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吴满意教授所著《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
2016-03-07林伯海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 61175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吴满意教授所著《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 611756]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社会行为正在完成着从数字化、数据化朝向网络化生存与交往方式的巨大转换。面对这种心理与行为的空间转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实践推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的前沿课题。由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所著《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一书,正是适应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而开展的实践研究。
该书以“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的基本视域”为研究立足点,系统地梳理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创新的视角提出:网络人际互动是人类交往的崭新形式的鲜明观点。该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与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既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关照了现实的需要,系统科学地对网络人际互动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学术见解,给人以启发与思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难得力作。
该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互联网技术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引领社会新的变革和发展。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亟需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吴满意教授从网络人际互动是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新样态出发,阐明了“网络人际互动化生着网络社会的人”“网络人际互动拓展着交往实践新场域”与“网络人际互动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新样式”基本观点,紧扣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破解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又一实践问题。
2.主题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该书以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的基本视域为核心命题,紧紧抓住网络人际互动的主线,对网络人际互动的本质、特征、结构、矛盾、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追溯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历史具象,挖掘了中西方人际互动思想资源,深化了对人类的交往实践的研究,做好了对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准备。
3.结构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该书思路清晰,结构严密,以网络人际互动为主要内容贯穿全文,共分为六章。从网络社会与网络人际互动的关系、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功能与行为模式,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与构成等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概述,并对网络人际互动的中介系统的载体:“网络文本”进行了单独论述,明确了网络文本在网络人际互动的中介系统的地位与价值。全书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着墨构建了结构严密的框架体系。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哲学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广阔,思维活跃,论证精确,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时代感浓厚,作者用“史”与“论”结合的方法对网络人际互动提出了许多具有新颖的观点,如:实践本质: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
4.关照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任何一门学科必须着力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的
综上所述,《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一书语言丰富、行文流畅,思辨思维贯穿全书。该书紧紧围绕网络人际互动中心点研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过程、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关系、追问与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学科化、科学化与规范化。该书是一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有价值的优秀学术成果,对广大理论爱好者,特别是对网络人际互动研究有兴趣的同仁们来说,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也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继续深入研究,多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张 莉
G206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3-0111-02
2016 − 03 − 10
林伯海(1964−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需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与创新。网络人际互动是人们在网络的社会空间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要回应现实的需要。该书详细论述了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人的全面交往实践展示,涵盖经济交往实践全面推进、政治交往实践广泛介入与文化交往实践多维呈现,并对网络人际互动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这些理论思考与观点,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空间,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对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