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树梅佐曹瑾治台湾凤山县的建树

2016-03-07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陈 茗(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林树梅佐曹瑾治台湾凤山县的建树

陈 茗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道光十六年(1836)林树梅从福建泉州渡台到南部凤山县,辅佐知县曹瑾治理县政。林树梅所做主要有四个方面:渡台与内渡的艰危;林树梅助曹谨兴修水利;处理闽粤庄和械斗,慰抚“诸番”;清庄除奸,团练乡勇。经过两三年的治理,凤山县年丰民安。林树梅心系台湾、心系凤山,可谓尽心尽力。

关键词:近代文学;台湾文学;曹瑾;林树梅

“曹侯御侮足智谋,奉檄邀我仍来游”。这两句诗见之于林树梅的《再渡台湾呈曹怀朴明府》一诗。

林树梅(1808-1851),字啸云,一字瘦云,福建省金门 县人。水师家庭出身,其父林廷福出没风涛,前后驻守广东至天津各地要塞,还渡海防守过台湾、澎湖。林廷福由下层军官,升至水师副将。林梅树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在水师之中。林树梅读书习字,兼通诗古文;偶亦作画,吹铁笛声响云霄。着有《啸云山人诗文钞》等,人称金门奇士。

道光四年(1824)年,林树梅十七岁,便随父亲来到台湾。林树梅熟悉东南沿海航道,见识多广道光十六年(1836),林树梅三十九岁。这一年,是林树梅的一生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他往福州拜鳌峰书院山长、《福建通志》总纂高澍然为师,又在厦门玉屏书院随侍高氏。这年八月,兴泉永道观察周凯调台湾道,高澍然亦辞归。八九月间,林树梅往福州向高澍然请教,高氏不断勉励之;高氏病疟,树梅日问讯,呼医称药。九月,林树梅校周凯、高澍然二师之父遗作合集《周高二家拾遗录》。十月,台湾凤山令曹谨招林树梅入其幕。十二月,林树梅成行,拉开了第二次渡台生涯帷幕。道光十八年(1838)八月,林树梅离台,过澎湖;九月朔,被风刮至福建铜山。这次渡台,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不到两年。

曹谨,字怀朴,河南沁阳人,解元。康熙间,台湾设有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凤山、诸罗(后改为嘉义)三县。道光间,凤山县管辖的范围,大约为今天高雄市、屏东县的一大片土地。“道光十六年秋,台属饥。十月,嘉义下加冬盐水港匪徒抢米拒捕,戕把总柯青山及汛兵,而南路贼复应之,势益张。制军以曹怀朴明府廉敏干济、有折冲才,专章入告,调宰凤山,招树梅佐幕事。”[1]道光四年(1824)林树梅之父林廷为福护理台湾水师副将,曾制作《全台舆图》,记其要害,当年林树梅曾侍入台,熟悉台湾的舆地风土情况,这可能是曹谨邀林树梅入其幕的原因。本文论述的要点有四个方面:渡台与内渡的艰危;林树梅助曹谨兴修水利;处理闽粤庄和械斗,慰抚“诸番”;清庄除奸,团练乡勇。至于议新筑城楼,建炮台,浚濠沟,内容比较烦细,则点到为止。

一 两岸对渡的艰危

道光间,从福建中南部沿海与台湾对渡,有两条航线,一条是金门、厦门往台湾鹿耳门(在今台南),中经澎湖西屿转渡;一条是泉州蚶江往彰化县鹿港,直接对渡。前者“水程十二更”,后者“水程七更”[2],东偏南行。道光十六年(1836)十二月,当时刮东北风,林树梅所乘船不能直接从上述两个港口直接出发,必须先往北航行,到达惠安崇武,然后东南行。六日,林树梅所乘船从泉州出发,北上崇武,次日,出崇武外洋,晚逾黑水洋,“浪排空击船,几覆。舵工恐甚,欲收回。树梅见水面黑痕一缕,知是近山。”不久,至白水洋, “危樯猬集,峰峦毕露,沙汕人家,可以指数”,但是,沙汕难以寄碇,在风潮中漂荡不前,“如是者几旬日,船中水米殆尽”。忽遇水浅,舵裂,“树梅立风雨中,督人百计转舵”,幸而“忽风帆自回,始悬舵入番仔洼。”原来,鹿港海口久阏塞,番仔洼汕亦仅存一航道而已,如果潮退,即不可入港。渔人导船入港之后,潮即退去,“众登陆,欢然称庆”[1],此时已经除夕。如果从七日从崇武出发算起,这次航行共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水米殆尽时,全船八十多人,命悬一线。

比起两三年后的内渡,二十多天的航行算是很幸运了。道光十八年(1838)春、夏间,林树梅就开始筹划回金门省亲。五月十六日,曹谨为之饯行,因夏令风信不常,遂止大湖(在今苗,直到八月,金门有战船内渡,树梅附其舟。十五夜,乘小船出南濠,经安平镇,至国姓港登船。“乘潮解缆,一叶凌波,乍起乍伏,但闻奔涛之声,不知行多少里。翌日,见澎湖东吉屿。猝遇飓风,刮大帆破,不得过虎井”[3]。虎井,处澎湖要冲。于是,船只好折回,归途也是惊心动魄,船队中有的船折断了,林树梅的船不举火三天,好不容易才进入台郡。二十八日,再出国姓港,九月朔,过澎湖北翘,逾黑水洋,飞浪从桅杪倾注,底裂漏水,所幸无虞。第二天拂晓,顺风向南行驰。海船恃风而行,风烈甚险,瞬间,忽见峰峦蔽日,舟师指认是福建极南端的古雷诸山。当晚,船终于停泊在铜山城北。等了三个月,出了两次海,遇到很多的险情,尽管已经登上海岸,但是,登岸的地点却离省亲目的地金门还有数百里之遥。

此番渡台与内渡,林树梅在风雨浪涛中指挥若定,比十二年前沉稳、从容、成熟多了。从郑克塽降清时算起,到道光年间约有170年左右,这期间西洋的艇船的制造,航海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清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航海技术仍然止步不前,除了舵橹,没有任何的器械;除了风帆,没有任何的动力设备。林树梅们渡海的勇敢精神很值得我们的敬重,但是官兵民众,往来于台湾,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作为一个民族,背负的压力也太过于沉重了。

二 助曹谨兴修水利

协助曹谨兴修水利的问题,本人在《林树梅拜周凯为师始末》已经略有论及[4],现在又补充论述如下:

《啸云文钞初编》卷一有四篇文章,讲的都是凤山县兴修水利的问题,可见作者本人对此事的重视。第一篇《上周芸皋夫子论台湾水利书》,赞同周凯掘井之法,以为凤山实施掘井之法也是可行的。他认为掘井与引水可以并行。《怀朴明府论凤山水利书》说:“然掘井仅能自治其田,未若导水之为,利甚溥。”[5]就是说,掘井仅利于一家一户,而修渠引水,可以大面积受利。他还分析,修渠引水,花费不一定比掘井成本高,而且受用不尽。《怀朴明府论凤山水利书》(附《拟条规》)、及《与曹明府补论水利书》两文[5],都是非常专门的论水利论文。水渠从何处引水,流经何处,多少长,多长宽,如何开凿,注意何事,何处受益,了然分明。如果不是对凤山一地溪流了如指掌,如果不是有开凿水渠的经验,恐怕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我们作为读者,由于缺乏凤山具体的地理知识,缺乏水利知识,读起来也不免有些吃力。“丙申秋,台、凤、嘉接壤之区被旱百有余里”[6],曹谨下车伊始,马上着手兴水利之事,而问策于林树梅,故树梅一论再论水利。从道光十七年动手,次年凤山水利工程告成,民众随之受益。《曹谨传》说:“戊戌,功竣,凡掘圳四万三百六十丈有奇,计可灌田三万一千五百亩有奇。盖由淡水溪决堤引水,于九曲塘之坳垒石为门,以时蓄泄。当其启放之时,水由小竹里而观音里、凤山里,又由凤山里而旁溢于赤山里、大竹里,环县城,达署内,中建水心亭,水之消长,一望而知。”[7]工程完工,水源、水门、水渠走向,流经之地,都与林树梅原先的设计相符。

大功告成之后,林树梅已经回到金门,又作《贺曹明府水利告成并陈善后事宜书》进一步补充论述。其中与水利有关的有两条,一条是修桥梁以通道路,另一条是广栽植以尽地利。关于后一条,林树梅说:“窃闻山无树木,则泉不能蓄。当此水利初成,亟宜劝民依山种树,以滋泉脉。沿堤栽柳,以固圳岸。傍岸多设水碓、水磨,以省人工。且可广收菱芡、鱼虾,使无业细民有所寄命。”[5]要蓄得水泉,必须在山上种树;圳岸要牢固,必须在岸边种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浅显的道理,170年前,甚至30-40年前,人们都未必知道,或者知道了,做不到。多设水碓、水磨云云,这是水利资源的利用,真可谓是造福于凤山的民众了!刘家谋《海音诗》:“谁兴水利济瀛东,旱潦应资蓄泄功。溉遍陂田三万亩,至今遗训说曹公。字书无‘圳’字,俗制也;音若‘畯’。”自注:“曹怀朴谨。令凤山时,开九曲塘,引淡水溪。垒石为五门,以时启闭,自东成西,入于海。计凿圳道四万三百六十丈,分筑十四坝,灌田三万一千五百余亩,岁可加收旱稻十五万六千六百余石。逾一岁而功成,熊介臣观察一本。名以‘曹公圳’。”[8]曹谨是应当纪念的,“曹公圳”的命名也没有错,当我们在谈论曹谨、曹公圳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林树梅这位当年修建“曹公圳”的“总工程师”。

三 处理闽粤庄和械斗

处理闽人、粤人之间的械斗,慰抚“诸番”,是道光间台湾治理的大事。

凤山在台湾的最南端,其居民有“生番”(原住民)、闽人(福建移民)、粤人(广东移民)和曰“土生囝”(闽人纳“番妇”所生子)①“生番”、“土生囝”、“番妇”,当时这些词汇的使用,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妥的,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加以借用,实属不得已。,这几部分人常常发生冲突,闽、粤甚至发展到械斗,至有死者。道光十七年(1837),林树梅出凤山县南行数日,又航海数十里,至瑯峤(今屏东县恒春镇),召粤庄、闽庄庄耆,“树梅集众议,画闽北粤南,因濠受水,定其界,示以邑君爱尔曹如赤子,知尔相斗杀,不忍即剿除,故使我来谕止。尔曹尚共体邑君绥靖德化之意,自今定界,其安居乐业,毋有后言。则皆应曰:‘诺。’”[9]林树梅离开闽、粤庄,深入番社处理“土生囝”与“生番”之间的恩怨,初入“番社”,树梅不免有些紧张,转而一想:“番人亦吾人耳,远之,适启其疑,且示以怯,孰若通以情感,以信吾事庶有济乎?”因此“住保力(地名)三昼夜,居宿、饮食,无不与诸番偕”。遂去“生番”疑虑。树梅离开“番社”时,众相“苦留”。归途,林树梅一行碰上“生番”打猎回,“发铳围攻,几中铅火,以手喻意,乃解”。“番人亦吾人”,林梅梅这这么早就有这种官府与移民、当地原住民的平等意识,实属不易。八月初,回到凤山。林树梅说:“树梅裹粮入险,劝息民番,特暂戢其锋。”安抚只是暂时起作用而已,当局还必须做好工作,千万不能因为“殊俗”而歧视“生番”和“土生囝”。此行,林树梅画了一幅《瑯峤图》,因为他亲历其地,还发现了《府志》、《县志》的一些错误,加以纠正之。

四 清庄与团练乡勇

“清庄”“除奸”,团练乡勇。“清庄”,即清庄联甲,“将男妇丁口,并何生业,逐一清填门牌,十家一牌长,百家一甲长,十里一保正”。如有贼盗,鸣金协力堵捕,确保一庄安全。“除奸”,比较复杂,康熙之后,闽粤移台者渐多,闽粤沿海可能也有一些为官所逼而反抗者,转移到台湾来的;也有一些确为盗贼匪类、杀人越货者,林树梅所说的“除奸”当指后者。“台地自入版图,奸民起者十有四,而凤邑九被兵”[10]。林树梅再渡台湾,登岸伊始,就参与“除奸”。“正月八日,由鹿港南行,过下加冬茅港尾百余里”, “二十六日抵凤山,亟练乡勇。二月十一日擒获贼首刘蓝及其党二百六十余人”。林树梅没有记载自己如何破贼,但从曹谨“欲列上树梅首功”,树梅“辞谢之”[1]的叙述看,林树梅此役的贡献可能是很大的。

林树梅还认为,要确保地方社会的安全,单纯依靠正规的军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民众组织起来,加以培训,即“团练乡勇”。“聚,则为兵;散,则为民。放之无象,置之无形,岂非寓兵于农之美意哉”[11]。寓兵于民、寓兵于农,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说的“民兵”或“自卫队”组织。受曹谨的委托,林树梅拟订了一套教习的办法,配上图,对乡勇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上文我们谈到林树梅擒获贼首刘蓝及其党羽,就是先练乡勇后破敌的。林树梅不仅熟悉阵法,而且也掌握火器的使用方法,“操练乡勇阵法,树梅燃铜炮,大声轰山谷”,在他的激励下“诸铳手击靶,皆中”[12]。

林树梅再渡台湾的建树,除了以上诸事,他还建议新筑城楼,建炮台,浚濠沟,也都是关系凤山县治理大事。树梅回金门又作书致曹谨:“台湾,重洋孤岛耳,扆山俯海,民番杂居,而控制南洋,阻扼生番,则凤山实左臂之屏卫,要隘也。顾土宇辽旷,民气浮动,其习俗好尚,既与内地异势,官司抚御,亦与内地悬殊。”他认为台湾、特别是凤山地理位置重要,民众习俗不同于内地,治理的方法也不宜照搬内地的办法。他提出“省无辜劫案”、“禁图赖”、“广教化”、“崇祀典”、“清港澳”、“和闽粤”等六条建议,让曹谨参考。林树梅心系台湾、心系凤山,可谓至矣!

参考文献:

[1]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再渡台湾记[M].钞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2]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闽海握要图》记[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3]林树梅.啸云山人文钞初编·戊戌内渡记[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4]陈茗.林树梅拜周凯为师始末[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4):65-67.

[5]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卷一)[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6]熊一本.凤山采访册(丙部)·曹公圳记[M].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

[7]卢德嘉.凤山采访册(庚部)[M].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

[8]刘家谋.芑川先生合集[M].清道光东洋学署本.

[9]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琅峤图》记[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10]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与曹怀朴明府论凤山县事宜书[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11]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团练乡勇图》说[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12]林树梅.啸云文钞初编·清庄记程[M].钞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校:王晚霞)

作者简介:陈茗(1974-),女,福建金门人,文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 J2015B166)。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