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2016-03-06陈邵桂
陈邵桂,郭 晨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陈邵桂,郭晨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习近平阐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即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梦;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动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36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艰苦奋斗,直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史昭示未来,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必然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称之为“精神动力”。[1]40
一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梦”,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梦”。毛泽东说过:“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曾经是世界上的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2]31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南宋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叙述的“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夜深人静,有梦的人自斟独饮,醉后“挑灯看剑”,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看到的是军营连着军营,听到的是一片号角声。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忧国报国的情怀,实现国家统一的“梦”。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日益严重,中国人的“梦”越来越深化和具体。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3]657后来,毛泽东又说过:“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4]340这就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的生存境遇,也是中国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开眼看世界”[5],发现敌胜于我的原因是“船坚炮利”[6],于是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发展近代工业,历经30年的洋务运动原以为是可以救国的,随着甲午一战的失败而宣告此路不通。
鉴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总结经验教训:“不师其法,惟仿其器,竭天下之心思财力以从事海防洋务,未收富强之效,徒使国兴聚敛,而官私中饱,此不揣本而齐末,故欲益而反损。”[7]因此,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试图按照日本的模式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改良,结果也失败了。梁启超在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指出:“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象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雷。因想道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8] 7-8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和领导了变法维新运动,遗憾的是仅仅103天就以失败告终。康有为流亡日本后,作了题为《环翠楼浴后不寐夜步回廊》一诗,其中有“山河残破成何事,维新旧梦已成烟”一句[9]。五千年文明古国在列强纷至沓来的瓜分面前,已经“山河残破”。作者“维新”救国的“梦”难以实现,即“已成烟”。
孙中山在1920年前后完成的《建国方略》一书中非常遗憾地说:“当元代时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者,曾游仕中国,致仕后回国著书,述中国当时社会之文明,工商之发达,艺术之进步,欧人见之尚惊为奇绝,以为世界未必有如此文明进化之国也。是犹中国人士于三十年前见张德彝之《四述齐》一书,所志欧洲文明景象,而以为荒唐无稽者同一例也。是知欧洲六百年前之文物,尚不及中国当时远甚。而彼近一二百年来之进步,其突飞速率,有非我梦想所能及也。”[10]161这就是他在1894年提出“振兴中华”[10]14的时代背景。此后,历经近20年的不懈奋斗,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具有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最初胜利,但按照西方民主共和国模式建立的民国,还是“只有一块假招牌”[10]483。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共和梦”终未能实现。直到1925年,他在逝世前夕仍然告诫同志:“革命尚未成功。”[10]99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梁启超在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对上述历程评价道:“这四十几年间思想的剧变,确为从前四千几年所未尝梦见。”[8]7
1932年初,《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函请求回答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著名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回函:“我们将会把若干年帝国主义者所给予我们的创痕与血迹,医涤得干干净净。我们将不再见什么帝国主义者们的兵舰与军队在中国内地及海边停留着……军阀的争斗,饥饿,水灾,以及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一梦。”[11]对此,鲁迅在《听说梦》一文中记载:“大年初一,就得到一本《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临末有‘新年的梦想’,问的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答的有一百四十多人。”他在文中感慨:“许多人梦想着将来的好社会,‘各尽所能’呀,‘大同世界’呀,……梦‘大家有饭吃’者有人,梦‘无阶级社会’者有人,梦‘大同世界’者有人,……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12]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过:“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侯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3]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鲁迅弃医从文。
1943年5月,唐弢在《寻梦人》一文中,讲述了一个落魄孤独者的寻梦故事。作者在文章结尾感叹:“热爱他们的梦想,凭着这种梦想夸父在追逐西下的太阳,而人生也遂以绚烂了。”[14]
以上就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中国梦的心路历程和奋斗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实现了党在成立之初提出的最低纲领。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11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中国梦是在苦难中实现最初目标的。正如习近平所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1]35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又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展望中国梦未来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充满信心地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1]36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奋斗历程和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表明: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
二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梦,又是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梦,如上所述,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必然需要强劲精神动力的推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奋斗目标,都表明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
回顾历史,如上所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经苦难。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间长达110年,任务异常艰巨,经历异常艰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奋力拼搏,特别是进行了22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与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典型的革命运动比较,我国革命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从革命的任务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反对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是反对外来侵略;俄国十月革命是推翻国内的反动统治,虽然也受到外国的武装干涉,但是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以后发生的;唯有中国革命必须同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由此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在如此长时期的艰苦斗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奋起抗争,不怕牺牲,创造辉煌?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5]110这就是对精神动力所发挥巨大作用的解说,由此激励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从近代走了过来,在苦难中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展望未来,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是坦途,未来同样如此。1949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6]根据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至今仍然有理由说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的艰难曲折,虽然领导全国人民做了三件大事,改革开放也进行了3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仍然还处在万里“长征”的征途之中,需要进行不懈地艰苦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鼓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5] 372因此,必须牢记习近平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36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能没有精神动力强劲推动的。
第二,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需要发挥精神动力的巨大作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总量而言,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种经济指标按人口一平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必须立足的国情基础。
当代中国已经不是近代中国,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不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那样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形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任务即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特别是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发挥维系全民族共同奋斗的凝聚功能,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功能。
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既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奋斗历史所证明了的,又是现实的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所要求的。
三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历史、现实和奋斗目标决定了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1]40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又是随着现实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是凝聚和激励一个民族团结一心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中国精神”,是“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功能。
邓小平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15]358邓小平所说的“要懂得些中国历史”,是指的要懂得中国近代的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2]632因此,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精神动力”的内涵,就是说的爱国主义是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的传统。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17]
邓小平还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5]63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选择的救国救民的真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近百年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地指导了和正在指导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已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是由于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将个人的力量汇聚成为强大的民族合力,没有精神动力一个民族就难以形成合力,没有合力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邓小平说过:“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15]358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虽然要以共同的物质利益为基础,但是,还必须要有牢固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5]190邓小平所说的“信念”,就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40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如上所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甚至更注重精神追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地将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变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并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激励因素,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4]321充分重视运用精神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还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2]162邓小平也引用毛泽东的这一观点说明精神动力的激励功能。[18]也正因为这样,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必然需要强劲精神动力的推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
[6] 魏源.魏源全集:4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32.
[7]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4.
[8] 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M].长沙:岳鹿书社,1998.
[9]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62.
[10]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卢毅.80年前的中国梦[J],文萃报(精选合订本),2013(7):52.
[12] 鲁迅.鲁迅全集: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81-482.
[13] 鲁迅.鲁迅全集: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439.
[14] 唐弢.落帆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
[1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17] 鲁迅.鲁迅全集: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2.
[1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7.
责任编辑:黄声波
On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CHEN Shaogui, GUO Ch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 elaborates on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bsolutely a great goal and hard task.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requires strong spiritual impetus, namely, promo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the Chinese spirit with the epochal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Key words:Xi Jinping; the Chinese Dream; patriotism; reform and innovation; spiritual impetus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1-0082-05
作者简介:陈邵桂(1956-),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郭晨(1990-),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5-11-19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