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解读
2016-03-07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吴 玲(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解读
吴 玲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出生于1931年的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单身母亲,她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承与弘扬黑人文化,打破民族歧视,追求妇女解放,同时托尼·莫里森又深受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又深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从黑人文化、西方文化与女性文化三方面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小说;多元文化;解读
自非洲成为殖民地起,美国就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即使是在1861美国废除了奴隶制,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环境仍不容乐观,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受到白人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文化方面,白人掌握着美国主流文化,黑人传统文化走向边缘化。作为优秀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敏锐的目光洞察黑人同胞的生活状况,探索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中,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弘扬黑人文化。女性解放也是托尼·莫里森作品创作的一大主题,在父权制和蓄奴制社会的压迫下,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边缘化。托尼·莫里森受过良好的西方文化教育,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有对白人文化的困惑与反思,以及对西方基督宗教的信仰。
一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解读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深受非洲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一生都在致力于保护黑人种族优良传统,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托尼·莫里森出生于黑人家庭,父亲、母亲、祖母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在他们身上,托尼·莫里森了解到了黑人优良传统品质,为她以后在作品中向世界展现黑人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非洲成为殖民地之后,非裔美国人一直受到白人的压迫和剥削,最基本的人身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废除奴隶制让黑人得到了身体的解放却仍然遭受种族歧视。当今社会,虽然非裔美国人种族歧视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却仍然存在。白人对黑人的殖民不仅是对非洲土地的殖民,更重要的是对黑人内部的殖民,其主要表现就是文化殖民。所谓文化殖民是指美国社会以白人文化作为主流,黑人从小受到白人文化的熏陶,融入白人文化的主流中被逐渐“白化”,与此同时,黑人传统文化在美国白人霸权文化下逐渐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根,找不到精神的依托。这一现象受到以托尼·莫里森为代表的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黑人作家的重视,他们力图在文学作品中展现黑人璀璨的民族文化,唤醒黑人民族意识。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主要通过细腻的手法表现非裔美国人在种族歧视和美国白人霸权文化下受到的肉体及精神伤害,颠覆白人文化标准,唤醒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弘扬黑人传统民族文化。
《家园》是时年81岁的托尼·莫里森在2012年创作的小说,这部作品主要从黑人男性的视角讲述了 20世纪 50年代,美国黑人退伍老兵弗兰克·马尼和妹妹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回归家园的故事。在这部作品的一开始就描述了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伤害,弗兰克·马尼的出生地德克萨斯州由于种族歧视颁布了搬迁令,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这里,一个不愿逃离家乡的老人被残忍地挖去双眼,最终惨死在充满种族歧视的德克萨斯州。弗兰克·马尼带着妹妹茜前往佐治亚州的莲花镇,希望能得到在这里居住的祖父的庇佑,但继祖母的刻薄使他们的生活过的十分困窘。美国政府发起了朝鲜战争,为了征收更多的黑人士兵,宣布黑人在军队中受到和白人一样的公平待遇,弗兰克为了逃离落后无聊的莲花镇,满怀着对家乡的厌恶报名参军。在朝鲜战场上,弗兰克失手杀死了一个无辜的朝鲜小姑娘,而他也目睹了两位好朋友在战场上牺牲,这对弗兰克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朝鲜战场失利后,弗兰克返回美国,拥有军队的军功章的他在美国却因为种族歧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白人连房子也不租给黑种人。退伍后的一系列打击让他精神颓废,而留在家乡的妹妹茜不仅遭到丈夫的抛弃,工作时还沦为一位白人医生的试验品,在遭受非人折磨性命垂危之时给哥哥发了一封求救信,弗兰克踏上了拯救妹妹的旅途。在拯救妹妹的过程中,黑人同胞给予他极大的精神支持,在黑人同胞身上,弗兰克看到了坚强、善良、勇敢、乐观、刚毅的黑人传统美德。弗兰克拯救妹妹之后,带着妹妹返回故乡,当地黑人同胞的帮助下,重建家园,心灵得到依靠和归宿,“家园”其实就是非裔美国黑人的精神依托的象征。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失去了精神依托,很明显弗兰克不能在主流文化下完成灵魂回归之旅。弗兰克回归家园的过程也是他追寻本根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黑人传统文化的强大,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寻回了自己的本根,完成了心灵的救赎。托尼·莫里森在《家园》这部小说中,表现出对黑人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赞赏,唤醒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提出美国黑人只有回归本族文化,才能牢记历史,找到心灵的依托。传承与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
二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西方文化解读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西方文学因素主要与她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托尼·莫里森于一九四九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霍华德大学,霍华德大学是一所专门为黑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大学,大学期间她主要学习英语并且选修了古典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白人文化占据主流文化,所以托尼·莫里森浏览的书籍大多是西方经典文学,而她所受的教育也是白人精英教育。这些因素势必对托尼·莫里森之后的文学创作带来影响,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托尼·莫里森对白人文化的困惑与反思和对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两个方面。
受过西方古典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熏陶的托尼·莫里森,在寻找自己文化定位,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中,首先开始对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困惑与反思,其次在西方文学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定位。托尼·莫里森在硕士阶段主要学习的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时期她熟练的掌握了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与写作手法,为她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在1969年创作的一部悲剧小说,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11岁的黑人小女孩皮科拉因种族歧视受到非人虐待最终疯癫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现代主义叙事手法,颠覆传统叙事模式,将各个篇章分裂叙述,打破总体结构布局,以小皮科拉生活轨迹作为线索,将分裂的篇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托尼·莫里森对白人文化的困惑与反思奠定了后期对黑人文化的创作,通过这一过程,托尼·莫里森完成了文化身份的回归。
众所周知,西方文学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所以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托尼·莫里森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徒,在其小说的创作中也大量引入《圣经》经典,宗教信仰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在《所罗门之歌》、《天堂》、《慈悲》等作品的书名的创作上,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宗教色彩。在《家园》这部小说中,弗兰克·马尼在回归家园时被困在精神病医院,基督教教堂牧师和他的妻子鼎力协助他,通过教会逃离了出去。弗兰克·马尼和妹妹带着各自的精神创伤回归家园,虔诚的基督教居民用宗教带给她们坚强、勇敢、热情、善良的美德,帮助弗兰克完成心灵的救赎,重建家园。
三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文化解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为一名单身母亲,女性文化主题是她小说中常用的创作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作品中,除了《所罗门之歌》、《家园》,其他所有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来叙述,所以现代很多人将托尼·莫里森定义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女性人物创作多为黑种人,在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压迫下,黑人女性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社会中很难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在托尼·莫里森的创作后期,她不仅仅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而且将创作范围扩展到其他肤色的女性身上,创造了超越肤色、种族、阶级的女性文化作品。托尼·莫里森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对性别歧视,追求妇女解放。
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女性惨遭非人的虐待与压迫,即使她们对这一不公平现象做出了反抗,却往往还是悲剧的结局,这也是托尼·莫里森的一种反讽手法,如《最蓝的眼睛》,皮科拉被生父强暴,年仅十一岁便怀孕,之后不仅遭到母亲的打骂和羞辱,更受到社会的歧视,最终疯癫。当然,托尼·莫里森也塑造了一些觉醒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也最终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完成了自我本体身份的重塑,《恩惠》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恩惠》是托尼·莫里森创造的第九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塑造了觉醒的黑人女性,对其他肤色的女性社会地位也进行了描绘。《恩惠》这部小说讲述了在父权制和蓄奴制的社会现状下,不同肤色的女性通过不同的遭遇,沦为男性的附属品,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女性身份开始觉醒,完成了自我本体的回归。小说的女主人公弗洛伦斯是第一个敢于反抗男性压迫,重新塑造自我主体的女性。弗洛伦斯出生于种植园,她的母亲是种植园主迪奥特加的奴隶,迪奥特加为了得到更多的小奴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指使个男人侵犯了弗洛伦斯的母亲和别的女奴隶,所以弗洛伦斯一出生就开始了被压迫的生活。弗洛伦斯的母亲为了给她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让善良宽厚的农场主雅各布收留了她,离开母亲的弗洛伦斯既从生母那里学到了坚强,又从养母莉娜那里得到人生的引导。最终弗洛伦斯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不仅身体上得到自由,并且在精神上得到了解放。
结 语
托尼·莫里森生活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一名受过西方传统精英教育的黑人女作家,独特的身份和生活经历给她的作品创作带来了特殊的魅力。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妇女解放,传承与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最终目的。托尼·莫里森多元文化的创作方式,使她在西方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超越种族、性别、文化、阶级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程静,郭庭军.走出白人文化的藩篱——对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2005,(3).
[3]王守仁,吴新云.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家》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4]关立凤,李翠肖.黑人女性的边缘地位——分析莫里森新作《仁慈》[J].海外英语,201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8-0021-02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非洲裔美国文学作品研究对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以托尼莫里森作品为例”(项目编号142400411059)。
作者简介:吴玲(198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