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课堂教学等待”的认识
2016-03-06王云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中心学校
王云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中心学校)
浅谈对“课堂教学等待”的认识
王云山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中心学校)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教师的等待,才可能避免一部分甚至少数学生拥有“话语霸权”;因为教师的等待,才能以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用的时间多,给予学生的时间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做得少,那么如何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得更多,对于我们大部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下面我从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教学等待的意义两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首先,在平时教学或听课中,时而发现教师备课时设计了许多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即回答,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由于时间短,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要么不断重复问题,要么加上一些暗示,或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要么让学生“坐下”,“谁来帮帮他?”之类迅速出口。试想一想,在这极短的两秒时间内学生的思考有多深呢?这倒像是脑筋急转弯或竞赛抢答题,而学生在匆忙中肤浅回答又有何意义呢?只是满足了教师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不仅琐碎,失去了思考价值,而且使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被白白浪费,结果导致教师问得辛苦,学生学得厌倦,效果很不理想。
其次,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一时间,秧田式的课堂摆放不复存在,一个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至于这个问题需不需要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则被教师忽略。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也没有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刚开始对话,教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交流,压根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不少教师“满堂灌”,不敢放手给学生时间,总认为讲得越多,练得越多越放心,只要学生顿在哪儿,就怕耽误教学进度,抓紧时间自己讲开了。而遇到重点、难点,总怕学生理解不透,教师往往反反复复地讲,恰恰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占用了大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中等待的意义
首先,美国学者罗尔在1969年他曾呼吁“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延长等待时间”。他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的延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而且对问题响应的程度和复杂性均有所增加。我国学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提问和回答之间“留白”(即“等会儿”)。苏联合作教育学派提出“延迟判断”,就是不对学生的表现(特质回答错误等情况)当即评价,而要延迟一段时间,等待学生的理解和心理活动的成熟。“等会儿”意味着给学生思考、回忆、想象、构思的时间,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的环节有很多,所以在每个相应的环节中,教师都要“等会儿”,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这对所有学科都是有普遍意义的。所以,我认为教师不论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出反应前这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做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伤害。
再次,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扩展的空间,激励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别人能参与,我也能参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或讲解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
参考文献:
[1]倪高武.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2).
[2]王卿南.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浅析课堂教学的艺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