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时间资源困境及其消解

2016-03-06李国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资源课程教师

曾 黎 ,李国强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时间资源困境及其消解

曾 黎1,李国强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当前,我国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较为突出的时间资源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性进程中时间规训文化的“麦当劳”化;计划经济模式下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课程教学实践场域的利益博弈失衡;相关课程主体的时间资源意识与管理能力欠缺;其他关联性教学资源匮乏等。对此,应从加大教学管理制度变革、增强师生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合理借鉴国外课程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努力消解课程教学的时间资源问题,以推动我国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时间资源;困境

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大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然而,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课程的教学时间资源问题就是一个在教师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1]。从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视角来审视,课程教学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但由于文化因素、教学制度的运行及教学主体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种种较为突出的课程教学时间资源困境,这是一种教学病理现象,影响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施行。本文试图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的消解对策。

一 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时间资源困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言及的课程教学时间资源,就一门具体的课程而言,其结构既包括师生双方主体在课堂内的教学时间,也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时间、课后学生复习巩固与应用的时间、教师教学评价总结的时间等(如果严格分析,可进一步区分为师生双方在教学各环节的直接教学时间与非直接教学时间),这些时间累积为课程教学总的时间资源。

(一)课程时间资源总量不足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门类偏多,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这里的课程主要包括所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的各种形式的课程,不仅限于专业课程),使得课时数总量在形式上偏多而实质上时间供给不足(相对于单门课程完成教学所需要的课内外时间),特别是对于当下许多高校大力推行的各种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时间资源不足已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比如,在当前我国一般四年制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学分数一般达到140以上,相应总课时数量一般达到2400-2600学时,总课程一般达到50门左右,而多数课程集中在前6-7个学期完成,最后一年主要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学习时间极为紧张,多数课程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课时时间资源不足问题。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多数专业的前6-7个学期周课表,课内课时数多为25-30学时,有的理工科专业在一些学期的课内周学时达到了38学时,课时偏多、时间紧张也是师生反映较为突出的教学问题。在笔者所熟悉的几所大学中,本科毕业要求修满140学分,平均一门课程要1.5或2学分,以4年7学期计算,则需要每学期平均修10门功课以上,低年级达到15门课程更是常态,加之其他各种班团活动,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时间七零八落,也没有闲暇时间读书,更剥夺了学生养成“自发”能力的可能,难以造就高素质人才[2]。

(二)课程时间资源弹性较大,刚性不足

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计划内应该完成的课时经常因节假日、各种会议、临时性的师生活动安排、教师出差等原因而被挤占,加之由于高校师资紧张、课程编排的联动性等原因,导致缺失的课时很难得到及时弥补,不少教学环节走了过场,影响到教学的连贯性、完整性,从而加剧了课程教学时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课程时间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

一是课程之间的时间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有的课程占用课时相对较多,有的课程所用课时相对较少;二是课程内的时间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同一门课程的理论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够合理,以往是实践课时偏少,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出现了片面强调增加实践课时、压缩理论课时的现象;三是课堂内外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如虽然增加了课内的实践教学、研讨式教学的比重,但可用课时总量却相对不足,特别是课外时间难以相应增加(甚至由于课程门数的增加,而导致课外课程平均可用时间的相对减少)。

(四)课程时间资源的隐性流失突出

一是由于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内容重复度偏高以及内容陈旧带来的教学时间资源浪费;二是由于课程编排顺序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班级规模过大,教学基础设施条件欠缺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厌学——显性逃课或隐形逃课(人在课堂心在课外)的现象,导致课程教学时间的浪费与流失;三是教师工作负荷、生活压力较重,引发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一本院校的教师压力更多地体现为科研晋职压力,地方院校的教师压力更多地体现为教学任务繁重和科研晋职的双重压力),导致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时间资源隐性流失(将个人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诸如科研、课外兼职等其他事务)。

二 导致大学课程教学时间资源困境的原因

(一)现代性进程中“麦当劳”化的时间规训文化

从文化的深层层面来看,社会转型以来,现代性进程中“麦当劳”式的时间规训文化逐渐大行其道,即重效率、重形式而忽视人类主体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其反映在学校的课程授受上,就表现为“效率至上”“数目化管理”“预测性”“可控性”,这使得课程授受中的时间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时间之流,而是一条运行起来的知识生产流水线[3]!悖谬的是,正是这种文化造成了学校课程教学的时间资源困境,有效教学时间被极大的遮蔽和删减。这些现象在高校课程设置及其授受中也明显存在,反映在课程设置及其时间安排上,就体现为不分专业的、或只有相对笼统的专业课程总课时时间规定,且未深究这种设计是否合理;为便于管理(不论是课时的计算还是排课的方便性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门课程的总课时、其内部理论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的分配数量或比例浮动,往往惊人的相似,对单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并不充分顾及。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是高校课程教学得以有效施行的基础,而这也难免受到“麦当劳”化的时间规训文化影响,恰如有学者指出,19世纪以降的学术研究日益被纳入体制化与专业化轨道,体制通过重塑与内化学人的时间意识和工作生活节奏,促成研究的专业化,时间上的高度组织化、秩序化,使得学术研究日趋规范化、流程化。当下便捷的数字化技术和通讯并未带来时间的冗余,学者面向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大众、市场与政府,不同角色的交错与应对,使得时间资源更加稀缺和碎片化,传统意义的学术研究近于奢望[4]。

(二)计划经济模式下教学管理的行政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包括课程门类的安排、课程内容的编排、课程开设顺序的安排等),受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主导下的教育管理思维影响较大,这一思维模式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了较高的课程管理效益,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但其却在今天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行政逻辑支配了教育逻辑,教学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课程改革的理念模糊、简单,缺乏系统思维,未能在整体上明晰课程体系的时间资源分配关系,制度性挤压造成时间资源的匮乏。如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往的传统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近年来又有走向片面强调实践,人为压缩理论课时的趋势,将“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简单对立并标签化。这个问题在地方性本科院校相对较为突出,如二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得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又如在关注适应时代需要而新设课程或调整课程内容时,缺乏科学的全面论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或“加减”失当,忽视课程教学的时间约束;由于制度的僵化与刚性,一旦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认可并正式颁布,课程教学及其改革便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运行,当面临时间资源匮乏时,就难以及时变通。

进一步来看,“在社会学视域下,时间被诠释为一种实践性权力与规则的社会权力关系”[5],这种权力关系体现在控制、定时、规则、监控上,我们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定时的和受控的。这种时间资源的规训机制往往与制度的运行有关。有研究显示,由于制度的无效率,导致时间的匮乏和人们耗费的无效时间增多,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制度弹性化、制度僵化、制度短板现象。这些问题在高校也存在,如高校的职称评聘就因为程序繁琐,使得教师们无端耗费了额外的时间,这就是一定意义的制度僵化现象[6]。

(三)课程教学实践场域的利益博弈失衡

一般而言,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较高话语权的人,如系部主管领导、教研室主任、各类重点课程建设负责人等,往往更容易通过诸如担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持人、参加论证会做决策性发言等途径,为涉及自身利益的课程赢得更多的课程时间(不论有意或是无意)。同时,还有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一些教师会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争取所担任课程的课时数和课程授受的编班形式(大班还是小班),这些均会导致课程资源分配的失衡,挤压其他课程时间资源。不容忽视的是,学生是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虽然在课程课时设置与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处于“被安排”的地位,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调课、请假、请人代“听课”、公然逃课、向教师求情等方式,争取自己对课程时间的实际控制与利用权利,这种博弈形成了颇具高校特色的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

(四)相关课程主体的时间资源意识与管理能力的欠缺

一是如前所述,教学管理者的行政本位意识较强,忽视教学的中心地位,缺乏全面的教学效益评估意识,未能将时间资源的需求与充分利用,纳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管理与评估体系中;二是部分教师缺乏与现代社会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文化相适应的时间资源意识与管理能力,导致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学生方面的欠缺,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时间计划性普遍较弱,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出现时间管理效率较低、时间管理自控力较差、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等问题,而国内目前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几乎没有[7]。

(五)其他关联性教学资源的匮乏

自1990年代末扩招以来,各种教学资源的匮乏一直困扰着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如由于生源数量的增长,师资队伍建设未能跟上,生均教学面积相对不足,导致大班额教学情况较为突出,动辄百人以上,加之生均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进行有效教学,特别是开展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导性取向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时,学生难以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 时间资源困境的消解策略

时间资源困境不利于高校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目标的达成,特别是研究性取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同时,也会影响师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学改革的投入产出效益,为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加大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变革

根据美国学者约恩·S·斯塔克等的分析,包括培养方案在内的所有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和实施,至少要考虑8个要素,即课程目的、内容、内容的程序与结构、学习者、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课程的调整。这些要素与课程文化环境的互动行为构成教学行为,加之教学管理、反馈、评价和调整等实践行为,构成了课程运行的内部秩序[8]。要有效消解课程教学时间资源的困境,必须将其纳入课程运行秩序的整体变革中去,核心是要进一步变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机制,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预警,建立反馈机制,随时了解教学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教学事件和教学管理的情况”[9],在加大教学各方面投入的同时,完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科学决策和开展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课程体系的设计,适度强化制度的合理刚性,严格执行真正以教学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好”的管理制度。国外研究显示,作为组织资源的时间,其效应取决于教师资源分配的权力大小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10]。因此,要努力摈弃形式主义的教学管理方式,适当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破除消耗师生有效教学时间的僵化制度;要降低“麦当劳”化的时间规训文化影响,优化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积极探索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时间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制度措施,开源节流,克服教学改革中的制度短板,如部分课程可采用合理的“弹性时间制”、简化教学评价机制等;要通过强化教改时间维度评估,促进教学配套机制的改革,减少不合理的课程门数、课时安排和部分重复的课程内容。

(二)增强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

一是要求教学管理者强化教学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意识,合理淡化行政本位意识。国外研究表明,不论是冠以教学协调员(我国高校常见的做法是设置校系各级教学督导)、教学主任、教师发展工作人员、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还是其他各种头衔,教学资源管理人员都是改进学生表现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1]。因此,教学管理者应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办学理念,增强时间资源的规划分配意识,在教学效益评估方面,能够自觉将时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纳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管理与评估体系中去。二是引导教师自觉增强时间资源意识与管理能力,妥善应对工作与生活压力,合理处理好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时间分配关系,增强教育教学责任意识,自觉减少教学时间“挪用”现象。三是通过开设有关培训课程、专题讲座、学业导师工作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

(三)合理借鉴国外课程管理经验

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大学生每学期选修的课程数量并不多,在实行学期制(semester)的大学中,学生一般每学期选修4门课,在实行学季度制(Quarter)的大学,学生一般每学季选修3门课。每门课程一周一般上两次课,一门课每周的总课时在2小时50分钟左右。虽然课时不多,但是学生会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课程要求的材料和完成作业上。学校图书馆会提供预留(reserve)服务,将这些书籍或者论文的借阅时间,限定为只能外借几个小时或者一天,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都能借到这些阅读材料。此外,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每周100页的免费打印量,方便学生打印[12]。一门十几次课的课程阅读量非常之大,有人说一堂2.5小时的课的阅读材料,可能需要20-30个小时才能阅读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有备”而来,师生都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交流解决各种问题,使教学富有成效[13]。美国大学的教学班规模通常都不大,除有些学术报告的规模较大外,一般课堂的规模为20-30人,如果某一门选修课程的学生过多,就会分班上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教学时间资源投入,与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交流探讨的时间和机会也会更多。

其他如英国、德国的高校课程也有相似特点,与我国高校比较而言,在本科教育阶段,发达国家的大学所要求达到的毕业学分数、相应的课程设置总体门数和学时数都要少于我国高校的设置,他们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发达国家的大学课程学习质量要求较高,而且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较为合理,内容重复度较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时间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保障(包括课外的保障)上更有利于师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研究性、探究性教学。在学生方面,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自觉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重较高。为此,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有关经验,以此促进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推动课程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张海钟,杜明奎,党键,等.教学时间是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J].洛阳师专学报,1999(6):112-114.

[2]周月峰.大学生没闲暇读书[N].南方周末,2015-07-16.

[3]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89.

[4]阎光才.闲逸与仓皇的学问[J].读书,2015(7):62-67.

[5]徐红曼.社会时间:一种社会学的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8-141.

[6]王宁.时间荒的社会学分析[M]//冯长根.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5.

[7]孙艳,姜涛,等.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开发: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新课程,2013(9):176-177.

[8]王一军.大学课程秩序的构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55-58.

[9]刘超良.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变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1):98-102.

[10]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7.

[11]丹尼尔·U·莱文,瑞伊娜·F·莱文.教育社会学[M].郭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16.

[12]俞志元.我对国外高校教学方式的体会[EB/OL].[2014-06-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jiic.html.

[13]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EB/OL].[2014-03-18].http://jwc.njtech.edu.cn/view.asp?id=4463&class=732014-3-18.

(责任编校:彭巍颐)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ime Resources Dilemma and Its Solutions

ZENGLi1,LIGuo-qi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found itself in a time resources dilemma.Reasons for this include McDonaldization of time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resulting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unbalanced alloc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subjects of the related course failing to manage time effectively due to weak awareness of time resources, and a lack of other related teaching resources.To cope with the dilemma, we need to 1)bring more changes to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2)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wareness of time management and their ability to mange it, 3)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university;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ime resources; dilemma

2016-09-12.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湘教通〔2013〕223号-456)。

曾黎(1970—),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李国强(1969—),男,湖南邵东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G420

A

1673-0712(2016)05-0073-05

猜你喜欢

资源课程教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