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NH大学为例
2016-03-07殷志邹瑾
殷志邹瑾
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NH大学为例
殷志1邹瑾2
(1.南华大学 招生就业处,湖南 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等教育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文化服务,高校有责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文章通过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提出及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现路径:即提高文化育人能力、实现自身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活动品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地方高校
高校作为地方最大的知识产业,不仅承担着创造新知识、发明新科技的重任,而且在文化引领新风尚、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的提出,“文化”再次冲击人们的视野,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国家对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高的一种回应。
一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提出及内涵
“文化传承创新”或称“文化引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四项职能,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首次提出,对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进行了具体界定,充分表明了高等教育在文化引领方面的优势、任务与方法,并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界对于高校应具备“文化功能”也早有论证。潘懋元先生1995年曾在一篇论述中指出:“文化选择与创造”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高层次、权威性、多样性、专门化的特点,并在精心而广泛的文化选择下进行文化创造。[1]它表明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我国优秀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高等教育,从未如此紧迫地感受到实现自身“文化引领”使命的重任;特别是如何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助推文化事业良好发展,是摆在每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方法,“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对其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是极为显著的。学者陈来提出:“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换句话说,主要讲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思想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2]这一阐述既指出了当前中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对象——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又明确了文化传承创新的目的——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思想文化问题,并借助文史哲和国学的教学、研究与创新来实现的主要路径。作为高校有责任通过梳理和研究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培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人才、通过提高当地人们的道德规范来提高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底蕴,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尤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地将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应是我国许多地区顺利实现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 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
(一)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取得的成效
目前地方高校占我国高等院校60%以上,大多集中于地市级,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知识人才,基本满足了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些地方高校还成为地区产学研中心和文化重镇,极大地推动了所在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1.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既具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对此,许多地方高校主动与当地合作,承担起地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重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笔者所在的NH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市,地处湘南腹地,北与湖南第一胜地的石鼓书院摩肩,南与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接踵,长期以来学校将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作为特色生长点,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以“湖湘文化研究基地”为平台,对书院文化、南岳旅游资源和民俗传统等进行梳理和活化,并围绕地域文化资源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不仅使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中心,更是促进了当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将地域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增长点。地方高校距离省会城市较远,在地域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只有努力服务地方、依靠地方,不仅提供地方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而且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将地域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增长点,才能取得巨大的发展。[3]如南岳佛教传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文化,NH大学的体育学院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在对禅宗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禅宗核心理论的修身引入太极拳文化,成立了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技能培训、国际推广和交流,在挖掘、整理和传播地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主动将地域文化融入自身办学特色,通过开发特色课程、设计传播平台,不仅在本科生而且在留学生中开设了太极拳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学校把太极文化精髓传播和引入高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太极拳学习、推广和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全校教职工太极拳竞赛,让太极拳文化更加科学化、普及化,使高校在当地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3.设置专门机构从事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互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且功利性较强,导致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呈肤浅性产业化与碎片化,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健康发展。对此许多高校通过成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以学术的方式展开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对提高文化研究的质量和传播效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HN大学设有蕴含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湘衡文化研究所、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王船山诗词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不仅出版了系列专著,而且面向社会举办了多场学术研究报告;学校研究生院的“楚岳文化节”至今办了十届,现已成为学校传播地域文化的品牌活动。学校还通过举办屈原诗歌朗诵、端午节与留学生包粽子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湖湘特色文化传承和互动,并尝试建立校地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与地方相互聘请文化建设学者专家,对于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互动保障事业长期有效发展十分有益。
(二)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中,对文化传承创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或处于缺失状态,校园文化理念和环境与学校的规模发展不相适应,成为学校文化育人与核心竞争力的短板,需要引起重视。
1.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不到位。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机构和学术资源中心,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理应承担起文化引领的职责,并以高质量的文化创新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全面扩招,教学质量保障和完成常规教学已使高校应对不暇,加之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隐性化使其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设施的硬性目标面前遭遇冷落,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底蕴的累积和文化气质的培育,尤其是对“人”的关怀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磨砺重视不够,文化作为软实力所具有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影响力难以“发酵”,使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不高,学校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不足。
2.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不明确。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企业文化或政府文化,其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先进性和引领性,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丰富的。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创建文化研究中心,加大对人文社科的研究力度,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传统文化上,特别是人文历史资源的挖掘锁定在“传统”而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和使命有失全面理解,目光和视野不够宽阔,如对区域的群体心理、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乃至消费文化、特色产业文化、区域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缺乏整合,导致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不强、主动性不足、稳定性不够,无法使现今文化成为主导和实现全面的文化引领。
3.文化传承创新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服务职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就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仅限于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术性文化研究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将学校的文化资源、研究成果与区域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开放性不强,受人力、财力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少高校的图书馆、特色研究所等机构或设施无法向所在地区及社会开放,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向民众传播的平台,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参与地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或途径不通畅;产学研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推进学校应用型文化建设,特别是未能推动特色文化专业的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构建适合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和实践创新体系就成为必须。
三 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服务路径探析
高校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所在区域范围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它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是极为显著的。
(一)提高文化育人能力,实现自身内涵发展
文化育人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是大学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地方高校,在文化育人和传承创新方面需要实现两个宏观目标为:一是自身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二是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能力建设。为此,首先高校在办学上要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即在制定教育制度和实施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贯穿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养成。同时,要将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有机融合,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规范。[4]其次要改革课程结构,提高文化素质类课程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发了大量相关课程,并形成素质类课程模块,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NH大学自2002年开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在“夏季小学期”集中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系列人文知识讲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得到明显地提升。再次,要提高文化育人能力、科研与推广能力,制定与完善文化服务机制,搭建校地文化互动平台,构建立体的文化服务体系等,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调整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措施,全面推进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在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和谐文化氛围,具有极强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对高校师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首先要凝练校园精神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以及意志品质等丰富的内涵,它往往通过校训与校风、教风与学风等形式体现。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应当做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整体布局等,通过校园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生活和文化设施、道路及园林建设等表现出来[5],这些都是学校文化育人包括忽略的物质保障;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改善校园硬件水平与条件,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学校教学服务社会的需要,增加校园文化气息,丰富校园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再次要充分了解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也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因此高校要以“文化育人”为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对加快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工作,用制度引导大学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同。
(三)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一种“非他性”地域特色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不同地域个体及知识的集合体。地方高校可以凭借与当地文化零距离了解和接触的便利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培育的增长点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主动开发和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自身对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通过组织师生对文化资源进行发现、整理、深入研究,将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整合创新,进而转化为育人的资源,培育特色人才,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的优化和品位,特别要杜绝对地方文化资源粗放式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本优势,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提供思路和方案,充分挖掘、整理各种文化资源,突出文化主题,提出产业品位,帮助地方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要开发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下力气填补地方文化研究的各种空白,更要下功夫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让高雅、瑰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学校的文化影响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01-09.
[2]陈来.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09-11.
[3]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49-151.
[4]王莉芬,李晓衡,张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4):94-96.
[5]宋东皓.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3.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6-03-26
2014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驻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C025);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项目“湖南非中心城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ZZ036)。
殷志(1981-),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邹瑾(1986-),女,江西吉安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G640
A
1673-2219(2016)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