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人称指示照应的明示推理交际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听话者所指听者

陈 颖



英语人称指示照应的明示推理交际

陈 颖

(铜仁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对人称指示照应的使用和理解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手段。文章分析了具体人称指示照应现象中的明示推理过程。根据关联理论,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际中不同的两个方面。人称指示照应作为一种明示交际行为,它的使用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一种明示过程,说话者通过选择使用适当的人称指示照应来向听话者传达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旨在明示过程中改变听话者的认知环境,达到互明;而对于听话者而言,人称指示照应的理解就是听话者的推理过程,听话者可以根据话语信息及其所具有的关联性并结合相互认知环境来进行演绎推理,从而确定人称指示照应所指,理解说话者所明示的内容,获得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人称指示照应;明示推理交际;交际意图;信息意图

人称指示照应是运用话语情境中的功能、通过人称类别表现的照应(Halliday &Hasan,2001)。它通过语用范畴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得以实现。语用学研究认为,语境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这对人称指示照应的使用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示推理交际

Sperber 和Wilson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推理交际被定义是交际者发出一种刺激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使交际双方互明交际者意图使听者明白或更加明白某一系列假设(Sperber & Wilson, 2001:63)。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际行为的两个方面。对于说话者,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对于听话者,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明示推理交际的定义不仅考虑说话者,同样也考虑听者。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说话者主要是通过明示的方式传达她的意图。在明示过程中,有两层信息将会被领会:第一层信息已经通过话语呈现出来;第二层信息是第一层信息是有意图地被呈现出来的。明示推理交际是向听者表明,说话者有向听者表明第一层信息的意图。这两层信息在明示推理交际中分别被定义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明示推理交际是从两种角度被定义的:一是明示行为的说话者;二是推理行为的听者。因此,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说话者要通过话语明示行为,改变听者的认知环境,向听者传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听者在交际过程中要基于自己的认知环境,寻找话语最佳关联性,推理得出说话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二人称指示照应明示推理交际

(一)人称指示照应

指示词语在一些情况下具有指示功能,但它也可以作为非指示性的词语来使用。也就是说,同一词语可以既具有指示性用法,又具有非指示性的用法。在语言中有两种表示所指的方式,一种是词语所指的实体存在于文篇之中,这一词语和它的所指之间的关系称为“文内照应”;另一种是词语所指的实体存在于文篇之外,即存在于语境之中,这一词语和它的所指之间的关系称为“文外照应”。

人称指示照应是运用话语情境中的功能、通过人称类别表现的照应(Halliday &Hasan, 2001)。人称指示照应有两种类型:人称文外照应和人称文内照应。文外照应依赖语境,人称所指的实体存在于文篇之外,即存在于语境之中;相反的人称指示文内照应的所指实体存在于文篇之中。人称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第一和第二人称指示照应多用于文外照应,因为其所指一般存在语境之中而非文篇之中,而第三人称指示照应所指一般存在于上下文,所以多用于文内照应;有时第三人称指示照应所指也存在文外,所以有时也用于文外照应。

不同的人称指示照应的使用反映说话者不同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要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对于听话者足够关联引起他注意而付出处理努力的话语表达。而听话者要理解话语,就必须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寻求最佳关联性,进行语境选择和推理,得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实现互明。那么在含有人称指示照应的话语交际中,说话者是如何通过使用人称指示照应向听者明示她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的,听者又是如何通过推理理解说话者的人称指示照应所指,进而得到她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的?

(二)人称指示照应的明示

Sperber 和Wilson认为,明示就是说话者向听话者表明她有表明某事的意图。任何交际行为都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交际中交流了什么?第二,交际是如何完成的?因此,Sperber 和Wilson提出了说话者交际行为的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他们认为说话者期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传达这两种意图。在交际行为中,说话者的信息意图是在明示的过程中向听话者表明一系列假设,改变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它提供着交际的内容。交际意图则是交际双方互明说话者有她的信息意图。说话者传达她的信息意图是为了最终向听话者表明她的交际意图。换句话说,说话者明示行为的真正目的是引起听话者对她的信息意图做出反应。说话者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基于信息意图得以解译,信息意图一旦实现,听话者就会进一步追寻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交际意图的概念正好解释了信息意图互明是如何实现的。关联理论认为,明示刺激是为了表明说话者的信息意图,任何明示交际都是一种明示有意图的行为。人称指示照应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指代人或物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它是带有意图的,是一种明示行为。

1.人称文外照应的明示过程分析。文外照应依赖语境,人称所指的实体存在于文篇之外。说话者通过有意图地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文外照应向听话者传达不同的意图。下面一例是一个小孩正在请求妈妈帮他打扫房间,妈妈的回答是:We can do it by ourselves.作为说话者,妈妈试图告诉小孩她不会帮助他,小孩必须自己打扫房间。很明显,这是说话者对听者的拒绝。然而,说话者在话语中是如何通过人称指示照应的选择这一明示行为向听话者传达她的拒绝的呢?说话者完全可以用No, you should do it by yourself.来表达她的拒绝。然而,在说话者的实际回答中,她并没有用任何的否定词,而且,她使用第一人称的复数our来代替本应该使用的第二人称单数you。很显然,这就是对听话者的一个明示。复数形式的第一人称our的使用是一种明示刺激来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并且向听话者表明她的信息意图。首先,our只是指代听话者,而并不包含说话者。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传达了一种语用意义,它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并且避免了第二人称在这里的使用会带来的命令语气。其次,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使用也隐含着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说话者成功地向听话者传达了她的信息意图:她拒绝了请求,小孩需要自己去打扫卫生。而对于听者而言,他更乐于接受说话者这种带有鼓励而非命令的拒绝。交际意图是交际双方互明说话者有她的信息意图。所以,当听话者得到了说话者的信息意图并做出反应的时候,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也就得以实现,因为交际双方达到了互明。

2.人称文内照应的明示过程分析。人称文内照应在语篇的语法和语义衔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涉及文篇之外的语境。因此,它的理解仅依赖上下文。然而只要说话者试图传达她的意图,话语就会成为一种明示行为。所以说话者的明示也存在于人称文内照应的交际中。例:

A:How about Mary recently?

B:Mary will go to study in England next month. She is learning English hard.

第三人称“she”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明示行为,引起听话者注意它的人称指示所指。它的明示刺激目的在于告诉听者Mary最近在忙于学习英语。当说话者的话语激活听者的认知环境,听话者就会寻找与话语相关的信息,进而得到人称指示照应所指,并且意识到说话者想要传达她的信息意图。因此,听话者也会进一步寻找隐含在字面意思之下的其他意图。当听者已经明了说话者的信息意图:Mary最近很忙,并且对此作出回应后,说话者的话语交际意图就得以成功实现。

(三)人称指示照应的推理

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际行为的两个方面。对于说话者,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对于听话者,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它和说话者的明示过程同等重要。首先,听者需要解码说话者传达给他的信息;其次,听者需要推理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为解释理解过程中的推理,Sperber 和Wilson做出了两个假设:一是他们假设推理过程是非演绎推理;二是他们假设听者可获得的任何已呈现的信息都可以在推理过程中被用作前提。同时,Sperber 和Wilson认为,人类思想中自发可使用的唯一逻辑规则是演绎推理规则。而演绎推理在非演绎推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得到有效的非演绎推理结论需要两个阶段:假设形成和假设确认。假设形成涉及演绎规则的运用,但并不完全受控于演绎规则;而假设确认是非逻辑性的认知现象,它是假设被处理过程中的副产品。Sperber和Wilson认为通过演绎推理的假设形成是非演绎性推理的关键过程。

他们假设在人类思维中存在一套自动演绎推理机制,它被赋予一种能力,从人们输入系统中的新信息和人们认知环境中已存在的信息中,运用规则进行推理,得到语境隐含意义。他们认为演绎推理包含下面四个步骤:1)依照推理机制记忆中的演绎规则列出一系列假设;2)寻找所有关联的语境假设并且分析他们的逻辑信息,以用于演绎过程;3)通过核实的演绎规则处理信息;4)记录推理的结果。前两个步骤是假设形成过程,听者可能从他的感知系统、语言解码、百科知识和演绎推理中得到一系列假设,从百科知识中获得的信息即已存在的信息,而从感知系统、语言解码和演绎推理中得到的信息是新信息。而后两个步骤则代表假设确认过程,在此过程中,结合已存在的信息,新信息将被重新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处理结果。演绎过程会推理形成新的语境隐含和影响已存在信息的强度。演绎过程的结论对已存在信息会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为已存在的信息增加理据,从而加强假设;二是语境隐含也有可能提供理据否定已存在信息,从而减弱已存在信息的强度。(Man Li, 2005)

人称指示照应在交际中不止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同时也包含推理的过程。它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听者的推理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话者意图的传达,甚至是说话者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信息意图要在交际双方实现互明就少不了必要的推理步骤。基于交际双方的相互认知环境中,明示刺激必须向听者传达一系列假设,基于这一系列假设听者可以推理出说话者的信息意图。

1.人称文外照应的推理过程分析。听者的推理在人称文外照应的理解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我们就本文的举例来分析当中的人称文外照应具体推理过程。在例句中,听者对说话者的话语有着关联期待,即妈妈要么接受他的请求,要么拒绝他的请求。在接收了说话者的话语后,听者首先激活他的认知环境中的关联语境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对于说话者的明示刺激——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we,听者首先应该得到人称指示照应所指。听者很容易从他的认知环境中得到一些语境假设:妈妈常常自己打扫卧室。尽管人称复数形式指两者以上,结合这个已存在的信息,听者会发现这里的复数形式只包含他自己。我们可以把听者寻找所指过程归结如下:话语激活听者认知环境中的相关假设,继而听者首先很容易从他的百科知识中获得以下会话含义:(a)如果房间脏了,有人需要打扫;(b)这个小孩的房间需要打扫,但是他自己不想做;(c)妈妈常常自己打扫房间;除了这些,也许还有其他的很多的假设在听者百科知识中被激活。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更多的进一步假设会通过演绎推理过程得到。就像此例中,我们得到小前提:妈妈认为一个人必须自己打扫他的房间。结合以上得到的会话含义(a)和(c)作为大前提,我们科研得到以下的假设:(d)这个小孩需要自己打扫房间,人称指示照应we只是指代他自己。在判断所指之后,听者需要继续寻找说话者的信息意图。以我们得到(d)假设作为语境的一部分,听者会从推理中得到妈妈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个语境暗含进一步证明了听者话语前对说话人的关联期待,即妈妈要么接受他的请求,要么拒绝他的请求。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假设也在交际中得到较弱的传达,比如妈妈鼓励而不是命令他自己打扫房间。

2.人称文内照应的推理过程分析。人称文内照应所指依赖语篇上下文,因此,推理在判断其所指的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以下面的对话为例:

(3) A: How is a roast chicken made?

B: Kill an active plump chicken. Prepare it for the oven, and cut it into four pieces, and roast it with rhyme for one hour.

很显然,在B的话语中存在着人称指示照应所指的推理过程。尽管句中用的是同一指示词it,然而随着话语的发展,它们的所指并不相同。因此,听话者需要不断激活他的认知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听者很容易意识到an active plump chicken并不是所有三个人称指示的所指,他科研很容易地发现:第一个人称指示照应所指是the active plump chicken,此假设是与已有的信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假设。然而要解释第二个人称指示照应,听者需要在他认知环境百科知识中激活相关信息,如:(a)The chicken prepared for the oven should be first killed and cleaned. 以此作为大前提,话语信息作为小前提,演绎过程可以得知:(b)The second personal reference is the chicken killed and cleaned. 换句话说,我们是把已经杀掉并且清洗干净的鸡切成块而不是活的肥鸡。同样的,将“鸡已经被切成块”这个新信息加入听者的语境,听者就可以得知第三个人称指示照应所指是“被切成块的鸡”而不再是“被杀掉并清洗干净的鸡”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话语交际的发展,推理过程很显然存在于人称文内照应的理解中。

结 语

作为一种说话者有意图的行为,人称指示照应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一种明示刺激,它传达着说话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了向听者传达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说话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人称指示照应。有一些人称指示词看似所指明显,可是在特定语境中,它可能有全然不同的所指。因此,人称指示照应的背后,它同样暗含着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而对于听者,推理在他明了说话者的意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听者必须首先通过推理判断人称指示照应所指,然后进一步寻求说话者明示行为的意图。只有当听者得到说话者的意图,互明才能得以实现,说话者才成功实现交际。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Man,Li.Pragmatic Inference of Humorous Utterances——A Relevance-theoretical Approach[J].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2005,(2).

[3]Sperber,D.&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何自然,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冉永平.关联理论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语用照应与关联[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73-476.

[6]杨若东.认知推理与语篇回指代词指代的确定——兼论形式解决方法之不足[J].外国语,1997,(2):15-21.

[7]郑道俊.指示语“it”的语用分析和理解[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105-109.

(责任编校:呙艳妮)

H08

A

1673-2219(2016)09-0156-03

2016-05-15

陈颖(1986-),女,湖南茶陵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听话者所指听者
遗忘者
劳工(外二首)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