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时伤病员转运对策研究
2016-03-07贺艳君吴勤奋朱小丽顿晓熠
贺艳君,吴勤奋,朱小丽,顿晓熠
·部队卫生·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时伤病员转运对策研究
贺艳君1,吴勤奋2,朱小丽1,顿晓熠3
探讨制定有效的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时伤病员转送预案。建立以车载移动ICU、高原救护直升机、空运医疗队为核心的立体化后送体系使我们具有在较短时间内启动卫勤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能力,在战区广阔地域内实施“快、准、有效”后送。
高原高寒;边境;战时;伤病员转运
我院机动卫勤分队,战时任务地域为海拔高达4600 m高原高寒地区,为物资转运枢纽,该地域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季夜晚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度,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大雪封山,道路不通。除地形复杂和交通不便外,该地域还具有高原缺氧、高辐射、温差大等特点,使得该地区卫勤保障难度大,要求高。而一旦爆发战争,由于高原高寒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我们将面临救不下、送不出的被动局面,从而给伤病员救护带来巨大的挑战。2014年我院野战医疗队在海拔超过3500 m的高原驻训数月,圆满完成各项使命课题训练,并积累了一定的高原地区伤病员后送和救治经验。2015年我院组建空运医疗队,并多次圆满完成高原地区空运救护演练。本文根据我院机动卫勤分队担负的任务,结合空运救护演练实践,探讨制定有效的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时伤病员转送预案,以期使我们能实施“快、准、有效”后送,从而使救治具备网络化、专业化、高效化的能力。现根据该卫勤保障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分析探讨如下。
1 我军目前医疗后送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我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逐步建立了军以前建制性救治和军以后区域性救治相结合的医疗后送体制。在1962年中印和1979年中越边境反击作战中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三区七级”的医疗后送体制。这种体制主要不足是:①师以前救治分级过多,影响救治效率。②团以前救治任务分工过细,不利于技术效能的发挥。③逐级后送限制过死,不利于提高后送速度[1]。高原高寒地区伤病员转运,若使用目前的医疗后送体制,主要存在的问题:①伤病员相对集中,易滞留于火线。高原缺氧,在战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行军速度快,部队易发生高原反应。高原地形复杂,后送距离遥远,后送力量薄弱,加上缺乏高性能、机动速度快的后送工具,使得后送不及时,宝贵的救治时间浪费在路途中。②师以前卫勤力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参战力量多元,部署分散,点多线长,伤病员可能突然大量产生,没有统一的后送方向,可能导致医疗救治工作的被动局面。综上所述,在高原高寒这一特殊地域,卫勤分队建设面临高原救治复杂、医疗物资保障难度大、伤病员后送困难等巨大挑战。
2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建立伤病员两级救治阶梯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地域地形复杂,运输不畅,医疗资源匮乏,战时伤员多,极可能出现救不下、送不出的被动局面,这就对救治和后送提出极高的要求。首先应考虑如何缩短后送距离或精简后送阶梯,以弥补后送困难的问题。为减少分级救治,我们提出两级救治原则,一线救治和后方救治。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评估伤员,根据伤情确定就地救治还是后送以及后送程序。重点加强一线救治(移动ICU)和后方救治(空中运输)两个重点环节卫勤保障力量,使伤员经紧急救治后通过医疗后送至我院实施最终救治。近年来,我院卫勤机动分队建设主要围绕完善高原地区卫勤保障预案,力争使用机动速度快的后送工具(如:直升机),优化伤病员后送流程,实现救护与后送同时进行(改装急救车、直升机为车载ICU、高原救护直升机)。通过实地调研、模拟演练到积累经验、理论创新,从而顺利完成高原驻训任务。
3 建立空地立体化后送体系
高原作战影响胜负最重要的因素是高原高寒环境因素。因而,未来高原高寒边境地区作战,其特殊的战场环境必将对卫勤保障带来巨大影响,使伤病员医疗后送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其中路运的“瓶颈”,直接影响伤员医疗后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原高寒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机械化运输困难,许多地段车辆无法通行;依靠直升飞机后送伤员,受天气影响及选择起降场地难度大。二是通讯效能降低。复杂地形,信号盲区范围大,无线通讯联络不畅,有线通讯架设困难,影响伤病员后送。三是高原环境不仅人体劳动耐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同时也影响机械效率,机械故障率高、效能低,影响医疗后送任务的完成[2]。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化运输工具,如车载移动ICU、高原救护直升机、卫生飞机的作用,建立空地立体医疗后送体系,才能提高战创伤的救治能力。
3.1车载移动ICU根据我院机动卫勤分队编制,我院将3辆救护车改装为监护型救护车(即:车载移动ICU)。将车载移动ICU移至战场一线,可实现超前机动保障,医疗救治前伸,缩短现场救护时间,提高战创伤救治成功率,提高多方向独立保障能力,从而战场救护实现反应快、开进快、展开快[3]。车载移动ICU配置:在救护车舱两侧焊接固定架,便于放置和固定医疗设备。急救设备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除颤仪l台,多功能监护仪1台,气管插管器械l套,车载氧气瓶,输液泵,注射泵,血糖仪,乳酸测定仪,外科肢体固定支具数套,各种穿刺包,急救药箱。每辆车载移动ICU由5人组成,其中包括外科或急诊医生2名、麻醉师1名、急救护士1名、司机1名,可同时转运1名卧位及2~3名坐位伤员。车载移动ICU的特点是战争中紧随作战部队靠前配置,机动性强,到达现场即能迅速展开,为战创伤的整体处理提供良好的空间,特别是有利于危重症伤员的整体抢救,创伤的早期控制,及时实施“创伤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稳定伤情,并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并发症,有效降低伤亡率。依托车载移动ICU将战创伤急救延伸到一线,为危重伤病员的陆地转运保驾护航。
3.2高原救护直升机我院与某陆航旅合作,将现有的某型号直升机改装成高原救护直升机。改装后的直升机,即能满足危重病人的转运救治需求,同时也符合高原直升机的承载能力。由于其机动灵活、反应快速,较少受地形、气象条件制约等特点,能独立开展对重症伤员从高原高寒地区转送至后方医院。高原救护直升机可降落在我院机动卫勤分队展开地域的简易停机坪,将危重伤员立即转送至安全地域医院。高原救护直升机在战时承担前沿伤员的现场急救和后送途中急救监护任务,能完成复合伤、多发伤的紧急处置,包括包扎、止血、固定等;能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有效的呼吸支持,包括:开放气道、清除异物、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高原吸入氧气治疗;能够维持重症伤员生命体征检测;能够进行冻伤复温救治[4]。根据飞行距离、飞行高度及转运任务,对直升机采用4种不同的改装方案,以满足各类救护需求。高原救护直升机医疗设备配置:监护设备(带自备电源的多功能除颤监护仪1台)、生命支持设备(转运呼吸机1台、多功能心肺复苏机、便携式吸引器1台、快速气管通气器械1套、可视喉镜、成人简易呼吸器、氧气瓶、输液系统、快速检测设备、各种穿刺包、外科肢体固定支具数套等)、急救背囊、保温袋、转运担架、药品及耗材等。高原救护直升机除机组人员外还包括:外科或急救医师2名,护士1名,转运伤病员3~5名,可放置2副担架。
3.3空运医疗队飞机作为一种医疗转运模式,大大缩短长途转运的时间,对于危重患者争分夺秒的抢救提供了更有利的时间保障。然而,空中转运对于转运途中的医疗保障及相关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处理不慎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影响后续的治疗和预后。为此,转运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我院自2015年起以总部相关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建数10人空运医疗队,运用直升机组织对伤病员实施空运医疗后送,担负平战时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机上继承性治疗和紧急救治任务。空运医疗队从医院抽组,不改变编制体制,人员兼职,通过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不经人员装备补充,在规定时间内即能完成随行应急机动保障任务,未来可形成与高原战场伤员空运救护相适应的空运医疗后送系统。从而改变过去靠战前临时组建,组织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由前向后的战术、战役、战略空运后送系统的被动局面。空运医疗队基本组成包括机上救护组、检伤分类组、重症监护组、收容处置组、保障组等[5]。医护人员和装备组成既可独立,又可组合,每位队员根据在空运医疗队中承担的角色进行针对性、专业化的训练,提高相互配合程度,熟练掌握卫生装备的使用,优化每一个行动方案,最大限度的提高空运医疗队的卫勤训练效能。转运人员除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应变能力外,实施转运前必须充分熟悉和了解伤者病情、救护经过及目前的一般情况,做到发现问题能够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保证伤者转运安全。在转运中根据高空低气压的特点,逐渐减少气管套管气囊中的气体,既保证了呼吸道的密闭性,又避免了高压气囊对气道的损伤。抢救设备和药物的准备,除常规急救药品外,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首先考虑维护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有关的药品器材。准备的数量不仅要考虑转运时间,还要考虑意外情况,如天气原因、飞机机械问题、转运中的衔接漏洞都有可能导致伤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长时间的滞留。做好转运的协调与配合,选择最佳运行路线,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的风险。根据任务的需求,既能完成单机种、单病人、短途运送任务,也能完成多机种、大批量、长时间的高原运送任务,在特殊需要时还可整体展开,形成一支具有反应速度快、与任务要求匹配,能发挥最佳救治能力的空运医疗队。通过空运后送训练,使得空运医疗队员熟练掌握有关的飞行及航空医学知识、卫生勤务学知识、空运后送专业知识、空中医疗紧急处置技术及空运后送工作程序和方法[6]。
3.4伤病员后送预案高原地域广阔,路况差,交通极为不便。高原寒区战时建议采用2级后送阶梯,建立以空运医疗队为核心的空地立体化后送体系,根据承担的任务类型、目标点地形条件、天气状况及直升机性能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伤员后送预案。首先通过车载移动ICU或高原救护直升机,将伤员从高原高寒地区(我机动卫勤分队展开地域)转至后方安全地域附近医院救治。若当地医院医疗条件不能完成救治任务,可使用运输机后送伤病员到达我院驻地附近机场,然后由120车送我院进行救治。危重患者的长途异地转运,风险很大,但如果病情需要,经过充分准备后将伤者安全转移到我院将会对伤病员救治产生莫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高原高寒环境下医疗后送阶梯设置,是影响伤病员救治的重要因素,必须优化医疗后送体系,充分发挥立体后送装备效能,合理缩减后送层次,增强救治效果。高原高寒环境下战创伤两级救治模式能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包扎、止血等急救处置后,充分发挥现代化运输工具,如车载移动ICU、高原救护直升机、卫生飞机,以最快速度将伤员后送至战略后方医院得到最终治疗,大大提高战创伤救治能力,降低伤员的伤死率、伤残率。为在高原高寒特殊战区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后送及救治体系,我们准备通过建立高原寒区医疗后送模拟技术平台,以获得最优医疗后送体制和流程,这对提高整体卫勤保障能力,取得高原寒区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梁华平,王正国.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34-36.
[2]于晓宏.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卫勤保障难点及对策[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0,23(3):167-169.
[3]沈开金,吉善和,吴顺,等.移动ICU在危重伤员院外急救中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8):742-744.
[4]刘炳利.某型救护机应用中的几点体会[J].中华航海医学及高气压杂志,2011,18(1):12.
[5]杨小平,王玉军. 空运医疗队在非战争军事卫勤中模块化组合的探讨[J]. 空军医学杂志,2011,27(4):229-230.
[6]周斌,戚洪亮,金志伟. 空运后送对空运医疗队的要求及训练内容探讨[J]. 东南国防医药,2014,16(1):107-108.
(本文编辑:王大勇)
2015年度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15QNP015)
830013新疆乌鲁木齐,解放军474医院,1.护理部,2.神经外科,3.内分泌科
顿晓熠,E-mail:wqfcat@163.com
R197.32
A
10.3969/j.issn.1672-271X.2016.04.035
2016-01-11;
2016-06-01)
引用格式:贺艳君,吴勤奋,朱小丽,等.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时伤病员转运对策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6,18(4):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