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方圆壶》的造型艺术
2016-03-07余中南
余中南
摘 要: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都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跳跃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脉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且,鲜明地烙上时代的印迹,彰显着地域的特色,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壶体形象和艺术生命。
关键词:紫砂;方圆壶;造型;文人壶
1 前言
紫砂诞生于明,盛于清,它的诞生是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饮茶器具。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亦没有缤纷的釉色。紫砂艺术的精湛,是在长期不断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艺人手中,博采众长,在陶瓷艺术中占有一席地位。
2 紫砂《方圆壶》的造型艺术
紫砂是注重肌理质感的,真正的紫砂泥料在烧成壶后,会呈现表面的颗粒质感,表面虽然颗粒砂质隐现,但是却非常光润,圆滑。所谓“如铁如石,胡金胡玉”有玉的质感,砂的肌理。壶的优劣与泥料的粗细无关,掺砂掺泥的比例都是要根据紫砂泥性和所要表现的肌理质感所决定的。紫砂泥料的黯淡,紫玉金砂“灿若批锦”的“五色土”。紫砂泥料和泥色的配合所产生的肌理质感好才能突出紫砂的特性。
紫砂壶造型丰富、式样繁多、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丰富的造型有的借鉴比紫砂历史更长的艺术品的造型,如:青铜器的彝、鼎、尊、爵,古陶中的钵、罐以及秦汉瓦当、汉砖纹样及秦权、玉器;有的则是获取生活中灵感,如自然界中的莲、荷、桃、松、竹、梅;实用器皿中的斗笠、井栏、柱础。紫砂壶由众多酷爱诗词金石书画的文人,参与设计,使其合乎文人的美学观,富含浓郁的书卷气,这些至今仍是我们今天进行造型创新的重要手段。紫砂壶的造型虽然千变万化,但必须服从于它特殊的制作方法和满足饮茶的实用功能,因此造型基本是非圆即方,且经过变化、变形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多姿多彩的造型世界。这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有人认为其中包含了“智圆行方”的人生观,笔者认为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也是紫砂壶作为茶具的实用性使然。
宜兴紫砂壶与文人结缘,与文化联姻,在喝茶养生,玩壶赏性中,经历了明、清数百年的繁荣与兴旺,直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都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跳跃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脉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且,鲜明地烙上时代的印迹,彰显着地域的特色,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壶体形象和艺术生命。
《方圆壶》壶身之线、面,精致细润,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此壶质地粗而不糙,曲中有直,直中有弯,作品具有平衡性而不失活泼,雄健中又见清奇,简约的遗风洗练朗润,静谧空明,有着传统美学中静态的书卷气,在吸纳现代美学的理念时,心随简密,形象不惑,形体灵动而又有霸气。
《方圆壶》是典型壶风,它源于传统,更存创新,是基于传统理念的创新壶式。泥料纯正,全手工制作而成,韵味十足,新颖大方。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件作品,它飘逸的曲线,流畅的转角,洒脱利落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方中带圆,圆中带方,使得作品于基石般的稳健中展现出流水般的婉转,动感十足,附和时代的旋律,扣人心弦。
紫砂盛行于陶都宜兴,脱胎于一般日用陶瓷。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而得名,秦始皇灭楚后改名阳羡。晋恵帝时期又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改为宜兴,沿用迄今。宜兴盛产一种特殊的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其颜色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被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壶。当代紫砂陶艺大师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好作品。
3 总结
紫砂器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其外观美。紫砂壶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陶工创制了不少精炼别致的壶样,这些设计都蕴含了很多的美学观念,所以紫砂壶的造型美是值得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