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07李博文樊雅丽范凤翠李建芳耿丽敏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

李博文,樊雅丽,范凤翠,刘 亭,李建芳,耿丽敏

(1.河北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4.河北农业大学 校办室,河北 保定 071001)



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李博文1,樊雅丽2,范凤翠3,刘亭1,李建芳1,耿丽敏4

(1.河北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4.河北农业大学 校办室,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京津冀处在同一自然单元分属不同行政区,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制约,长期以来水资源严重短缺,区域生态建设极不平衡,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因素明显、区域生态体系不完备、生态保障能力弱等问题,剖析了河北生态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为加速建成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明确了河北生态建设的基本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强化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加强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京津冀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06

京津冀处在同一自然单元分属不同行政区,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京津冀北起燕山山脉,西至太行山区,东到渤海之滨,南据华北平原,在地质、地貌、土壤、气候及生物群落等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1]。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178.24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56%,其中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0%[2]。根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三省市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差悬殊, 特别是河北同京津相比差距很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极不协调,河北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该区域生态建设的“短板”[2,3]。河北废水、废气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占京津冀的57.82%、81.56%、93.97%,严重影响了京津的生态环境[4]。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状况的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环京津的河北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加大河北生态建设力度,推进京津冀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京津冀生态建设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区域生态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成效显著。但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整个生态系统依然脆弱。

北京市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确定建设“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制定“精品型、大园林、大绿化”的城市绿化发展战略,2006年将林业局和园林局合并组建园林绿化局,统一领导城乡绿化工作。围绕打造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对五大风沙危害区集中治理。目前,北京市完成了三道绿色屏障建设,全市宜林荒山荒地基本绿化。全市林地面积107万hm2,林木覆盖率52.6%,森林覆盖率36.7%。城镇绿化覆盖率44.4%,人均绿地49.5 m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4.5 m2。天津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2006—2007年实施总投资4.2亿元的五条高速公路高标准绿化工程。制定了《2009—2012年天津林业建设规划》,实施了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5万hm2,森林面积19.5万hm2,灌林木面积1.0万hm2,疏林地36.7 hm2,未成林造林地0.5万hm2,苗圃地0.3万hm2,采伐迹地69.5 hm2,四旁树2 598.9万株,折合林地面积2.1万hm2。全市农村林木覆盖率为20.8%。森林蓄积量524.89万m3。城市绿地总面积2万hm2,城市绿化率30%。

河北省委、省政府200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沿海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按统筹城乡绿化原则,积极推进生态脆弱区绿化和人口聚集区绿化全面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类型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达52万hm2。然而,目前全省森林面积仅488万hm2,森林覆盖率26%,林木蓄积量1.2亿m3,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在排全国第25位和第18位,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沙化、荒漠化土地210多万hm2,是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四个省份之一,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5]。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体系不完备,生态保障能力低

从京津冀整个区域来看,北京市绿色生态建设起步早、起点高、发展快,“绿”的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美”的方向提升。天津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濒临海洋,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河北省的绿色生态建设,无论是强度还是水平都存在明显差距,成为区域生态建设中的“短板”[3]。集中表现在:一是整体绿化水平低。全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人均森林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省尚有380多万hm2宜林荒山荒地和低质林地需要绿化和改造,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造林绿化进入“啃骨头”阶段。二是生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据监测,河北省现有沙化土地处于坝上和京津周边的两大沙区、六大风口、五大沙滩和九条风沙通道。全省仍有水土流失面积近6万km2,对密云、官厅、潘家口水库和南水北调等水利设施造成威胁。湿地面积比建国初期缩减50%以上,湿地生态作用明显降低。

(二)区域生态建设整体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因素明显

只有建立京津冀三地整体绿色生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目前,这一机制很不完善,受到制约很多。从国家层面上看,京津冀地区是首都所在地,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一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只是区域生态安全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国家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建设,应当作为特殊区域和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近年来国家虽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都水资源持续利用等工程,但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整体协调不够。从京津冀层面看,三方在建设区域整体绿色生态体系上认识不统一,尚未建立便捷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开展绿色生态建设上,缺乏沟通协调。在合作上仅限于京冀水源林、森林资源保护等小规模、小范围的局部合作,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全面合作的力度不够。从河北自身来看,绿色生态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受到自然条件差和投资严重不足的双重制约。剩余荒山荒地立地条件差,造林绿化成本高。国家在工程造林投入上实行全国统一标准200元/亩,而我省人工造林成本每亩达500元以上,条件较差的山区每亩达2 000元以上。北京造林绿化每亩投资最高2万元,是我省的10~100倍;天津造林绿化每亩投资在2 000元以上,是我省的10倍以上。与周边省(市)相比,我省亩造林绿化投资仅为北京的4.3%、天津的40.0%、山西的10.0%、河南的16.7%、辽宁的35.7%。

三、区域生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

京津冀区域总面积22万km2,常住人口9 400万人,人口密度427人/km2。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加强以造林绿化、防沙治沙、湿地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现实意义重大。

(一)维护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搞好河北的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可有效减少京津沙化危害,为京津筑起一道防风阻沙的天然屏障。河北为北京和天津提供81%和93.7%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近年来,河北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初步显现。据气象监测,张家口、承德发生沙尘暴站日数由2000年的397个站日减少到近三年平均287站日。据水利部卫星解译资料,张家口永定河流域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88.38万hm2,到2007年底水土流失面积为67.75万hm2,减少24%。官厅水库泥沙淤积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300万t下降为不足100万t,减少了近70%。

(二)提升遏制气候变化能力

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m3吸收1.83 t二氧化碳,放出1.62 t氧气。1 hm2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3 t,释放氧气10.7 t。京津冀现有558万hm2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7 000多万t。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资源,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有效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大量增加碳汇,为京津冀工业发展创造新空间。

(三)强化绿色生态产品供给

木材、果品及其它林副产品,既是工农业生产原料,也是重要的消费品。森林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吸引人们去游憩、享用。目前,京津果品市场上,40%的果品是河北提供。“十五”期间,河北各地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则增加到8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已超过1 000万人次。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增强对外部投资的吸引

山青、水秀、气清、景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是民心所向。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生态状况良好地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就强。反之,生态状况较差的地区普遍较弱,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京津冀生态环境整体较差,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劣势之一。特别是河北省生态状况不仅难以与南方一些省市相比,与北京、天津尚存在很大差距,呈现一种“倒梯度差”。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河北省的定位、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基本定位

绿色生态建设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在京津冀生态圈建设中,河北必须承担主体任务,全力打造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尽快把河北建成护卫京津的风沙屏障、水源涵养地、“后花园”和绿色林产品供应基地,吸引京津生产要素的辐射和转移,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筑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实施工程带动战略,坚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56321”造林绿化大框架建设(即五环、六片、三带、两网、一通道),建成覆盖河北、环卫京津,网、片、带、圈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绿色生态屏障。五环指环首都、环中心城市、环县城(包括县级市)、环小城镇、环村庄绿化圈建设。六片是太行山远山深山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太行山浅山丘陵大枣、核桃、柿子等为主的木本粮油经济林基地;燕山及冀西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林;燕山及冀西北间山盆地板栗、仁用杏、葡萄、苹果等干鲜果品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平原以梨、金丝小枣、冬枣和小杂果等为主的名特稀优果品基地;平原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三带为营造沿边(冀蒙交界)、沿坝(坝头)、沿海防护林带。两网即建设坝上农牧、平原农田防护林网。一通道包括主要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渠两侧绿化带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到65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5%,其中山区、丘陵、坝上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0%、30%、20%和12%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村庄绿化覆盖率超过3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 000亿元。基本构建起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建成青山绿水、繁荣和谐的绿色河北、生态河北。

(四)工作重点

一是依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加快生态脆弱区绿化和治理步伐。借助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坡绿化步伐,每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万hm2以上。二是启动实施身边增绿工程,提升人口聚集区绿化水平。结合新民居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为目标,启动实施身边增绿“十百千”工程,在10个中心城市、100个县城、1 000个村镇分别建设一批高标准景观林或游园。三是推进林业产业提质升级,增加绿色林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和发展一批林果生产基地;推进优势特色果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设施错季果品和城郊时令果品。全省外向型优质优质高效果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65万hm2以上,果品产量稳定在90亿kg以上。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稳定在50万hm2以上;加大对木材加工、人造板(纸)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林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四是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加快京津后花园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到2020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6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100处,湿地公园达到36处,把河北建设成京津城市居民的后花园。五是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经营,提高其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强林业执法,确保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扩大公益林面积,提高补助标准,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生态、经济、文化功能。

五、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领导

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和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切实做好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把考核延伸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将考核重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等方面。

(二)统筹规划

针对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的迫切需要,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牵头,京津冀政府协同,编制京津冀大生态区建设规划,纳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明确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建设模式和投资来源,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的项目支持。按照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的目标,编制河北省生态建设规划。各地层层编制本地生态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三)加大投入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用于林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原则上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加大地方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把生态建设投入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参照京津两市和河南、山西等周边省区经验,建议省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不低于当年一般预算性财政收入的1%。在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中,收取植被恢复费,用于全省造林绿化。逐步实现重点区域工程造林按实际成本投入。

(四)完善机制

继续做好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制定全省公益林建设规划,落实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完善京津对河北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把上游生态保护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补偿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木采伐、林地林木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

(五)加强合作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建立高层次京津冀大生态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定期召开对接洽谈会议,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生态建设的无缝对接。加强与京津两地的生态建设合作,实施京冀水源涵养林、京冀生态保护等合作项目,启动津冀水源涵养林等一批合作项目,建立京津冀联防联治机制,防止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跨区域发展。开展林业碳汇核算、碳汇交易等研究,争取与国内外碳汇项目合作。开展与京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林业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殿延.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领导之友,2008(5):25-26.

[2]罗琼,王坤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天津经济,2014(11):13-16.

[3]于维洋,许良.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9):20-24.

[4]李磊,张贵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9):167-171.

[5]王海洋. 增林扩绿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河北[J].河北林业,2013(3):4-6.

(编辑:刘伟霄)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民盟河北省委调研课题;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城郊农业休闲综合体实证研究”(编号:201501501)。

作者简介:李博文(1963 -),男,河北文安人,博士,教授,河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农业软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24-04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