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阈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2016-03-06樊泽民陈怡琴
樊泽民,陈怡琴
(1.教育部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国际化视阈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樊泽民1,陈怡琴2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很多,有一些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需要把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和挑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思考规模与结构、高校发展类型的重新定位、择优支持与整体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重大问题上,以重点矛盾和重点问题的解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现代化
当今世界的变革潮流更趋强劲,全球经济深刻转型。各国纷纷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谋发展,力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下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谁能在这场战略竞赛中率先“华丽转身”,谁就将占据主动,赢得未来。随着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进一步加深了同外部世界的融合。在全球增长乏力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成功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对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面对席卷全球的变革浪潮,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深刻演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进行转变和转型,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坚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直面国际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管理分权化成为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带来挑战和压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竞争规律和态势,必须不断改革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也就是从集权走向分权。
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正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念、体制、制度、模式等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时代的发展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的推行,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断增强市场取向、加快制度接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从宏观上讲是指规范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实施管理行为的规则体系。经济全球化首先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增强市场取向。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经济全球化同时要求加快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市场的全球化,也推动了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科研项目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教育信息的国际交流等在内的跨境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文化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理念上强化开放包容、实现自主创新。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文化强权的旧世界文化格局,冲决文化封闭和文化隔离的樊篱,带来全球文化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冲突,并呈现出排斥与融合并存、同化与坚守同在的文化多元化局面。文化多元化必然要求以选择、交流、传播与创新文化为重要功能的高等教育,在管理理念上作出新的调整。信息网络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模式上建立共享网络、实现高效透明。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要求高等教育管理主体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方法与手段。管理分权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减少政府干预、扩大高校自主权。
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管理理念偏颇、管理体制僵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改革滞后等困境。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确立“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建构“宏观调控”、“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刚柔相济”、“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建“信息共享”、“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1]
二、把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重要战略方向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保持开放、推进共享,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扎实走好每一步。”[2]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会因文化的多元性而各具特色,但其核心指向应是“世界先进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高质量、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不同时期教育现代化强调的工作重点各有侧重,但其关键要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新起点上,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立德树人、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也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不动摇,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立德树人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确立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了国家依法治教、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共同的中心是培养人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有教学和科研都做到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从解决思想认识、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教学评估等环节入手,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使重视教学的声音变成实际的行动;要从革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着力,使教学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轻视教学,不注重立德树人,就偏离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向。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世界潮流,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越”。同时,还要善于形成“先发优势”,创造性地解决其他国家未曾遇到的问题。
三、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统筹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将发展方式从偏重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从偏重于追求硬指标显性增长,向致力于提升内在软实力转变。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这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新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保持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加快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稳定现有规模,把重点放在推进结构调整与优化上。“积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统筹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及时压缩部分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规模,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调整高校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量应主要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民办教育以及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调整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央部属高校和重点建设学校战略布局,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形成东部带动中西部和有效支援西部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的关系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后,调动了一批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的高校的积极性,这些高校希望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迈进过程中有所作为。方案印发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先后出台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建设国内“双一流”方案,这将大大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高原隆起、高峰耸立”的可喜格局。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路径,将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要抓住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支持和扶持拔尖人才与帮助、培养广大教师结合起来,使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整体性提升,为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由大变强、实现现代化打下可靠基础。
(三)把握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四大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高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前,重科研轻教学或孤立抓科研的现象在许多高校较为普遍。这既对人才培养构成严重危害,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推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综合考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的教师业绩考核体系。要彻底扭转当前高校流行的以科研经费金额、研究成果数量为依据的教师业绩考核办法,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和量在教师业绩评估中的核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观念,鼓励教师重点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办学的着眼点放在内部,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长,将学生自由选课和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等确定为教学评估考核的核心内容。
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四)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入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是: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4]为此,要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一薄弱环节。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要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改革本科教学模式
注重从传统的重专业化训练,向强调逻辑思辨、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的通识教育转变。本科教学要回归教育本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培养目标分层、学科教育分类、教学内容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解决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解决单一化人才培养过程和个体化学生学习需求的矛盾,解决共通化教学管理体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矛盾。本科教学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2.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阶段,促进科学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多样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三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要落实好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淡化专业意识、强化基础能力,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5]
(五)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我国高校学术大师和青年领军人才紧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不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紧缺是一个短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青年领军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大学的希望和未来。要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既可以利用“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又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引进一批国家和学校急需的青年领军人才。当然,对引进青年领军人才,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严格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坚持高质量,防止引进的人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行为不端。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既可以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又可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要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要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流转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选派他们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他们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2]瞿振元.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1-31.
[3]王胜今,吴昊.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关系思考[J].求是,2013(9).
[4]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401/t20140113_566936.html.
[5]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11/159843.html.
(责任编辑:杜红琴)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AN Ze-min1,CHEN Yi-qin2
(1.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80,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ask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re are a number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and key issues needed to be grasped.To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e must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e should do more things,that is focusing on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study,reorientating development typ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ferring support and overall promotion,crea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leading talent team.The solution to the key problems and key problems ar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modern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9
作者简介:樊泽民,男,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怡琴,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6)02-0111-05
● 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