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类课程”关键要素研究
2016-03-07覃丽坤高凌霞张青霞
覃丽坤,高凌霞,张青霞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类课程”关键要素研究
覃丽坤,高凌霞,张青霞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结合专业转型的需要,在学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探讨“实训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几个关键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区域性经济建设培养“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实训类课程;关键要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对于工科专业,围绕专业转型而开展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也在积极的进行中,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改变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机制,而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1]。作为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民族院校,如何面对社会需求,寻求自身发展,开展特色办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立足于应用创新工程师培养,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开设“实训类课程”,以“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创新工作室制”的教学运行模式,开展竟赛制、课题制等创新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探索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 “实训类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是以课外活动或趣味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以非课程化或松散培训等方式进行,处于非计划性、非系统性的教育和管理状态, 这种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2-4]。因此,开设“实训类课程”,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应在“实训类课程”中,以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动创业, 以创业活动促进创新教育, 相互联动, 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实践和创新知识的积累,提高创新能力。
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只有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态度完成专业转型过程中的各项改革任务,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工科合格人才。
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以“实训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为研究目标,探索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学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实训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改革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和“创新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为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工科应用创新型工程师。
2 “实训类课程”几个关键要素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方面将“实训类课程”写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创新工作室、专业导师工作室,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及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实训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2.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与创新,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关键要素
在培养方案中,将“实训类课程”写入培养计划,保证了“实训类课程”的“正式化”和“计划性”。学院各专业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课程,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课程。经过实际的教学运行,证明这一关键要素是切实可行的。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动态,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训类课程”的设置,既要把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应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后劲不足。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掌握“先慢后快”的原则,在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和具备适度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开设“实训类课程”。课程内容应密切结合当前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并注重加入创新性、信息化及专业前沿的内容。“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在授课方式和内容上较普通理论课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组,内容包括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实训目标的赛前训练课;以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参加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开展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另外,针对部分课程开设“做中学”模式的训练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选课、考核、学分评定等与“实训类课程”相关的教学管理条例和要求,保证教学质量。
2.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全过程、递进式”的“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创新教育模式关键要素
土木工程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有较高比例,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接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施以“双师型”教师为带头人的“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
“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作为“实训类课程”开展的平台,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由专业导师负责对每位学生进行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程式跟踪指导。在“专业导师工作室”开展的“实训类课程”,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学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完成辅助研究,也可以参与到导师负责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实践训练。经过几年的运行,学院已制定了“导师工作室”的管理规定,加强了“导师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保障工作室的培养质量。
2.3开展“创新工作室制”,推广应用创新教育关键要素
“创新工作室制”的开展,为“实训课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撑。学院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级各种学科竞赛为目标,建立了各种创新工作室。经过多年的教学运行,发现这一关键要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土木工程结构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每组参赛学生安排两名指导教师,从结构选型计算到手工制作等环节给予全程指导;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工作室,结合“混凝土配合比大赛”的题目,进行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力学应用创新工作室开展了力学“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训课训练,并为参加“力学竞赛”的学生给予赛前指导;土木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工作室,在测绘实践课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测绘大赛”方面给予全程指导。“创新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关键要素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保障“实训课类课程”正常进行的关键要素。加强现有实验室的建设,进行设备的投入和更新,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和工程综合能力。近几年,学院与多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和“3+1”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运行模式。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在“实训类课程”教学中,依托“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各种学科竟赛的题目和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竟赛的准备性试验。近年来,经过“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本院学生在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结 语
本文立足应用创新工程师培养,通过对“实训类课程”几个关键要素的研究,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国家应用型工程师执业资格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开办“专业培养导师工作室制”“创新工作室制”的运行模式,开展竟赛制、课题制等创新教育模式,总结了“实训类课程”几个关键要素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实施的成功经验,为民族院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覃丽坤.木工程专业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9-21.
[3] 丁宇,吴怀宇,程光文.论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4(4):461-464.
[4] 陆必应,张汉华.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19-20.
(责任编辑邹永红)
Research on Key Factors of ‘Practical Classes’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QIN Li-kun, GAO Ling-xia, ZHANG Qing-x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and studied several key factors of ‘practical class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rain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way of ‘appropriate theory teaching, focusing on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minority area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classes; key factors
2096-1383(2016)05-0523-03
2016-06-1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074)。
覃丽坤(1965-),女,广西北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研究。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