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创新高校外语教育新论
2016-03-07陈放
陈 放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创新高校外语教育新论
陈放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引发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创新高等外语教育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势在必行。由于外语教育的社会文化属性,深化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意识,关注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内外因素,认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社会意义,提升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国际化人才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创新高等外语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跨文化交际;高等外语教育;二语习得者
一、引 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创新高等外语教育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重要元素的增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基本都强调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对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上。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创新高等外语教育不仅符合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更能充分发挥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越性。
二、现阶段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高等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语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生比例配备不合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优秀师资短缺等方面指出现阶段我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跨文化交际实践应用能力的缺失方面总结并归纳其存在的疏忽与遗漏。
(一)外语教育理念有待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文化交际学”和前苏联“语言学国情”的诞生,使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育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把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外语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太急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外语教育改革政策,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国内高校发展程度不同、地域环境各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无法将国家外语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到实处,也缺乏评估体系的监督。在外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忽视外语国家的人文知识的讲解与研究。可见,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切实转变还有待时日。
(二)外语教学大纲面临严重挑战
虽然在外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由于缺乏认知上的深入性,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然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点要求之一。对此,陈国明认为,教学大纲中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敏觉力和效力”[1]224-235,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情感因素是指在遇到跨文化交际活动时,能表现出积极而饱满的情绪。认知因素是强调人们通过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对周围世界认知上的变化,即具有跨文化意识。而行为因素是指人们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同时,这三种要素需均衡发展。
(三)课程体系有待改进与提高
大学外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外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然而,很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仍然偏重于大学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外语考试等级证书作为衡量学生对于外语知识的掌控能力,忽视大学外语教育的文化性,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到实处。这就需要进一步细化人文知识传授,同时,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庄智象指出,“应该大大缩减现有教学大纲中的技能课,增加专业知识课,适当探索建立以文学、语言学、高级翻译和跨文化研究为主题,以学科教育而不是技能训练为导向,致力于实施人文教育,扩展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课程体系”[2]65。
(四)师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外语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外语教师本身的学科知识单一,无法紧跟时代发展对外语教育的需要,这也对强化外语师资培训力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应当走出国门,有意识的考察与研究国外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评估,将国内外教育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并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创新高等外语教育。也就是说,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具备视野上的国际化、跨文化的高度,更要有创新理念、思维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专业的理解能力、更合理的学科机构、更多元的教学手段,进而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高水平外语人才。
三、创新高等外语教育的跨文化选择
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创新外语教育给予不同的阐释和论析,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创新外语教育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很多研究成果也仅限于简要概述。而实际上,创新高等外语教育恰恰是一种跨文化选择。
(一)深化跨文化意识的领悟
“跨文化意识”是Hanvey提出的理论,指的是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的能力[3]225。Chen 和 Stacosta 对“跨文化意识”解释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4]156。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时,首先要平等的看待不同的文化要素,不要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交际优越感,更不要形成民族中心主义。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过度的民族中心主义导致人们拒绝了解他文化的丰富内涵,阻碍交际并妨碍民族之间思想和技艺交流”[5]142。其次,不能对异民族和文化存有刻板印象,也就是心理定势。心理定势使人们不能客观的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对异文化应有的敏感性,只注重与刻板印象相吻合的社会现象,而忽视个别现象。这一点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关,但如果不规避这方面的跨文化意识,将直接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更不利于开展跨文化交际。因此,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其实也是让学生积极与世界接轨,不仅具有全球视野,更要有意识的使自己成为不带有任何民族主义倾向,规避各种刻板印象和偏见的世界公民。
由此可见,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之有效的组织外语教学活动是领悟与深化跨文化意识正迁移的过程。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要有策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模式,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最后,要教会学生站在国际舞台的高度,从具体语境中判断和识别对方文化模式,容忍、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
(二)关注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内外因素
语言是开展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比如我们用语言来思考问题、与人交际、构筑文明、传承文化。可以说,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与目的语国家的人群进行有效交际,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就成为一种必须。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不能指望其跨文化交际像用母语一样流利。因为首先,双方文化不同;其次,词汇、语法、发音不同,这导致交际障碍仍然会在各个层面产生。因此,创新外语教育的发展要密切关注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内外因素。
1.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内部因素
跨文化语言交际的主体是“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进行的语言交际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人”本身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语习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过程。作为二语习得者个体的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创新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其推动作用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动机本身更强调内部动机,也就是由学生对外语的求知欲、对外语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等心理因素构成的,而这些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各种需要。第一,认知需要。学生是否具有想要获得外语知识和应用外语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在外语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体验到需要获得满足的兴趣。第二,自我提高需要。这是一种想要借助学业成就或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和尊重的需要。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它既可以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外语学业中可能达到的成就,又可以促使学生在这一成绩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外语学术和职业的目标上。第三,附属需要。这是一种为了获得自己所附属的人群赞许与认可而想要把学习进行得更好的需要。一个具有高度附属感的二语习得者,一旦得到自己所属人群的赞赏或者集体的认可,就会进一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追求更好的外语学习表现与成绩。
其次,二语习得者的非智力因素。二语习得者要想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促成的。但要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许会比较辛苦,这就需要有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努力培养自身坚定的意志,积极地调控自身的情绪与感情,对于自身、他者以及二语习得环境抱有热情与现实的态度,进而全面整体的激发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影响二语习得者掌握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内部因素有很多,但学习动机与非智力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影响因素在此不赘。
2.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外部因素
首先,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社会是二语习得者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大环境。大众传媒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传播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强烈的影响着二语习得者外语知识的吸取。目前,很多社会化媒体都十分受二语习得者欢迎,例如,Facebook、Twitter、Blog、Wechat、Instagram等社交网络平台的问世,可以让他们轻松自如的融入地球村,用习得的外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可以说,社会化媒体已经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一平台,人们可以说出或写出自己的话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因为“话语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表达能力,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相互沟通的有效工具。通过话语可以表达思想,提出诉求,支配行动,引导大众,征服世界”[6]34。此外,社会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外语知识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外语教育的舆论导向是外语专业走向没落,社会职业对外语人才需求变革,外语的工具化功能加大,专业化研究功能缩小,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外语学习态度产生极大威胁,进而不利于提高其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会营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氛围激发和鼓励二语习得者对跨文化语言交际作用的认知,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其次,显性文化教学与隐性文化教学相结合。在外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直接明确地介绍外国文化有助于减轻人们由于对异文化不熟悉而产生的困惑感,而且这种知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显性文化教学法的省时、高效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让二语习得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异文化的知识。此外,隐性文化教学法也有其优势所在。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培养,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通过实践来学习(learning by doing)”,强调在课堂提供的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以交际为目的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异文化,并注重培养二语习得者自主探究异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过程。因此,根据课程需要,将两种文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公平的态度,可以促使他们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从而成为学生的朋友或知己。这些都可以很好的促使二语习得者端正外语学习态度,对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二,教师上课的民主作风,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理解外语文化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型外语人才,进而在教学秩序上,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三,教师的品质与能力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不同影响。1979年贾尔德曼(R.S.Jeldman)与普罗哈斯克(T.Prohaska)做了研究,考察教师的能力差异对学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喜欢教师有能力、聪明和热忱;学生对于能力较差的教师则产生消极反应,他们常常感到学习上有困难,不容易产生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佳,学生表示不喜欢没有能力的教师”[7]189。
(三)认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社会意义
有学者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公认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信息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信息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8]7。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让二语习得者对非语言交际有正确的认知与应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首先,认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某一文化群体通用交际信号,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跨国界、跨语言群体之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方式,强调跨文化间的文化差异。可以说,非语言交际贯穿整个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最能反映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充分认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帮助二语习得者对比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干扰,从而运用跨文化交际手段排除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解与冲突。
其次,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习得手段。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二语习得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习得这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二语习得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不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习得本国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运用规则,更要研习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准则,进而在传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察觉二者间的异同点。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将国内外有针对性的影音资料展示给学生。例如,日本“视觉文化强势袭来,‘读图’成了阅读领域的主宰”[9]87,这种以视听说的生动教学手段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规范与考察。其三,选用充分体现跨文化意识的经典文学作品,解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随剧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
最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社会能力的提高。Andersen认为,要了解非语言行为的异同,可以比较具体的从文化的五个方面着手加以认知:“亲近性与表达性(immediacy and expressiveness)、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阳刚性(masculinity)、权力距(power distance)、高情境与低情境(high and low context)”[10]244-256。此外,跨文化非语言的沟通是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中,经由观察与模仿获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对于二语习得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其一,调节自身的情感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不同的气味、身势行为及体距行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这就需要人们更多的接触相关知识,对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控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社会能力。其二,对跨文化非语言行为的普遍观察。多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习惯性行为,观察他们怎样实施手势语、目光语以及接触等行为,洞察他们使用时间和空间以表达和维持社会关系。
四、结 语
“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一种真正符合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发展,也是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11]3。然而,“跨文化教育是解决跨文化冲突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化解国际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12]97。高等外语教育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人文科学,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创新外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求二语习得者具有深刻的跨文化意识,密切关注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内外因素,同时,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社会意义。因此,在创新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中,重视二语习得者的国际化视野、创新型思维,改善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跨文化交际优势,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庄智象,等.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2(4).
[3] Hanvey,R.Cross-cultural Awareness[A].In Smith and Luce(eds.)Toward Internationalism: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New York,NY: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9.
[4] Samovar,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0.
[5] Harris,P.R.& Moran,R.T.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a New World of Business[M].Houston,TX:Gulf,1996.
[6] 肖永亮.社会化媒体公共话语体系结构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7] 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Malandro & Barker et 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NY: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9] 李丹蕊.试论动漫爱好与日语学习动力的转化措施[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0] Anderson.P.Cues of culture:The basis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In L.A.Samovar & R.E.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C].Belmont,CA:Wadsworth,1997.
[11] 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12] 张英淑.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责任编辑:张树武]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Innovate and Demonstrate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HEN Fa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multi-culture of the world has great contact and collision.During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period,talent competition changed intensely.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innovate and reform to adapt and satisfy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Because of the soci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foreign language,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should deepe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pay attention to the affe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intercultural verbal communication,perceiv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promo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second foreign learner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requirement,sprea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ctively.Thi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2016-05-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W199);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语专项Ⅰ)(2014WY66)。
陈放(1978-),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H319
A
1001-6201(2016)05-0031-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