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维森的真理、信念与怀疑论

2016-03-06董英东

关键词:戴维森塔斯真值

董英东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戴维森的真理、信念与怀疑论

董英东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通过探讨戴维森的真理以及他所谓的意义、真理和信念之间的内部关系,不难发现怀疑主义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试图重构戴维森关于这些概念的方法,以期达到反怀疑主义的结果。为了全面地对戴维森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理解,应重点关注戴维森对于这些问题的初始理解。研究表明,戴维森成功地提供了关于真理、意义以及信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分析认知,解释了这些概念在理性行为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其在言语交际理论中的作用,也试图证明戴维森为什么希望理解真理以及与此观点相关的思想。

戴维森;真理;信念;怀疑论

唐纳德·戴维森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中“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研究范围涉及意义问题、真理问题、指称问题、逻辑问题和怀疑论问题等分析哲学中的经典话题。他对语言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把有关语言的问题与有关知识、心理、行动和逻辑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从而给语言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促进了语言哲学的转向,并进一步促进了语言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他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知识遗产,其价值体现于戴维森关于哲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的深邃思想。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戴维森关于真理的理解,包括真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展开的有关怀疑论问题的讨论[1]。

研究戴维森的真理论的目的常用于研究他的意义理论。戴维森的原始诠释在其意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如何根据戴维森的原始诠释和真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戴维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即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作为解释者对说话者的语言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何以能够知道这些?原始诠释者所依靠的证据以及所满足的约束条件是为了建构一个基于证据基础上的解释理论。随后我们将探讨戴维森提出这些理论的成因以及其“三角测量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真实性论题与真之概念的相关性,也即“我们的信念是真”的论题。

一、意义理论中的“真”——塔斯基的真理论

如果研究戴维森,就必须研究戴维森哲学中的“真”之概念,这主要归因于塔斯基对于真的开创性的工作以及其真理论在戴维森哲学程序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塔斯基的语义真值理论是戴维森关于真理论的基石。塔斯基真理论在下面两个方面是有价值的。

(一)真理论在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戴维森最初借鉴的是塔斯基的《真理和意义》中的思想[3],其哲学规划中的程序与语义理论相关。戴维森并不是为了研究真,而是为了研究与意义相关的理论,其研究主要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即认为语句不具有先验的上界,并且能够被人通过“有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解释。戴维森反对语言具有充足的意义理论是对该语言(元语言)的真的谓词的定义。

塔斯基的工作可用于阐明戴维森的“真”的性质。戴维森的真理论设想日常生活中的“真”的最重要的应用形式为:主要用于解释。这是戴维森对“真”之性质的理解。戴维森的某些观点与塔斯基的观点存在分歧,戴维森将此归因于塔斯基关于“真”的重要工作。因此如果戴维森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整个塔斯基之后的哲学传统所忽略或者误解[4]。

尽管如此,我们主要涉及的是戴维森的“真”之概念而不是戴维森的“意义”的概念,通过详细阐释戴维森基于语义程序以及提出如何使用真理论的语义,对理解戴维森的“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必须证明语句的意义是如何依靠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他比较认同类似的论证:如果说人们理解了“潜无穷”的语句,为了解释如何用“有穷”的构造理解“无穷”多的语句,必须存在一种方法即根据他们的组成部分的意义解释整个语句的意义。更严格地说,必须能够根据有穷的词汇以及有穷的规则陈述并解释所有语句的意义。

戴维森在《真理和意义》一文中阐释了提供解答意义理论问题的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后来都被他抛弃了。

戴维森采用特殊的批判方法将意义看作实体,这种观点类似于弗雷格的观点。拒绝接受这些方法的原因是他并不明白使用什么样的意义理论。特别地,戴维森认为实体与词汇的种类以及这样的实体在揭示语句的结构时所发挥的作用之间的联系是不清楚的。戴维森写道:“特别地,意义和意义理论并不完全一致,至少既然我们所要求的这一理论并不总是能够给出该语言中的每一个语句的意义。”[3]戴维森对意义实体的解释是空洞的。

戴维森认为,更原始的方法就是承诺,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戴维森反对某些合理的假设,即可以推出每一个真语句都指称相同的实体(事实上,弗雷格认为,每一个真语句都指称真,但对弗雷格而言,并不是语句的意义,而是它的指称)[2]。

在戴维森的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意义的整体主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戴维森的整体主义不只是语词的意义与语句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个体语句的意义和通过整个语言的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语词通过他们出现的语句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获得他们的意义。戴维森将此推广到个体语句:他们只能在语言中所有其他语句的意义的语境中获得意义。信念同样也是整体主义的一部分。戴维森因此要求意义理论可以由语言中所有语句的意义推出: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全部的意义理念才可以根据个体语句的意义而得到完全的理解。

(二)戴维森对塔斯基理论的应用研究

戴维森提出了有关真理和意义的一系列思想。戴维森开始考虑,对我们所给的理论中的语言中的每一语句s(结构的描述),意义理论可以推出形如“s的意思是m”的所有语句。由于戴维森反对将意义看作实体,他认为假定用m表示意义,将会是一个“麻烦的词项”,故应该将其抛弃。因此他试图将其他形式的语句看作是意义的充足理论的定理集,即“s的意思是p”。其中,p可以用语句进行替换,这一点戴维林也拒绝接受。因为内涵语境“s的意思是p”,他认为将会导致逻辑上的错误,至少和提出该理论本身一样复杂。一个理论可以推出带有“的意思是”的语句,戴维森认为必须具有逻辑的结构使其能够处理称为内涵语境的传统理论。因此,该理论的结构可假定至少和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即阐述意义的理论)一样是含混的。戴维森希望一个理论的衍推可以转化为说明意义的语句,但他希望给出这样的理论而无须明确地使用意义。戴维森随后提出了“原始方案”,如果对每一语句s都可用某种方式提供一个语句p给出s的意义,他认为该理论已经达到了目的。戴维森建议“清除”非外延的“的意思是”并且通过真值函数替换语句联结词。即当且仅当,由p充当外延语境的作用。当然,这是不充分的,因为该结果将会为形如“s-语句联结词-p”,它并不是一个语句。原因是,s所命名的语句,不可能立即(不增加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与另外一个语句联结起来。戴维森因此建议用谓词T的描述代替s,随后即得到下面的语句形式:(T)s是T当且仅当p。其中,s是语句的结构描述,p为语句(即s所描述的语句)。这样的语句称为T语句。

戴维森希望提出的意义理论足以约束谓词T可以推出的所有形如(T)的语句。随后,戴维森发现一个理论可以推出所有形如(T)的语句实质地等价于在语言中“真”的定义,因为它应该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刻画谓词T,且只借助于所有的对象语言L的真语句。要求一个理论可以推出T语句实质地等价于塔斯基的约定T,这对于形式的真值定义是实质恰当的。

换言之,戴维森关于L的意义理论表明“语句的意义是如何依靠语词的意义的”,包含了在L中“真”的定义。戴维森将此刻画为关于意义的充足的理论:“真”的概念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后就转化为用意义理论来刻画“谓词是外延等价于真谓词”(假设谓词T的外延只局限于对象语言中的语句)。当然,这并非真正的论证结果。更确切地说主要基于先前的信念,理解语句的意义实质是为了理解基于成真的条件。戴维森还认为:“具有真值是最简单的最明确的语句符号标记。”戴维森所说的语句的基本特征是他们带有真值的实体。对戴维森而言,不存在其他的带有真值的实体(除了说话方式,其语句是抽象的)。对一个语言而言(塔斯基的真值定义),是为了知道“真”之概念的语义,是为了知道一个句子是什么——任意的语句——都将会是真的,几者结合起来,我们所能够给出的短语是为了理解该语言。语言理解真值理论意味着知道所有语句的真值条件,对戴维森而言,就是需要知道语句的本质是什么。因此,戴维森反对知道他们的意义。为了能够运用这些语言的语句,必须知道在哪一条件下他们是真的。

塔斯基已经证明了借助于严格的语义的递归指称理论去如何构造形式语言的真值理论。通过借助于指派函数来定义语句的满足,一个函数就是给对象指派一个变元。满足可以通过“非递归”的公理集和“递归”公理集进行公理化。“非递归”公理指派了全称的指称(如果该语言包含名称)和谓词的满足条件[指定对象的(相关的)谓词是真的]。递归公理指派复杂公式的满足条件,根据简化公式的满足条件,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进行构造,并且借助于简单的公式递归运算以获得复杂的公式。塔斯基随后定义了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能够被所有的赋值函数所满足。给定这些定义,人们可以推出所有关于语句的真值条件。

然而,戴维森所说的是关于自然语言的真值理论,他至少要面对两个问题(与事实显然不符,自然语言的所有语句可以并入真值理论)。首先自然语言并未明确地定义“递归”结构,对塔斯基而言需要定义真值理论。戴维森的程序需要首先系统化地将自然语言翻译为形式语言,揭示自然语言的“递归”结构。另外一个问题是,自然语言包含了他们自己的真谓词,因此是不一致的:他们包含说谎的语句。这些语句不能通过真值理论进行直接处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语言的一致部分所定义的理论来回避(没有真值谓词的部分),其中不一致的语句可以通过一致部分的理论进行处理。

这些问题并未涉及,戴维森的真值概念与他的思想是相互作用的,真值在意义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层含义上,可以反映某些更一般的观点,戴维森建议如果他的语义程序失效,那么基于真值的语句不能得到表达。

总之,戴维森的真值理论的作用事实上在于揭示了语义结构。如果我们将对象语言看作元语言,根据该理论语句是不足道的。塔斯基的思想具有独创性,事实上为无穷多的不足道的T语句,对每一L的语句s,可以通过有穷的公理系列推出。采用这种方式,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复杂语句的真值条件是如何依靠简单语句或者公式、全称的指称以及谓词的满足条件真值条件。塔斯基采用这种机械理论是为了定义元语言中的形式语言中的真值谓词。

戴维森认为,真值理论可以将函数看作是意义理论。戴维森认为,语言的真值理论的知识相当于那一语言的语句的意义的知识。

在上面的约定T公式中,假定对象语言中包括元语言,由此可以简单要求双条件的右边所使用的语句与其左边所提到的语句相关。然而,对戴维森而言,该情况的元语言包括对象语言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未假设对象语言是元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要求任意的在双条件中的右边的语句是在左边所涉及的语句。我们当然要求右边的语句可以翻译为左边的语句。戴维森认为,这将是意义理论,但他并不希望提出一个显性的约束真值理论,因为他的每一目标是为了揭示意义和翻译的本质。塔斯基的目标是为了对真值理论进行形式的约束,并未借助于类似于翻译的语义概念,用这样的方式,T语句可以由对象语言中所提供的语句翻译推出。他希望阐明翻译的要求,相当于用一个假设的理解取而代之。这将带给我们戴维森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原始解释[5]。

二、戴维森的信念问题

戴维森的哲学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试图通过抨击传统理论中阻碍通常意义的“实在论”的预设而试图去厘清哲学,并且提出了怀疑论。戴维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抨击经验主义,一方面,他继承了奎因的观点,拒绝接受分析-综合的区分;但另一方面,他又继续攻击另一种经验主义的教条。戴维森也发现,在奎因的观点中,存在二元主义的模式和内容。戴维森写了大量的论文以反对这些观点以及其他阻碍我们和现实直接对话的观点:存在观念模式,在信念和世界之间的认知媒介,或者我们掌握自己思想的“心灵对象”等思想。戴维森试图证明这些哲学大厦的基础是不可靠的假设。

戴维森认为,我们应该放弃理念并试图去提供知识的根基,信念只能通过其他的信念来支持。整个信念有时是没有原始基础的,他们纯属事物引起的。戴维森认为,这既是不需要的,也不可能给出知识的基础。

戴维森反对一旦放弃思想并试图涉及上面所提到的,就可以坚持通常意义上的实在论,据此在心灵和外部世界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可以阻止我们直接地认识世界:心灵(或者语言)既不能够构造,也不能够区分世界。戴维森认为,这允许我们停止怀疑论的威胁:现实对我们并非是完全可知的理念,或者我们所认知的现实可能是由思想构造的。

这就试图维护普通意义上的实在论反映在戴维森的“真”之概念上。戴维森试图发现哲学领域中关于“真”的“中间位置”。他对形而上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都持反对态度。对于戴维森的“真”是独立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潜在地所拥有的证据,而我们的信念并不独立于真理和现实:我们的信念是完全诚实的。

这样一来戴维森的规划就有积极的一面,戴维森更多的是支持而不是抨击旧的理念。可以根据下面对“真”的融贯论和知识的反省加以说明,其中戴维森将他的关于哲学的思想和罗蒂(Rorty)的观点进行了比较[3]:

我不反对怀疑论,但是我给出了我认为是正确的言语交际的基础的解释,以及它所蕴含的真、信念以及知识。如果人们接受这一理由的正确性,那么可以说人们将放弃怀疑论。

罗蒂和我不同,我这样做,是为了说明我所坚持的论证导致了怀疑论的取缔,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知识、信念、真理和意义的结论。罗蒂希望详述论证的去向:允许我们放弃对怀疑论的怀疑,所以为了放弃试图提供一个一般的关于知识的辩护——该辩护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罗蒂看到的西方哲学史是令人困惑的,且是难以理解的怀疑论和毫无说服力来回答它们之间不可能获胜的一场战斗。在哲学中,从笛卡尔到奎因的认识论似乎都是同样复杂的,这些都不具有启发性。如果那个时期渐渐终结,它将通过借助于分析的模式,并且遵守澄清的标准以对最好的哲学进行区分,这需要运气和雄心,才有可能继续下去。

戴维森认为,他对言语交际的基础的说明及其所蕴含的对真、信念以及知识,可推出怀疑论究竟迷失在哪里。对于戴维森而言,这意味着他的解释可以推出他能够采用关于真的“中立状态”:信念具有诚实的属性,但真是验证。信念的真性是为了解释我们的信念何以与外在世界相联系,并且如何使我们能够拥有知识,而无须说明知识的基础是确定的。

总之,为了完成对戴维森的真理和信念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思想的批判,下面主要关注戴维森三个方面的观点:信念是天生诚实的,他的“真”概念以及关于怀疑论的确定种类的态度等结论。我们试图展示戴维森如何成功地系统地解释意义、信念、真的一致性以及三者在理性行为中的作用。与奎因相似,戴维森采用了第三者的方式来看待认识论。与奎因不同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戴维森必须解释知识是如何基于感觉材料的。戴维森希望说明意义、信念和真的概念以及基于他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戴维森认为这些涉及(信念、真和知识)的概念在这些理论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戴维森认为,言语交际是我们具有思想的前提,因此,如果人们进行交流,那么只能具有信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戴维森如何通过提供论证来对他关于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辩护的以及一个“孤独的思考者”的可想象的反对论证。如果该论证成功了,戴维森反对怀疑论的论证将更加成功。

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戴维森的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论文以及很少的几部书中。一方面,戴维森从未采用综合的、系统的专著记述其关于这些问题的思想(《真和谓词》中的某些概念例外),也很难孤立地欣赏他的论文,这并非因为模糊性或特殊的术语(相反戴维森的句子多为清晰的和短小的,他甚至有些讨厌技术哲学词汇),而是因为他的著作采用了大量的议论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复杂的因素是他的思想的整体性。戴维森在他的文章中论述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而获悉并得到支持,但其论文往往需要细读才可以真正体会他的意图。在试图理解戴维森的真理观时,我们必须考虑所有与此相关的资源,以期获得一个整体的诠释。

马克·约瑟夫在介绍戴维森的哲学观点时这样写道:“读者将会在下面的章节中发现与戴维森的哲学的共鸣,并不是因为他是正确的,或者最终回答了所有的未决的问题,定义了现代哲学的概貌,而是因为:首先,他提供了一些今天其他的哲学家的观点,即一个关于人的首要的作为理性动物的理论。第二,该解释是属于宽容原则的精神——读者将听到大量如下的知识——以最好的方法来理解不同的思想者的观点就是为了明白它使能够我们从整体上去理解。”[6]

三、戴维森的宽容原则

根据戴维森的宽容原则的解释,最重要的并不是批判特殊的戴维森的解释,而是成功地批判性地理解。在此主要关注的是戴维森关于意义、真理和信念的完整观点以及参照这些思想探索其基本规则,并且推出他们所提出的怀疑论。下面将详细地讨论戴维森的真理和信念以及他们所蕴含的怀疑论。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必须看作是理性行为理论:根据信念和期望对行为所做的标准解释。戴维森认为,语言的意义理论应该有真理的语义形式,即关于语言的“塔斯基式”的真理论。戴维森根据原始的解释探讨了解释者如何借助话者的语言找出哪一个是真相理论(或给出不确定性,即真理论所适用的)。塔斯基认为,理解意义是理所当然的,而其感兴趣的是探求“真”之概念。戴维森将“真”看作是一个初始概念,并用它来阐明意义。

关于因果关系理论。根据我们感性认知的信念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我们通常所形成的容纳感知信念的条件是这种信念真的条件。戴维森的因果理论意味着,我们的感知信念是完全诚实的,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真的。

解释理论必须建立在非语义的证据基础上,并且对原始的解释是有效的。随后将深入探讨戴维森的初始行为作为证据理论的性质,并讨论其基于原始诠释的有效性。同时,也将讨论需要增加真理论表示他们将能够得到解释时的形式和经验的限制。

戴维森的信念,尤其是他的信念本质上是真实的思想,即使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可能是假的,但我们的信念在总体上是真实的。戴维森对该观点的论述依赖于他关于因果理论的论述。

戴维森认为,思想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拥有思想依赖于拥有某种公共的语言。对戴维森而言,这意味着语言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得到解释。戴维森根据他的“三角测量理论”来解释这一思想。这种论证是有争议的,并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关于真理问题。真理的实在论者认为,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真理的认识论者认为,应该将真理限制为可证实之间。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戴维森的“真”是初始的概念、不可定义的概念以及他对塔斯基关于理解真的工作的哲学价值,尤其是它在语言交际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戴维森关于怀疑论的讨论

戴维森的怀疑论所讨论的“应用”的解释比之前更加深入,因为很难准确地界定戴维森对怀疑论所持的立场。我们将区分几种怀疑论和戴维森对他们所持的立场。我们认为,戴维森非常重视否认知识的可能性的怀疑论。戴维森的立场是:一方面破坏怀疑论者的挑战的预设,另一方面意味着怀疑论者的立场是不一致的。戴维森关于真实性的看法似乎暗示了他对怀疑论的一些重要形式的驳斥。戴维森对怀疑论所持的立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戴维森本人也一直努力地对他的怀疑论的观点进行系统的阐释。存在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戴维森是否能够提供可靠的和“非乞题”的方法回应怀疑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正好意味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怀疑论者。

首先,我们认为,戴维森的思想已经对怀疑论有所暗示:怀疑论与信念的真实性有关,并且怀疑论与能否获得知识的可能性有关。其次需要讨论戴维森关于真实性的观点的论证,可解释为对怀疑论者的观点以及有关“乞题”等的直接论证。相反,戴维森最关注的是关于认识论的系统阐述,这一观点可作为论证怀疑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依据。怀疑论不能摆脱来自戴维森主义的认识论角度的基础。因此,戴维森关于怀疑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 陈嘉映.语言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0-52.

[2] 陈波.逻辑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4-147.

[3] 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 牟博,杨音莱,韩林合,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 TARSKI A.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ruth and the foundations of semantics [J].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944(4):341-376.

[5] BENNETT J. Critical notice of davidson’s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 Oxford: Clarendon Press,2001.

[6] MCGRTH M. Propositions: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B/OL]. (2014-08-15) [2015-03-17].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4/entries/ propos- itions/.

[责任编辑 位雪燕]

Davidson’s Conception of Truth, Belief and Skepticism

DONG Yingdong

(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Bijie551700,Guizhou,China)

After a critical discussion about Davidson’s conception of truth and the alleged inter-relationship of meaning, truth and belief,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skepticism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We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Davidson’s conceptions above to object to skepticism. To have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Davidson’s thoughts, w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Davidson’s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ose conceptions. We find that Davidson succeeded in building an organic system of truth, meaning and belief by adopting a third person perspective, explaining the role of those conceptions in rational behavior and speech communication theory.

Davidson; truth; belief; skepticism

2016-06-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0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项目(12XJA7204001);第54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2013M542251)。

董英东(1971—),男,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现代逻辑研究。 E-mail:dyd_dyd@sina.com.cn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4.003

B81-5

A

1673-9779(2016)04-0001-06

董英东.戴维森的真理、信念与怀疑论[J].2016,17(4):408-413.

猜你喜欢

戴维森塔斯真值
老年危机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面向数据集成的多真值发现算法
备胎也有春天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山东哈雷戴维森MY16新车品鉴会圆满结束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