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由来与提升

2016-03-07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吴 玲 潘 帅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由来与提升

吴玲潘帅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背景下,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灵活务实,为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重要意义显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坚持“三个自信”、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及抢占意识形态斗争先机,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同时也使中国站在西方乃至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只有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信不疑,方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又好又快发展,在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日益突出,学者研究成果颇丰,但问题与观点相对集中。关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挑战,主要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等问题[1];李大棚认为,微博作为传播手段,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新路径,成为“谣言机”与“泄愤场”,对国家政治议程形成挑战[2]。关于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提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定位和策略,包括核心内容、基本要求、方式方法等[3]。汤荣光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聚改革创新思想动能,反映时代发展的价值诉求,汇聚实践主体的战略思维[4]。面对多种意识形态共存的社会现象,要把握正确方向,主流引领是关键[5],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与吸引力[1],要掌握领导权,破解民生问题[6],加强微博舆论导向力[2],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意识形态安全[7]。关于意识形态自信研究,徐春辉认为,意识形态自信是通过对国家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与理性阐释的真理性的认可而形成的价值理念,这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现阶段要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自信应立足于建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道路自信[8]。尽管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稳步提升,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不可低估,主流意识形态要增强自信,必须要大有作为[9],要从提升科学性、坚持认同感、增强践行力等方面完善[10]。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三个自信”,但主流意识形态为何能够自信?如何提升自信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客观描述中国发展实绩,辩证看待国际社会评议,讨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来源、意义,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提升路径。

一、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由何而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是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科学依据

成功的实践产生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根源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自身道路不动摇,也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这是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根基与底气。

第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发展动力,形成进取、和谐、向上的合力,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的宗旨和使命。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党派纠葛及利益集团制约,可形成合力打造“全国一盘棋”的稳定局面;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立党之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构建了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共同体,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第二,自我变革和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发展、不断变革中逐渐完善。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囊括世界范围内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1]。进入新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积极成果,提出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落实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等理念,不断变革、完善与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生态环境制度及党建制度,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新世纪、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一种具有内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向更高效、更完善的制度迈进。在此进程中,需要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从根本上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

第三,实事求是、谋篇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胜法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从现实国情出发,谋篇布局始终立足阶段性目标与最高目标的有机统一。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解决人民温饱、实现小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在此基础上前进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已完成前两步目标,正在为实施第三步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并为此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通过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新旧“三步走”战略既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又积极进取。通过5年发展规划、20年实施规划及百年战略规划的谋篇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引下,我国已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向“十三五”规划目标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谋篇布局,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掌控力与凝聚力油然而生。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为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7万亿元,远高于改革开放之初的3 645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中国GDP占全球经济比重为3.59%,居世界第六位;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5.5%,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上站稳脚跟[12]。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成就显著,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于世界水平。就外贸而言,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前者达2.9万亿美元,后者达3.33万亿美元,远高于1978年的206亿和1.67亿美元[12]。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跃升,截至2015年,农村居民及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别为11 422元和31 195元,远高于1978年的134元与343元[12],实现了从温饱状态向全面建成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基本实现了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突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以“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与开放姿态,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13]。这些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成果,也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物质基础。

(三)灵活务实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西化分化”图谋从未停止,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斗争空前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与尖锐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必须关注思想领域动态,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及话语权,否则会导致历史性错误。各级党委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担负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新时期新阶段,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及共同思想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思想文化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注重历史资源与现实经验的有机融合,重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潮与噪音的引导力和掌控力。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成为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最大变量”。我国要建设网络强国,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搭建技术、大数据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破网”技术及无线网络攻击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安全防御与威慑能力;掌握网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话语权,重视构建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媒体,占领舆论制高点,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二、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意义何在

(一)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发展态势,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认识到其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原则性、政治方向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维护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合法性主要从两个层面体现: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统治与统治秩序正当性问题;另一方面是这种统治与统治秩序被统治者(民众)接受及认同问题[14]。现代社会,通过意识形态渠道获取政治合法性资源日益重要。实践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在发挥“合法性”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宗旨是维护与提升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本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民众认同。任何政党执政,只有政治权力在意识形态上具备合法性与权威性,方可为人民认同与接受,政权才能稳定与发展。反之,执政受到阻碍,政治统治必然动摇。因此,增强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需要培养人民群众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保证人民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感与认同感。

其次,提供中国发展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强调,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我们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与能力实现这一目标[15]。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是我国社会持续发展自立、自强的根本。拥有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方可励精图治,目标明确,从容应对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因此,借助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争取社会共识、构筑共同思想基础的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势在必行。

最后,夯实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基础。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持与弘扬、主导地位与绝对优势,取决于人民认可与接受程度,其中“四个关键群体”至关重要: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社科理论工作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教师要承担传播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提升普通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地生根的坚实基础。

(二)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

历史和现实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意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苏东剧变解体就是证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广度、力度及强度,在西方普世价值和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扭曲,意识形态“虚假论”“多元论”“淡化论”“终结论”等论调喧嚣,叫嚣所谓的意识形态学术化、去政治化,消解与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诋毁与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10]。“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西方国家通过好莱坞大片、迪斯尼动画等文化产品以及肯德基、麦当劳等饮食文化传播西方价值观,试图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当前,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意识形态渗透形式多样,网络已经成为某些西方国家丑化中国、歪曲事实、诋毁中国的重要阵地,因此抵御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至关重要。只有强化精神支柱,以秉持社会主义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不断提升意识形态的防御意识与斗争意识,建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才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治本之方。

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如何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为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提升又为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障,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于中华民族复兴。

(一)坚持“三个自信”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重要路径

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创造、积累的最根本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是共产党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重要路径,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道路选择关乎执政党命脉,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人民福祉。中国特色道路来之不易,是共产党人辩证运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方法论,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努力开拓适合本国发展的新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与变革之路。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摒弃封闭僵化和改旗易帜之路。

中国理论直面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引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迥异的时代背景、发展主题下,直面中国建设、改革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与破解现实问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倡导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消灭剥削和社会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既凸显制度优越性,又实现制度价值追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不变(基本制度)与变(落后体制)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体现了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内在逻辑与规律。要坚持制度自信,必须发展人民民主,切实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根本要义

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提升离不开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与政权兴亡更替的决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尊重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理念,顺应人民期待与需求,切实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

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让人民群众对理论、道路、制度信服并认同,建立对主流意识形态信心。新时期深化改革立足点在于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不断实现人民主体性;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等方面的制度变革,完善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成果分配的制度,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建设的推动力量。

(三)抢占意识形态斗争先机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发展机遇

以往意识形态斗争中,我国往往处于被动防御状态。意识形态斗争长期性不可改变,积极主动应对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只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抢占先机,才能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影响意识形态斗争成败,因此必须掌握网络关键技术,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媒体平台,以“新”制“新”,占领新媒体宣传制高点,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引领网络舆论热点与焦点,积极弘扬主旋律,使其成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武器与阵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蛊惑人心的西方思潮影响已经弱化,完全有能力改变被动防御的格局。现阶段,要敢于亮剑,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及一个民族,不能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是一项现实意义重大的课题。如今,中国已具备凝聚和发展这一自信的能力与动力。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峻之时,只有切实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真正建立及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参考文献:

[1]程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中州学刊, 2010(3).

[2]李大棚.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2(9).

[3]孟宪平.习近平关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论析[J].探索,2014(5).

[4]汤荣光.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脉络与基本经验[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王秋梅.主流引领与和谐共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J].理论与改革,2015(3).

[6]孙宝林.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战略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路言.切实让主流意识形态“硬”起来[J].理论学习,2015(6).

[8]徐春辉.中国崛起中意识形态自信的建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5(2).

[9]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J].红旗文稿, 2015(3).

[10]焦成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自强[N].广西日报, 2015-03-03(11).

[11]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源于制度优越性[J]. 21世纪, 2014(6).

[12]中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EB/ OL].[2016-02-29].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2/29/t201 60229_9163077.shtml.

[13]新华网.习近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EB/OL]. [2015-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4/c_1116 659057.htm.

[14]唐爱军.习近平意识形态理论框架和基本思路——一个政治合法性的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5).

[15]新华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EB/OL].[2012-12-0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 06/c_113936084.htm.

作者简介:吴玲(1970-),女,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15KSB06)

中图分类号:D64;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6)02-0063-05

收稿日期:2016-01-20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