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地区鸡俗事象的表征、成因与开发
2016-03-06王佩良欧阳安贞萧敬东
王佩良,张 茜,欧阳安贞,萧敬东
(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梅山地区鸡俗事象的表征、成因与开发
王佩良,张茜,欧阳安贞,萧敬东
(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鸡为五德之禽,梅山地区鸡俗事象丰富,表现在婚嫁、生育、巫治、丧葬、饮食、节庆、神判、营造等方面,这些习俗源于梅山先人的太阳崇拜、生殖崇拜和求吉避凶信仰,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梅山地区;鸡俗;事象;成因;开发
《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古梅山地区包括今娄、邵、怀、益4市22县区,犹以雪峰山东麓北段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新邵、隆回、涟源等市县为核心区。宋神宗开梅山后,梅山人大量外迁,梅山文化由此传入西南地区甚至海外各国,影响深远而广泛。中国养鸡历史悠久,梅山地区鸡俗事象丰富。深入调查梅山地区鸡俗事象的表征,考察其成因,可从新的视角推进梅山文化研究,亦可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新思路。
一 梅山鸡俗事象举要
(一)嫁娶鸡俗
在梅山地区婚事中,鸡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谓“无鸡不成婚”。湘中偏远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长若待之以素油面条,则表示冷淡;若待之以鸡蛋挂面,则表明这门亲事有希望。乡民称这种“挂面鸡蛋”为“说亲蛋”。男方上门“相亲成不成,要看碗中蛋”。女方家长若同意这门亲事,则煮一碗两个荷包蛋的泡面招待,寓意“好事成双”;若不同意这门亲事,则碗里只有一个荷包蛋,表示“一厢情愿”。小伙子相亲吃蛋也有讲究,若满意则吃掉两个蛋,表示愿与其“成双成对”;若有意又未确定则吃一个留一个,表示待考虑好了再上门提亲;若不中意则不吃蛋,对方也心知肚明。涟源、娄底和双峰等地在订婚当天,男方向女方必须送一只雄鸡[1]78。女方也以蛋招待,每人必吃4个鸡蛋。
瑶族有“以蛋定婚”之俗。《永州府志》载:“当其许婚之时,止以包蛋为定,迨及女年笄,或持厚聘啖之。”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后,女方随媒人拜访男方,男方家长在深夜打“鸡卜”预测姻缘。其方式是,宰杀雄鸡入锅蒸煮,焚香化纸。待香灭鸡熟,取出观察,如鸡的两眼全睁或全闭,且两爪同屈或同伸,表示两命相合,可以成婚;如鸡的两眼一睁一闭或两爪一伸一缩,则表示两命相克,婚事告吹。
在婚礼的前两天,女方家长请一位家庭美满、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修面。她用麻线绞除姑娘脸上、鬓角的绒毛,将眉毛修成一弯新月,俗称“开脸”或“铰脸”。铰脸时,要用男方送来的两个煮熟的红鸡蛋滚脸,并唱《铰脸歌》:“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拿下坠,取下环,再当闺女难上难。红鸡蛋,铰脸线,今晚就把相公见。”“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见!”以蛋滚脸表明姑娘获得鸡蛋强盛的生殖力,能生儿育女了。
婚礼当天清早,男方接亲客和媒人出发前要吃鸡蛋,俗称“启程蛋”。耒阳迎亲习俗,新郎在花轿内放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俗称“放离娘鸡”,公鸡归轿夫,母鸡归新娘家[2]206。在龙山县洛塔乡,新郎在发轿接亲前提着鸡和猪头到土王庙敬神,行九叩八拜之礼,否则婚事不顺[3]37。花轿至女家后,新娘全家围坐,新娘夹鸡肉敬奉母亲,俗称“吃离娘肉”。新娘母亲准备一只大公鸡和一只正生蛋的母鸡,用九尺红绳系好鸡脚,装在花篮里,由送亲的女宾提到男方家,祈求新婚夫妇“天长地久,百年好合”。
梅山民俗,办红喜事忌花轿带煞,需用雄鸡血挡煞,行“斩草”之礼。“斩草”分“文斩”和“武斩”两种。双峰、娄底流行“武斩”。当花轿来到新郎宅门前,厨师左手执公鸡,右手持刀,绕花轿数圈,边撒鸡毛边念咒语:“手拿钢刀是把剑,闪开云雾见青天。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凶神恶煞,雄鸡担当。此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殿前斩草鸡。头戴紫红冠,身穿五色衣。此鸡不用刀,新人进屋步步高。此鸡不用杀,新人进屋转转发。扯片鸡毛飞上天,荣华富贵万万年。扯片鸡毛飞下地,新人进屋买田地。昨日成单,今日成双。昨日桃花东边开,今日桃李西边红。桃花开来李花开,鴳哥引颈是凤凰。斩草斩草,同房到老。”湘潭农村“斩草”咒语简洁明快:“斩草斩草,同房到老。鸡毛落地,百无禁忌。”双峰石牛一带流行“文斩”,礼生摆桌设坛,陈列祭品,诵读“斩草文”[2]212-213。新化《斩煞歌》为四言咒语:“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昨日成单,今日成双。鸳鸯一对,凤凰一双。若有神煞,雄鸡顶当。鸡血落地,百无禁忌。天煞归天,地煞归地。子子孙孙,万代富贵。”念完咒语即杀鸡,并拔鸡毛蘸血贴于大门框[4]。在龙山,花轿到达男方家门,由土老司杀雄鸡,将血绕轿淋一圈,随即将鸡抛向轿后[3]266。此外,土家族祛“花轿煞”不必杀鸡,巫师咬破雄鸡冠,绕花轿滴血3周,念毕咒语,蹬蹬脚,将雄鸡甩过花轿顶。黔阳的花轿祛煞,巫师咬破雄鸡之冠,让鸡血溅落纸钱上,再焚钱纸线香,俗称“回喜神”。
新娘到男方家下轿步入洞房时常故意跌倒,将母亲放在荷包里的红鸡蛋掉出来,男方家人见到后便大喊“生蛋了,生蛋了”。然后将蛋打破,滴入清水中,观看蛋是否散黄,蛋清是否紧裹蛋黄,以占卜婚姻前程。继而将蛋煮熟,由新郎、新娘分吃,俗称吃“合抱蛋”或“合欢蛋”,意为夫妻合抱,儿女成双,姻缘美满。女方送亲客也都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不能是单数。新人拜堂,摆设“三牲”敬神,邵阳摆放的牲鸡要留着尾巴毛。
在嘉禾,新郎如在外地不能赶回来成亲,婚期又不能更改,则由大公鸡代行“合卺礼”,即新娘坐在婚床上,婚床底下用笼子罩着一只脚系红绳的大公鸡,代替新郎成亲[2]214-216。旧时广州男子远赴南洋谋生,不能回乡成亲,也有“以鸡代婿拜堂”习俗。用来拜堂的公鸡有讲究:一是母鸡第一窝孵出的雄鸡;二是精神焕发,健壮威猛;三是其体重斤数与新郎年龄尾数相同。公鸡一旦入选,即单独关在新的鸡笼里,拴着红布条,贴着写有“吉鸡”红纸,每餐喂荤腥、谷料。拜堂时,新郎妹妹抱着公鸡与新娘举行仪式。新婚之夜,新人上床歇宿前要吃鸡蛋甜丸汤,俗称吃“合房丸”。新娘被盖里常藏有贴红“囍”或“壮圆(与状元谐音)”字样的鸡蛋,新郎要将其摸出来,俗称“摸蛋”。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母亲将一盘用党参清蒸的整鸡端进新房,鸡中有两个熟蛋,各吃一个,然后分吃鸡腿,再吃鸡心鸡肉,表示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盘鸡如果一餐吃不完,下餐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新婚第三天,岳母带着茶叶、煮鸡蛋等物探望女儿女婿,亲家备宴款待,俗称“三日茶”[8]92。
旧时,梅山地区经济不发达,男子外出谋生,妻子独守空房,难免出现偷情现象,于是有借鸡讽喻偷情的歌谣。如涟源桂花乡有童谣:“一个鸡蛋两个黄,劝姐莫招两个郎。十八姐,请想想,有朝一日齐到了,话语不明动刀枪,搞死人命姐难当。”新化流传谴责偷情汉的童谣:“左提鸡蛋右拿鸡,痴情傻哥看野妻。走到门外被狗咬,众人骂你厚脸皮。”
(二)生育鸡俗
以前,梅山乡民常借助鸡的神力祈求婴孩顺利诞生,健康成长。如果夫妇久婚不孕,则举行求子仪式。土家族“梯玛”(巫师)举行求子仪式时,在盛满米的竹筒上放一个鸡蛋,插一根象征男根的棍子,对天上的“七姐妹”淫词秽语,引诱她们下凡赐子[2]323。
孕妇临产前,娘家人要携带鸡蛋、红糖及尿布等物看望孕妇,俗称“送催生蛋”,一是祈求孕妇平安产子,二是给孕妇滋补身子。邵阳习俗,娘家须送大红叫鸡(未阉割、会打鸣的公鸡)贺喜,期望女儿子嗣繁茂,婆家则杀雄鸡断煞[3]283。孕妇在“打符”(一种求神保佑孕妇母子平安的仪式)时也要杀鸡退煞。梅山人认为鸡生蛋与人生子都是繁衍生命,可谓“人畜同理”,孕妇忌食异常鸡蛋,认为吃了“软壳蛋”(母鸡缺钙所生鸡蛋)或从鸡腹中取出的小鸡蛋容易流产。在隆回、新化偏僻山区,孕妇忌食双黄蛋,以防生连体婴儿[1]134。
婴儿降生后,第一个冒昧闯入的外人被称为“踏生”,主人要留其吃荷包蛋冲甜酒[5]198。侗族民俗,婴儿生下3天内忌生人来家,在门口挂一束以稻草捆扎的鸡翅羽毛以昭示,若生的是男婴则加一块红布,若生的是女婴则加一块青蓝布。丈夫向岳母家报喜,如生男婴,则送公鸡,鞭炮从门外燃放到堂屋;如生女婴,则送母鸡,鞭炮从堂屋往外燃放[2]185。土家族的报喜习俗大致相同,如生男婴则送红毛公鸡,如生女婴则送红脖母鸡,若生双胞胎,则送一对鸡。有些地方报喜要送“红喜蛋”,既增添喜庆气氛,又可避邪消灾,保佑母婴平安。“红喜蛋”通常为三个,因“三”与“生”谐音,且“三”表示多数,礼轻人意重。“红喜蛋”可多送,但个数有讲究。如果生男婴,须送双数,并在鸡蛋两头点一黑点,俗称“大喜”,祝愿男婴长大后找到媳妇,早日成双成对;如果生女婴,须送单数,只染红,不点黑点,俗称“小喜”,表示家里添了女孩,长大后能找到如意郎君。地方志对此俗亦有记载。《蓝山县志》载:“蓝俗,小儿初生三日,以糯糟饷客。暑令,乃三朝洗儿。满月宴客曰:姜酒,客初至,煮鸡卵以进。”《沅陵县志》载:“初生时,戚友闻而贺者,或饮以姜酒,或预置糟酒煮鸡子以待客。”女儿坐月子不能肚腹空空,娘家要送一筐“垫腹蛋”,“腹中有蛋,多子多福”。
婴儿诞生第三日要洗澡,俗称“洗三”。“洗三”的水有讲究。新鲜的泉水加松柏叶、大蒜杆、艾蒿叶、枇杷叶、田螺草叶、金银花藤、九里光藤、桔子树叶、清凉丹等与鸡蛋一起煮熟。据说用这种水“洗三”,能清热解毒,长大后不会有狐臭。在汨罗,流行用枫榛、紫苏、艾叶和鸡蛋煮水给婴儿“洗三”。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祈福歌:“一拍拍,二拍拍,细仔不呷水花花(即不怕惊吓)。三拍拍,四拍拍,细崽不呷夜花花。”也可这样唱:“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辈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或这样唱:“我家有个小宝宝,出生三天洗个澡,圆圆鸡蛋身上滚,滚去五毒百病消。”[6]在娄底百亩吴家湾,“洗三”需要煮3枚“喜蛋”,先取一枚围着婴儿手臂边转边念:“鸡蛋溜溜,崽崽手巴子灵溜溜。”再取一枚围着婴儿大腿边转边念:“鸡蛋咕咕,大腿巴子圆乎乎。”再取一枚围着婴儿头顶边转边念:“头转三转出天子,后转三转点状元,小宝宝聪明智慧,长大成人,长寿百岁。”[7]这3枚喜蛋又称“律(滚)屁股蛋”,分给周围的孩子们吃,安化、涟源等地俗称吃“和气蛋”,表示要小伙伴多帮扶。在新化、涟源的古塘、伏口等地有“打喜”风俗,即婴儿诞生3天之内,乡邻拿鞭炮和鸡蛋前来贺喜[1]144-145。 “洗三”后要吃“三朝”饭,向亲友回赠红鸡蛋和炒豆,俗称“打发”,表示圆圆满满,小孩不会出“痘”。“打发”的红鸡蛋个数也有讲究,若生男婴为双数,若生女婴为单数。涟源、冷水江、双峰、邵阳、益阳等地,生婴儿尤其是生男婴,夫妇要登媒人家门送感谢礼,其中必有一只雄鸡。媒人也回赠一对鸡,祝宝宝长大后早日成婚,成双成对[1]65-66。
婴儿满月是新生命闯过人生第二关的标志,因此要办“满月酒”。外婆家送红鸡蛋,亲族也送鸡蛋。土家族民俗,产妇满月回娘家前要“祭水”,即在清晨由产妇抱着孩子,拿些鸡蛋、小米到水井边焚香叩拜,再洗洗手喝一口冷水,才能回娘家。满月后,家人将产妇月子里吃鸡蛋剩下的蛋壳倒在十字路口,表示我家有添丁之喜,婴儿已满月,母子安康。婴儿满月时还要剃“满月头”。理发师一边用熟鸡蛋在婴儿头上滚动,一边念《剃满月头谣》:“一滚天长地久,二滚长命百岁,三滚三元及第,四滚金玉满堂,五滚六滚双帽元顶,七滚八滚荣华到顶,九滚十滚头戴金顶”,祈求孩子“聪明灵气冇病疼”。然后将“剃头蛋”分给小朋友吃,表示以后不会吵嘴、打架。俗话说“冇吃剃头蛋”,指两人关系不亲密。婴儿诞生百日要“开荤”,开荤食物必有“鸡翅”,寓示小孩将来飞黄腾达[5]160。
(三)巫医鸡俗
梅山信仰,人有灵魂,如果灵魂离开身体,魂不守舍,就会生病。婴孩魂魄不稳,稍受惊吓刺激,生魂就会走失,迷惑不归,表现为哭闹不止或神情恍惚的症状,因此需要举行“喊魂”“烧胎”“立禁”“綯胎”等活动,以招魂驱鬼。《岳阳风土记》载:“荆湖民俗,疾病不事医药,推灼打瓦,或以鸡子占卜,求祟所在,使俚巫治之,皆古楚俗也。”公鸡、鸡血和鸡蛋在巫医治病中不可或缺。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居”,“喊魂”历史悠久。喊魂就是将走失迷路、飘游在外或被鬼魂缠住的生魂喊回来。各地喊魂方式稍有不同,但都要雄鸡或鸡蛋。在绥宁,小孩不慎掉入水塘,救上来后,大人要拿一枚煮熟的鸡蛋到那水塘边“捞魂”,边捞边喊小孩名字,边喊边回应,然后让小孩吃蛋,俗称“吃慰跌蛋”,表示魂魄已归身。在衡阳白路坳,小孩在水边受了惊吓,家长要备雄鸡等“三牲”,傍晚到水边喊魂,并一路抛洒茶、米。在娄底,大人在小孩受惊吓的地方燃钱纸线香,再用篾筛装一个生鸡蛋,由两人抬着,从土地祠开始喊魂,一直喊到家门口,晚上将蛋放在小孩睡的枕头边。如此连喊3天,将蛋煮熟给小孩吃下。有的地方,在屋前坪地杀鸡祭神,大喊:“某某伢子(妹子),你快些回来呀!天黑了,你快些回来!”如此喊3遍即可。
如果巫师认为婴孩魂魄已误入其他孕妇之胎,则用“烧胎”之法使该孕妇胎儿流产,使小孩魂魄回归本体。烧胎时,巫师先在鸡蛋上画符,写上小孩姓名、生辰,一面用纸钱烧蛋,一面念咒,蛋烧熟后让小孩趁热吃下,蛋壳则放在小孩枕头下睡3晚。“立禁”是巫师将小孩“走失”的魂魄收到“金珠宝蛋”内的神秘巫术。巫师“立禁”,要奉请多路神怪协力助他用“金珠宝蛋”立起“三魂宝禁”,使“三魂不乱走,七魄不乱行”。请神之后,巫师要“观起师父原形”,在“金珠宝蛋”上画符涂红,诵念咒语,将所涂的红色幻化成“东方青云、南方赤云、西方白云、北方黑云、中央黄云”,在“五色祥云”保护下,将走失的魂魄收入“金珠宝蛋”,“令人得见,令鬼不知”,不再被鬼勾去。“立禁”后,“金珠宝蛋”放入陶瓷坛内,画符念咒密封后长久置于堂屋神龛上,或7天后将“金珠宝蛋”煮熟给失魂者吃下,使其魂魄入体,不再失散飘游[2]315-318。涟源、双峰、娄底等地,“立禁”又称“封禁”,巫师使法术将小孩魂魄收回来,与鸡蛋、米、铜钱一起置入陶瓷坛内封存。此外,有些地方流行“杀鸡画符立禁”,巫觋在黄色符纸上画一些巫术符号,杀雄鸡敬神,将鸡血洒落在符纸上,将符纸藏于室内高处,可避邪驱鬼[1]151-152。
邵阳、娄底旧时有“綯胎”招魂习俗。家长准备1升米、1枚鸡蛋、1个小杯、7根青白麻线以及1个红包,带小孩去巫师家。巫师点燃3根香,插于米中,在地上化纸钱,在米和鸡蛋上画符念咒请神:“收起山边、田边、路边、河边、塘边、屋边受惊游魂。东收五里,南收五里,西收五里,北收五里。上元将军收来,中元将军收来,下元将军收来。收来头中归头中,收来鼻中归鼻中,收来口中归口中,收来腹中归腹中,收来脚中归脚中,收来玄中归玄中。莫去水边,水边有落水伤亡;莫去山边,山边有虎咬伤亡;莫去坎边,坎边有跌伤死亡;莫去树边,树边有吊死伤亡……”巫师将蛋放入杯中,用衣服包裹好,用青白线扎紧,放在小儿枕边睡3晚,然后将蛋放在饭上蒸熟,让小孩吃下。哺乳期婴儿只象征性地吃一点,由母亲代吃。在剥鸡蛋时,可根据蛋壳上的花纹断定吉凶[5]58。
此外,梅山地区“赶白虎”和“麻阳”等巫治活动也要用公鸡压邪。梅山民俗,不满12岁的小孩都怕白虎招魂,每年秋收后常请土老司赶“白虎”。在屋外坪坝插一竹竿,竿上挂一只公鸡,土老司在屋内作法,等到外面公鸡一叫,表示“白虎”已被赶走[2]41。土家族民俗,阎王母亲“麻阳”常来世间害人。如小孩有无名肿毒或生理缺陷,常请土老司往山上沟坑僻静处杀鸡敬神,土老司与所有参与者将公鸡等祭物煮熟吃光才能返家[3]274。
(四)丧葬鸡俗
梅山丧葬通常包括殓、殡、葬三个阶段。当人咽气后要立即杀一只雄鸡祛煞,其缘由有多种说法。一是传说人去世后要吃“血食”才能归西。二是传说亲人“犯空”死在凶时,杀一只雄鸡表示已死“一双”,以免犯“重丧”[2]239。三是传说人死了,最后一口气落在室内某个地方,必须以鸡血赶出家宅,俗称“赶殃”。四是为亡魂开路,因为雄鸡既能招魂,也能引魂,将灵魂引入“阴宅”或“天上”。亡人入殓时,要在棺材底下放一只公鸡守护亡灵。在封棺时,生辰同封棺时辰相同的人要避开,以免“中煞”。一旦有人“中煞”,巫师立刻杀雄鸡,画符敕水以镇煞[2]251。出殡前,孝子要请抬棺木的“八仙”喝一碗鸡蛋汤,嘱托他们抬棺时别太摇晃,以免死者翻转,不利于转世投胎。“八仙”喝蛋汤,某种意义上表示一个生命的结束,因此梅山民间咒人常说“吃掉你两个扁蛋”,其意即在此[8]。倘若死者生前患有痨病或传染病,常在其嘴上放一枚炸鸡蛋,以防病菌扩散。出殡时,若非正常死亡,则在棺材罩上摆放一只雄鸡,一直抬到坟地。
下葬前,地师先用雄鸡血祭“金井”。在吉首苗乡,道士用大米在“金井”底写“福寿双全”4字,放雄鸡下去啄米,以占卜孝家未来吉凶[2]252-254。迁坟或立碑,须在坟地放一雄鸡,以驱邪镇煞。给先人行冥寿礼,在坟前杀鸡,将鸡血洒在碑前,摆上供果饭菜,请祖灵享用。清明整修祖墓,全家人围在坟墓四周剥食鸡蛋,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生生不息。浏阳西北乡有以鸡蛋“卜地问穴”习俗。老人将一枚鸡蛋缠上绒线埋入地穴正中,3年后掘穴验蛋,如仍未腐臭,即定为风水宝地[9]122。
(五)饮食鸡俗
花样繁多是湘菜特色,鸡肴烹饪即多达数十种,如麻辣子鸡、东安子鸡、三层套鸡、红煨八宝鸡、油淋糯米鸡、腊味风鸡、五元神仙鸡、君山银针鸡、糁籽粑蒸鸡等都独具风味。梅山民俗“无鸡不成席”,宴席头道菜必定是鸡,“万事吉(鸡)当头”。梅山农家招待贵客用肥壮土鸡,俗话说:“小鸡待大客。”梅山地区有在饭桌给客人敬菜习俗,如敬鸡,各地稍有差异,涟源敬鸡腿,益阳敬鸡头,郴州则将鸡胸肉敬给岳父母,将鸡肚敬给父母[2]135。在苗乡,长者将熟鸡心敬给客人,表示“同心一意,交契至诚”。客人则将鸡心分成若干份,回赠给在座各位尊长一起食用,表示自己的无私和忠诚。在侗乡,主人将鸡头或鸡爪敬给客人,客人双手应接,并转敬给席上尊长,表示主、客以诚相待,相互尊重。此外,将鸡腿给小孩吃,将翅膀给青年男女吃,祝其前程美好。亲友病癒,要送鸡蛋慰问,俗称“送慰病蛋”。“慰病蛋”须是单数,不能双数,最好是11枚,对方应全部收下,不得剩留或回赠,表示只此一次,不会再生病。“慰病蛋”不能染成红色或贴红纸。
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中国的侍酒师人数可能现在还追不上,但是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欧洲的侍酒师相比,中国的并不差。长时间以来,欧洲依附于原有的葡萄酒文化优势,又相对靠近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所以该地区的MS和MW更多,当然还有市场的帮助。我相信中国会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大中华区已经有5个MS和5个MW,我相信未来还有更多。”João Pires MS表示。
鸡具有食疗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鸡子(即鸡卵)气味甘、平、无毒,卵白(主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卵黄……醋煮,治产后虚及痢;煎食,除烦热。梅山民俗,用韭菜炒蛋可治寒性哮喘和肾虚,三月三吃地菜煮蛋,除夕守岁吃红枣煮蛋,女儿怀孕娘家送紫苏、鸡蛋。在苗乡,女子产子,要尽快喝公鸡血,可以补血[2]184。如果婴儿消化不良,屙稀屎,则用鸡肫皮焙脆磨碎泡水喂食[1]150。父母生日,子女敬奉黑豆炖黑母鸡汤以示孝顺[2]137-138。
小孩忌吃鸡肠,以免字会写得歪歪扭扭[2]331。如果出远门,要吃“太平蛋”,并在衣兜里装数枚红鸡蛋,既可充饥,又可避邪。苗乡俗语:“母鸡叫,祸殃到。”若谁家母鸡像公鸡一样啼叫,主人立即将其捉杀炖煮,全家一起分吃,以求家旺人兴,俗称“吃怪”。按苗族传统风俗,妇人不能当家,谁家母鸡啼叫,预示这家男人不能当家作主,会导致家败人亡[10]283。在花垣,土家族男人不吃死笼鸡,认为吃死笼鸡会招致牢狱之灾[10]95。
(六)岁时节庆鸡俗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带有深深的民俗印记。鸡与蛋在梅山地区的新年、寒食、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庆中表现非常活跃。梅山民谣:“腊月二十七杀只鸡。”杀鸡是准备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神龛前点上香烛,在大门口杀一只大红公鸡,并念咒语敬告神灵:“天杀地杀,不是我杀。你早死早投生,再莫到凡间变畜牲,脱掉毛衣穿布衣。”[2]50-51“鸡儿鸡儿你莫怪,凡间你是一碗菜。今天刜你来待客,明年你再来。”视鸡如人,认为鸡死后可转世投胎,忌说“宰”“杀”,而说“刜”,与“福”谐音。在大门口滴几滴鸡血,快速走至神龛前,双手把住鸡,以洒酒的姿势一上一下,将鸡血滴在神龛前[11]。衡东过年杀鸡,在敲磬焚香敬告祖宗后,从鸡脖子上扯几根带血的鸡毛粘在神龛上,请祖宗品尝,体现远古先民茹毛饮血的遗风[2]270。吃团年饭前,供“三牲”祭祀先祖,牲鸡必不可少。
《荆楚岁时记》载,传说女娲从正月初一开始创造万物,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初八造稻谷[2]352。因此,正月初一是“鸡日”。梅山民间流行初一给鸡过年的说法。是日戒杀鸡,忌打骂鸡,喂鸡也较平时用心。人们还根据初一的天气占卜当年养鸡业是否兴旺,天气晴,则鸡业兴;天气阴,则鸡业败。梅山民间流行鸡日在门窗贴鸡俗年画或“酉”字。相传姜子牙酉時诞生,因得名“酉”。姜子牙后来分封诸神,忘了给自己封神,只得退居门窗之上,深受神鬼敬重,故有“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之说。“酉”“有”谐音,“酉鸡”即“有吉”,鸡俗年画集“辟邪”与“祈福”于一体。
春节期间,有些地方举行“斗鸡”活动。斗鸡场设在空地,按鸡的斤两从小到大排列。两鸡相斗,如一只先退,对方不追逐,则不分胜负;如两鸡相斗,一只先退,对方追斗,逃者为输,胜者留下继续相斗,直到最后斗出“鸡王”。土家族同胞在春节有踢“鸡”(毛毽子)习俗。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争抢,得“鸡”者可用草去追打心仪之人。“踢鸡”由此成为土家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媒介。通道平坦一带侗族,春节要给公鸡献果。传说古时雄鸡曾有角无冠,东海龙王借走鸡角赖着不还,雄夜日夜啼叫讨角,闹得四时无常,太白金星采鸡冠果给雄鸡为冠,才肯罢休。给雄鸡献果由此相沿成习。每年春节,侗族姑娘结伴上山采摘鸡冠果,将其插在鸡窝,祈求四时有序,风调雨顺。
农历二月半有春分日,中国昼夜一样长。自周代以来,中国即有春分祭日习俗,已传承数千年。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鸡是“太阳鸟”,因此又衍生出春分竖蛋习俗,有“春分到,蛋儿俏”的民谣。春分日鸡蛋为什么容易竖起来呢?首先,春分日昼夜一样长,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日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竖蛋容易成功。三是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小突。根据三点成面原理,只要找到恰好与鸡蛋重心线垂直的三个小突构成的平面,鸡蛋就能竖立起来。
先秦时期,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梅山地区,三月三流行“踏青”和“吃地菜煮鸡蛋”。地菜即荠菜,能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三月三,荠菜当药丹”。侗苗村寨则举行盛大歌会,青年男女在歌会中碰彩蛋寻找意中人。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心仪姑娘的彩蛋。姑娘如果不中意就握住彩蛋不让碰;如果中意就让小伙子碰。彩蛋碰裂后,二人钻入密林花草丛中共吃彩蛋,播下爱情的种子。
“寒食节”与“清明节”起源于先秦,后来因两者靠得太近而合并成清明节,并保留一些寒食节风习。清明期间不能生火炊饭,煮熟的鸡蛋便于储藏携带,成为清明节的节令食品,流传“清明不吃蛋,穷的团团转”的民谣。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荆楚之地(今湘、鄂两省)在清明节流行“斗鸡,镂鸡子,斗鸡子。古之豪家,食必画卵”。斗鸡、碰鸡蛋、画蛋、雕蛋、吃彩蛋都是楚地清明节旧俗。据说,吃彩蛋能“发积藏,散万物,补益滋味”。小孩则喜欢玩“斗鸡子”游戏,俗称“顶蛋”。“顶蛋”有两种方式:一是双方手握熟鸡蛋,以蛋尖对撞,蛋破者为输;一是将熟鸡蛋放在小网袋内,二人以袋装蛋互击,蛋破者败。顶到最后,完好无损的那个鸡蛋被封为“鸡蛋王”;如鸡蛋顶碎了,则开心地吃进肚里,“碎碎平安”。清明节上坟,长辈在墓碑上叩开白煮蛋,将蛋壳丢在坟上,蛋则由小孩分食,祈求祖宗保佑子孙“脱壳”,出人头地。新化、宜章等地有立夏日吃鸡蛋、竹笋习俗,祈求“圆转如意”“节节高”[9]106-110。
端午节食蛋可防病祛病。端午节吃蛋有三种方式:一是粽子蛋,粽子与鸡蛋在午时一起煮熟,据说吃了“午时粽子蛋”,整个夏天不生疮;二是咸蛋,家家户户提前腌制许多咸蛋,吃了甜粽再吃盐蛋,既爽口又有助于消化;三是皮蛋,益阳产松花皮蛋,花纹独特,名扬四海,《益阳县志》载:“皮蛋业,为邑人所独擅长者,湖鸭所产之蛋既多,制成皮蛋销售甚广。”端午节的鸡蛋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清晨,家长拿煮熟的鸡蛋让小孩在肚皮上滚一滚,立即吃下去,据说可防治腹病。此外,长辈用红布制成鸡心状小袋,内装茶叶、米和雄黄粉,挂在小儿胸前,俗称戴“鸡心袋”或“端午袋”,用来驱邪祛病,又寓意读书“记性”好,将来有出息。溆浦,流行五月十五日过“大端午”,全县百姓包粽子,划龙船,杀鸡饮酒,热闹非凡。
(七)盟誓神判鸡俗
梅山居民颇具豪侠之气,喜喝“鸡血酒”结拜兄弟。喝血酒时,先在大桌上放两碗白酒,然后杀鸡,将鸡血滴入碗中。盟誓者各端一碗,对饮而尽,掷碗于地,从此亲如兄弟。此外,砍香拜把时也要喝血酒。发起人秘密串连,组织七八人或数十人,按年龄论辈份结成帮派,参加者喝血酒,对天发誓:“同生同死,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永不变心。”史书记载,花垣苗民每次起义或出征前都要杀鸡喝血酒,对天发誓,或用蛋占卜吉凶[10]307-308。
梅山地区旧时曾流行“斩鸡”习俗,对那些难以调查取证、弄不清真象的纠纷由神来裁判。如两人发生钱债纠葛、口角是非或冤仇曲直等事,双方不愿到官府解决,或其中一方不讲公道仗势欺人,经地方头人调解无效,则用“斩鸡头”赌咒方式解决。斩鸡仪式大致有两类:一是以立誓为主,旨在祈请神明惩罚有罪之人;二是祈请神明判断是非,由神明扮演判官或法官角色。当事双方至土地庙、城隍庙或十字路口,巫师拿着公鸡发“血咒”:“谁做了亏心事,今天吃了鸡血,三天就死,三夜就亡,刀砍枪打,雷打火烧,踏岩踏坎,不得好死,七窍流血而亡,绝子断孙。上凭青天,下凭平地,五百大众,当坊土地,管寨仙人,家先大众,前头看血,后头看鸡。”咒完杀鸡,将鸡血滴在碗里。双方当事人对天发誓,当众喝血。谁不敢喝,谁就输理,负责赔礼道歉,并赔偿全部费用和损失。有些地方“斩鸡”不必喝“鸡血”。如苗族“砍鸡”由祭师主持,在木板上划一条中线,由“神判”申请者将一只雄鸡放在中线上,争执双方各站一边,请一中间人举刀朝鸡头猛砍一刀,鸡头跳到中线哪边,哪边即为输理。此外,侗族村寨有“杀鸡看眼”的神判方式。即让所有嫌疑者各杀一只公鸡,若自己杀的鸡眼睛闭了,则嫌疑解除,若鸡眼睛仍睁着,则定为案犯。无独有偶,香港地区以前也有斩鸡判案之事。诉讼双方跪在神案前燃香膜拜,手执一张写着赌咒誓言的黄纸吟诵:“清心直说,并无虚言”,“若有戏言,不得好死,断子绝孙”。庙内执事用刀斩下雄鸡头,将鸡血洒在黄纸上,当场将黄纸焚烧,仪式结束。
(八)营造鸡俗
梅山人认为,建宅营造最忌犯太岁,太岁头上动土,会招来祸患。梅山地区建房造桥,常避开太岁出游的子日和回归的巳日,并用雄鸡血治煞。建新房破土动工,掌墨师傅手执雄鸡敬请鲁班先师,高声大唱:“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此时动工,仙师下凡。弟子敬奉,保以平安。恭贺房东,世代安康,年年岁岁,大吉大昌。”新房圆垛上梁,大木匠要杀鸡祭梁,唱《赞上梁歌》。桃源县《赞雄鸡歌》:“斧头一响天门开,鲁班师傅下凡来。左手提把金刚斧,右手提只凤凰鸡。此鸡不是非凡鸡,是王母娘娘报晓鸡,头戴凤凰霞帔,身穿五色彩衣,日在昆仑山上叫,夜在主东家里啼,别人要起无处用,鲁班师傅隔煞气。天煞归天,地煞归地,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木马斧头锉子煞,有雄鸡抵煞。鸡血落地,大吉大利。东头先起,富贵到底。”[2]139-141涟源杨家滩、斗笠山、枫坪、荷塘等地木匠则这样唱:“鲁班制定,砌屋上梁,恭喜主家,新建华堂,子子孙孙,世代荣昌”,并用斧子在雄鸡脖子上轻划一刀,流点血,将鸡抛向空中,接着唱:“雄鸡上天,日久天长,恭喜主家,人兴财也兴!”[12]湖北大冶、黄冈、阳新等地建宅祭粱也少不了雄鸡,唱《起梁彩文》:“金鸡合凤凰,凤凰喜舞金粱上,帮助贤东建华堂,雄鸡一只以血祭。雄鸡弟,雄鸡哥,雄鸡嘴短尾巴拖,此鸡不是凡间鸡,王母娘娘报晓鸡,头不高来尾不低,开口好似金鸡叫,落音好似凤凰鸣。金鸡叫呀,凤凰鸣呀,状元打马转回程。(将公鸡抛过粱)一只金鸡飞过粱,荣华富贵永久长。”在这里,鸡作为一种吉祥物,与凤凰合二为一。
新屋落成,要用鸡敬东、南、西、北、中五方神灵,求五神除煞保佑主人家安居乐业,人兴财旺。仪式如此:掌墨师傅手捧大红公鸡,面对神龛三鞠躬,然后将鸡往地上一摔,并在堂屋的五方各摔一只碗。鸡被摔后最好挣扎几下才死,若立即死掉(俗称“急死”),表示新居“煞气”太重,东家要面对神龛再次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平安无事;若鸡未摔死,站起来跑了,则表示“煞气”未除尽,此后东家要谨言慎行,凡事多加小心[11]。
新宅落成次日,房主在堂屋摆方桌,供设茶、酒、果、粑粑、蜡烛、红纸以及木匠的斧、凿、刨、锯等,从屋梁悬下写有“紫微高照”四字的长红布。吉时一到,杀雄鸡鸣炮,木匠高唱《鲁班经》,邻里跑来恭贺,俗称“踩财门”[2]145。此外,买了新房,也要杀雄鸡洒血净宅,以除不祥。
宅院的门具有重要地位,既是生人进出的通道,也是鬼神出入的地方。古人由此产生门神观念,门神即宅院守护神。梅山人将门神祭祀融入日常生活,逢年过节或逢喜庆之时,梅山人家在大门口杀鸡滴血,祈求除灾驱鬼。在门上插雄鸡毛或画雄鸡亦可辟邪。家里养一只大红公鸡,亦可防鬼进宅。东汉应劭《风俗通》载:“俗说鸡鸣将旦,为人起居,门亦昏闭晨开,佥难守固,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青史子》载: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祭祀也。”“古民间,新岁避鬼逐疫,首先用鸡,‘门户用鸡’,即‘杀鸡著门户,逐疫’或‘贴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13]石拱桥建成后,择吉日举行“踩桥”仪式,也要杀雄鸡滴血桥面退煞[2]159。
二 湘中梅山地区鸡俗事象的成因
(一)鸡是太阳鸟,是凤凰信仰的源头,可驱邪镇魔
古人认知水平低,无法解释“鸡鸣日升”的自然现象,便产生很多联想,将鸡当作“金鸡”“太阳鸟”“金乌”顶礼膜拜,“金鸡”入太阳为“金星鸡”的说法影响深远。这在出土文物或古代文献中都有体现。长沙楚墓出土的御龙锦帛画即有日中黑色神鸟图案;楚国制订《鸡次》法典;《太平御览》载“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并引《春秋说解》语“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之为言佳也,佳而起为人期,莫宝也”;《春秋运斗枢》载:“玉衡星散为鸡”。民间传说公鸡每天驮着太阳由东向西,周而复始,循环往返。鸡属阳,鬼属阴。白昼是阳世人的活动时间,黑夜是阴间鬼魂的活动时间。鸡鸣天亮,宣告阴魂鬼魅活动结束,故鬼邪畏鸡。在古代,雄鸡被当作门神,辟邪镇妖。魏晋时期,杀鸡祭门禳恶气的习俗盛行。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载:“正月初一为鸡日,正旦画鸡于门。”梁朝宗檩《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唐代以降,人格化的门神盛行,鸡俗门神逐渐淡出,至今尚留一点痕迹,如梅山民间在大门口杀鸡滴血贴鸡毛祭神以及隆回滩头年画“鸡王镇宅”“老鼠取亲”题材中的公鸡图案。梅山地区山高涧深,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将公鸡当保护神,驱凶祛煞,“凶神来犯,雄鸡来挡”,“鸡鸣凶神散”。
(二)鸡是孕育生命的象征,卵是原始生殖崇拜的载体
在人类童年时期,人们尚未懂得生殖的奥秘,又渴望种族快速繁衍强盛,从鸟雀之卵生现象得到最直接的感知:卵可以繁衍后代,由此产生卵崇拜。《史记》载,商部落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据《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方百越部族有“卵民国”,“其民皆卵生”,与简逖吞卵生子繁衍成国的说法类似[14]。远古时期,先民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卵”。三国时期,徐整著《三五纪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十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阳清乃蛋白,阴浊乃蛋黄,形成“宇宙卵”概念。湘西苗族祭祖时所唱《枫木歌》,反映人类卵生的信仰。其歌词大意是:从枫树心里生出“蝴蝶妈妈”,与水泡结合,生出12枚卵,经16年孵化出水牛、龙等动物以及人类始祖姜央(即蚩尤)[15]。梅山先民见公鸡能反复交配,重复生蛋,繁殖力强,也希望自己象鸡一样具有非凡的生殖能力,这从梅山方言中也可找到应证。出于生殖崇拜的需要,先人对男根的认识很深刻,分别用“且”和“巴”表示男根的两种不同状态和功用,“且”为勃起状态,发挥生殖功能,“巴”为疲软状态,发挥排尿功能。一物两用,分则“且”“巴”,合则“且巴”。出于对鸡的崇拜,又将“且巴”改称“鸡巴”,简称“卵”,称精液为“卵水”,称“闲聊”为“扯卵蛋”,称风流男人为“骚鸡公”,称女性外阴为“板鸡公”[16]。男孩发育尚不成熟,故称其外阴为“鸡鸡”“鸡公”“雀雀”。在深信语言具有魔力的梅山人心目中,“滚蛋”一词是最恶毒的咒语。因为“滚”了谁的“蛋”,意味着剥夺其生殖繁衍权力,或是性无能。
(三)鸡是五德之禽,是勇敢守信的化身
在古人心目中,鸡是一种身世不凡的德禽。汉代《韩诗外传》称,雄鸡有五德:鸡头戴冠,曰文德;鸡足搏距,曰武德;敢斗敌人,曰勇德;见食相呼,曰义德;守夜不失时,曰信德。公鸡“报辰不失时,是守信的表现”,“不为风雨变,鸡德一向贞”,“有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母鸡则生蛋孵小鸡,勤劳仁慈。鸡成为梅山先民加强品行修养学习的楷模。公鸡羽毛艳丽多彩,勇武善斗,周朝即有“斗鸡”之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郈之鸡斗,季氏芥其鸡,郈氏为之金距”,记述了公元前517年鲁国贵族季氏与郈氏的“斗鸡风波”,这场风波将鲁国上层的政治权力斗争推向顶点。《战国策·齐策》中“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记载先秦齐国的斗鸡活动。汉代,斗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汉代石刻、墓砖留下了逼真的斗鸡图。魏晋至唐宋时期,斗鸡是达官贵人的主要休闲活动,并推广到军队中,以激励兵卒的勇气和斗志。至今,斗鸡文化已由华人传播到全球很多地方,影响深远。
(四)鸡和鸡蛋有吉祥、圆满的寓意
“鸡”与“吉”同音,民间尚吉避凶,形成许多以鸡为题材的吉庆民俗。乡间宴席头道菜必上鸡,“万事吉(鸡)当头”;鸡和大象组合,是“吉(鸡)祥(象)如意”;雄鸡鸣叫,是“功名”(公鸡鸣叫);“冠”“官”谐音,赠送大红高冠雄鸡祝愿对方升官;雄鸡与鸡冠花结合,即“官上加官”;雄鸡带五只雏鸡相戏于鸡窠,即“五子登科”;鸡和鱼组合,即“吉(鸡)庆有余(鱼)”;雄鸡立于石上,即“世上大吉”或“室内大吉”;芭蕉与雄鸡在一起,即“招吉”。逢年过节祭神拜祖,用画有公鸡的“吉碗”装供品。
圆满、团圆、团结在梅山先民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鸡蛋也成为吉祥、美好的象征物,得到普遍认同,表现在集体意识方面,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近代的魏源、谭人凤、陈天华、蔡锷、罗盛教等梅山之子无不体现出这种根性;表现在群体生活方面,是在新春、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必须“食蛋”,玩“顶蛋”游戏,期盼家人相聚,阖家团圆;表现在个体生命方面,从诞生到成丁,到婚嫁、生育,到死亡,鸡蛋确认一个生命的诞生,界定人生各个阶段,并最终宣判一个生命的结束。鸡蛋可谓与梅山人的生命相始终。
(五)鸡全身皆宝,与梅山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鸡是人类最早驯服的鸟类,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鸡”的日语称为にわとり(庭鸟),意即“庭院中的鸟”。古代没有手表等计时器,黎明鸡啼叫,日落鸡入埘,先民根据鸡的活动测算时辰,安排作息。鸡容易饲养,自己觅食,虫、草、砂石都可进食,生存能力强。其食源丰富,体格健壮。鸡全身皆宝,鸡肉蛋白质含量高,鸡肝可益肾补肝、安胎止血、补血,鸡心有镇痛补心之功效,鸡肾可治头晕眼花,鸡胆汁能清热解毒,鸡毛经化学处理可制成蛋白酶,生产抗生素等,鸡粪则可以肥田,作鱼饲料。养鸡卖蛋成为梅山乡民重要的生财之道,“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换油盐钱”、“鸡屁股里抠点油盐钱”、“母鸡是油盐坛子”、“鸡鸭喂得全,不愁油盐钱”等俗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日常的恳托办事、酬谢还礼、邻里互通有无等人情往来、交际应酬中,鸡发挥重要作用,鸡蛋成为出门办事的“通行证”,联络人情的好纽带。孩童伙伴发生纠纷,需要陪礼道歉,只要鸡蛋出场,对方家长也会“不看僧面看蛋面”,化干戈为玉帛,和好如初;恳托之事,虽勉为其难,看在鸡蛋的份上,也会尽力而为。鸡为“三牲”之首,以土鸡待客体面客气。以鸡蛋待客尤其方便,客人若是老人,待之以蛋羹或酒酿蛋;若是成丁,则以炒蛋相待;若是小孩,则煮蛋相送。
三 梅山鸡俗事象的创新开发
梅山地区鸡俗事象内容丰富,虽然有一些不科学的成分,但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极具开发潜力,尤其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只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大有作为。一是可在合适的地方筹建鸡俗博物馆,收藏与鸡俗相关的文献、图片、实物、标本等,科学陈列,供游人参观。二是开发立蛋、斗蛋、镂蛋等节庆游艺习俗,开展春分立蛋、清明斗蛋的比赛活动。结合梅山武术,开发梅山斗鸡项目,打造梅山斗鸡品牌,形成斗鸡产业链。三是开发地菜蛋、红鸡蛋、咸蛋、皮蛋等蛋俗产品,加强相关标准的制订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识产品的保护工作,将松花皮蛋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品牌。
[1]刘楚魁,刘红梅.梅山婚育文化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建章.中国南楚民俗学[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彭继宽.湖南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精选[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1002.
[5]钟新梅.梅山民俗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6]朱世学.土家族蛋俗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1):76-77.
[7]曾有幸,刘日升.吴家湾生养习俗略谈[M]//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一.2004:253-254.
[8]蓝希瑜.鸡蛋在客家人生命中的文化透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106.
[9]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龙宁英.古苗河风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1]彭兰红.楚地鸡习俗遗留探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4):78-80.
[12]刘楚魁.梅山农村劳动民俗管见[M]//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三.2007:392-393.
[13]陈勤建.越地鸡形盘古神话与太阳鸟信仰[J].民俗研究,1994(1):34-35.
[14]龙符.壮族原始宗教中的卵崇拜[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5-37.
[15]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M]//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一.2004:59-60.
[16]陈晖.涟源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4.
(责任编校:李传熹)
Rooster Custom in Meishan Region: Symbols, Causes, and Development
WANGPei-liang,ZHANGXi,OUYANGAn-zhen,XIAOJing-dong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
Rooster is a symbol of five virtues. In Meishan region, the rooster custom is seen in every aspect of life-marriage, reproduction, sorcery, diet, festival, funeral, divine judgment,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original worship of the sun and fertility and people′s pursuit of luck by expelling evil spirits, the rooster custom in Meishan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that deserves further development.
Meishan region; rooster custom; event; cause; development
2016-04-22.
湖南省社科院省情咨询与决策项目“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节事旅游扶贫开发研究”(2013BZZ64)。
王佩良(1972—),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旅游和历史民俗文化。
G122
A
1673-0712(2016)04-0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