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研究

2016-03-07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014

关键词:沙皇斯大林俄国

杨 洁(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014)

·文学与文化研究·

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研究

杨 洁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014)

历史文化传统把一个国家、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区分开来,让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上具有了自己的身份识别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是解开一个国家、民族特殊发展道路之谜的钥匙。俄国外交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俄国领土扩张史,也是俄国逐渐成为一个欧洲大国并开始主宰世界命运的历史。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斯大林等都因其突出的外交成就而受到俄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实用主义、大国外交和霸权主义曾经是俄国外交最突出的特征,俄罗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国家实力的强弱选择不同的外交策略,国家利益是它永恒不变的追求。

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实用主义;侵略扩张;大国外交;霸权外交

17世纪末期,中俄之间经历两次雅克萨战争和《尼布楚条约》谈判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0多年中俄关系发展历史中,中俄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陆路通商等不平等条约。根据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大量经济援助,但其附件仍然包含中苏合营公司、中东铁路、旅顺和大连港口等诸多不对等约定。2001年中俄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可以算是中俄关系史上真正平等的双边条约,以此为基础,21世纪的中俄关系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俄关系的发展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俄罗斯积极推进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关税同盟等战略部署有千丝万缕的交集,中俄双方有共同利益,也会有利益冲突和摩擦。如何让中俄关系更加长久地保持历史发展最好水平是一项重大任务,而研究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充分了解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历史,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准确预测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实现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一、侵略扩张——沙皇俄国强盛时期的外交利器

拿破仑曾经指出,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等于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外交。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也曾说过:“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包含着历史之所有哲学,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1]地理位置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俄罗斯在国家统一、摆脱金帐汗国统治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获取战略缓冲带的安全观则让俄罗斯一直停不下对外扩张的脚步。

首先,俄国沙皇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幌子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从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直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370年间,俄国从未停止对外领土扩张。俄罗斯势力强大之时,往往通过侵略周边邻国的方式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夺取和维持在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沿岸的出海口,获得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在俄国对外政策中始终占据突出位置。

基辅罗斯分裂以及“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诞生后,宗教和民族问题就成了莫斯科对外扩张屡试不爽的借口。根据这一理论,莫斯科沙皇是所有基督教王国的沙皇,肩负着拯救异教徒的使命。与莫斯科国家接壤,信仰伊斯兰教同时又处于分裂状态的蒙古鞑靼各个汗国就成了莫斯科扩张政策最早的牺牲品。伊凡四世吞并整个伏尔加河中下游以及乌拉尔山脉以西的广大地区后,俄国打通了通往里海的道路。

基辅罗斯分裂后往西南方向迁移的东斯拉夫人中的一部分归附了当时势力强大的立陶宛公国,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加里奇和沃伦则被波兰王国兼并。伊凡三世统一东北罗斯后宣布自己是“全罗斯的君主”,随后打着保护东正教徒的幌子,对波兰—立陶宛王国提出了领土要求。1569年波兰、立陶宛卢布林合并后,波兰政府宣布乌克兰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合并,这为莫斯科沙皇吞并乌克兰、获得黑海出海口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历时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的真实目的是要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保护俄罗斯西部边界的安全,把德国天主教骑士团和瑞典从波罗的海沿岸驱赶出去。

西部罗斯的东斯拉夫人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的核心,支持波兰的东正教徒获得与天主教徒同样的政治权利是女皇18世纪末期三次瓜分波兰冠冕堂皇的理由。俄国女皇与奥地利和普鲁士打着“信教自由”与“维护民族原则”的旗号瓜分波兰后,62%的波兰领土并入了俄国版图。1795年后,俄国占领了除加里奇之外的整个乌克兰,基本统一了东斯拉夫人祖先居住的地区,俄国几乎拥有了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783年,克里木汗国并入俄罗斯,随后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以塞瓦斯托波尔港为基地建立黑海舰队。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后的记者会上曾以这一历史事实为依据,认为克里米亚理应归还给今天的俄罗斯。

1756—1763年“七年战争”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趁机联合普鲁士开始了夺取黑海出海口的军事行动,俄国帮助罗马尼亚摆脱土耳其统治的谎言不攻自破,女皇反而把从土耳其和波兰割占领土上的自由农民变成了农奴。

亚历山大一世继承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巴尔干半岛政策,而尼古拉一世则继续把自己装扮成巴尔干半岛斯拉夫民族和希腊东正教徒的救世主,而称霸黑海、控制黑海海峡才是尼古拉一世援助希腊革命的真实意图。19世纪50年代,俄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继续扩大在黑海地区的霸权。尼古拉一世提出了与英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计划,俄国沙皇向土耳其苏丹提出由东正教徒保护“圣地”巴勒斯坦,还要求获得对土耳其统治下的全部东正教徒的保护权。

俄国积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还是君士坦丁堡、黑海两海峡以及自由出入地中海的通道。在俄国的对外扩张中,宗教和民族问题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沙皇统治下的东正教徒并没有获得许诺给他们的自由和权利。

其次,俄国沙皇使用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夺取和巩固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彼得一世开始独立执政后,继承了伊凡四世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外交战略。彼得一世随“大使团”访问欧洲途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俄国的对外政策方向,利用波兰国王选举的有利时机,加入了波兰、丹麦的反瑞同盟。俄国在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同时成为了一个欧洲军事大国,开始积极参与和干涉欧洲事务。在北方战争中,俄国还通过扶持萨克森选帝候奥古斯特担任波兰国王来分裂波兰,把波兰绑在俄瑞战争的战车上,让波兰为俄国利益服务。

叶卡捷琳娜二世联合奥地利、普鲁士组建反法同盟的外交政策在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继续发展。1814年和1815年,亚历山大一世两次率领欧洲联军攻入法国首都巴黎,在反法同盟欧洲各国君主参加的维也纳国际会议上,俄国成功把从拿破仑军队占领下解放出来的波兰领土据为己有,俄国沙皇直接加冕成为波兰国王。

再次,俄国沙皇利用武装占领和外交讹诈手段打通太平洋出海口。俄国的东进运动从伊凡四世时期开始。俄国势力顺利到达太平洋沿岸后继续南下,遭遇国势处于上升阶段的清王朝。根据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国不仅割占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地区,还获得了与清政府进行贸易的特权,俄国商队在北京贸易不仅不用纳税,清政府还为俄国商队提供护送、货栈、食宿和路费盘缠。俄国首席谈判大臣戈洛文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内讧达到了要挟清政府的目的。

19世纪中期,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把外交重点再次转移到了东方,利用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中内外交困的局面,以“外交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依靠玩弄两面派的手法与西方列强一起瓜分中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界河。

尼古拉二世时期,俄国利用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后急于寻找盟友的心态,不仅获得了经过中国东北修筑通往海参崴铁路的权利,而且利用调停清政府与德国之间矛盾的机会强租旅顺和大连。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成后,俄国得到了通向渤海的出海口和一个不冻港。不过,俄国势力在远东的迅速扩张也成为了日俄战争的导火索,俄国惨败后国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沙皇政权也因此在1917年寿终正寝。

沙皇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安全观是决定争夺出海口外交战略的主要因素。俄国在争夺出海口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欧洲大国和军事强国,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性帝国,崇尚武力逐渐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苏联依靠武力在欧洲和亚洲占领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了与西方在全世界的争夺,与苏联毗邻的东欧国家和亚洲的中国首先成了苏联扩张政策的目标。斯大林部分继承了俄国沙皇的外交政策,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国的身份,把苏军从希特勒铁蹄下解放出来的东欧国家发展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一地区变成了苏联与西方冷战的前沿阵地。

首先,斯大林采用高压手段控制东欧国家。1947年9月召开的共产党情报局第一次会议决议要求“东欧各国取消民主联合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2]。随后斯大林采用“大清洗”等恐怖和高压手段,使这些国家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8年6月,斯大林把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联盟从共产党情报局开除出去。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铁托没有按照共产党情报局第一次会议的决议改组人民阵线,而是继续依靠联合政府执政,实际是为苏联通过共产党情报局掌握南斯拉夫政局设置了障碍。第二,铁托计划建设的巴尔干联邦将对苏联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对苏联在东欧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铁托表现出来的政治独立性让斯大林不安。

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后,苏联不仅加紧了情报局一体化的进程,还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斯大林以铁托的民族主义为借口,打击那些同情南斯拉夫和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东欧国家政治领导人,曾经与苏联有紧密联系的人被推上了这些国家的领导岗位。清洗过后,共产党情报局实际变成了一个超国家的政治组织,苏联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1949年1月成立的经互会是以官方协议为基础,是苏联加强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控制、防止发展与西方联系的又一有效手段。斯大林没有改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利用军事胜利建立“神圣同盟”、干涉欧洲事务的传统,把从法西斯军队占领下解放出来的东欧国家变成了保障苏联安全的缓冲地带,并强迫这些国家选择了斯大林模式的发展道路。

其次,赫鲁晓夫继续使用武力阻止东欧国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他并没批判产生“个人崇拜”的斯大林体制,而是把“个人崇拜”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以及斯大林周围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赫鲁晓夫坚信,“苏联的经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经验,是任何社会主义必须学习的经验”[3]。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苏联在东欧驻军合法化,除了意识形态和经济手段,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军事力量也进一步增强。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东欧国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1956年6月,波兰波兹南骚乱事件中,赫鲁晓夫不仅率领苏共政治局成员突降华沙,给波兰领导人施加压力,而且命令驻扎在波兰的苏军做好武装干涉波兰局势的准备。波兰之后,1956年10月末,匈牙利也爆发了游行示威,提出了让苏军撤出匈牙利和恢复改革派领导人纳吉职务的要求。纳吉上任的当天,苏联坦克便出现在了布达佩斯街头。1956年的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为1989年的东欧国家剧变埋下了隐患,而东欧剧变则奏响了苏联解体的序曲。

其次,勃列日涅夫借助“有限主权论”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捷共领导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始于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提出了复兴社会主义的改革纲领,试图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前提下,摆脱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借助市场作用发展国民经济,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革纲领得到捷克斯洛伐克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拥护,但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了极大的不安。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担心捷克改革会助长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害怕捷克提出脱离《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的要求,转而加入西方阵营。

为应对捷克局势,1968年8月20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军队进入捷克境内,武装的苏联军人把杜布切克、斯姆尔科夫斯基、切尔尼克等捷克党和政府领导人直接押送到了莫斯科。根据《莫斯科会谈公报》,苏军获得了继续驻扎捷克的权利,随后签署的苏捷条约使苏军留驻捷克合法化,也把苏联的军事入侵合法化。

苏联《真理报》在为勃列日涅夫的理论进行辩护时甚至把外国的军事入侵与捷克的国家主权混为一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帮助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阻止外国对捷输出反革命,这就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权。”[4]《真理报》还认为:“每个共产党都有义务不仅为自己的人民而且也为整个共产主义国家负责,每个社会主义主权国家都不应站在反对社会主义世界利益的立场上去。”[5]399勃列日涅夫“有限主权论”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有限主权论”震慑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它们不敢轻言走自己道路的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东欧取得的胜利为20多年之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埋下了伏笔,一定程度上正是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大国责任论”使得华沙条约组织变得不堪一击。暂时的胜利也使得苏联国内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夭折,苏联丧失了一次突破斯大林体制的绝佳机会,加大了此后经济改革的难度。1989年东欧国家剧变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滞后效应,而苏联解体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1968年。

再次,苏联借出兵中国东北之际恢复沙皇俄国时期在亚洲窃取的利益。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承认了斯大林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外蒙古独立,恢复沙皇俄国因日俄战争失败而丧失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1945 年8月14日,在苏军已经推进到东北中部平原地带的情况下,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的出兵要求得到保障。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斯大林遵循的完全是一种大国霸权逻辑,依然是俄国沙皇寻求战略缓冲带安全观的继续。

1950年2月14日,社会主义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中国政府宣布对外政策向苏联“一边倒”的情况下,斯大林明确承诺了移交中东铁路财产和从旅顺军港撤军的时间表,但苏军在撤离东北时,把大部分能拆运的机器设备和物资材料运往了苏联。中苏谈判过程中,斯大林拒绝了毛泽东收回外蒙古的建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秘密协定暴露了苏联的真实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把中国西北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了自己的版图,也就是今天俄罗斯联邦的图瓦自治共和国。

不管是斯大林、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意识形态只是他们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漂亮借口,这就如同沙皇俄国以宗教和民族问题为幌子进行的对外扩张活动。苏联实质是把东欧国家变成了保障苏联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试验田。苏联不仅从法西斯德国和日本,而且还从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东欧国家和战胜国中国身上获得了战争补偿。

三、实用主义——俄罗斯国力衰弱时期的外交策略

实用主义外交可以说是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的另一大特色。沙皇俄国、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一直都在积极利用实用主义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战略。

首先,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握手言和,共同瓜分世界。为夺取欧洲霸权,亚历山大一世曾积极组织反法联盟,试图阻止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行动,避免与法军在俄罗斯领土上交战。联军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俄国沙皇出卖从前反法阵营的盟友英国,参加拿破仑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计划,与拿破仑制订共同瓜分欧洲的计划,俄国的西南部边界扩展到了普鲁特河。

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在与拿破仑的谈判中,亚历山大一世也同样出卖了瑞典。在获得拿破仑的首肯后,俄国对瑞典不宣而战,占领了芬兰全境。彼得一世建立的俄国新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在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俄国外交传统中的远交近攻原则在不断得到实践。

其次,亚历山大二世采用分化离间的手段,恢复俄国在黑海的利益。克里木战争失败后欧洲依然是俄国外交的重点。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俄国看到了在巴尔干地区卷土重来的契机。沙皇俄国站在了普鲁士一边,法国战败投降后,俄国依靠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支持,充分施展纵横捭阖、分化离间的实用主义外交艺术,俄国的黑海舰队得以重生。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也正是“泛斯拉夫主义”思潮高涨的时期,泛斯拉夫主义者幻想组建一个以俄罗斯为霸主的斯拉夫联盟。亚历山大二世则乘机打出了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希望渔翁得利,占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不仅重新获得了比萨拉比亚的西南部地区,而且要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国军队监督保加利亚的自治。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的漂亮口号在条约中不见了踪影,它也只是掩盖沙皇政府称霸世界计划的面具而已。

对俄国沙皇来说,条约的约束力只有符合俄国利益时才有效。盟友可以背叛,斯拉夫兄弟民族也可以出卖。在国力衰弱之时,俄国沙皇利用高超的实用主义外交艺术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同样实现了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战略目标。

再次,斯大林与希特勒化敌为友。1933年2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后,开始镇压德国共产党,公开发出了“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口号,德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莫斯科采取了与西方国家类似的政策,加快了与希特勒在外交领域谈判的步伐。为了得到希特勒的信任,斯大林甚至撤销了李维诺夫外交部长的职务,因为李维诺夫是犹太人,并且是反法西斯集体安全政策的主要拥护者。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交部长后,开始清洗外交部里的所有犹太人。

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协定的内容可以看出,斯大林借鉴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做法,与希特勒一起制订了共同瓜分世界的计划。苏联把波罗的海三国并入了苏联版图,苏德联手第五次瓜分波兰。英、法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和主权的方式暂时保全了自己,而苏联则是靠占领波兰、获得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领土的方式为自己设置了一道临时安全屏障。斯大林成功实施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外交战略,利用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为苏联的国家利益服务。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协定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它在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野心,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行动没有了后顾之忧,加速了欧洲国家的沦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让斯大林放松了警惕,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的重大损失不能不说与此有关。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自由化改革后,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率先走上了脱离联盟中央的独立之路,这是1940年苏联军事行动所导致的民族矛盾的必然后果。

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安全观就是:距离另一个力量中心越远越安全,所以俄罗斯总是试图在自己与其他大国之间维持一片对俄友好地带作为战略缓冲。俄罗斯外交政策和战略目标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夺取出海口、控制巴尔干半岛和黑海两海峡、争夺欧洲霸权、占领波兰和芬兰以保障彼得堡安全的外交政策目标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战争和外交努力才实现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激烈反对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加入北约的政策就是这一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四、结束语

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研究应该也必须为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服务。1989年邓小平曾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八个字总结中苏高级会晤的目的。但“结束过去”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只有以史为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保障。通过对俄罗斯外交文化传统的梳理,可以得出结论,要维持21世纪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历史发展最好水平,我们需要理顺与俄罗斯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沟通与协作:

一是积极发展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的睦邻友好合作。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边境地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正面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仅有助于消除俄罗斯远东地区比较盛行的“中国威胁论”,还能为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政府的远东开发计划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石。俄罗斯外交传统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邻国,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值得庆幸的是,中俄边界已经彻底划分完毕,两国立法机关也顺利批准了相关法律文件。

二是妥善处理好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沟通与协作。除中国外,上海合作组织的其余5个国家均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独联体成员国,他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联系并没因苏联的解体而消失。阿富汗战争期间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地位由于美国和北约的介入而一度遭到削弱,但俄罗斯一直把这一地区视作自己的“后院”而严加防范,美国也不得不撤离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俄罗斯建立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非常必要,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教训要牢记。

三是理顺“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与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必将促进“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发展,但俄罗斯由于自身的经济困难,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必然力不从心,从而担心中国可能会挤占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是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其次,在一些与俄罗斯敏感利益交集的领域,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积极发展中国、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多边合作,打消俄罗斯的疑虑,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只有获得俄罗斯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顺利推进创造有利环境。

[1][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M].刘文飞,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14.

[2]沈志华.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3]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6.

[4]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33.

[5][美]莫斯.俄国史(1855—1996)[M].张冰,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The Study of Russian Diplomatic Culture Traditions

Y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make a country,a nation in the world have its own identical featur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the keys to the mystery of the national special path of develop⁃ment.Russian diplomatic hist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a territorial expansion history.With the help of wars,Russia has gradually become a large European country and come to dominate the fate of the world history.Ivan the Terrible,Peter I,Catherine II,Alexander,Alexander II,Stalin have been highly respected and admired by the Russian people due to their outstanding diplomatic achievements for generations.The pragmatism,he⁃gemony and great power of Russian diplomacy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Russi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rength,has selected different diplomatic strategies,but national interests are the eternal pursuit.

Russian;diplomatic culture traditions;pragmatism;aggression and expansion;great power diplomacy;hegemony diplomacy

K142

A

1009-1971(2016)04-0085-06

[责任编辑:郑红翠]

2016-03-15

杨洁(1971—),女,山东沂源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历史文化、普京治国理念研究。

猜你喜欢

沙皇斯大林俄国
谢甫琴科见沙皇
女沙皇之画杀死33人之谜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