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自能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6-03-06苏维芳刘亚丽许晓伟

海南医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出院心肌梗死发生率

苏维芳,刘亚丽,许晓伟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

强化自能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苏维芳,刘亚丽,许晓伟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

目的 观察强化自能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自能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前与出院3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中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抑郁量表(HAMD)分变化情况。结果出院满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为(58.63±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31±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为(251.50±67.53)pg/mL,对照组为(491.45±86.4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时的HAMA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5.37±4.13)分、(9.67±7.0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12±5.86)分、(18.57±6.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3%(4/43)、11.6%(5/43),对照组为30.2%(13/43)、34.9%(1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3个月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9.3%(4/43),与对照组的27.9%(12/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强化自能护理能有效减少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诱发因素及不良事件,有效保护心脏功能,并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能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心理;改善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类型,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致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而引发的部分心肌坏死。其预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是影响心功能恢复、心理状态以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1]。笔者对43例AMI患者采取强化自能护理措施,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心功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86例。入组标准:均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分型标准;年龄<80岁,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神志清楚,沟通顺畅,无认知障碍;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伴有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心衰末期者;恶性肿瘤者;须行冠脉搭桥手术者。按数表法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43~78岁,平均(64.5±6.3)岁;受教育年限7~16年,平均(9.6±2.5)年。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45~79岁,平均(65.3±5.8)岁;受教育年限7~16年,平均(10.2±2.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心内科治疗:严密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等指标;给予止痛、镇静类药物,以缓解疼痛;调节血容量;心肌再灌注治疗。入院后实施常规的心内科护理:嘱患者卧床休养,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减轻病情,必要时按医嘱给氧;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血糖;做好常见并发症如出血、低血压等预防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的膳食选择、疾病诱发因素、药物服用、定期复查等,对心理状态不理想的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

1.2.2 观察组 患者入院后实施与对照组相一致的常规治疗与护理。此外,还实施自能护理强化措施,内容概括如下:(1)护理评估。在急性发作期过后,对患者进行自我疾病护理能力、心理状况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自能护理计划。同时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强化自能护理过程中。(2)自能护理知识讲解。向患者及家属发放急性心肌梗死的宣教册,并按照宣教册内容逐一进行详细的讲解,尤其对药物类型、副作用、服用方法以及正确测量血压等要反复讲解,直到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要按照医嘱按时来院复检肾脏功能、血尿、肝脏功能、心电图、血脂等。在生活方面,要指导患者及家属膳食中要保持低盐、低脂,每日安排适量的体育锻炼,作息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重的体力工作。(3)护理能力训练。一对一的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测量、记录各项生命体征,当出现疾病症状时,如何采取家庭应对措施,教会家属急救技能。(4)心理指导。心理指导贯穿整体护理过程中,从患者入院开始就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正面引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乐观生活,对严重心理不良的患者,必要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及血液指标 在出院前1 d、出院后3个月来院复查时,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血清中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指标值。

1.3.2 心理状况 采用信度较高的由Hamilton编制的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 Scale,HAMA)、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前1 d、出院后3个月时的心理状况。根据国内量表协会标准,HAMA量表评分>7分,表明出现焦虑症状;HAMD量表评分>8分,表明出现抑郁症状。

1.3.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不良事件如急性心衰、出现心绞痛、由心血管病引发的再次入院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标比较 在出院前1 d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VEF、 NT-proBNP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满3个月时,观察组两个指标值与出院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出院满3个月时LVEF值、NT-proBNP指标值与出院前比较LVEF值明显下降,而NT-proBNP值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标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标值比较(±s)

组别 例数LVEF(%) NT-proBNP(pg/mL)出院前1 d 出院3个月 出院前1 d 出院3个月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3 43 59.77±4.57 60.01±5.14 0.102>0.05 58.63±5.681 47.31±5.132 5.936<0.05 243.31±78.52 239.64±70.48 0.038>0.05 251.50±67.531 491.45±86.482 6.524<0.05

2.2 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前的HAMA、HAMD评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满3个月时,观察组HAMA、HAMD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期间的不良事件比较 对照组发生心绞痛者6例,心衰者2例,由心血管病导致再一次入院者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9% (12/43);观察组发生心绞痛者1例,心衰者1例,由心血管病导致再一次入院者2例,总发生率为9.3%(4/43)。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968,P<0.05)。

3 讨 论

目前,血浆中NT-proBNP含量高低被外公认为是直接反映机体左心室壁张力情况的灵敏性指标[2-3]。在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中NT-proBNP含量和左心室组织重构的过程紧密关联,连续的高浓度的NT-proBNP可以显著预见左室的重构,左心室的重构会使LVEF下降,从而进一步恶化心功能[4]。因而,血浆中NT-proBNP含量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强化自能护理,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的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并与出院前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的NT-proBNP水平比出院前有明显的升高(P<0.05);在LVEF方面,观察组在出院后3个月时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并与出院前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的LVEF水平比出院前有明显的降低。此外,观察组在出院3个月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患者实施强化自能护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规避疾病诱发因素,从而有效抑制左心室的重构,保持血浆中NT-proBNP的含量与LVEF水平,最终有效保护了心功能,减少心血管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这与心绞痛、老龄、药物、疾病认知等因素高度相关[5]。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的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引发心血管病事件率显著高于非焦虑或抑郁患者[6-7]。因而,良好的心理状况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本组护理研究中,通过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强化自能护理,让患者具备疾病护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消除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与担忧,并积极治疗,从而促进了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对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实施强化自能护理,能有效减少疾病诱发因素及不良事件,有效保护心功能,并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1]游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近期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4(1):20-21.

[2]曲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后血浆NT-proBNP与Tei指数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3,24(3):329-331.

[3]赵瑞平,王利青.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SvO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8(5): 485-486.

[4]张秀丽,贾艳娟.浅谈健康教育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216-217.

[5]曹希,王秀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5):40-44.

[6]孙慎杰,吴小鹏,宋恒良,等.血浆和肘素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评估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5,8(1):13-16.

[7]赵振华.心理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4):2967-2968.

R473.5

B

1003—6350(2016)14—240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4.062

2016-02-19)

河北省卫生厅2015年度重点科技研究计划(编号:20150052)

刘亚丽。E-mail:suwifang15@163.com

猜你喜欢

出院心肌梗死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快速出院回家对于符合医保出院条件的全膝置换术后患者是安全的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