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下)

2016-03-07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潇湘永州

张京华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下)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清钱邦芑《湘水考》云:“湘源广西,自全州而下,至楚南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至衡州石鼓与烝水合,曰烝湘;其出武陵,会长沙诸水,径湘阴入洞庭者,曰沅湘。此所谓三湘也。”潇湘水路北入长江,南通两粤,自古为连接五岭南北最主要的交通孔道。加以地处江南,气候温润,有丹霞地貌,多林泉之美,自古有“清深”之目,故而有众多人文景观、人物典故,沉积荟萃。零陵古城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潇湘二水在此处交汇,是为潇湘水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潇湘丰沛清澈,碧绿见底,是天然而珍贵的地理资源,同时两岸历史文化元素分布密集,内涵高雅,尤其具有游览而兼教化的价值。梳理潇湘水路沿岸的历史文化元素,约有46项,自上游至下游,环绕零陵古城,构成了一条具有国学教育意义的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元素;旅游线路;国学教育

25.山鬼:从潇湘遥望九疑山

《九歌·山鬼》祀主为九疑山神。

《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九疑宾,夔龙舞”。九疑当解为九疑山神,即夔、龙二臣。生为二臣,死后配为山川之神。

《梁书·张缵传》载《南征赋》:“延帝子于三后,降夔龙于九疑,腾河灵之水驾,下太一之灵旗。”

“延”当作“诞”,与“降”同义。“三后”,犹言三王、三代,包帝舜而言。《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

“延帝子于三后”,用《二湘》之典;“腾河灵之水驾”,用《河伯》典;“下太一之灵旗”,用《东皇太一》典;而“降夔龙于九疑”一句,正用《山鬼》典故。张缵《南征赋》此四句皆出典于《九歌》,可知南朝有以《山鬼》为九疑山神、其名为夔龙者。旧以山鬼为小神、一般山神,是误解。

据《汉书·礼乐志》及《梁书·张缵传》二种文献所示,推测《山鬼》篇之祀主当为九疑山之山神。《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一语,王逸注:“九嶷,山名,舜所葬也。言舜使九嶷之山神,缤然来迎二女。”

“登白蘋兮骋望”,意为湘君、湘夫人从潇湘合流处遥望九疑山,望九疑山即望帝舜、望夫君。

周中行《元结祠堂记》:“背负九疑,面傃潇湘。”

掌禹锡《鼓角楼记》:“湘水导其前,疑山盘乎险。”

古人言蘋洲必言潇湘,言潇湘必溯源九嶷山。潇湘与九嶷山山水相连,南北相望。

26.潇湘庙:敕封潇湘二川之神

坐落在永州零陵潇湘二水交汇处、湘水东岸的潇湘庙,是迄今所存极少的湘妃庙宇之一。

潇湘庙又称湘源二妃庙、潇湘二川庙、潇湘二妃庙,祭祀舜帝及二妃娥皇、女英。唐尧和虞舜是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中的人物。湘妃又称湘夫人、湘君、湘灵、湘女、二妃,即娥皇女英姐妹二人,是唐尧的女儿,虞舜的妻子。虞舜死后,她们追寻虞舜到达湖南,死在湘江,被后人追认为湘江的女神。潇湘庙建于潇湘汇合之处的东岸浅山上,潇湘交汇处,与蘋洲相望。唐代以前即已营建,柳宗元有《湘源二妃庙碑并序》。原在潇湘西岸,后迁至蘋洲上,又迁至潇湘东岸。明清两代,春秋官祭。“其庙士民相继,修葺规模壮丽。”此庙是潇湘沿江迄今罕存的湘妃庙之一。据方志所载,此段江岸上旧设潇湘镇、潇湘津、潇湘驿,又有潇湘关、潇湘门、潇湘楼,有望江楼、故人亭,往日繁华可想而知。弘治《永州府志》载:“潇湘二川庙,旧在潇湘滩西岸,唐贞元九年三月水至城下,文武官民祷而有感,至于水落,漕运艰阻,未有祷而不应,自是凡旱干水溢,民辄叩焉。后徙庙于潇湘东岸。至正癸巳,庙遭兵燹,遂移置于潇湘门内。洪武壬戌,知县曹恭增置殿宇。洪武四年,本朝敕封为潇湘二川之神。”

庙宇为砖木结构,建筑主体完整。目前庙宇中霤顶部已塌陷,顶瓦全部坠落。正殿地面有尺许高的石台,上有残存彩绘。墙壁镶嵌碑刻,今存重建庙碑、捐献功德碑、福田碑及界碑等19通,另有院阶、路旁、田间、井泉等处散乱残碑,共计23通。

27.故人亭下听雨:潇湘八景之潇湘夜雨

蘋洲岸上旧有故人亭,取名出于柳恽《江南曲》。光绪《零陵县志》:“故人亭:在潇湘合流处湘口驿侧。”

柳恽《江南曲》:“汀州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顾况《游子吟》:“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九歌》之下,此二首为最美。

杨万里《浯溪赋》:“予自二妃祠之下,故人亭之旁,招招渔舟,薄游三湘。”

赵师侠《菩萨鬘·永州故人亭和圣徒季行韵》:“故人话别情难已,故人此别何时会,江上驻危亭,离怀牵故情。悠悠东去水,簇簇渔村市,应记合江滨,潇湘别故人。”

八景之第一景“潇湘夜雨”在永州潇湘合流处。

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又名《潇湘雨》。剧中张天觉唱道:“皆因我日暮年高,梦断魂劳。精神惨惨,客馆寥寥。又值深秋天道,景物萧条。江城夜永,刁斗声焦。感人凄切,数种煎熬。寒蛩唧唧,塞雁叨叨。金风淅淅,疏雨潇潇。我正是闷似湘江水,涓涓不断流。又如秋夜雨,一点一声愁。”

钱邦芑《潇湘赋》:“潇湘夜雨,首称清白。沥沥疎疎,萧萧泄泄。点轻波而泠泠,洒篷窻而切切。木叶引溜而霏珠,修篁淋滴而注决。幽响流入乎丝桐,清韵隐叶乎金石。忽惊风而飘萧,忽带泉而呜咽。忽拨刺而刀剑鸣,忽迸散而缯帛裂。骚人侧听而幽兴倍增,游子牵怀而乡思欲绝。非风景之殊观,实悲欢之各适。”

书生有诗云:“潇湘上,竹万竿。青峰杳,木桥闲。白蘋洲,一畹蘭。故人亭,傍江干。帆槎远,骤雨旋。云霞落,月出山。幽人至,帨素绢。风波静,宿西岩。”

28.诗画与想象:“潇湘八景”之诗画创作

从屈原开始,湘妃故事频繁出现在包括诗词、散文、音乐、绘画等的古典文学艺术中,与之有关的事物诸如湘水、潇水、潇湘、潇湘楼、潇湘馆、潇湘阁、潇湘门、潇湘驿、湘妃庙、湘妃、江妃、湘君、湘夫人、湘妃泪、湘妃怨、潇湘八景、潇湘水云等等,由于反复歌咏,遂成为古典文学艺术中凄清幽艳的风格基调和永恒意象。

宋迪作《潇湘八景图》,描述湘江上下沿岸胜景,有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远浦帆归、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夕照,是为“潇湘八景”。

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萧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宋迪曾至永州,游历澹山岩,有石刻题名:“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

后世往往有潇湘八景诗、潇湘八景词、潇湘八景图,久已成为东亚各国所共同的文学艺术想象。

29.烟拖杨柳,雨亚芙蓉:永州八景之蘋洲春涨

“蘋洲春涨”为永州八景之一。

蘋洲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水域开阔,四季澄碧,隔岸青山,旁生白鹭。

“蘋洲”因生长白蘋而得名。“白蘋洲”、“蘋洲”名称源于《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白蘋”又作“白薠”,意义相同。

蘋洲为潇湘之会,而潇水源于九嶷,《九歌·湘夫人》一篇描写湘妃出入潇湘之浦,登白蘋洲,望九嶷山,与蘋洲的地理形势完全吻合。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蘋洲”为永州实景。

蘋洲又称浮洲。黄佳色《浮洲记》云:“湘流于左,潇合于右,浮洲于中。洲上旧多古树,烟拖杨柳,雨亚芙蓉,春媚秋娟,尤为特胜。或跂石以望,江水远来,飘飘然有大际之想。迎帝子,吊湘君,白云落日,尚在其中否?”

王元弼《名胜记》云:“浮洲即潇湘合潴处,有潇湘祠在焉。洲上竹木花卉无一不有,经春望之,洲容若云髻然。”

明代徐霞客来访此地,称蘋洲在湘口之中,潇湘潆洄,恰如龙口之含珠。

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创建蘋洲书院,礼聘周崇傅为首任山长。

李益《柳杨送客》:“青枫江畔白蘋洲,楚客伤离不待秋。”

皎然《白蘋洲送洛阳李丞使还》:“蘋洲北望楚山重,千里回轺止一封。”

陈翊《送别萧二》:“橘花香覆白蘋洲,江引轻帆入远游。”

30.蘋洲书院:南国之极致,龙口之含珠

蘋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蘋洲书院、白蘋书院,因建于蘋洲之上而得名。“蘋洲”因生长白蘋而得名。“白蘋洲”、“蘋洲”名称源于《楚辞》。

蘋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

蘋洲书院位居南国灵秀之地,潇湘的核心地带,碧波平阔,二水萦绕,气象清淑,意境幽远。一石一木,皆足以感发人心,启迪良知。

蘋洲书院登岸为风雨亭,又称故人亭。王田葵先生有联语:“潇湘文波连四海,就此能悟道在两仪太极;浮岛秋月映万川,于斯便知学须理一分殊。”

蘋洲书院正门匾额“古潇湘”。正门楹联“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出柳恽《江南曲》。

广场名“箫韶庭”,《尚书·益禝》:“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影壁正面,放大《九疑山诗图册》主峰潇水源石刻,影壁背面书《大戴礼记》:“天地以合,四海以汸。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

回廊正面为潇湘八景,回廊背面复制南宋雕版《尚书·帝典》十六幅。《尧典》、《舜典》合称《帝典》,《大学》称《帝典》,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

大门两边的楹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出自唐人《纂异记》逸文所载张生故事。进士张生,善鼓琴,好读孟子书。一夕宿庙中,梦见帝舜召见,取五弦琴为之歌《南风》。

大堂左侧为清淑堂,右侧为清慧堂。韩愈《送廖道士序》:“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

院落东南为夷犹馆,院落西南为北渚馆,院落东北为上善馆,院落西北为含珠馆。

讲堂东侧为儒行斋。《礼记》有《儒行》篇,记儒者之德行。讲堂西侧为经义斋。《礼记》有《经义》篇,记六艺政教之得失。

大堂内,有湘人王闿运所作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又有书生所作楹联:“此脉接潇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风本四时本二仪本太极有有无无。”以濂溪、湘水、长江比喻学术的本源和流派,濂溪喻周敦颐,湘水喻湖湘学,长江喻理学,意谓全部理学皆发祥于周子。

讲堂为半开放式的大厅。讲堂正面,为“十六字心传”楷书,即《尚书·大禹谟》所载舜告禹之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1.蘋洲八景: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之交萃

蘋洲八景为:潇湘夜雨、白蘋骋望、湘口观渔、潇湘之浦、南极潇湘、潇湘水云、清夺湘流、蘋洲金桂。

“潇湘夜雨”,在风雨亭。元杨显之杂剧有《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清周皑著有《潇湘听雨词》五卷,江昱著有《潇湘听雨录》八卷。零陵多雨,云雨祁祁,娴静以听,随遇而安。至风雨亭而听雨,亦一乐也。

“白蘋骋望”,在风雨亭下观景平台。对面青峦中有潇湘庙,右侧南望,远山高峻。屈原《九歌·湘夫人》云:“登白薠兮骋望”,王逸注:“‘薠’或作‘蘋’”,《昭明文选》引作“白蘋”。骋望,放眼远望,原意指湘妃望九疑山。

“湘口观渔”,在蘋洲南端,对面为犁头尖渔村。湘口为潇湘交汇处水道的别称,柳宗元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而零陵渔船夜晚打渔,“潇湘渔火”为旧日一大景观。元结《欸乃曲》:“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邢恕《朝阳岩》诗:“岩巅风雨落泉声,岩下江流见底清,夹岸松筠倒疏影,炊烟渔火近寒城。”钱邦芑《潇湘赋》云:“或夜渔之方出,又火照而网张”,自注:“湘中渔人每夜中用火照捕鱼”。

“潇湘之浦”,在蘋洲西侧江边。命名出自《山海经》。“潇湘”一语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古书引文,有“潇湘之浦”、“潇湘之渊”、“潇湘之川”、“潇湘之源”诸说。浦,水濒也,有平缓、安和之意。

“南极潇湘”,在蘋洲西北角,北望衡山、岳麓、洞庭,连绵不绝。范仲淹《岳阳楼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以潇湘之交为南国之极致。

“潇湘水云”,在蘋洲北端望江亭。命名出自郭沔的古琴曲《潇湘水云》。《潇湘水云》为古琴大曲。郭沔字楚望,南宋著名琴家。元兵南侵,移居南岳,眼望潇湘、九嶷,有家国将亡之感,因作此曲。朱权《神奇秘谱》解题云:“先生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潇湘水云》曲谱共分十段,各段标题为:洞庭烟雨、江汉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民国间,宁远人杨宗稷创立九疑琴派,著《舞胎仙馆琴学丛书》四十三卷,被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

“清夺湘流”,在蘋洲东侧,碧梧桐下。命名出自《唐才子传·元结传》:“《大唐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潇”字本义为“清”,潇湘自古以“深清”著称。罗含《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于此可观潇湘之清,亦可想见古人忠孝廉节之大义。

“蘋洲金桂”,在蘋洲书院院落内。每逢中秋时节,十六株古木桂花飘香,传布四野。月中之桂与人间之桂相应,人间之香与月中之香相应。可赏桂,可赏月,月圆之夜,读书论学,尤见雅致。

32.音韵清畅,爽朗心骨:《南风歌》的三种版本

帝舜出身于音乐世家,其父瞽叟为乐师,帝舜曾“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舜帝的宫廷雅乐名为《箫韶》。《琴瑟中论》:“朱襄氏制为五弦之瑟,瞽叟判为十五弦,舜益之为二十三。”

上古南风有其专有名称,称为“俊风”、“凯风”。《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俊风。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

而南风的“出入”,在古人的气象观测中也有其专门的地点。《山海经·南山经》:“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甲骨卜辞中有“南方风”、“四方风”的记载,并且可以与传世文献《尧典》、《山海经》对应。

传世的《南风歌》共有三种版本。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出自《孔子家语》。

“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有黄龙兮自出于河,负书图兮委蛇。罗沙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出自《乐府诗集》。

“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传。”出自《纂异记》。言进士张生,善鼓琴,好读孟轲书。下第游浦关,入舜城,日将暮,宿庙中,梦遇舜帝。舜帝鼓琴为《南风弄》,音韵清畅,爽朗心骨。

33.贤水上有何仙观:灵异而博学工诗的仙人

潇水支流贤水上进贤乡有何仙观,古有灵仙观、西山观、何仙观、东林观、福兴观、诸仙观、福仙观、天神观,八观相联,又有内四庙、外四庙之称。

何仙,又称进贤女真,俗称何仙姑。

进贤乡与澹山岩邻近,北宋士人记述,曾与何仙姑同游,见于澹山岩石刻。

王昶《金石萃编》载澹山岩题名,记高杰、许师严等人与何仙姑同游。“元祐辛未岁九月,因捡潦田,楚人高公杰子发,吴人许师严希道,自贤女庙下,宿何氏仙姑家。翌日,渉江游龙宅,览仙始得道处,因宿僧舍。明日,遂入归德、福田等乡。沙门文真、男敢同来。子发书。”

又载陆诜题名,也与何仙姑同游。“圣宋嘉祐辛丑岁六月三日,转运使、尚书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陆诜介夫,按部游此,携家人与仙姑同至。”

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陆诜澹山岩题名中之仙姑,当即元祐辛未高公杰题名所云何仙姑也。”“今传奇中以何仙姑列于八洞神仙中,其来有自也。”

宋代以来,文献盛传夏钧见何仙姑故事。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潭州士人夏钧罢官过永州,谒何仙姑而问曰:‘世人多言吕先生,今安在?’何笑曰:‘今日在潭州兴化寺设斋。’钧专记之,到潭日,首于兴化寺取斋历视之,其日果有华州回客设供。顷年滕宗亮谪守巴陵郡,有华州回道士上谒,风骨耸秀,神气清迈,滕知其异人,口占一诗赠之曰:‘华州回道士,来到岳阳城。别我游何处,秋空一剑横。’回闻之,怃然大笑而别,莫知所之。”《苕溪渔隐丛话》、《五代诗话》、《宋朝事实类苑》、《类说》、《永乐大典》诸书多引之。

雍正《湖广通志·仙释志》:“何仙姑,《明一统志》:零陵人,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能逆知人祸福。宋《类苑》云:潭州夏钧过永州,问何曰:‘世多言吕先生,今安在?’何笑曰:‘今日在潭州兴化寺设斋。’钧到潭日,取寺中斋历视之,其日有华州回客设供。”隆庆《永州府志》、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康熙《零陵县志》、乾隆《祁阳县志》、嘉庆《长沙县志》、《楚宝》诸方志多同。

夏钧,字播之,潭州人。嘉祐四年任零陵知县,在朝阳岩有题刻。

魏泰,字道甫,襄阳人。崇宁三年曾至永州,在朝阳岩有诗刻。

北宋沈辽《零陵先贤赞》中的人物共十五位,有进贤女真,即何仙姑。

沈辽字睿达,钱塘人。熙宁间任太常寺奉礼郎,夺官流永州。

北宋刘斧《摭遗小说》:“洪州袁夏秀才侍亲过永州,因见何仙姑,曰:‘吾乡有故人亭,永亦有之。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幸仙决之也。’仙曰:‘此亭名因选诗而得之也,选诗曰:洞庭值归客,潇湘逢故人。夫洞庭之水与潇湘之流一源耳,今永之境,湘水出其左,潇水会其右,以二水所出,故为永字。今永创此亭,得其实也,彼则非也。因赠诗曰:‘全永从来称旧郡,潇湘源上构轩新。门前自古有流水,亭上如今无故人。风细日斜南楚晚,鸟啼花落东湘春。因公问我昔日事,江左亭名不是真。’”

阮阅《诗话总龟》、厉鹗《宋诗纪事》、李调元《全五代诗》、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均收录何仙姑这首《题永州故人亭》。

34.“永州”的得名:二水交汇是永州最大地理特征

“永州”得名于潇湘二水。

“永”为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永”字小篆作,象主流分出支流,又象下流上溯到上源,所谓有原有委,故意会为水长。“永”又解为正流,迮鹤寿《蛾术编》校按云:“派字注:别水也,从水。鹤寿案:永,水长也。反永为。凡水之正流或长或短,而其别流则必短于正流。”

宋祝穆《方舆胜览》:“永州,二水。柳宗元《湘口馆》记潇湘二水所会也,州因二水而名永。”

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永,州名,唐置,以二水名。”

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虞㠭永州学释奠诗‘㠭假守二水,秋丁释奠’。二水,或以楷书‘永’字折开言之,或因后人谓潇湘二水至永州湘口合流言之。”

“永州”因二水而得名,故二水即永州的最大地理特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潇水出道州九疑山中,湘水出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为永州二水也。清泚一色,高秋八九月,才丈余,浅碧见底。过衡阳,抵长沙,入洞庭。”

旧说“永州”得名于“永山永水”。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永山,《寰宇记》: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山为名。”“永水,在零陵县南九十五里,出永山,流入湘江。”道光《永州府志》:“县西南百里有永山,永水之所出,州因得名。”但“永山永水”偏远而无名,以“永山永水”解释“永州”,释义循环重复而无效,故不可取。

35.“湖南”的得名:文明致治的首善之区

“湖南”名称的出现,始于中古、唐代,此处的“南”是方位词。但在“湖南”名称出现之前,已有“南”的地名出现,其核心在衡山,即南岳,地理位置大体与后世所说的“中湘”吻合。

上古时期,古文献中已有关于南、南方、南极、南土、南国、南邦、南风等的记载,以及羲和、重黎、祝融的官守和民族,其最早的时间当在唐虞之前,而到唐虞时代仍然活跃。

甲骨文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等复合词。古代典籍中有“南土”、“南乡”、“南国”、“南邦”的名称。“南极”、“南方之极”的记载应当与上古天文观测有关。其中不仅记录了“南方”的南端极限、幅员范围,也记录了执掌这项观测的民族,即火正祝融。

上古时期的重要观念,有五行、五方,以及五音、五色、五味、五兵、五刑、五礼、五帝。其最基本、最客观部分应当是“五方”,而最综合、最概括的部分应当是“五行”。“行”就是“道”,五行即是五道,“东”、“西”、“北”、“南”、“中”各得“道”之一体。“南方之行”即“南方之道”,意为道在南方之时。

“文明”、“人文”、“文化”这三个复合词,都见于《五经》,表明它们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核心词汇。这三个词语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述说着中国上古社会的整体特征。

说“文明”,是言其高明、高雅、亮洁,而不是通俗的、世俗的;古典主义的,而不是自然主义的。

说“人文”,是言其发端由人,开创由人,自人而兴起,而不是出于宗教、神意,或者巫术。

说“文化”,是要表明应当由此推行教化,人类天性是善的,但是人类不能自动为善,如果不施以教育,则无别于禽兽,而教育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是效法与觉悟的过程,而与行政、法令的强制性不同。

而“文明”、“人文”、“文化”三个词语的逻辑来源和理性依据都来自上古天文学,并且非常凝练地萃集在《易经·贲卦》之中。《易经·贲卦》之所以具有“人文”、“人文”、“文明”之义,是由于《贲卦》中包含了《离卦》。《离》为目、《离》为火,《离》为日,《离》为南方。火为南方,《离》为火,故《离卦》亦为南方之象。《说文》:“火,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生其地者,其人类足智而多文,固日月之精华所吐噏而成者。”寓意着湖南应当率先成为文明致治的首善之区。

36.湘口馆遗址: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永州的官方码头称为湘口馆,又称湘口关、湘口站、湘口驿、湘口步、湘口渡、湘口津、湘口镇。

湘口馆遗址,在潇水与湘水合流处,江水东岸。从永州郡城出潇湘门,沿江有青石板铺建的官道与湘口馆相连。湘口馆的对岸为老埠头。

从永州古城出潇湘门,沿江有青石板铺建的官道与湘口馆相连,中经怀素塔、潇湘庙(又名禹皋庙),至贞吉亭,今亭尚存。湘口馆有渡船至对岸,今存古街,俗称老埠头。

“馆”为驿馆之意,又称邮驿,即官府设立的驿站。柳宗元有诗《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又题《湘口馆望九疑》。李频有诗《湘口送友人》:“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戴叔伦有诗《泊湘口》:“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唐末五代时,马殷建立南楚,都长沙,控制潭、衡、永、道、郴、邵等二十四州。马楚时,湖南境内相对稳定,商旅活跃,湘口馆一带发展扩大为湘口镇,又称潇湘镇,有居民数百家。

到了宋代,宋人诗歌中的吟咏,仍然称为湘口馆。沈辽有诗《泛舟上湘口馆》。范成大有诗《湘口夜泊》,题下自注:“南去零陵十里矣,营水来自营道,过零陵下;湘水自桂林之海阳至此,与营会合为一江。”

到了明代,湘口馆、湘口站改称湘口驿,又称湘口递运所,设有湘口关、湘口渡,湘口渡又称湘口津。其地称为湘口镇,又称潇湘镇。湘口驿有官府的人员和银两配置。

在清代,湘口驿的设置有所缩减,取消了“湘口递运所”,人员、银两有相应裁并,但湘口驿的建置仍在。方志中甚至还记载,湘口驿有官府添设的官船“红船”。

37.凄美绝色之寄托:《石头记》与潇湘馆

曹雪芹《石头记》描摹人世间最凄美之绝色,而又必配以最凄清之地,厥为潇湘妃子之潇湘馆。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

有清第一大言情小说,其寄托与想象必如此。

38.秋霜傲尽:越南使者所见潇湘金菊

潇湘两岸旷野间有金菊,清同治七年(1868)越南使者经潇湘水路往返燕京,意外见之,遂有吟咏。《岩腰石上古松旁,偶见金菊数丛,烂然盛开,感而赋之》:“百卉丛中正色难,千岩紫翠独黄冠。秋霜傲尽无人采,只合苍髯共岁寒。”见阮思僴《燕轺诗文集》。

百花正色难,菊则黄色难。惟独岩菊得正色,故堪与松竹梅三友为同列。苏轼云:“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

阮思僴,字恂叔,号石农,进士,越南阮朝嗣德二十一年出使,任甲副使。阮思僴谙熟中国历史,曾著《史论》一册,评论中国历代帝业,包括辽代三帝、金代九帝、明代十帝等。全部作品编为《石农全集》六册十二卷,内有《观河集》、《云林诗草》、《云麓诗草》、《燕轺诗草》、《燕轺集》、《燕轺笔录》、《雪樵吟草》、《南行诗草》、《小雪诗类》、《东征集》、《小雪山房诗集》、《对联集》、《石农文集》等。也有单行的《石农诗集》、《阮洵叔诗集》和《石农文集》抄本。

此次出使,三位使者黎峻、阮思僴、黄并合著有《如清日记》,阮思僴独著有《燕轺笔录》,记事极详。有进清帝表、致广西巡抚告知使节名单书、告知出使日程及所携贡品书、清廷就接待事谕沿途各地方文;笔记记有来回的旅程、谒见清帝的礼仪、与朝鲜使节的交往、清帝赐嗣德的敕封、使节归国的路程等。

又记经过东安,辨诸葛武侯藏兵岩悬棺,至永州记潇湘庙牌位,记潇湘两岸多石,记浯溪王有光诗刻,至湖南省城贽见巡抚刘崑等,回程于洞庭湖上见西洋火轮船,至湖南见刘崑及布政使王文韶,见何子贞,访浯溪夜闻鼓琴等,又与湖南士人崔暕笔谈夷夏之辨,多可观。

《燕轺诗文集》内有湖南所作诗86首,如《楚南书怀》、《十月望潇湘夜泊》、《江天晚睡》、《潇湘对月》、《舟次偶兴》、《游浯溪》、《归阳夜泊》等。

书生有诗云:“安南人自水路来,尝于涯上见野菊。溯游从之未能至,想往之。秋风其翏,秋水其湛。宁乎孤零,不染纤尘。春植一本,秋见其花。坐看孤零,傲尽天涯。”

39.拙岩:还原一部明代诗集

沈良臣《拙岩成偶书》诗:“开辟乾坤古,清幽绝世尘。坐疑身在梦,景逼句通神。九夏凉无暑,三冬暖若春。华阳茅洞主,相与结芳邻。”

沈良臣,字尧夫,号西庄。结诗社,往来吟咏。著有《拙岩集》、《纤尘弄影集》,久佚。拙岩有其诗刻、词刻十余首,不啻已将《拙岩集》还原于世。

拙岩由明清两代乡贤开辟,其文学性最为突出,在永州摩崖石刻景群中独树一帜,可谓“文学之岩”。

而沈良臣之弟沈良佐,字尧卿,弘治初举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广西左参政,与王阳明为同僚。归栖拙岩,以诗文送老,拙岩亦有其诗刻。可知拙岩诗文的主题仍与理学关系密切。

40.乡贤:理学对于地方风教之维系

乡贤是本地出生的士人、官员,而又具有德行功业的人。

明清两代盛行乡贤祀典,州县均设乡贤祠,祭祀历代乡贤人物,附于学宫,春秋致祭。乡贤的选拔严格,要经过公选,形成文书上报,经过朝廷批准。而先贤祠的祭祀也由时任地方长官支持,典礼隆重。乡贤既是地方最高荣誉,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的教化功能。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学宫祀乡贤,最为重典。”

清赵翼《陔馀丛考》将忠义祠与先贤祠并称,说道:“近日忠义祠内增入刘忠毅熙祚、马文肃世奇、王节愍章、金忠洁铉,皆明末死国难者。刘巡按湖南,死于永州。……永州当亦有刘忠毅祠,若本郡则宜入乡贤。”

明人朱衮、沈良臣,清人王日照、何绍基,民国李馥,是潇湘乡贤中的佼佼者。

朱衮字子文,号石北。“为人朴茂,善谈论,如涌泉悬河,浩洌澎湃。其为文,飙回云结,崒嵂崎嶬,其所蕴,人莫能测。”著有《白房集》七卷。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人。通经史,精律算。据《大戴记》考证礼经,又为《水经注》刊误。考订《说文》尤深。嗜金石,精书法。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著。论诗以厚人伦、理性情、扶风化为主。其为诗,天才俊逸,奇趣横生,一归于温柔敦厚之旨。尤精金石碑版文字,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海内求书者门如市,京师为之纸贵。著《东洲草堂诗文集》四十卷。

李馥一名方端,字子正,号稻人,祁阳人。王闿运讲学于长沙船山书院,馥往就读,得公羊学之传。后又肄业蘋洲书院。谭嗣同设湘学会于长沙,李馥认为康梁“曲学阿世,将乱天下”,亲往长沙辩正。著《大学中庸蠡言》、《论语训释》、《孟子文演》。

明清两代,永州的乡贤人物众多,事迹文章可观可采的比比皆是,可以视为一种地方历史文化中特别具有本土化色彩的一条主线。

41.寓贤:素位而行,顺受其正

“寓贤”的狭义解释为谪宦,而谪宦者往往为理学名臣、儒学名宦。

隆庆《永州府志·流寓传》:“永僻处遐壤,非轮蹄辐辏之会。彼贤哲者胡为乎来哉?然或以迁谪,或以游遨,作宾兹土,绵历岁时。芳声遐躅,耿耿如在,高山仰止,俎豆馨香者,盖未艾也。”

明人于朝阳岩建寓贤祠,祀元结、黄庭坚、苏轼、苏辙、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十贤。自元结以下,皆为两宋贬谪之臣,亦皆为理学中人物,又皆为党争中人物。

此外又别有元结祠(元刺史祠、元次山祠)、颜真卿祠(在颜元祠内)、柳宗元祠(柳先生祠、柳司马祠、柳侯祠、柳子祠)、周敦颐祠(濂溪祠、元公祠)、汪藻祠(浮溪祠)、杨万里祠(杨公祠)、胡寅祠(在三贤祠内)、蔡元定祠(蔡公祠)、王政祠(褒忠祠)、岳飞祠(精忠祠)等等。

弘治《永州府志·流寓传》:“素位而行,顺受其正,君子之道也。永为荆楚之极,自昔名贤,后或道与时违,而徙置于此者不无其人,亦不害其为君子。”

42.大规模水利致用:史禄开通灵渠

灵渠是潇湘水路的源头。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潇水出道州九疑山中,湘水出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

秦始皇时史禄开凿,连通南北。西汉以归义越侯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都经由灵渠。唐宋以后,通漕通商,官私往来,千年不废。灵渠于十八里内置三十六斗门,逐级蓄水而行,为水路交通史上第一奇观。

43.回归帝舜主题:西汉帛书中的古地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古地图,《地形图》应当是指示舜陵祭祀的行程路线图,《驻军图》应当是舜陵祭祀的警跸图,图中的军队可能是舜陵祭祀的警跸军队。二图都与九嶷山舜陵的祭祀有关。

《地形图》的河流部分十分突出,旧以为图中的河流是标绘水系,是个误解。“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多”,图中河流所反映的不是水系,而是水道,此图的作用在于指示行进路线。

九疑山及发源于九疑山的深水是《地形图》的中心,一望而知。所以“深水原”的标志几乎可以认作“九疑山”的同义语,而九疑山亦即是帝舜、舜陵、零陵的同义语。

以往称二图为《地形图》、《驻军图》,又称《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长沙国南部舆地图》,又称《箭道封域图》、《守备图》,多扞格。高祖、吕后及文帝时期长沙国与南越国之间没有严重的战争对峙,《地形图》并非通常的舆地图、水系图,而是舜陵祭祀的专图。明清时期北京十三陵有图,与此性质相近。

44.搜寻摹写,历遍山川:徐霞客著《楚游日记》

徐弘祖,号霞客,明江阴人。少负奇气,年三十出游,自吴越之闽之楚,北历齐鲁、燕冀、嵩雒,登华山而归。旋复由闽之粤,又由终南背走峨嵋,访恒山。又南过大渡河,至黎雅寻金沙江,从澜沧北寻盘江,复出石门关数千里,穷星宿海而还。

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十二卷,内有《游楚日记》,自勒子树下往茶陵州、攸县,过衡山县至衡州,下永州船。复返衡州,由常宁县、祁阳县历永州至道州,抵江华县。再自衡州入永,仍过祁阳。对于潇湘上游山川记载尤详,“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

45.域外看潇湘:明清越南使节的诗赋歌咏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近年出版,收录元至清代越南使者53人共计79部著作,多为稿本、抄本,是难得的东亚文化交流史文献。当时潇湘水路未废,使者往来多由越南至梧州,过灵渠,沿湘江直下,穿越湖南全境,其途程犹是秦汉旧况。

《集成》中所见湖南纪咏极多,诗作总量近千首。咏屈原、咏贾谊、咏元结、咏柳宗元、咏周濂溪,皆可读。景物则咏浯溪、衡山、君山、洞庭,名胜则咏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拱极楼、岳阳楼。黎贵惇有《潇湘百咏》绝句百首,即在华人,亦所罕见。而潘辉注《华轺吟录·自序》如是说道:“使华一路,水陆共八千余里,楚粤山川之奇,冀豫关河之壮,固历历见诸记载,周览而赋咏之,自是读书人分事。……凡梧江桂岭之苍幽,湘水灵山之秀峭,与夫荆湖江汉胜景之无涯,河朔燕云壮观之攸萃,随地游瞩,眼思豁如,盖十余年来按图卧游之兴,今得以亲履其境,目阔神怡,淋漓壮浪,自不觉发为诗歌赋咏,随所见而描写之。”

《集成》中收录有4种从越南到燕京的水陆全程彩色手绘地图《燕轺日程》、《如清图》、《燕台婴语》、《燕轺万里集》,标有路线、山川、驿馆、村庄、城市、名胜、风俗、沿革等等,可粘连成全长30-40米的长卷,尤其珍贵。

46.近代新地理学:近代日本学者的地理记述

1900年前后,大批日本学者来到中国,通过撰写日记、散文、诗歌、小说、志书等形式,对中国进行着较为全面的记录。其中,安井正太郎的《湖南》、东亚同文会的《支那省别全志·湖南省》、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等文献,对湖南近代的山川地理、人情风貌、经济贸易及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是了解近代湖南文化经济状况不可多得的特殊资料。

《支那省别全志·湖南省》侧重地理、经济、物产、交通等方面的情报收集。在交通运输方面,水路依然占据重要位置。水路运输分为民船、汽船两种,其中汽船运营主要分布在长沙、岳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仍以民船为主。书中附有《湘江的民船》、《湘潭码头》等黑白版图照片,还绘有民船式样图,如邵阳地区的宝庆船、倒扒船,衡阳地区的衡州小驳、衡州稍窝船、衡州驳船,永州地区的永州客船、祁阳船,形式各不相同。当时仅民船就有如此丰富的外观造型,可见湘江水系对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之大。

(责任编校:周欣)

2014-12-18

2016-10-12

永州市名城办“潇水历史文化街区研究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委会重点项目“潇湘水路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开发”。

张京华(1962-),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F592.7

A

1673-2219(2016)12-0009-07

猜你喜欢

潇湘永州
永州的雪
人间最美是潇湘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题解流变考
欢乐潇湘
一水成潇湘
潇湘花月谣
永州香樟叶精油的提取及其季节含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