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居正的超标“公车”

2016-03-07李志刚

山海经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居正公车朱元璋

●李志刚

张居正的超标“公车”

●李志刚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正史中一般都有《舆服志》。舆,即车、辇、轿,统称座驾。《舆服志》对什么级别的官,应享受什么等级的座驾,都规定得详详细细。

在汉代,由于秦末战乱的影响,马一匹值百金。天子出巡,想找到四匹同一颜色的马都有些为难,而公卿将相出门则只好坐牛车了。

明、清两代,是用四人或八人抬的轿,或者用两人抬的肩舆,作为官员的座驾,黄土垫地,净水泼街,鸣锣开道,肃静回避,也是神气活现,路人侧目。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坐车,那时的汽车两旁有踏板,各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更是招摇过市,威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力的大小成正比。

当然,历史上也有对于车、轿、辇、马不是十分在意的例外,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皇帝颇有些窥私癖,好私访,经常蹑手蹑脚,潜行于金陵城的街头巷尾,有车也不用。由于出身贫寒,朱元璋知道百姓的艰难,所以,在克勤克俭这方面,他倒称得上是个楷模帝王。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须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臣下讨他的好:“陛下,即使用纯金,又能费多少?”朱元璋说:“整个国家都是我的,我难道是差钱才拒绝的吗?只是,勤俭节约这种事,我要是不身体力行,怎么起到带头的作用!何况小事上不注意节俭,慢慢地,大事上也会讲究奢华了。”

由于朱皇帝的带头作用,《明史·舆服志》对于车轿也规定较严。但是,有令不行,这个法令便成了有名无实的一纸空文。

《明史·奸臣传》中,那个与严嵩勾结,总理全国盐政,发了大财的都御史鄢懋卿,铺张浪费,坐的轿子不仅装饰得富丽堂皇,而且抬轿的轿夫居然是12个妙龄女子。按说,照祖宗规定,超过四人抬轿者,就要受纠劾,可这个严嵩的死党,不但抬轿者超过规定指标6倍,而且还残忍地使用了女性,这种荒唐的行径,在他没有完蛋之前,谁又能奈他何?

这一年,张居正的老爹死了,按惯例,他必须离职回乡,苫块丁忧。而且,守丧三年也是规矩。但是,第一,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成功的改革者,干得正起劲,很不想走;第二,朝廷中已经形成的张居正体系的工作班子,他们深怕领袖人物的缺席生出不测,不愿他走;第三,时年15岁的皇帝朱翊钧,依赖这位先生惯了,已成惰性,也不放他走。于是,皇帝下令“夺情”,也就是因工作需要,应皇帝要求,破例不尽孝。

哗!朝野上下,莫不反对,次年,张居正也觉得民愤太大,便装样子回湖北江陵探丧,走走过场。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描写了张居正这次返乡之行,那真是壮观得不得了:首辅的坐轿要32个轿夫抬杠,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童两名在内侍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张居正从北京至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式的大轿畅行无阻,有的路要拓宽,有的桥要加固,劳师动众,惊扰官民。

这顶明代名相的32人抬的座驾,虽几近荒诞传奇,但确实是在那个十分讲究官本位的社会里发生过的笑谈。

猜你喜欢

张居正公车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最含蓄的画谏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磨砺是一笔财富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张居正宽待对手
漫画
草莽皇帝朱元璋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