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市场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2016-03-06刘好强

关键词:管理者制度企业

刘好强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兴市场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刘好强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管理者社会联系是指管理者的跨界活动以及与企业外部组织或个人的互动关系。与西方成熟的市场体系不同,新兴市场为研究管理者社会联系及其影响提供了独特的市场、制度和文化背景。围绕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影响结果以及管理者社会联系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等问题,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管理者社会联系;商业联系;政治联系;新兴市场

0 引言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完善的制度环境相比,新兴市场具有明显的转型特征。第一,新兴市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正经历着巨大变革[1];第二,政府在资源配置、政府管制、市场规则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2];第三,新兴市场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容易诱发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1];第四,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间的信任程度[3];第五,个人层面或组织层面的社会联系成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影响企业间的交易行为[4]。

新兴市场的以上特征为管理者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提供了独特的经济和制度背景,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理论视角对管理者社会联系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资本[5],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市场绩效[6]和财务绩效[7]。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通过管理者的社会联系,可以使企业获取外部稀缺资源和重要信息,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8-9]。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构建管理者的社会联系,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10-11]。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有利于网络内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信息的传递与分享[12]。而从关系治理视角来看,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治理机制,通过管理者与外部组织或个人建立持续友好的社会联系,能够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13]。

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中国正经历着市场转型,同时,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背景,“关系”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学者们指出转型中的中国不仅为研究新兴市场的企业行为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情境[14-15],而且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对中国的企业经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管理者社会联系这一主题,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顺理,首先介绍了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分析了管理者构建和利用社会联系的动因,接着归纳了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的影响结果,总结了管理者社会联系影响效应的权变因素,最后,对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概念、内涵与影响因素

1.1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概念与内涵

管理者社会联系是指管理者的跨界活动以及与企业外部组织或个人的互动[16-17]。镶嵌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是镶嵌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18,5],而这些社会关系网络所蕴含的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巫景飞等,2008)。与成熟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在构建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正经历着经济、社会以及制度环境的快速变迁,管理者社会联系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关键技术、重要信息和稀缺资源,还有利于企业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和研究目的对管理者社会联系进行了分类。Granovetter(1985)和Uzzi(1997)将管理者社会联系视为与企业的顾客、供应商和合作者的联系,而且他们从关系治理视角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紧密的社会联系获取收益[18]。Peng和 Luo(2000)指出在新兴市场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甚至直接干预和影响企业的运营,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商业联系,也要建立政治联系。他们进一步解释管理者商业联系是指管理者与企业的供应商、顾客、分销商以及竞争者的联系,管理者商业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资源、技术、顾客需求、竞争、合作伙伴等市场信息;而管理者政治联系主要是指管理者与各级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联系,管理者政治联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土地、税收、信贷以及企业发展所需关键资源等方面得到支持,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获取政府政策信息,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17]。

1.2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影响因素

1.2.1 制度因素

从制度理论来看,新兴市场为企业管理者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提供了特殊的制度背景。North(1990)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组成,对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具有普遍的和强制性约束力。而非正式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社会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一起为社会提供规则并维持社会秩序。依据制度理论,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新兴市场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存在“制度空缺”,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此环境下,非正式制度就成为正式制度的一种替代机制,协调企业间的交易和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和环境不确定性风险[19]。Peng(2003)则指出新兴市场在制度转型的不同阶段,企业间采用的关系治理机制会有所不同[13]。他将新兴市场的转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制度转型的早期阶段,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规则还不完善,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和利益不能得到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有效保障,企业管理者会倾向于借助人际间关系获取资源和信息,以应对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这一阶段,人际关系规则占据了企业关系治理机制的主导地位。而在制度转型的后期阶段,随着市场交易规则和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间交易的复杂程度的提高,通过人际关系协调企业交易行为的方式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在此阶段,管理者社会联系的作用将会弱化。

1.2.2 组织因素

Peng和Luo(2000)认为,企业所有权、企业类型和企业规模是影响管理者构建和使用社会联系的组织因素。他们指出,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同一市场当中展开竞争,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源禀赋、制度保障、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7]。尽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它们在资源获取、产业发展、政策规则、人员任命等方面与政府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非国有企业显然不具有以上优势,因此,相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而言,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动机通过建立社会联系来弥补这一劣势。企业规模是影响管理者建立社会联系的第二个组织因素,相对于具有稳定的商业伙伴和政府联系的大企业而言,小企业会更主动地通过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以获取外部资源和支持。同时企业类型也是影响管理者社会联系的重要因素,对制造业来说,企业会注重依赖核心技术和组织能力来提升组织绩效,而服务型企业如银行、保险、交通等还没有完全开放和引入自由竞争,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这类企业更有可能通过社会联系维持其竞争优势。除此之外,Li和Zhang(2007)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有限的资源和不稳定的顾客关系是新创企业生存的最大障碍。但是,新创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联系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资本,能够帮助新创企业开发和利用其他类型的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Zhou等(2003)认为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也会影响管理者的社会联系。具体来说,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管理者通过社会联系以协调企业间交易行为的动机就越强[20]。

2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影响

2.1 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管理者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获取信息、稀缺资源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Peng和Luo(2000)将管理者社会联系分为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以市场份额和资产回报作为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研究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管理者的商业联系对企业市场份额有显著影响,但对资产回报的影响不显著,而管理者的政治联系对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资产回报均有显著影响。由此,他们指出管理者政治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强于商业联系[17]。Acquaah(2007)依据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管理者的社会资本分别来源于管理者的商业联系、政治联系和社区联系,并且这三类社会联系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不同的是,Acquaah(2007)认为管理者商业联系的作用强于政治联系。Li等(2009)指出管理者商业联系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绩效,但过多依赖政治联系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绩效[21]。Wang等(2013)从资源管理的视角,认为管理者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前因变量,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而且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建议学者们在研究管理者社会联系过程中,应分别考虑两类社会联系的不同价值[22]。Sheng等(2011)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管理者的政治联系,管理者的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有更积极的正向影响。他们还特别提醒,尽管许多中国企业将政治联系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产,但是企业应该谨慎地利用政治联系,避免卷入政治丑闻而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风险[15]。Zhang和Wong(2015)研究了企业的创新模式与管理者的政治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制度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探索式创新与管理者的政治联系将有助于改进企业绩效,而在制度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利用式创新的企业而言,管理者的政治联系则不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由此他们建议企业在不同的创新模式下,应慎重使用管理者政治联系。Chung等(2016)则将视角转向企业内部,认为在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管理者社会联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将组织能力分为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管理者的商业联系会提升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但是,管理者的商业联系会抑制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3]。同时,管理者的政治联系在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因此,他们认为虽然管理者社会联系有助于企业获取资源、信息等社会资本,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负面作用。董振林、邹国庆(2016)也发现,管理者的社会联系显著影响企业绩效,但管理者的商业联系的作用更大,而且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管理者的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的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论也印证了国外学者的观点[24]。

除了管理者的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不同作用之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时,产生的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Tsang(1998)指出,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并非产生同样的竞争优势,原因在于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由于不熟悉中国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建立社会联系会增加其额外的运营成本,但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即使是相同的努力程度,也可能因为企业性质的不同而遭遇不同的对待[9]。Li等(2008)的研究也显示,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者建立的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对国内企业而言,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呈现线性的积极作用,而对外资企业而言,管理者社会联系与企业绩效呈现非线性的到U型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管理者社会联系程度的增强反而会降低外资企业绩效。原因在于:首先,在新兴市场,外资新进入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调整企业的运营系统以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法律、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外资企业建立社会联系的目的是追逐利润,而东道国政府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外企投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外企与政府目标的冲突降低了外资企业社会联系的使用价值;其次,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文化差异会弱化外资企业社会联系的质量和结果;再次,外资企业往往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竞争导向战略,注重短期利益,相比较而言,国内企业更有可能通过培育长期的社会联系而获取持续的收益[7]。

2.2 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的中介机制

如前所述,在新兴市场,管理者社会联系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但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企业重要的资源,资源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通过某种转换机制,才能让资源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还需要打开管理者社会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黑箱[25],发现管理者社会联系到企业绩效的转换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管理者社会联系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通过什么方式和机制发挥其影响作用提供全面合理的解释[17]。

Jap和Ganesan(2000)指出,管理者社会联系有助于增强企业间的信息分享、信任、承诺以及紧密合作,通过社会联系获取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进而影响企业绩效[26]。Gu等(2008)认为,企业渠道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是管理者社会联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机制。渠道能力是指企业对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以确保企业产品能有效地传送给目标市场,而市场响应能力是指企业能够灵敏地洞察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做出快速反应。由此,他们指出管理者社会联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合作企业的信任、信息分享,增强对其他企业的控制能力,而这些能力又能积极提升企业的渠道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绩效[8]。Li和Zhou(2010)引入制度优势这一中介变量,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制度优势,制度优势具体表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或者较低的价格优先获得稀缺资源和政府支持,稀缺资源使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较低的价格有助于企业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差异化和低成本优势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绩效[27]。Wang等(2013)认为,在新兴市场,企业面临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和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获取外部资源才是管理者社会联系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在机制。资源获取是企业识别、接近和获得企业外部有价值资源的过程,管理者可以通过商业联系从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等渠道获得市场信息和资源,如财务资本、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等。只有利用政治联系帮助企业在信贷、税收、市场准入、政府监管等方面得到优待和支持,持续地从外部获取资源,才能够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22]。郭海(2013)依据制度理论,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不仅可以通过顺从制度环境的规则和规范获得合法性,还可以通过资源组合、组织合法性和机会识别等路径获取资源,以应对市场环境和制度约束,进而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绩效[25]。

2.3 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的权变因素

2.3.1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管理者社会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首先,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强度是指一个行业内提供相似产品的企业数量及竞争程度(Poter,1985)。Luo(2003)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企业更有可能建立和使用管理者社会联系[2]。而Gu等(2008)强调竞争强度和技术波动会抑制管理者联系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2]。Li等(2008)也认为,市场竞争强度负向调节管理者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原因在于,在低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具有为产品或服务定价的弹性空间,企业可以投入预算,通过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以获取重要资源和市场非公开信息。而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产品或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程度进行调节和决定,如果企业投入过多资源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联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再者,在高度竞争市场条件下,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的信息也将变得冗余,从而降低了社会联系的价值。其次,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与不稳定程度,以及经济主体(顾客、竞争者、供应商和监管者)行为的不可预测性[7]。Boisot和Child(1996)、Luo(2003)认为,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强迫使企业管理者建立和使用非正式的个人联系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2]。Li等(2008)认为,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既可能增强,也可能抑制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7]。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效应是因为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企业需要获得稀缺资源、商业信息以及政府支持以降低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相关技术以加快新产品或服务的研发速度,满足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15],因此,环境不确定程度越高,企业对社会联系的依赖程度就越强。另外,他们指出市场不确定程度也可能存在抑制效应,是因为当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企业的首要战略是迅速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全面地收集市场信息,而不仅仅限于现有联系和网络。而且,研究表明,企业与已有关系网络的紧密联系会形成网络惯性,将企业锁定在现有关系网络之中,当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更有可能依赖现有联系和网络获取信息和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获取和利用外部信息的动机和敏感性,进而影响企业的调整适应能力和企业绩效。第三,产业增长率的调节作用。Peng和Luo(2000)指出,产业增长率会调节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7]。原因在于对于快速成长的产业来说,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管理者通过建立社会联系提升绩效的动机较弱。而对于增长缓慢的产业来说,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迫使管理者依赖社会联系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尽管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社会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Wang等(2013)进一步指出,应区别对待环境波动对管理者两类社会联系(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的不同调节效应[22]。对管理者商业联系而言,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环境的不确定程度低,企业比较容易地接近和获取资源和信息,以及预测未来的市场变化,因此,企业也就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而随着市场波动程度的增加,商业联系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无论是顾客需求、技术还是竞争者行为的变化,都驱使管理者通过紧密的商业联系以获取资源和信息。但是,当市场进入剧烈的波动状态时,反而会弱化商业联系的作用和价值。这是因为,首先,剧烈的市场波动也加快了信息和资源快速更新,企业难以判断信息的价值以及信息交换风险;其次,激烈的市场波动可能会使联盟企业面临相同的市场困境,抑制企业间的资源交换活动;再次,在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管理者的社会联系并非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由于网络惯性形成的锁定效应,降低了企业获取网络外信息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指出环境波动对商业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非线性的调节作用。而对于管理者政治联系来说,虽然政治联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资源和改善绩效,但是,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急切需要了解顾客需求、技术革新和竞争者行为等市场相关信息,而政治联系在提供市场相关信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市场波动对政治联系与企业绩效关系有负向的调节作用。Sheng等(2011)也指出技术波动增强了商业联系的影响效应,而降低了政治联系的影响效应[15]。

2.3.2 制度环境

依据制度理论,制度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和保障(North,1990)。而当正式制度失效的情况下,社会联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关系治理机制,成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为经济活动提供规范和规则[13],但制度理论也指出,随着新兴市场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企业对社会联系的依赖程度也将趋于下降,这一权变观点表明社会联系的作用依赖于制度情境。Sheng等(2011)研究了执法效率和政府支持两因素的调节作用[15]。执法效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和法规的执行水平,反映了企业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被监管和处罚的程度(Ho,2001)。如果执法效率低下或者执法成本较高,实施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企业容易逃脱政府的严厉监管和处罚,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被侵权企业的利益也将不能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企业不得不通过建立紧密的商业联系获取合理性和网络内企业的信任,以防止其他企业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同样,具有政治联系的企业能够利用政府权威更有效率地保护保护自身利益。因此,执法效率能负向调节社会联系的价值:执法效率越高,社会联系的价值越小;反之,执法效率越低,社会联系的价值就越大。另外,尽管新兴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但是在经济和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程度是不均衡的。相比较而言,如果政府能够为所有企业提供均衡而又强有力的支持,那么企业就可以公平地从公开市场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信息,这就会降低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的价值。相反,如果政府支持程度较弱,那些具有紧密政治联系的企业则更有可能获取被政府所控制的资源,政治联系的价值也就更加明显[27](Rao等,2005)。因此,政府支持会负向调节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的价值,政府支持越强,社会联系价值越小,反之,政府支持越弱,社会联系的价值越大。

3 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和深化。

3.1 动态环境中的管理者社会联系研究

新兴市场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学者们已经分别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关系治理等视角对管理者社会联系进行了解释,但对管理者社会联系的作用机制的认识还存在明显分歧。Peng和Luo(2000),认为尽管管理者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显著影响企业绩效,但管理者政治联系的价值要强于商业联系[17]。Acquaah(2007)则认为,管理者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要胜于政治联系。Li和Zhang(2007)认为政治联系能够促进高技术新创企业的企业绩效。Li等验证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和影响效应。其中有学者指出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是由于研究样本、调查时间以及研究行业或企业特征的差异引起的(Li和Zhang,2007)。但是现有研究普遍采用静态观点探讨管理者社会联系及其作用机制。事实上,制度理论指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联系的作用机制也会呈现明显的动态特征,即随着正式制度的不断改进,社会联系的作用将趋于下降,企业会更加依赖制度化的市场规则和正式契约[28]。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在动态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下,管理者社会联系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和制度的变迁,市场交易规则的逐步完善,政府管制的职能会趋于弱化,管理者商业联系与政治联系的影响机制会发生怎样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对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中,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未来趋势等问题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29]。

3.2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测量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学者们指出由于管理者社会联系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所以现有研究对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测量采取调查或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这种测量方法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要测量管理者社会联系的数量,更应该考虑管理者社会联系的形成过程、联系广度和紧密程度,提高管理者社会联系测量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等)的社会联系,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绩效显然会受到高管团队决策的影响,所以,未来研究除了要关注高层管理者个人层面的社会联系,还要考虑管理团队整体层面的内外部社会联系,管理团队社会联系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管理者内外部社会联系的共同作用机制。

3.3 管理者社会联系对高管团队权力结构的影响

权力是决定企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Finkelstein(1992)将高管权力分为结构权力、专家权力、声望权力和所有权权力4个维度[29],高管权力来源于行为主体与组织成员互动过程中拥有的,或者是从其他途径获取和使用资源的能力[30](李胜楠和牛建波,2014)。管理者社会联系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获取重要的稀缺资源和信息,根据组织权力理论,当某一高管具有高社会联系和高社会资本,就会形成其他高管或组织对他的依赖关系,那么他就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权力。依据此逻辑,管理者社会联系能够影响高管团队权力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企业绩效。但是权力的使用既可能提升,也可能损害组织的效率。因此,还需要厘清管理者社会联系通过高管权力、资源配置到组织绩效的传导机制。另外,不同所有权类型的企业,高管权力的来源也明显不同,管理者社会联系对其高管团队权力结构的影响也应区别对待。

3.4 管理者社会联系的负面影响

现有文献将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作为管理者社会联系的结果变量,大量研究也已经证实管理者社会联系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效应。但关系是把双刃剑,关系能帮助企业获取收益,但建立和维护关系需要企业付出相应的成本[6](Gu等,2008)。虽然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管理者社会联系的负面结果,如Chen等(2004)指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频繁地利用社会联系会影响雇员对组织的信任程度[31];Warren等(2004)认为,管理者利用社会联系会降低个人和组织的道德水平,诸如雇佣不称职的员工,降低组织的公平性,管理者紧密的政治联系会使企业通过游说政府而影响政府决策,造成腐败和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福利,甚至阻碍法律制度的发展[32];Li等(2008)提醒,企业过度依赖政治联系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赢利能力。但相比较而言,管理者社会联系的负面效应研究还明显不足[7](Li等,2009)。而且Peng和Luo(2000)指出,尽管管理者社会联系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绩效,但是它们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还非常有限,管理者社会联系是提升企业绩效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企业在建立管理者社会联系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其他战略措施,如提升产品质量和广告等营销活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17]。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将管理者社会联系的负面结果纳入到研究框架之中,帮助企业更科学合理地建立和使用社会联系。

[1] HOSKISSON R E,EDEN L,LAU C M,et al.Strategy in emerging economi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249-267.

[2] LUO 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managerial network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case of China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15-1327.

[3] KRISHNAN R,MARTIN X,NOORDERHAVEN N G.When does trust matter to allianc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5):894-917.

[4] XIN K K,PEARCE J L.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1641-1658.

[5] BURT R S.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6):339-365.

[6] GU F F,HUNG K,TSE D K.When does guanxi matter? Issues of capitalization and its dark sid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4):12-28.

[7] LI J J,POPPO L,ZHOU K Z.Do managerial ties in China always produce value? Competition,uncertainty,and domestic vs.foreign firm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4):383-400.

[8]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TSANG E W K.Can guanxi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doing business in China?[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2):64-73.

[10] WILLAMSON O.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J].New York:NY,1985.

[11] ZhANG J,TAN J,WONG P K.When does investment in political ties improve firm performance? 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5,32(2):363-387.

[12] PODOINY J M,PAGE K L.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4):57-76.

[13] PENG M 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75-296.

[14] 巫景飞,何大军,林暐,等.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社会资本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 (8):107-118.

[15] SHENG S,ZHOU K Z,LI J J.The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ties on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1):1-15.

[16] GELETKANYCZ M A,HAMBRICK D C.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4):654-681.

[17] PENG M W, 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86-501.

[18]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19] PENG M W,HEATH P S.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2):492-528.

[20] ZHOU X,Li Q,ZHAO W,et al.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 ,68(1):210-217.

[21] LI J J,ZHOU K Z,SHAO A T.Competitive position,managerial ties,and profitability of foreign firms in China:An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2):339-352.

[22] WANG G,JIANG X,YUAN C H,et al.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Tests of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0(2):537-559.

[23] CHUNG H F L,WANG C L,HUANG P,et al.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When and how does the dark side of managerial ties matter?[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1):1-13.

[24] 董振林,邹国庆.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6(3):18-26

[25] 郭海.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影响民营企业绩效的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013,26(4):13-24.

[26] JAP S D,GANESAN S.Control mechanisms and the relationship life cycle:implications for safeguarding 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developing commitment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0,37(2):227-245.

[27] RAO A N,PEARCE J L,XIN K.Governments,reciprocal exchange and trust among business associat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1):104-118.

[28] PENG M W,ZHOU J Q.How network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evolve in Asi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22(4):321-336.

[29] 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505-538.

[30] 李胜楠,牛建波.高管权力研究的述评与基本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 (7):3-13.

[31] CHEN C C,CHEN Y R,XIN K.Guanxi practices and trust in management: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200-209.

[32] WARREN D E,DUNFEE T W,LI N.Social exchange in China: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guanxi[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5(4):353-370.

D

REVIEW AND PROSPECT OF MANAGEMENT SOCIAL CONTACT IN EMERGING MARKET

LIU Haoqiang

(School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Managerial ties are defined as executives’ boundary-spanning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nagement with external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Different from the mature market system of the West,the emerging economies provide a distinct market,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setting for researches on managerial ties.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consequences,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 of managerial ties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social contact on this basis.

managerial ties;business ties;political ties;emerging economy

2016-03-20

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JJ050);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2013BS017)

刘好强(1980-),男,河南许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战略、服务营销。

1673-1751(2016)02-0096-08

F20

A

猜你喜欢

管理者制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