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被XX”的概念整合分析

2016-03-06魏利霞

关键词:时代

魏利霞

(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银川 750021)



【艺文寻珠】

网络流行语“被XX”的概念整合分析

魏利霞

(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银川 750021)

摘要:网络流行语“被XX”是伴随“被XX”现象出现的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形式。由于以往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简析“被XX”的结构特点以说明其有悖常规语法规则之处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了剖析。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被XX”;概念整合理论;“被”时代

一、引言

前几天有朋友哭丧着脸来跟我诉苦,说他“被绝交”了。“我根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两天前在路上碰见还有说有笑的,两天后过节了,像往年一样拎东西去看看,表示一下友好,却被人骂了一顿,赶了出来,硬说我说要跟他们绝交,你说有拎着礼物上门跟人绝交的吗?”朋友的苦闷不禁使我想起近年来窜红网络的流行语“被XX”。自2008年3月第一个“被”事件“被自杀”出现起,无数“被”事件接踵而来,出现在教育、经济、医疗、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如2009年重庆市铜梁县学生家长“自愿”缴纳9 000元“教师节慰问金”的“被自愿”事件,2009年江苏省南通市辖下各县市居民“被小康”事件,2011年孕妇吴青“被艾滋”事件,2012年张杰、谢娜“被离婚”事件;2012年湖南耒阳蒋能顺身份证从未离身却遭遇“被贷款”5万元事件。由于“被”事件的持续高频出现,“被”字当选为2009年年度汉字,使得有人惊呼“被”时代来了。研究“被XX”的学者一致认为“被XX”是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用法[1-2]。“被”后的“XX”不但可以是传统语法被动句中所用的及物动词,亦可以是传统语法被动句中不能出现的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这种打破常规的构词形式不只带来“被”搭配词的变化,使其伙伴扩大化,同时,其结构上的变化也引起了“被”意义上的变化和拓展。例如,王振来认为汉语“被”字结构的语义演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3]。第一阶段主要表达不如意或受损(约战国时代开始至今);第二阶段增加了如意的内涵(约1919年至今);第三阶段除表达前两个阶段所具有的消极义和积极义外,还可表达无奈或无助,并具有嘲讽的意味(2008年至今)。王振来所提到的“被”字结构第三阶段表达的新增意义就是针对“被XX”而言的。但是,他并未穷尽“被”字结构在第三个阶段所表达的意义。另外,以往诸学者对“被XX”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结构和语用意义上[4-5],虽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此流行语进行过研究,但数量极其有限。例如,王寅遵循认知构式语法的常规分析方法,曾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对其属性进行剖析[6]。季小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该流行语中“被-”标记的语义,并对该标记原型语义的生成、专化、泛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分析[7]。陈文博在对“被XX”结构的语义进行解读时曾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其作过简要分析[8]。邓云华虽提出“通过心理空间的隐喻和转喻映射,概念整合形成了英汉特殊被动句式”[9],其中汉语特殊被动句式就包括“被XX”结构,但遗憾的是他并未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这种特殊结构的意义进行阐释。为了弥补以上鸿沟,本文立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一尝试,从百度、谷歌、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搜索有关“被XX”的例句,对其结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归纳,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加以阐释。

二、“被XX”的结构特点

与传统语法中的被动结构相比,网络流行语“被XX”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被XX”结构已打破传统语法的框架,其结构中的XX除了与一般被动句一样可为及物动词外,亦可为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和外来词。例如:

(1)北大评昆曲于丹“遭轰”,多名目击者证实有观众不愿“被代表”。(及物动词)

(2)“被录取”背后存骗局,少女经历冰火两重天。(及物动词)

(3)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我不仅收了你的钱,还要让你感恩戴德,亲口承认是“自愿”的。(不及物动词)

(4)传一记者在山西采访时“被失踪”。(不及物动词)

(5)我有爱心,但不要“被慈善”。(形容词)

(6)北京某重点大学副教授晒自己的“被富裕”生活。(形容词)

(7)一不小心就“被下等人”了。(名词)

(8)天津生存压力大调查,九成购房者无奈“被房奴”。(名词)

(9)教育部称67%公众赞成汉字调整,网友调侃“被67%”。(数词)

(10)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外来词)

(11)家具环保化“被EO”。(外来词)

第二,传统语法中的被动句可以改为主动句或把字句,但是含有“被XX”结构的被动句不能有此变化。换言之,新型被动句的语序是不能更改的。以传统被动句“鱼被吃了”及新型被动句《最长黄金周四成人想外出,三成人抱怨“被加班”》为例,“猫”和“鱼”分别为传统被动句的施动者和受动者。该句改为主动句“猫吃了鱼”和“把”字句“猫把鱼吃了”后,无论从语法还是语义上讲,都仍然是正确的,新型被动句却不然。为方便分析,新型被动句《最长黄金周四成人想外出,三成人抱怨“被加班”》被缩减为《三成人“被加班”》。在这个新型被动句中,“三成人”是受动者,施动者虽未出现,但读者不难判断出施动者是这三成人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不过,即使判断出了施动者,我们也不能将此句改为主动句或“把”字句,原因在于该句改为主动句“单位负责人加班了三成人”或“把”字句——“单位负责人把三成人加班了”后都有误,是两个错句。

第三,传统语法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受动者,而且被字与动词之间可插入施动者,但是在有网络流行语“被XX”结构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受动者也可以是施动者。另外,“被XX”结构紧凑,被字与XX之间也不能插入包括施动者在内的任何成分。因此,“鱼被猫吃了”虽正确无误,但“三成人抱怨被单位负责人加班”显得不伦不类,非常怪异。

三、“被XX”的意义及概念整合

对从网上搜集到的“被”事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被XX”中“被”的意义在保留其第一阶段不如意意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而且也不局限于王振来[3]所提出的第三阶段意义。具体而言,从受动者及公众的角度分析,“被XX”主要表达四种意义。一是被迫性。有些“被XX”强调受动者被强迫做某事的特点,以及公众对该事件的怀疑和对当权者的嘲讽,例如“被自愿”。二是隐瞒性。有些“被XX”强调受动者被隐瞒事实,表达了公众对受动者的同情,例如“被离婚”。三是欺骗性。有些“被XX”强调受动者亲属被欺骗,表达了公众对当权者的质疑,例如“被自杀”。四是炒作性。有些“被XX”纯属媒体炒作,公众八卦,例如“被怀孕”。下面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这四种常用意义进行阐释。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由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提出[10-11],体现了人类经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面[12]。该理论用途广泛,不但能够解释非语言现象,也能解释语言现象[13-14]。其解释各种现象的过程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心理空间中的部分因素和结构整合为合成空间中带有层创特性的一个新结构。具体而言,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最少有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为输入空间,一个为类属空间,一个为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分别包含一些因素,有些因素在这两个空间中有对应成分,可以进行跨空间映射,但有些因素并不对应,无法相互映射,这也说明输入空间因素的跨空间映射是有选择的。当两个输入空间中共同的因素和结构映射到第三个空间时,就有了类属空间。换言之,类属空间含有各个输入空间中相同的因素和结构。当输入空间中的某些因素及类属空间的结构向第四个空间映射时,就形成了合成空间。输入空间中的因素向合成空间的映射是选择性映射,不但输入空间中对应的因素可以映射到合成空间中,那些不对应的因素也可以向合成空间映射,正是这些不对应因素向合成空间的映射使层创新型结构的出现成为可能。这种新型结构是合成空间独有的,既不存在于输入空间也不存在于类属空间。同时,这种新型结构既包含输入空间中的具体信息,也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抽象信息以及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新信息。

(二)“被XX”的概念整合分析

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以“被自愿”“被离婚”“被自杀”“被怀孕”为例分别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具体阐释和分析如下。

1.“被自愿”的概念整合解释:强调被迫性

我们以送礼为背景来解释“被XX”的第一个主要意义,即被迫性。在“被自愿”送礼这个现象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自愿送礼空间,一个是被迫送礼空间。两个空间中各有8个因素:送礼者、收礼者、二者的地位、二者的关系、送礼的原因、送礼者的意愿、送礼的目的、送礼后的结果。在自愿送礼空间中送礼者和收礼者双方是身份地位相当的两个人,由于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所以互相赠送礼品表示一下友好,以保持良好的关系,送礼后当然也会达到此目的。然而在被迫送礼的空间中,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另一方却是掌权者。送礼者是在掌权者的明示或暗示下送去礼物以满足掌权者的要求,以期以经济方面的损失减少其他方面的损失。2009年重庆市铜梁县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就近上学“自愿”缴纳9 000元“教师节慰问金”的“被自愿”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因为这8个因素是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因素,所以也存在于类属空间。当输入空间中的各因素向合成空间映射时,除了送礼者的意愿从自愿送礼空间映射外,其余均从被迫送礼空间映射而来,从而在合成空间形成“被自愿”的现象。换言之,弱势群体的一员为满足掌权者的要求,以便以自己经济上的损失减少其他方面的损失,“自愿”送给当权者要求的礼物。弱势群体自身权益得不到保护,委曲求全,而当权者气焰嚣张的形象昭然若揭,被公众用一个小小的“被”字戳破了其中的奥妙,激起了大众的共鸣,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愤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无比同情。同时,广大民众可能还会担忧自己是否也会有“被自愿”的一天,这可不是不可能的事。

2.“被离婚”的概念整合解释:强调隐瞒性

在“被离婚”这个现象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婚姻空间,一个是离婚空间。在婚姻空间中有角色和关系两个因素,角色为丈夫和妻子,关系为夫妻关系;在离婚空间中也有角色和关系两个因素,角色为丈夫和妻子,关系为非婚姻或非夫妻关系。类属空间包含输入空间的抽象性共同因素,即角色和关系。概念整合发生时,合成空间从离婚空间中选取离婚框架,从两个输入空间中选取角色,从婚姻空间中选取夫妻关系。如此一来,合成空间就出现了一种怪异而荒谬的现象:离婚者以丈夫和妻子的身份,以夫妻关系存在,因为其中一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离婚”了。众所周知,如果已离婚就不能是夫妻关系,如果是夫妻关系就不可能是离婚的状态。但这种怪异而荒诞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据中顾网2009年的一篇报道,2007年3月,傅先生被妻子告知二人已于1月前离婚,而傅先生本人并不知道此事。根据中国的婚姻法,离婚时夫妻二人必须亲自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但是现在傅先生并不知情,二人却已有离婚证,他“被离婚”了。后来法院虽撤销了傅先生与妻子的离婚证,民政局也对该天当班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处罚,但是此时他的妻子已经怀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并且在此之前已将傅先生的大部分财产转到了自己的名下,这些损失和伴随的问题却是法律无法解决的。一个小小的“被”字道尽了“被离婚”一方所受的无尽屈辱。对围城中的人是个警诫,而围城外的人可能又被吓退了一步,更加裹足不前。概念整合理论凸显了这种有悖常规的荒谬事件,并且对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3.“被自杀”的概念整合解释:强调欺骗性

在“被自杀”这个现象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自杀空间,一个是他杀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各有4个因素,即施动者、受动者、受动者的死亡意愿和结果。在自杀空间中施动者和受动者为同一人,受动者也是自愿自杀的。在他杀空间中施动者和受动者并非同一人,而且受动者绝非自愿死亡或被杀。自杀和他杀都有两种结果,即受动者可能死亡也可能未死。因为这四个因素是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之处,因此也出现在类属空间中。当整合发生时,受动者和受动者的死亡意愿均从两个空间中共同映射到合成空间,但是,意愿由两个空间映射到合成空间时是有选择的,只有被迫的意愿被选出映射到了合成空间。另外,结果是死亡,这一因素也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共同映射到合成空间的。我们知道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都必须有施动者,但是,在“被自杀”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施动者却没有从任何一个空间中向合成空间映射,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使人们不由自主地起了疑问:到底是自杀呢还是他杀?被迫性既已在合成空间中体现了出来,自杀他杀也就不言自明了。2008年“被自杀”事件中施动者以“自杀”来欺骗和搪塞受动者家属,引起大众质疑和嘲讽的语用目的从而也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被怀孕”的概念整合解释:强调媒体炒作

“被怀孕”这一现象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孕妇空间,一个是非孕妇空间。每个输入空间中各有3个因素:角色、原因和特征。孕妇空间中的角色为孕妇,原因是怀有婴儿,体态特征为腹部明显变大。非孕妇空间中的角色为妇女,原因为未受孕,无胎儿,体态特征并无明显变化,一如往常。当孕妇空间中的体态特征和非孕妇空间中的角色和原因投射到合成空间时,人们脑海中便会出现一个体内虽无胎儿但腹部却明显变大的妇女形象,这种形象又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孕妇,如此一来“被怀孕”现象便出现了。因为腹部变大而被人误会怀孕的女明星也一个一个地冒了出来。因为这只是媒体炒作,旨在增大其知名度,所以倒也给受动者带来不少收益,因而是“被XX”中少有的如意现象。

四、对抗“被”时代

大多数“被”现象后都有一个重大社会事件,也体现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被”现象成为处于弱势的民众对不公遭遇的新的表达方式。另外,“被”现象不仅出现的数量多,而且涉及的领域广,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再则,大多数“被”事件耗时久,难以处理或无法彻底处理,如傅先生遭遇的“被离婚”事件,就算法院宣判他与妻子离婚不成立,可是所谓的妻子腹中已有他人骨肉,而且妻子之前转出的财产也不能要回,又岂能说是问题真的得到了解决?因此,大多数“被”事件造成的影响很坏,必须遏制其泛滥的势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掌权者和弱势群体的界定是相对的,所以不应该只将解决“被”事件的希望寄托在当权者身上,提高全民意识才是王道。换言之,每个人都既有处于强势的时候,也有处于弱势的时候,例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友人,他被人痛骂、被人诬陷、最后“被绝交”也只能忍耐,就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师母。因为老师有恩于他,所以他无法反驳。与其老师、师母相对,毋庸置疑,他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这时候,平等就只能是个“传说”了。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有时候我们虽然可能无法保护自己不“被XX”,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故意将别人“被XX”。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如果我们说的是正面的话,行的是正义的事,散发的就是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会感染我们周围的人。反之,我们如果散发负能量,就会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从教育入手找准切入点提高全民意识或许才是对抗“被”现象的有效办法。以教师节为例,现在学生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吃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虽然有些学生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吃饭,然而觉得被迫如此的也不乏其人。无论礼物轻重,有些老师受之泰然,有些老师还可能会因礼物太轻而不悦,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迫于当前风气的无奈,接受或拒收礼物时感到“被尊重”而怒不可遏的老师。学生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方式各种各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目的都在于使自己尊重和喜爱的老师过个好节,有个好心情,因此,要使老师真正感到被尊重而非“被尊重”。难得在一些当权者打着“合法使用权力”的幌子迫使弱势群体“自愿”上供,大享“被贿赂”好处的同时还有这种稀有的感到“被尊重”的老师,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福气。换言之,“被”现象虽正在泛滥,使我们处于“被”时代,然而只要教育界多一些感到“被尊重”的老师,各行各业也多一些感到“被尊重”的当权者,每个人都持好心中的那杆秤,即不要故意去将他人“被XX”,也要防止被他人“被XX”,藉着教育的潜移默化之功,“被”现象虽无法快速得以彻底消弭和根除,但要逐渐减少其出现的数量并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有可能的。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被XX”伴随“被XX”现象出现,是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方式,主要表达了被迫性、隐瞒性、欺骗性以及媒体炒作等意义。前三种意义强调的是不如意,但第四种意义有如意的内涵。由于概念整合理论善于凸显各个空间之间的冲突性,因此很好地阐释了“被XX”表层结构下的深刻社会意义。另外,很多“被”现象耗时久、难处理、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笔者认为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冷慧,董广才,董鑫.“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J].外国语文,2011(5):84-88.

[2]熊永红,曾蓉.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J].外国语文,2011(2):70-73.

[3]王振来.“被xx”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78.

[4]靳开宇.“被+XX”式词语结构模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7):48-50.

[5]郑庆君.流行语“被+XX”现象及其语用成因[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41-44.

[6]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2011(3):13-20.

[7]季小民.新被字句中“被-”标记的类化与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3-58.

[8]陈文博.汉语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认知解读[J].当代修辞学,2010(4):80-87.

[9]邓云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183-196.

[10]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Cognitive Science, 1998(2): 133-187.

[11]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2]COULSON S, OAKLEY T.Blending basic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3/4): 175-196.

[13]GIBBS R W.Making good psychology out of blending theory [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3/4): 347-358.

[14]COULSON S.Semantic leaps: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A Conceptual Blending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catchword “Bei XX”

WEI Li-xia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catchword “Bei XX” is a word-formation which emerges from the phenomenon “Bei XX” and breaks the regular rule of grammar. Since previous studies on “Bei XX” are seldom done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resent study explicates the four main meanings conveyed by “Bei XX” with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 important sub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fter revealing the unusual points of “Bei XX” by analyzing its structure features. Finally, the study also proposes suggestion to counter the “Bei” Times.

Key words:“Bei XX”;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Bei” Times

作者简介:魏利霞(1976— ),女,宁夏银川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31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2-0059-0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1.011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