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与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2016-03-07张千里

关键词:学风大学精神

张千里

(东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培育与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张千里

(东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当今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缺失现象有相当的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盲目无序、依赖性强、懒散懈怠。缺乏一定的责任感、积极的学习效能感、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外部激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培育与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涯规划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风学风建设、注重学习过程指导。

大学生;主动学习;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并鼓励大学生趁着风华正茂的年纪,下苦功夫,求真学问,“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1],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承对象及创新知识的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思维,变被动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上下互动的自主学习。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却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培育和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一、 主动学习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寄予厚望。所谓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正确的学习观、明确的学业规划、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主动发起学习行为,自主进行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行为习惯[2]。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意识的培养,因此必须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主动学习精神主要表征为崇尚主动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和善于主动学习。崇尚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对主动学习的意义、价值高度认同与趋同;习惯主动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被动学习之余能有效地去主动学习,在被动学习之中注重主动学习,在不良学习环境中保持主动学习,从而弥补学习缺憾,自觉加强主动学习;善于主动学习则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计划具体、学习方法得当,能够自如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且学习效能良好。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特点,适应终生学习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学习盲目无序

1.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强弱与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被“考上大学”的短期目标驱动着,还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但进入大学后,由于选择的多样化,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又缺乏足够的自律性,使得其缺失了明确的目标。此外,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生活,一部分学生自制能力降低,网络、游戏等娱乐生活占用了较多的学习时间,无暇制定学习目标。

2. 学涯规划不到位。大学生习惯了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仍然习惯于老师说什么,就去学什么,对学涯没有明确的规划。而大学学习生活教材内容多,教师讲得少,习题难度并未下降,因此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学生疲于应对课程内容,再加上对自我认知不够,很难形成自我规划意识。而现有的学涯规划课又无法为每一位学生定制学涯规划,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状态较为迷茫。

3. 得过且过混文凭。随着大学录取率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学习。然而,大学生入学后,初次离开家庭的管理,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较为轻松,从而盲目乐观,对学习的目标、计划等内容并不明确,从而产生了“60分万岁”现象,对学习只抱有得过且过,为了及格混个文凭的心态。

(二) 学习依赖性强

1. 依赖教学计划。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是“填鸭式”教育,学习内容依赖课本,学习进程依赖教师,学习方式也缺乏自我的探索,整个学习过程完全依赖学校的教学计划所作的安排。进入大学后,学生依旧顺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十分依赖。[3]而大学的教学计划较为简单,教学内容较多,往往一节课会教授多个知识点,对应教材可能已经是一个章节,学生不能适应,难以跟上,久而久之便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2. 依赖教师。中小学阶段,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都是由老师严格管理的,对老师产生了依赖感,而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班级概念淡化,加大了辅导员和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难度,这使得习惯了中小学阶段被老师严加管束的学生难以适应。

3. 课余时间无所适从。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希望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习惯了按部就班、“填鸭式”教育,依赖教师和教学计划的学生,面对大把空出来的时间,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三) 学习懒散懈怠

1. 厌倦学习生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受到较多“考上大学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暗示,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学习放松了要求,进而出现懈怠。同时,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选择把更多时间花在一些文娱活动、网络和游戏上,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倦情绪。

2. 浪费课余时间。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学生有较多自主安排的时间,但由于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大部分学生晚上休息时间较晚,造成早上起不来、上课没精神的局面。再加上部分学生因过度参加社团活动而挤压了课程学习的时间,或沉迷于网络和游戏,造成了课余时间的浪费。

3. 学习过程懈怠。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达,大部分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而这些电子设备的娱乐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被这些电子产品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从而难以集中精力上课。此外,大学管理相对自由,再加上课程多、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也使得部分学生经常逃课。

三、 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缺失的主要成因

(一) 缺乏强烈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4]。大学生的责任感可以划分为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个层次,包括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积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团结,主动减轻父母的负担”[4],忧国忧民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等具体内容。

反观现实,现今部分大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只求毕业拿一张文凭去找份工作,这实为缺乏自我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把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和家庭未来生活相联系的意识,无法将个人奋斗与家庭责任相结合。此外,当今许多大学生,在对待个人学习上尚且敷衍了事,更别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多强了。

责任感是促使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动力,具有如下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自觉性与规约性的统一,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统一[5]。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按照家庭和社会的期待自我严格要求,产生更加强劲、持久的学习动力;反之,崇尚主动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善于主动学习的精神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缺乏积极的学习效能感

学习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进行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效果的评价。积极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增强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对主动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可,反之,则会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能力。

在中学学习中,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且会批改;与此同时,还经常有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测试。这些对学生来说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地知晓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自我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在大学中,很多课程平时很少布置作业,有些一学期下来只有一场期末考试,甚至没有卷面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缺少了一种对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途径。大学期间考试的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有效及时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缺乏学习效能感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知识哪里有不足的地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在没有这些认知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不会主动去在课程方面提高自己。

(三)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大学生而言,其行为方向和强度,是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双重制约的。如果一个学生内部学习动力强,但外部学习环境差,其学习效果会被减弱。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指不仅学生能够认真投入地学习,而且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有良好的交流。想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足够的时间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惑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向老师或者同伴请教。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教学中,老师基本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课下也很少在办公室。老师很少能和学生有交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再加上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淡化,学生选课的不同,使得同学之间也很少有机会在学习上进行沟通交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中,群体是指“一组相互依存”的人,群体的心理场包括成员以及他们的目标、活动、才能和准则等[6]。这些要素互相交织,呈网状结构,当出现与群体目标不符的行为时,这个网络出现相应的防御性“紧张”行为,从而起到对该行为矫正的作用。群体的内聚性是群体组成的场的重要特征[6]。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是在一个人人向上、学风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当他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时,这个群体就会发出强大的气场来阻止学生“越轨”。反观当今一些大学校园,部分老师不以教学为重,部分学生则不以学习为重,这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大学不再是学习的象牙塔,更多的学生把精力放在了学生工作、娱乐、网络,甚至是电子游戏上。大学亟待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 缺乏有效的外部激励

对大学生来说,外部激励包括学习环境的正向改变、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支持等方面,这对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应试教育、高校培养模式和学习评价制度的缺陷,都对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养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当今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宣扬大学不需要花时间学习。而且绝大数的家长没有能力和意识,像中学时那样对子女学习上进行监督。而在学校教育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学资源很难跟得上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师的缺乏导致一名教师需要给数百名学生上课,自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关照到每一个学生;且很多大学教师的主要精力花费在了科研活动上,忽视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应尽的义务。此外,应试教育下,学校的评价制度较为单一,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都使得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四、 培育与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一) 加强学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动力

加强学涯规划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生涯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适应大学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爱上专业、投入专业,这是一个递进的学习过程[7]。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在生活中会长时间迷茫、不知所措,导致动力不足,得过且过。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崇高理想,并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使学生成为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意识不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点,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它能够使大学生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创新意识是同批判意识密切相关的,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对客观事物保持热切关注,对现实社会中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产生批判和改造的欲望,从而激发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规划指导。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世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并体现为不同的行为习惯。泛泛而谈的指导并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明确他们各自的学涯规划,做到“因材施教”。

(二)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投入主动学习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形式更适合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符合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完善学分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现代大学大部分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学生必须完成固定的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而现阶段的学分制较为死板,弹性空间较小,学生可选择的余地不大。虽说是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达到一定学分准予毕业,但大部分学校仍采用规定课程的形式,使用大量的必修课,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完善学分制度,增加开课内容,真正允许学生有自主性,选择其喜欢的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完善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授课主要以教师提纲挈领为主,学生自我学习为辅。而刚入大学的新生,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训练,并将此项目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学习主动性。

最后,要完善学习评价制度,釆取多样化的措施对学生给予奖励。现阶段,大学教师主要通过点名来保证课堂到课率。而学生成绩的评价,也主要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因此,学生对平时的课堂表现并不重视。这一制度也为学生临考抱佛脚提供了可趁之机。因此,要完善学习评价制度,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对学生给予奖励和惩罚,使得学生有兴趣听课,而对不听课的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压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三)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教风学风建设是提升学生学习氛围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能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争取进步。因此,要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明确学风建设目标。良好的学风能带动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而学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通过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涯规划。

其次,要加强师德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鼓励教师认真备课、专心授课并且对学生成绩有公正公平的评价。教风正了,学风自然也就会正。同时,现阶段,各色社会思潮涌入,部分高校教师会在讲台上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改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

最后,要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着每个学生的未来,良好的学习风尚能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风建设并不应该是一阵风,而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使得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风貌,主动学习各类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四) 注重学习过程指导,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由高中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计划,因此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对于大学生要注意学习过程的指导,提升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强化其主动学习的精神。

首先,要加强学习安排指导。良好的学习计划是学习得以有成效的前提。加强学习安排指导,让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一目标最终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完成目标。

其次,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将会事倍功半,这也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最后,要加强学习心理指导。学习本就是枯燥的,学习也不会每次都有成果,有一部分学生因此对学习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情,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故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调整自我心理状态,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6-06-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1110528066.htm.

[2] 王浩明.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建构[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23.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

[4] 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07-108.

[5] 徐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属性与培养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6,(4):103-104.

[6] 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1.

[7] 吕素香,李鑫.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状况调查——基于北京市十所高校学生的因子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2):93-98,41.

2016-06-17

张千里(1972—),男,安徽桐城人,助理研究员,工程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研究。E-mail:zhqlg@dhu.edu.cn

G641

A

1009-9034(2016)03-0161-05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