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结构与价值导向

2016-03-07恩,航,铭,

关键词:价值导向内涵

李 成 恩, 张 远 航, 赫   铭, 牟   霖

(1.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辽宁 大连116024)



论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结构与价值导向

李 成 恩1,张 远 航2,赫 铭1,牟 霖1

(1.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辽宁 大连116024)

摘要: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和大学校园的结合衍生出一种新的具有信息化特点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络文化。从内涵上,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在校园活动中,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其灵魂是大学文化。从结构上,高校网络文化可分为深层的精神层面、中层的制度层面和表层的物质、行为层面。建设高校网络文化,要坚持政治导向、需求导向、生态导向和舆论导向,这对于筑牢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满足师生网络文化需要、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高校主流舆论引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内涵;内容结构;价值导向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创新变成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校是网络技术传播的特殊阵地,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固定的人群、鲜明的特征和深远的影响。科学理解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深入剖析高校网络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而明确高校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对于明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现路径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

何谓网络文化,正如文化概念的多样化一样,网络文化的概念,由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不同,其表述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定义过程中存在着“从文化看网络”和“从网络看文化”两种不同的切入方法[2]。这两种视角有的侧重于宏观,寻求广义的界定,如鲍宗豪在《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中提出的“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3];有的侧重于微观,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行为层面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如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4]。

从共性上看,学界关于网络文化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普遍承认网络文化产生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承认计算机互联网是网络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平台;第二,普遍认同网络文化是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反映;第三,都看到了网络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型信息文化[5]。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同时,由于对网络文化概念阐述的角度不同,学界对网络文化概念的阐述有“泛化”与“窄化”的趋势,不利于宏观研究的把握和具象研究的开展。网络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次生文化形态,其概念不应泛化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同时,网络文化虽然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平台,但也不应狭义理解为通过网络创造的通信文化。

综上,对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进行。广义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而言,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接收和发送信息所产生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成果。简单来说,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现实物质创造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创造,也可以理解为是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性二重属性是网络文化的本质属性。此外,发展中的网络文化还表现出文化多元性、主体体验性、过程泌润性、开放创新性、共享互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网络文化是网络环境下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拓展,网络和大学校园的结合衍生出一种新的具有信息化特点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即大学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大学文化,也是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广义来说,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一切与互联网结合或者通过互联网展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来说,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在校园活动中,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高校网络文化与一般网络文化之间既具有共性,更具有个性特征。一般网络文化不仅内容庞杂,包罗万象,而且良莠并存,层次多样;而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主要反映高校各种信息,其特色鲜明,文化层次高,低级趣味的文化相对较少。高校网络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其灵魂是体现理性、自主、平等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层次结构

根据文化结构的层次理论,任何文化体系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高校网络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大学文化的层次结构类似,可以分为深层的精神层面、中层的制度层面和表层的物质、行为层面,各层面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但又各具其独特的功能和目标指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主要就是这几个领域改革与创新的过程,由深层到表层的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精神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和最本质体现,主要包括网络影响下的大学人的文化价值观、建设理念、发展规划等,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体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体现了一所大学强大的网络凝聚力和影响力,是高校网络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由网络中的大学人共同所创造的精神、伦理和审美意蕴等内在因素是高校网络文化中的内核。在大学已经“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今天,和谐的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对于大学人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以及大学氛围都有积极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中层文化,也是规范文化,主要是指高校中与网络有关的各种社群结构、管理制度、文化治理、道德规范等,是维系高校网络正常秩序、规范大学人网络行为、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居于中介地位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象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它确定高校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成为高校网络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总体要求,不仅包括各种网络协议,还包括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络法律规范、高校对师生使用校园网络的各种制度规定,以及大学师生在长期使用校园网络中形成的道德约定与行为准则,所有这些都是作为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它们以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维系网络活动。从网络精神的塑造要求来看待这些制度规范,不应只是机械冰冷的条款组合,而应被赋予活的灵魂,让这些网络管理制度的影响深入师生员工的心里并切实发挥作用。

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中的表层文化,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外在体现。物质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最直观显现的层面,是传递高校网络信息的最佳表现形式,是大学网络形象最直接的呈现。物质层面的高校网络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与载体、网络数字产品和网络文化生态等。这些是网络文化得以健康运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行为文化通常通过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文化氛围、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行为习惯等内容来体现,是大学人最切身感受和直接参与的高校网络文化。

三、高校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

文化的主体是参与其中的人,而高校网络文化的结构表明,高校网络文化是场域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和冲突在网络这一特殊平台上得以共存,抑或是消解,这决定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功能与方向。因此,对于高校而言,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价值与教育功能最大程度得以彰显,就显得尤为关键。

1.政治导向: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必要任务

精神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灵魂,决定“建设什么性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精神内核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的占80.0%,其中娱乐消遣(68.3%)、获取新闻信息(57.5%)、交流沟通(57.2%)和学习(49.0%)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大学生占88.9%,92.0%的大学生借此浏览动态、了解信息、发表观点和更新状态[6]。网络在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思维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变,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还缺乏清醒判断与理性思考,高校只有积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才能在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掌握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最直接的体现在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其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网络是其重点占领的主战场,大学生更是其争夺的重要对象。一方面,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解构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并对其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虚拟社群的参与主体不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7]。网络空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异常激烈。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互联网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他们的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8]。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政治导向,这对于筑牢高校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导向:推进高校网络空间清朗的现实需要

制度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中层文化,决定“在什么环境下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坚持生态导向,对于建立维系高校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的网络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空间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当前,网络造谣、网络诈骗、网络淫秽色情等网络失范现象屡禁不止。这一方面是由于网民自身网络素养的参差不齐,另一面也是由于网络立法、网络制度的缺失。网络素养的差异,其核心归因在于网络道德。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归根结底是同质的,但因网络的虚拟性、自在性特征,网络道德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实践指归,实现网络上的“慎独”需要比现实世界中更深刻、更坚定的心理力量和理性支撑[9]。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就要大力开展高校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形成高校网络道德自觉,让高校师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整个互联网网络道德的最高点。网络立法、网络制度是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对网络空间依法治理。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样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加以约束和保障。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既要求加强高校师生网络道德建设,又要求对高校师生形成制度约束,让高校师生自觉遵守现有网络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制定网络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生态导向,必须坚持管建结合、善管善用,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治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10]。

3.需求导向:满足师生网络文化需要的题中之义

物质文化是呈现大学网络形象、建设高校网络产品的基础,决定“生产什么网络文化”,坚持需求导向,是建设满足师生文化需求网络空间的重要保障。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当“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就更促进了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化产品的产生。当前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更是网络文化产品的重要消费者。特别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品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深受大学生喜爱。高校传统的主题网站、BBS等网络文化产品与供给形式,因其技术架构与服务模式的缺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逐渐降低,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新生网络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现有的网络文化服务与供给的不足,这构成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2014年,教育部思政司启动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其中,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服务,充实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破解网络文化建设难题是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重点建设任务之一。高校网络文化的需求导向、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均迫切要求高校瞄准网络技术前沿,找准网络技术与高校实际的结合点,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服务与供给的内容与形式,打造更多师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兼具吸引力、影响力和高校自身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进而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网络物质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

4.舆论导向:坚持高校主流舆论引导的重要保证

行为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决定“高校师生活动的网络方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确保高校师生在网络开展有益实践探索、生产有益实践成果的基础前提。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长期分离对立,不仅直接挑战党管媒体的原则底线,而且导致社会阶层分裂对峙、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党的执政基础腐蚀削弱[11]。打通两个舆论场,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舆论依存于网络世界和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这直接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海量以及真假难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高校师生通过在网络上发帖、留言、讨论、转载文章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和意见,构成了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内容。高校网络舆论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以及高校组织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论更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校网络舆论理应和传统主流媒体舆论保持一致,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舆论导向。这一方面可以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给学校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组织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网络舆论在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平衡与调节作用,促进两个舆论场共识的形成。进而,充分发挥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的育人功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综上,高校网络文化既是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是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高校网络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网络文化更注重网络环境与网络社会,是高校在其中所展现的物质与财富的综合;狭义的高校网络文化更注重网络载体和网络社会中人的活动,是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厘清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是开展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与前提。

高校网络文化可以划分三个结构层次,即深层的精神层面、中层的制度层面和表层的物质、行为层面。三个层面互为作用、互为影响的过程就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剖析高校网络文化的结构层次及其对应内容,对于认清高校网络文化本质和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政治导向、生态导向、需求导向、舆论导向四个维度。坚持高校网络文化正确价值导向,是高校网络文化自身价值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核心所在,这对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构建清朗高校网络空间,满足师生网络文化需要,引领高校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2] 冯永泰. 网络文化释义[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0-94.

[3] 鲍宗豪. 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95-302.

[4] 匡文波. 论网络文化[J]. 图书馆,1999,(2):16-17.

[5] 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1.

[6] 沈壮海,段立国. 担当进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N].光明日报,2015-05-17(16).

[7] 杨蝾均. 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98-107.

[8] 王晓晖.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N]. 光明日报,2013-11-20(2).

[9] 李晔. 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认同与价值创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84-87.

[10] 袁贵仁. 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15,(3):9-11.

[11] 任贤良. 统筹两个舆论场凝聚社会正能量[J]. 红旗文稿,2013,(7):4-6.

收稿日期:2016-01-16;修回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14JDSZ1013)

作者简介:李成恩(1966-),男,黑龙江龙江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兼),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张远航(1979-),男,辽宁铁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研究,E-mail:zyh@dlut.edu.cn;赫铭(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牟霖(1988-),女,辽宁丹东人,助教,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2016)03-0001-05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Struc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LI Chengen1,ZHANG Yuanhang2,HE Ming1,MU Lin1

( 1.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2. Student Affairs Offic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

Abstract:The network culture is a new culture resulting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college derives a new informationalized culture type called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From the connotation, the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which specially uses the informationalized and digitized internet medium as carrier, is a network value-orientation, internet lifestyle and network behavior that is symbiotic, shared and delivered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its spirit being college culture. In terms of structure, the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spirit in deep level, institutional in middle level and material-action level through the surface. Reinforcing the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should insist on political, demand, ecological and public opinion orientation, 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meeting the network and cultural need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ing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mainstream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Key words:college network culture; connotation; content structure; value orientation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探析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琅琊榜》浅评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