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2016-03-07张丽红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张丽红(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张丽红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当代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主题,是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境和挫折心理韧性的重要法宝。然而,当前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存在着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不到位、方法实施不恰当、边缘化偏见严重等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强当代女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培育的认识、从情感上强化女大学生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角色自信、在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字: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时代价值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需要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的文明积淀。“民族精神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1]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提高女性主体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 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女大学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
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虽然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是很重视,但是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和发展,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机械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女性不再只是处于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末端化的地位阶段。当代女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新女性,是智慧女性的代名词。
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新的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儿女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要完成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在享受全球化带来妇女权利解放福利的同时,必须要为承担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承担责任。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程,需要全民接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至高点上。”[2]女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女性代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要发挥女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需要女大学生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和浓缩,具有十分丰富且深邃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需要代代相传、不断弘扬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3]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
当代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爱国主义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自强不息为动力的民族精神、以人本和谐为目标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基因。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战火和硝烟中经受了无数次检验,在民族危亡时刻起了关键推动作用的独特品质。当代女大学生既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孕育优秀后备人才国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提高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法则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韧性是指面对散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5]当代女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又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媒体报道了部分女大学生不堪情感和生活压力的重负和打击,出现一些自杀等严重极端事件,给家庭带来极大悲伤和痛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道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从挫折中不断的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6]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刚毅奋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女大学生提高心理韧性,积极面对学习、生活、感情中出现的消极方面,更好的应对种种困境与难题。
二 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女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当代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出生于这个时期的女大学生中出现了部分对韩国以及日本等化妆品、影视剧、明星等方面如数家珍的满目崇拜和追崇现象,却很少去关注中国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中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宝藏。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于己无关。部分女大学生对以屈原忧国忧民为国分忧的上下求索、苏武牧羊在外十九载依旧关心国事、林觉民为了民族存亡战死沙场等以爱国主义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置若罔闻,对韩国明星宋仲基、裴勇俊、宋慧乔却达到了一种贪恋境地。部分女大学生不关注民族精神、不关心国家大事,盲目的崇洋媚外。盲目的接受西方国家带来的文化渗透,不加鉴别,价值观念中丢弃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勤克俭、革故鼎新的优秀民族精神积淀。
(二)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实施不恰当
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民族精神之精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主要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课论教学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式教学方式。群体式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很难将关注点和侧重点放到每一个女大学生身上。在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一刀切”的理论灌输收效甚微。民族精神在当代女大学生中的培育没有建立一套与女大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和规范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对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出现部分教育指导没有融入到女大学生的情感、学习、恋爱、择业等生活实际中去,没有将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时俱进的列入生活道路选择中去,将民族精神束之高阁。脱离女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的民族精神培育,无法形成长久和稳固的影响,自然无法将民族精神所倡导和包含的核心内容纳入到女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之中。
(三)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边缘化偏见严重
在我国社会,一方面,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没有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在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男性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以自强不息为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以人本和谐为目标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也有别于男大学生,情感细腻、情绪波动较大。对国家和社会的观察视角也不同于男性,但是高校在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性别”化的教育模式。在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义务和责任的承担中,女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边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本身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同时也忽视了女大学生在哺育和教育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强大影响力。
三 当代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策
(一)从思想上加强对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认识
对当代女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在社会生活的中实践的积累的民族共性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凝练与概括。要通过网络新媒体,以女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民族精神的宣扬教育。例如,把许多关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事以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微信、QQ、MSN等社交软件和工具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编制合适的民族精神书籍。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了解女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需要和想法,及时进行反馈。
(二)在情感上强化女大学在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重要角色自信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7]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靠人力物力的资源优势。要不断的在女大学生头脑中强调女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际的民族精神培育中,要列举当今女性在一些领域取得的杰出成绩。例如,列举我国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在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杰出成就当中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特质。从情感上强化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加女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基础。女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的贡献率不容小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时,不断的重视女大学生的重要地位。激发和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尤其提高她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将对女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融入到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
加强高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社会关注程度,增强女大学生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递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评选校园“自强不息女大学生”、“校园十佳女大学生”、“优秀创业女大学生”等活动,从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她们班级、寝室、朋友圈找出发挥民族精神具体的生活案例,激励女大学生发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评选出来的优秀典范正是发扬着自强不息、克勤克俭、锲而不舍、敢于创新的优秀民族基因。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在民族精神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引入女大学生中的这些优秀案例,克服她们的责任倦怠感。把女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拼爹”和“干的好不如嫁的好”负面典型事例归类总结,以警醒当代女大学生,以免误入歧途。民族精神在女大学生的培育要“接地气”,要不断的深入到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时代步伐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保持民族本真性尤为重要。在当代女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民族精神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具有时代价值,才会彰显民族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当代女大学生处在当今食品安全危机、婚姻恋爱危机、职业岗位危机等危机之中,需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中吸取营养,增强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心理韧性。所以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十分具有时代意义,应当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温静,王树荫.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66-70.
[2]习近平.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N].新华日报,2013-06-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0-251.
[5]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8.
[7]夏晓虹.梁启超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35.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8-0057-03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简介:张丽红(1989-),女,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