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6-03-07刘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苷红斑狼疮白芍

刘伟

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探讨

刘伟

目的分析和探讨白芍总苷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泼尼松联合白芍总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过程中应用白芍总苷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白芍总苷;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以抗细胞抗体、细胞浆、细胞膜抗原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本次研究中,应用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诊断标准,排除重症狼疮表现患者,有严重结核、真菌重症感染的患者。86例患者中男12例,女7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4.2±9.4)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6.9±3.4)年。将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泼尼松(天津天药药业,国药准字H31020771),50 mg/次,1次/d。

观察组应用泼尼松剂量同对照组,同时联合白芍总苷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白芍总苷(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058),0.6 mg/次,3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中药症候积分降低>95%;显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中药证候积分降低70%~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中药证候积分降低30%~69%;无效:病情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中药证候积分降低幅度<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IgA、Ig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IgA、Ig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s,n(%)]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IgA、Ig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s,n(%)]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gA(mg/dl) IgG(mg/dl) 不良反应 复发观察组 43 2.86±1.35 17.23±10.84 2(4.65) 2(4.65)对照组 43 3.91±2.90 23.08±12.16 12(27.91) 15(34.88) t/χ22.152 2.355 8.532 12.391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环磷酰胺对该病进行治疗,但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可引发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升高、感染、消化道溃疡、骨坏死等在内的严重并发症[3]。而环磷酰胺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包括性腺损害、肝毒性等在内的不良反应。

由上述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表明白芍总苷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白芍总苷是在白芍中提炼出的有效成分,可实现剂量和技能依赖性的双向、多重免疫调节,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应用,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A、IgG水平分别为(2.86±1.35)、(17.23±10.8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白芍总苷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IgA、IgG水平。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和复发率(4.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34.88%)(P<0.05),表明白芍总苷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后的复发率。

在应用白芍总苷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了解以下几点:白芍总苷起效慢,需坚持长期用药,疗效与用药时间成正比;治疗伊始即应该使用白芍总苷;白芍总苷可有效纠正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和病情不稳现象;白芍总苷具有保肝作用。

综上所述,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过程中应用白芍总苷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张洪峰,肖卫国,侯平,等.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476-479.

[2]赵明,梁功平,罗双艳,等.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CD4+T细胞ITGAL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修饰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5):463-468.

[3]张源潮,孙红胜,潘正论,等.白芍总苷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世界临床药物,2010,31(8):449-453.

[4]李艳梅.白芍总苷佐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68-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109

2015-10-22]

116033 大连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总苷红斑狼疮白芍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柴胡皂苷⁃白芍总苷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白芍总苷干预大鼠心肌肥厚中的作用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