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变与变: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及其思考

2016-03-07汤哲声

关键词:新文学网络小说文学批评

汤哲声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不变与变: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及其思考

汤哲声1,2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分为三阶段:一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二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三是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中国通俗文学批评要遵循“不变”和“变”。“不变”,指的是发展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原则性;“变”,指的是文学的发展批评在不同阶段应具有其适应性。通俗文学经典的确定既要遵循文学经典的普适性,也要遵循通俗文学的特殊性。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分析的本质是通俗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辨析。不变的原则性决定了中国通俗文学有别于其他文类的基本性质,变的适应性呈现出中国通俗文学的阶段性变化。

中国通俗文学;批评;原则性;适应性;不变;变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二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三是当下中国的网络文学。中国古代通俗文学具有很强的市民性,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它相对于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如《红楼梦》)而存在。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具有很强的新闻性特征,并且有着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例如张恨水、金庸等人的小说,它相对于新文学及其新文学传统而存在,例如鲁迅等人的小说。中国当下的网络小说具有世界文化的视野,并且以电子平台创作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文本创作。这三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汇集连缀在一起形成中国通俗文学高低起伏的发展潮流。

朱自清在论述中国文学发展的批评标准时,提出了“标准”与“尺度”两个概念。所谓的“标准”只是“应用这些标准衡量种种事物种种人,但是对这些标准本身并不怀疑,并不衡量,只照样接受下来”。所谓的“尺度”是“修正了的传统的种种标准,以及采用外来的种种标准”[1]5。朱自清所提出的“标准”与“尺度”概念,也就是提出中国文学批评标准中的“不变”与“变”的概念:不变,指的是发展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原则性;变,指的是文学的发展批评应具有适应性。

中国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原则性建立在中国通俗文学不变的性质特征上。中国通俗文学是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学表现。中国大众文化既有生老病死和中国式的吃喝拉撒睡的世俗性,也有中国传统的以儒释道观念为基本原理的知人论世的伦理性,即使到了当下的网络小说中,无论接受了多少世界流行文化,中国的生活标准和做人标准还是作品臧否是非、论断优劣的思维出发点。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在大众传播和民间流行中成型。中国古代通俗文学文本成型需要经历民间传说、文人加工,民间再流传、文人再加工的过程;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文本则基本上是作家、编辑、媒体与读者合力完成,市场运作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影响力;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更是市场化的产物,网络文学文本的影响力和流行度体现着文本的市场活力,影视艺术的介入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通俗文学是类型化、模式化的文本,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类型与模式是中国通俗文学在创作流行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被读者大众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美学表现方式,否定了类型和模式也就否定了通俗文学的存在。大众性、商业性和类型模式是中国通俗文学性质的三足鼎,它们构成了中国通俗文学批评标准原则性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产生于农耕社会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它的雅俗之辨也就是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之辨。与之相比,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增添了两个要素:一是以现代工商业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的产生,二是以外国文化为标准的新文学的出现,新文学不仅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而且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导向。于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批评相比就有了新的变化:首先,必须要将现当代通俗文学创作与接受置于现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中思考。其次,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和城市生活规则,以现代报刊、现代出版和现代影视艺术为核心的现代传播机制,发展变化中由城乡差别、中外差别而形成的生命意识的差别和生活观念的差别……必然成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新的内容。在现代中国,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新文学是双线并行发展,虽然表面上似乎互相排斥,事实上在发展中却是互为参照、互为影响、如影随形。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新文学关系的疏离与融合直接决定了批评的视野和角度。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写手们的文化视野要远远超越他们的前辈,虽然有着中国文化的根,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却要求批评者既要有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也要有世界文化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是电子创作平台,从入门到创作,再到传播的运作和市场的影响都自有一套程序,批评者既要有文学的修养,也要有信息的制作和运作的基本知识,将印刷文本的批评方式照搬到网络文学批评中不切合文本的实际。变化,也就是由于文学发展阶段的不同、动因的不同和影响因子的不同而产生的新的要素,它给通俗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活力。通俗文学批评要有发展性,就要将这些新的要素纳入批评的标准之中,这就是通俗批评的适应性。用朱自清的话说,是“各有各的尺度”[1]7。

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寻找文学经典的存在,并提出经典存在的根据。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的确定也就是要说明通俗文学经典的确定既要有文学经典的普适性,也要有通俗文学的特殊性。文学表现和传达的是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人性关怀作为终极目标。通俗文学经典同样需要这样的创作标准,这是文学经典的普适性标准。然而,中国通俗文学的经典之所以不同于新文学的经典或者外国文学的经典,就在于它的特殊性。例如,我们认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啼笑因缘》、金庸小说、《诛仙》等为通俗文学的经典,是由于它们既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价值标准,又是在广泛的流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的类型小说。它们不同于《红楼梦》、鲁迅小说以及当代纯文学的很多优秀作品。既然通俗文学批评有着不变的原则性标准,通俗文学经典的论定自然有着恒定的特性,例如我们认定上述作品为通俗文学经典,它们有一致的特点:传统文化、流行、类型。然而,它们又有着不同形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民间流传,文人加工而成,《啼笑因缘》是文人创作、市场运作的产物,金庸小说和《诛仙》等小说除了市场运作外,影视的改编对其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了重要作用。所以说,通俗文学经典的认定有着阶段性的特点。新文学经典的认定要素很多,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通俗文学经典的认定要素也很多,最为重要的标准是市场的流行。例如现代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武侠小说,也只有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王度庐《卧虎藏龙》被人们视为经典,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作品被当代影视艺术所改编。同样,以上所述通俗文学的经典作品无不是由于当代影视艺术青睐而广泛流行,也许过了若干年后,这些作品不流行了,它们是否还是经典,另当别论。当然,到了那个时代,又有新的通俗文学的经典作品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通俗文学的经典具有流行性和当代性。

中国通俗文学批评的原则性和适应性的分析,其本质是通俗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辨析。它表明用分析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的方法批评通俗文学作品不符合实际,也提示着批评者对不同通俗文学作品的批评需要不同的适应性。以中国当下的网络小说批评为例,中国网络小说是屏写作,需要文学批评的屏批评。网络小说的创作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网站,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每个网络写手都如同章鱼伸向外部世界的触角,这些触角敏感而丰富多彩,但支配它们伸缩、扭动身姿的是章鱼俯伏在后的巨大身躯,这个身躯就是网站。因此,研究网络文学就必须研究网站及其运营资本,从选题的策划、写作的过程,一直到出版、造势直到跨媒体改编,网站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小说在连载过程中,一旦有走红的苗头,就会被出版社或者影视公司看中,也或许是网站主动出击,与出版社和影视公司接洽合作事宜,于是就会有专著出版或被改编成影视剧。纸质文本与影视剧的改编本都与最初的屏幕写作文本不同,这就向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以哪个版本为研究对象呢?根据文学批评的基本规则,应该以原始版本,也就是屏文本为根据,因此网络小说的批评,首先需要屏阅读。由于是屏写作和屏阅读,一些在印刷文本中并不重要的美学要素,在网络小说批评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构在印刷文本中是批评者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网络小说的美学批评中则是决定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网络小说结构是否完整直接表现出写手是否具有强大的构思能力和文本驾驭能力,连续性的几乎是一次成型的屏写作一方面考验的是写手们撰结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考验的则是他们思维的清晰度和表现的逻辑性。

不变的原则性决定了中国通俗文学有别于其他文类的基本性质,变的适应性呈现出中国通俗文学的阶段性变化,文学批评是否有效在于是否切合批评对象。只有将几方面结合起来思考,中国通俗文学的批评才是科学、客观的批评。只有准确的批评,批评对象的本质和特色才得以呈现。中国通俗文学的本质和特色得以呈现必将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被认为是学术定论的问题将会重新思考,例如文学的“现代性”性质的确定、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中国文学本土性与国际视野的问题、中国文学的批评标准的问题等等,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文学批评角度的设定也就是文学现象价值的设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1]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A].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张树武]

Variable and Invariable: the Principle and Adaptability of and Reflection upon Chinese Popular Literary Criticism

TANG Zhe-sheng1,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2.Chinese Modern Popular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Suzhou 215123,China)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is usually clarified into three phases,namely Chinese ancient popular literature;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literature and Chinese current online literature.The Chinese popular literary criticism follows the “ variable” and “ invariable”.The “ invariable” is meant to be one that the develop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have its own principle;the “ variable” is defined as one that the literary developmental criticism should own its adaptability at different stages.The establishment of popular literature classic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universality of literary classics,but also abides by the uniqueness of them.The essence of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and adaptability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ry criticism means the methodological dialectics of popular literary criticism.The invariable principle differentiates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from other literary genres’ basic features or types,while the variable adaptability takes on periodical variation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Criticism;Principle;Adaptability;Invariable;Variable

2016-05-2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20)。

汤哲声(1956-),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I06

A

1001-6201(2016)05-0014-03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04

猜你喜欢

新文学网络小说文学批评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网络小说变身影视剧身价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