约文化普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
瞿秋白同志在艰苦的革命过程中坚持探索,与吴玉章、林伯渠和萧三等人共同研究文字改革问题[9](P77-80),几经中断后,终于在1928年拟订出《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同年修订、定名为《中国拉丁化的字母》。1931年9月,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便以《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为基础展开讨论,制订了新的文字方案[10](P96-99)。同年12月,瞿秋白又将此本进行进一步修订、整理成为《新中国文草案》。该《草案》与历次文字改革方案有很大不同,瞿秋白曾批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专家们坐在书斋里制订的、脱离实际的方案,因此在制订《草案》时,他不仅与各领域友人共同研究探讨,还邀请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普通人用方言读字音,他边听边记录,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汉字定音,切实践行其“语言文字应为民众服务”的理念。
瞿秋白同志制订的《新中国文草案》,是一份较为详尽的、以服务人民群众为目的的文字改革方案,尽管他所提出的“彻底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观点过于绝对,但他是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的先驱之一,是中国文字改革事业的先行者[11](P9)。他所提出的文字改革思路及《新中国文草案》,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周有光主导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提倡语文现代化
周有光先生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自1955年被任命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化研究室”主任以来,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完善、实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周有光先生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条途径,即“全国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从而保证了普通话的普及性及应用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员在字母形式的选择问题上争论异常激烈。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不利于对外交流;1928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过于繁复,不利于推广[12](P8)。面对争议,周有光先生力争采用拉丁字母形式,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等著作,在先贤文字改革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提出“汉语拼音三原则”,即“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2](P8)。在这一时期,《汉语拼音方案》中涉及的一些非常具体、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工作都是由周有光负责的研究室承担的,周有光先生个人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13](P113)。周有光先生的语言学思想及其论著,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由此诞生。随后,周有光先生先后发表《汉语拼音方案的争论问题及圆满解决》(1958)、《怎样认识汉语拼音方案的优越性》(1961)等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汉字改革概论》《电报拼音化》《汉语手指字母论集》等著作,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及汉语拼音的应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周有光先生不仅为《汉语拼音方案》在国内的普及、推行做出了贡献,还致力于将此方案推广至国际。1977年9月7日,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正式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标准。1982年8月1日,在南京召开的ISO/TC46第19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了《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国际接轨及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这对当时的中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958年颁布实施的《汉语拼音方案》没有规定分词连写法。正词法完善与否是汉语拼音文字是否成熟的标志,在“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对正词法研究的基础上,周有光先生分析了正词法的内在矛盾,并对正词法的内容、性质和规律进行概括,最终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于1988年公布实施。为了配合《规则》的推广,周有光先生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经两次修订,于1989年重新出版。
在周有光先生及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步完善,自1958年起就已成为小学的必修课,辞书的编撰开始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正文,并用拼音字母为汉语注音。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文信息处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面对新的形势,周有光先生提出“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主张在计算机中同时运用汉字及拼音两种文字系统[14](P89)。直至今日,大多数人在输入中文时使用的都是拼音转换法,足以显现周有光先生科学的预见性。
结语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华民族饱经风雨,备受磨难,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号召下,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字改革运动。常州籍学者吴稚晖、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致力于汉语文字改革,前赴后继地进行研究、探索,不同时代的文字改革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尽管历次运动在理论基础及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取得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诸次运动在学术论争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诸位先生的理论及实践为汉语拼音字母的最终诞生贡献了力量。
[1]张文柏.吴稚晖先生传记[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2]吴稚晖先生文粹(四)[M].上海:全民书局,1928.
[3]周云青.吴稚晖先生文集上卷[M].上海:医学书局,1927.
[4]朱文熊.江苏新字母[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5]国语研究会.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6]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J].方言,1980 (2).
[7]刘颖红.赵元任《国语留声机教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中国语文杂志社.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薛荣.瞿秋白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初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0]曹子西.瞿秋白文学活动纪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1]赵贤德.周有光的语文现代化理论与实践[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 (2).
[12]刘桂梅.周有光语言文字改革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李怀宇.周有光百岁口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周有光语文论集:第4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07-15
201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瞿秋白的语言文字学思想研究”(15YYB007)
薛荣,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语言测试学;王丹,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H125
A
2095-0292(2016)05-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