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羹冷炙变身美味佳肴

2016-03-07吉成

山海经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白娘子骨头

●吉成

残羹冷炙变身美味佳肴

●吉成

“搡羹桶”,是宁波乡间戏谑的民谚词语,指盛装了混杂食物的桶,后喻意容纳混合物的容器,或揶揄不挑食,只要是食物,什么都能进口、落肚皮的人。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将打败的陈友谅、张士诚部下兵士等贬为堕民,这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批人,这批人不准与其他阶层人通婚;不许读书,不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更不得入朝为官;不准从事一般“士、农、工、商”所从事的职业,只准从事当时被视为最低贱的职业,诸如“理发抬轿”“鸡毛换糖”“演戏唱曲”“阉家畜牲口”“捕蛇捉田鸡(青蛙)”“帮衬红白大事”等。

乡村中在以前的“嫁女娶媳”时,历来流行请中年女性堕民的习俗,俗称“送娘子”,来为新人梳妆打扮、“开面”——用线绞去汗毛,扶新人上轿,在送亲的路上为新人提火熜,搀扶新人拜堂,等等。

作为报酬,主人家除了给些钱之外,每餐筵席的残羹剩肴,都由“送娘子”们去收集和消受,她们装盛这些混杂的残羹剩肴的桶(原始的都是木制的桶,后来也有了铁皮桶),就被人们戏称为“搡羹桶”。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送娘子”的习俗逐渐消亡,但“搡羹桶”一词,及收集筵席残羹剩肴的做法却在民间遗留了下来,而且扩大到了所有的红白大事之中。最先享用搡羹桶里食物的,常常是红白大事结束前,在最后便餐就座的那些家人、至亲及“帮忙人”等,将席上吃剩下的菜品,经简单再加工、重新上锅煮沸后食用。

这样的食物不但家人食用,而且主人家还会在亲密的左邻右舍间分送,并美其名为“直落羹”。

残羹剩肴中的骨头、糖醋排骨、较大的肉骨头等,为容易热透,常常先用厚刀背或榔头将之敲裂,经加汁水、食盐、香料等调味料煮沸,然后用厚稠的纤维素多的大麦粉勾芡,这样一碗经过“拷击”的菜品,人们就给它送了一个“雅号”——拷骨浆。

人们竟意外发觉,这款食物居然别有风味。有心人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加以改进,终于渐渐在乡间产生了拷骨浆这款新颖的美味佳肴。

拷骨浆的制作用料是斩切成三四厘米长短的猪的小排骨,用厚刀背将猪小排拷裂,加入宽水煮沸,略熬火,再采用清“炖”法,连同汁水倒入一只饭钵(陶瓷制品)内,不加任何调料地煨在灰火缸里,经数小时文火熬煮,待香味四溢,汤汁浓缩,肉烂汤稠,鲜美又养人的骨髓溢出在汤汁中时,倾饭钵里所有在铁镬子里,加足量的食盐,用旺火烧开,接着使用大麦粉勾芡成介于流质和固体状间的那种滑黏状的“糊”。因糊中不但有骨头上所沾的肉的鲜味,更蕴蓄了骨头中溢出的含量丰富的骨髓,故而这款佳肴的滋味极鲜美,当年的大人们常常会对小孩子戏谑道:“少吃点,当心鲜汤鲜掉光头发。”

猜你喜欢

红白娘子骨头
下下签
《娘子关》让我幸福
庆祝《娘子关》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三娘子
红白皆喜
小狗叼骨头
Mr. No—N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