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愁”情探微
2016-03-06唐祖敏
游 芳,唐祖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李清照词的“愁”情探微
游 芳,唐祖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李清照的词“愁”情浓郁,其“愁”情包含伤春惜春的伤感、离别相思的忧苦、丧夫亡国的悲痛和寂寞凄凉的绝望,这些“愁”情清晰地印证了词人坎坷多艰的人生。
李清照;词;“愁”情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赞李清照为“词家一大宗”。众所周知,李清照词作中“愁”字频频出现,其中以抒写“愁”情为主题的词作占了李词的绝大部分。李清照的《漱玉词》现存词49首,其中抒写愁苦情怀的词作占了绝大部分,直接以“愁”字抒情的词作就有10多首,其他诸如以“寂寞”“伤心”“憔悴”“泪”“悲”“瘦”“花”“酒”等明显带有愁情色彩的词来代替“愁”字的词作更多[1]。李清照的“愁”情既缘于少女时代的伤春、惜春,又缘于婚后的相思、离别,既缘于南渡后的夫死、亡国,也缘于再嫁离异的寂寞、凄凉,这些“愁”情清晰地印证了李清照坎坷多艰的人生。本文拟对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作较为深入的剖析。
一 少女时期的“愁”:伤春、惜春之伤感
书香门第出身的李清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又是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工诗善文。据《宋史》记载,其母乃状元王拱宸之孙女,亦颇有文学修养。由于受家学熏陶,聪慧过人的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2],因而备受后人赞誉。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几乎不知愁为何物,故其词作多为欢乐、愉悦的情感基调。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把大自然的景色与词人怡然自得的心境融为一体,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欢乐、愉悦的好心情,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词人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倩影。但是,随着词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天真烂漫的李清照慢慢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花季少女。在这个花季般的年华里,李清照不仅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也抒发了少女那种特有的对青春的伤感、对春天的惆怅之情。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落都能轻易地牵动她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作品借抒情主人公与卷帘人关于雨后海棠花的问答,写出了闺中少女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这种伤春、惜春之情在《浣溪沙》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变现:“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江梅与春柳,春光与残烟,黄昏时刻的玉炉以及疏雨中的秋千,这些意象、景致所包含的正是少女时代特有的春闺寂寞和缭乱情怀,作品融情于景,由物及人,把春天里的少女情态和内心情感写得活灵活现,把作者惜春、伤春、留春、爱春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以上几首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年龄的增长、大自然的变迁、美好事物的流逝等等,都会引发词人内心的伤感,且这种愁情越来越浓郁。“雨疏风骤,海棠飘落”,海棠花落会使词人伤心落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海棠花开述说的是词人的伤感与落寞;“梨花欲谢恐难禁”,梨花凋谢述说的是词人的落寞与惆怅;“黄昏疏雨湿秋千”,疏雨中的秋千摇荡也引发词人的莫名愁绪。而这些惆怅、忧虑、伤感,有着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对春天的珍惜和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与惆怅。在这个时期,李清照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幸福的,此时她的词虽偶尔有些愁绪,但也是淡淡的闲愁。
二 婚后至南渡前的“愁”:离别、相思之忧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由于夫妻志趣相投且情投意合,因此李清照前期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快乐。《减字木兰花》就是当时李清照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和比花,不仅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青年女子纯真、快乐和爱美的心情,而且透露出词人对春花的爱惜之情,从而进一步烘托了词人新婚时期的幸福和甜蜜。春花似的少女,娇憨天真的情态,无一不在说明李清照幸福快乐的前期婚姻生活。
但好景不长,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分外短暂,因丈夫入仕使得夫妻长期分离,这让李清照饱受离别相思之苦。“自古多情伤离别”,离情别绪成了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独有的特征。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与丈夫离别时的种种生活状态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上阕用“慵”字点染,写词人与丈夫离别之后,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梳妆打扮;用“瘦”字形容,写词人疯狂思念丈夫,心中仿佛有万种愁绪,却难以对丈夫诉说。下阕用“念”字深化,写心中的“武陵人”越走越远,而词人却不能与之同行,只能独自在“秦楼”之中,呆呆地眺望远方,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用“痴”字烘托,写词人每天都痴痴地凝望远方,幻想丈夫归来时的情景,以至于楼前的流水都映出了她逐渐清瘦的身影和她深情凝望的眼神。此词写离愁,步步深入,使得一个因伤离惜别而容颜消瘦的、愁苦的、多愁善感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 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大多数,《一剪梅》堪称其中的典范:“红藕香残玉簟秋。清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倾诉相思、离愁别绪之苦的词。上阕没有一个愁字,但是句句都包含着孤独、思念、愁绪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既点明了萧条稀疏的时节,又渲染了清秋萧瑟的环境气氛。下阕直接点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相信丈夫和自己一样,都在思念着对方,也同样因为离别而苦恼、难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却无法排解,词人蹙着的眉头刚刚舒展,愁思乱绪又涌上心头,内心的愁苦挥之不去。这句话把相思之苦和愁绪之深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词人与丈夫异地相思而情真意切,且两人的相思与愁绪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词人的孤独与寂寞、相思与愁情散落在作品的各个角落,使人读之潸然泪下。
这种愁绪之情在《醉花阴》中得到了延伸:“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清秋怀人、伤别悲秋的佳作,被人称之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清许完善《自怡轩词选》)。词人开篇就用一个愁字点题,给全词奠定了一个凄清、寂寞、伤感的感情基调。“东篱把酒”看似洒脱,实际上离别愁绪已经渗透了她的五脏六腑,“人比黄花还瘦”,足以说明词人愁绪之重以及她对亲人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从对上述诸词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在与丈夫离别的日子里,愁苦不堪,她疯狂地思念着赵明诚,深深地体会着离别之愁、思念之苦。在这段离别的日子里,她创作了大量的词来表达她的离愁别绪,思念之情。这时期的李清照词,虽有着淡淡的相思,淡淡的离愁,但可以看出词人当时的生活依旧是幸福的、浪漫的。
三 南渡后至再嫁前的“愁”:丧夫、亡国之悲痛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是宋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李清照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的幸福生活就此划上句号。在不断辗转流亡的途中,赵明诚染病身亡。此后,李清照过着“漂流遂与流入伍”(《上韩肖胄诗》)的艰苦生活,最后在江南度过了她孤独凄凉的晚年。
丈夫的离逝使得她伤心欲绝,在以后的逃亡中,对丈夫的思念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在逃亡途中,她看到了刚开始绽放的梅花,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亡夫,由此写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传。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是一首咏梅悼亡词,表面上在咏梅,实际上是抒发词人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和凄楚哀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孤寂凄清的环境,奠定了忧愁的基调,进而表达了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在寂静的屋内,孤独的主人公因思念亡夫而无心再续早已熄灭了的香炉。“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突然间一阵悠扬凄怨、如怨如诉的笛声,从远方传来,正在伤心的主人公被笛声所吸引,从而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却发现室外早已春意盎然,那枝头的梅花也在渐渐开放。伴随着微风细雨开放的梅花显得更加滋润美丽,然而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此变好,反而被稀疏的春雨催下了千行清泪,愁苦之情不减反增。为何“小风疏雨”却使词人“催下千行泪”?词人如此悲痛欲绝皆是因为“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当年夫妻伉俪情深,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没有人能与她一起欣赏那娇艳美丽的梅花了。词人想起昔日的欢声笑语,不禁泪如雨下,肝肠寸断。“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词人看到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想摘下一枝来观赏,可转念一想,却发现无人同赏,心中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此句述尽了词人寻寻觅觅而不得之的凄凉,表达了她对亡夫深厚的感情和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而读之使人伤心落泪的《南歌子》,则述尽夫妻死别之悲怆:“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首词描述了夫妻死别的悲怆之情,“天上”“人间”对举,即指天人远隔之意。“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充分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愁苦、悲痛之情。
如果赵明诚的死亡是李清照后期痛苦的原因之一,那么使她痛苦的另一个原因则来源于国家的灭亡。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统治,金兵入侵,因此北宋灭亡。李清照在《诉衷情》中写道:“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这首词是一首咏梅词,全篇以梦写愁,虽然没有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在词的开篇,残梅的幽香把主人公唤醒,使她从美梦中回到支离破碎的现实,从而生发对现实的感叹。“梦断不成归”,残梅的香味为何会被主人公埋怨呢?由于残梅太香,以至于打断了主人公的美梦,使她的梦魂不能回到故乡,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是因为词人怀有强烈的思乡怀人之情,以及欲归不得之苦。词人梦醒之后,便久久不能入睡,她发现四周寂静如水,“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在这孤独、寂静的春夜,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看着那移动的月亮,静默无语,此时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孤单、冷清。而“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则体现出词人百无聊赖的心情。词人看似在观赏残梅,实际上她的心思早已飞到了远方,或许是在回忆往昔的生活,或许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许是在感叹世事的变迁、国破家亡以及自己当时的处境,以至于痛苦难当,愁绪难遣。词人内心的愁绪通过一系列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国破家亡,词人流落他乡,满腔愁绪无以诉说,于是只能借咏梅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愁绪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永遇乐》更是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她对现实的关心和不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写出了今昔元宵佳节的不同之处,抒发了词人浓厚而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元宵佳节本应是欢快、热闹的,可在今昔自身处境的对比之下,词人觉得现在的元宵佳节远远不如过去那样繁华热闹,因此拒绝了友人的邀请,独自思念往日的“中州盛日”。与其说词人不去元宵佳节是因为今日的元宵佳节不如以往的元宵佳节热闹,还不如说是因为词人在经历夫死和国破家亡之后,由天真快乐的少女变成了憔悴不堪、满头霜鬓的老妇,年轻的心也随之变得苍老,心绪落寞的她对外面的繁华热闹不再那么感兴趣。面对现实的繁荣,词人却在回忆往昔的盛况,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悲凉!宋代移民词人刘辰翁对此深有感慨:“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3]《永遇乐》从弥漫着淡淡哀愁的今日元宵佳节谈起,之后回忆了中州盛日的欢乐生活,最后再回到眼前的憔悴、凄怆之景,词人把个人的身世之愁与今昔盛衰之感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词人经历了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之后,她的内心非常痛苦,她的愁绪也散落在全身各个角落,在这个时期,她的词更充满着浓浓的愁情。词人为倾吐浓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因此写下《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首词的上片写早春时词人心情之愉悦,下片写词人思乡之苦,词人只有在醉梦中才能把故乡忘掉,因为清醒时会无时无刻地思念故乡,可见作者思乡之深。“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然消散,词人却还没有苏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词作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是说酒、说熏香,来委婉而含蓄地表达词人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除了上述诸词作所抒发的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之外,还有《蝶恋花》中的“永夜惬恢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添字采桑子芭蕉》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鱼,点滴霖霍,点滴霖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等,都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故国后的哀伤悲痛之情。在这个时期,李清照词中的愁不再是淡淡的离愁了,而是深沉悲痛的丧夫、亡国之愁。
四 再嫁至离异后的“愁”:寂寞、凄凉之绝望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她所带的图书、金石、文物散失殆尽,从而陷入绝境。在孤独无依、万般无奈之中,她鼓起勇气再嫁张汝舟。她本以为自己又找到了一个良人,没想到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发生口角,进而演变成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因此李清照想到了离婚。为了能与张汝舟离婚,她四处收集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把张汝舟告上衙门。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并不是古代那些出嫁后只知从夫的闺阁女子,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会为自己的自由、幸福努力争取,敢于打破传统,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安喜乐;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再嫁之后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幸福、快乐,现实总是残酷的,是充满伤感、悲痛的,那段日子她每天都生活在愁苦之中,因此,那时她所写的词往往带有绝望伤感之情。虽然这场失败的婚姻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一道伤痕,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消沉。
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和夫死又离异等种种灾难之后,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词人的愁情伤感已然达到极致,词人寻来寻去,寻到的却是一片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故而张端义赞许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迭字者。”[4]她此时的愁绪,不再是闺中少女的闲愁,也不再是思念丈夫的情愁,而是国破家亡的悲愁,是孤身一人的绝望之愁。词人本来就闷闷不乐,恰巧当时的天气也糟糕极了,就连淡酒也敌不过风寒,似曾相识的雁儿归来了,引起词人对故乡和亡夫的思念,但是丈夫却已经不在,相识的雁儿非但不能给予安慰,反而使词人伤心欲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自己因为忧伤而容颜憔悴,自己无心看花,纵使满地黄花堆积,也不愿去采摘。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苦闷,也写出词人惜花爱花的情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与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清照用一个“愁”字,把整首词的愁情主题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使人读之黯然神伤。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就是一个“愁”字,萧瑟凄凉的景与悲愁伤感的情融为一体,情景相生,情景相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5],也正如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中所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6]
公元1134年秋,金人发起第三次南侵,李清照逃到浙江金华。在动荡不安的金华,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上片写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凉,“风住尘香花已尽”,狂风过后,导致落红无数,字里行间充满了词人惜春、爱春之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依然如旧,人却已今非昔比,话还没说出口,泪反而先流了下来,词人内心的愁绪,都已经化成了那一滴滴泪水。下片进一步说明悲愁之重,词人想借泛轻舟,把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疏散开来,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心中的愁绪太深太重,既有家国破碎之愁,又有身世漂泊之愁,还有独居的寂寞以及晚年的凄凉之愁,因此,词中充满着“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她担心那小小的舴艋舟,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愁,故而放弃了泛舟游湖,她心中的愁绪并未因双溪春好而消解。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已经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浓烈而沉重的愁绪,因而,在她的词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深深的愁苦情怀。
综上所述,在李清照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愁情,或是少女时期伤春、惜春的伤感之愁,或是婚后到南渡前离别、相思的忧苦之愁,或是南渡后到再嫁前丧夫、亡国的悲痛之愁,或是再嫁到离异后寂寞、凄凉的绝望之愁。由此可见,愁绪伴随着李清照的一生,愁情是李清照词的一个突出主题,也是李清照心路历程的见证。为什么李清照的愁情词在文坛上始终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呢?那是因为李清照愁情词中的“愁”富有变化,且含有深意,她用不同性质的“愁”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生的不同阶段,发人深省,独树一帜[7]。因此,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道:“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8]
[1]钱惠梅.“而今识尽愁滋味”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81-82.
[2]王灼.碧鸡漫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0:26.
[3]唐圭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98.
[4]毕仲游,张端义.贵耳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0-11.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
[6]梁启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3.
[7]方醒.梧桐更兼细雨: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4,28(1):39-42.
[8]郑振铎.中国文学史插图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8-359.
(责任编校:彭巍颐)
The Deep Sense of Sorrow in Li Qingzhao′s Ci
YOUFang,TANGZu-min
(School of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Li Qingzhao′s Ci featured a deep sense of sorrow as the poet described her pity for the passage of time, her sadness at being parted from her husband, her grief caused by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and the loss of her nation, as well as her despair and loneliness.All these mirrored a lifetime of frustrations the poet had suffered.
Li Qingzhao; Ci; sorrow
2016-06-14.
游芳(1993—),女,湖南江华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
唐祖敏(1969—),男,湖南江华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2
A
1673-0712(2016)05-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