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感的语用功能探析
2016-03-06李子荣
许 杨,李子荣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现代汉语语感的语用功能探析
许 杨,李子荣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语感的养成是语用分析的基础,语用是语感认知深化的结果。对语感的性质、类型和功能等认知的深化,可知各层面都蕴含语用的功能。语感在性质上的差异性和共性、直觉性和抽象性、动态性和稳定性、单一性和并存性等认知,折射出语用的特色性和交际性;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用感等语感类型的发现,折射出语用的多样态和多角度。对语感在帮助理解、实时监察、改正优化、想象联想、增加情感等功能的探索,同样折射语用功能的丰富性。
语感性质;语感类型;语感功能;语用功能
“现代汉语的语感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率先提出,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1](P117)。历经“感性认识”说、“感性与理性统一”说、“敏感”说、“直觉能力”说、“无意识”说等认知阶段。目前认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判断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常/殊’等的语言能力”[2](P100),“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3](P35)。语感认知的漫长过程,折射汉语语用功能的丰富和发展。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语感对语用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于对语感的性质、类型、功能等层面的不断认知中。
一、语感性质折射的语用功能
前人对语感性质的一般认知有 “个性”“共性”“模糊性”“不可分析性”等。对语感的性质的认知过程,折射汉语语用的特色性与普遍交际性及两端和谐并存的状态。
1.语感既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又具有明显的共性,两个向度和谐共在,这一现象折射了汉语语用的多模式或交际上的多选性。
(1)从语感的差异性上看,依赖于不同语言、不同个体而存在的语感,是区别于语言知识、语言规则等具有规范模式的一种特殊存在,基于不同的语感就同一现象进行描述,有多种表达模式可供选择。如:“掉下来的书砸到了小明” (陈述句);“小明被掉下来的书砸了”(被动句);“书掉下来把小明砸了”(把字句);“掉下来的书把小明砸了” (把字句)。就个体表达习惯而言,可以说是语感在发挥作用。而从语用学的角度,适合彼时语境的描述及其描述效果需要在一个多样可选性中选择一个。前例,陈述句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现象,被动句则强调对“小明”的关注,而两个把字句表达的焦点都在“物”或“物的动态”上。也就是说,就同一现象进行语言表述,其句义与事实相符的表述形式具有多样性,这是不同语感所支配的表达方式的个性差异,从语用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主体在特定语境下于潜意识中选择的自认为合适的语言效果。显然,这种原本个体语感的差异性在客观上成就汉语语用模式的丰富性。
(2)从语感的共性上看,群体间无障碍的交流交际表明,在同一种语言的使用群体中,语感也存在群体共同默认的属性。也正因如此,正常有序的交际、交流才得以进行。正如夏丏尊所言:“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4](P267)也就是说,母语者对文字背后的意味毫不费力就能感受得到,这既是语感具有共性的证明,也是语言作为交际载体的根本原因。换言之,这正是语感成就的语用的基本交际功能和对字面的补充功能。
2.语感既具有鲜明的直觉性,又具有明显的抽象性,这两个向度的和谐共在,折射汉语语用的“正确性”,并内在地驱动“何以正确”的语用思考。
(1)从语感的直觉性上看,人们对语言运用的直觉能力,是无意识支配下的言语表达。事实上,人们对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句子,大多不能说明其正确的依据。如同母语状态下的幼儿,虽然不懂得语言规则,却能基本流畅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是语感直觉性的表现,也正是这点,直接促成语用“正确”的表达效果。
(2)从语感的抽象性上看,上文说不出来的“正确的依据”是语感抽象性的表现。起初,人们很难感知到极其抽象的语感的存在,因而很难对语感进行理论化的深度分析。如对“她想得可美”这类句子,凭感觉很“别扭”,而凭直觉在句末加一个“了”字,表达和理解就顺畅了,但是加“了”的理由却很难说得清。这一现象在证明语感的确具有直觉性的同时,也证明语感的抽象性甚至不可分析性。这在语用效果分析上也属难点,但正因如此,才直接促成了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探索。
3.语感既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又具有明显的稳定性,这两个向度的和谐共在,说明了语用的波动性和条件性。
(1)从语感的动态性上看,一方面,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运用而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已经形成的语感也会有所改变,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在久居国外、没有母语环境的条件下,汉语能力会减退,语感水平会下降,再次运用汉语时语速会变慢,同时对语词误用的感受力会明显迟钝。同样,当语言环境恢复原貌,语感也会在语言的反复运用中逐渐恢复,大量的语言实践也会使其语感水平恢复到原有状态。这体现了语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证明语感性质的动态性,也证明语用水平的波动性。
(2)从语感的稳定性上看,语感一经形成,其水平在相对稳定的使用环境下变化并不明显,因而形成所谓的语言风格、语言的个性特色。但语感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一定时间或范围等条件的稳定性。因而,由此而影响到语用水平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也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4.语感既具有鲜明的单一性,又具有事实上的并存性,这两个向度的和谐共在,反映语用的实践性和语感对语用的重要性。
(1)从语感的单一性上看,语感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跨语言的,而是针对某一种语言进行大量实践而得来的。人们只能通过长期的语言运用获得某语言的语感,当学习其他语言时,无论原来的语感是优是劣,都要重新建立新语言的语感。也就是说,语感是后天的,语用水平也正是在这种后天语感生成并提高后而获得和提高的。
(2)从语感的并存性上看,事实上的确有少数人具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其多种语感可以互不干扰的存在,进行自由交互式交流。这证明多种语感可以并存于一人,尽管这是少数现象,但也证明只要有语感存在,就会有语用水平的获得,语用能力获得的重要前提就是语感的获得。
二、 语感类型折射的语用功能
进一步分析语感的特色,根据不同的分类视角可以将语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别。语感的类型同样折射语用的丰富性。
1.从语感使用主体的角度,语感可以分为个体语感和群体语感两类。每个使用语言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语感,这既是语感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个体语感的特性。而每种语言的使用群体得以正常交际沟通,又得益于群体具有的共同的语感,这证明群体语感类别的存在。个体语感的存在,从主体的角度又一次证明语用的特色性何以可能,群体语感的存在则又一次证明了语用的交际交流功能何以可能。
2.从语感作用对象的角度,语感可以分为语音感、语义感及语法感和语用感等四类。前三者是早期语感认知中的分类共识,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对语感研究深化的认知。也就是说,将语感与语用并列或关联研究是新时期汉语言研究的拓展。
(1)语音感,如“f/h”、“n/l”和平翘舌、前后鼻音分不清,以及在文学作品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述等都归属于语音感一类,对语音敏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接受交际的信息或听力学习。
(2)语义感,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是能领悟到一个词除本意之外的褒贬、色彩和情绪等许多言外之意的能力。
(3)语法感,是在无意识支配下迅速准确说出或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的能力,是不需要依照语法规则罗列词语,并且能凭借直觉发现和指出话语中语法错误的能力。
(4)语用感,是指判断语言运用是否符合语言环境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能力,主要关注语言是否适合于当时的场合、环境、文化及听话者的心理等外部条件,或根据这些因素推测话语的深层含义和谈话内容的走向。
在没有语法规则规范和限制的情况下,语感对语用的约束作用非常明显。例如,当外国人夸中国人做得好或长得漂亮时,我们总习惯于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事实上外国人对这一回答的理由(字面上或“直译”的)是无法理解的。又如,在一间小屋子里,朋友问“你热不热”,也许并不只是关心对方的冷暖,而是想表达“我有点热,我们开窗户好吗”。语用感属于整体认知,在交际中,失去语用感我们可能寸步难行。语用研究是语感研究深化的结果,或者说,语感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3.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将语感分为口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王培光在研究语感时提到语感作用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5](P15-16),由于听、说都属日常口语交际范围,读、写属书面语交际范围,因而可以将听、说归于口语语感,读、写归于书面语语感。口语语感的随意性较大,经常不拘小节,在能正常交流的基础上很多细节都会被忽略,例如“我吃饭了先”,或拜年时的“恭喜发财”都被认为是正常的表述。而用于书面表达时则通常会更加严谨,“恭喜发财”也很少在书面上被提起,取而代之的常常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一类更加含蓄文雅的用词。这也是语用分析中特别强调语境的重要原因,语境对语感视角下的语用分析堪比“语法”的作用。
4.从信息流向的角度,可以将语感分为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两类。上文的听、说、读、写,从信息流向的角度看,听和读同属于信息的输入,说和写同属于信息的输出,因而,也可借此将语感分为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两类。上文分析的主要是输出型语感的语用效果。
三、语感功能折射的语用功能
对语感功能的探析是语感性质和类型分析的延伸,既是语感研究的作用所在,也是关系到语感实践环节的动力因素,即语用的支配因素。
1.迅速理解功能。语感能够在复杂的思维参与之前迅速理解交流的内容并做出反应,这是语感的基础功能。若每句话都字斟句酌、犹豫不决,那么交流就很难顺利流畅。这是语用离不开语感的原因所在,或者说语感对语用分析的基础性所在。如对“差点死了”和“差点没死”、“大胜美国队”和“大败美国队”两种表达法,我们都知道其意义相同,在交际中可以迅速理解和对话。若没有语感的帮助,要运用思维来理性分析其意义则花费的时间不知要多久,交际就失去时效性和流畅性。
2.实时监察功能。语感对言语的监察包括输出和输入两部分,即不仅判断自己发出的话(或文字)是否正确、合适,还要判断他人发出的话(或文字)是否正确、合适。潜藏在无意识中的语感时刻监察着输出和输入的信息,对其正误、优劣进行判断,并且这种监察是实时的、随时随地的。用语法规则的标尺来衡量每一句话正确与否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不是机器,不能随时随地都保持高度紧张去判断言语的正误,况且并不是语法正确的句子都是表达正确的言语。所以,语感的实时监察对交际过程功不可没。那些话到嘴边又咽下的情形,多半是因为语感的实时监察功能发挥作用。那些语感极强的人特别是语言学家,还能敏感地发现许多特别的语言现象,如近年来的“被退休”“躺枪”等语言现象,这是语感监察功能的一大贡献,在显性上造就语用上的丰富性或新奇化。
3.改正错误功能。在监察到有问题的句子后,语感可以帮助使用者直接改正,包括用词、结构、适应场合环境等方面,既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分析,也不需要介入改正的原因。如“他一点儿矮” 可以直接改成“他矮一点儿”或“他有点儿矮”,至于指出错误的原因或改正的依据,则需在语感之外进一步研究,是深入一步的语用分析。语感的改正错误功能是其理解功能的延伸,二者共同帮助使用者更好地使用语言流畅地进行交际。
4.想象联想功能。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要说是因为个体语感的差异性,具体而言是个体的人生体验、理解能力、再造想象能力等的不同。阅读中读者的语感会将作者的文字翻译成画面,此画面不但每个读者各有不同,甚至可能没有一个读者与作者心中的画面全然相同。从语感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就是以语言展开作者的想象,又以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作品效果好坏实质上就是语感激发能力强弱的问题。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语感的想象功能同样不可或缺,没有语感想象联想或补充的参与,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5.增加情感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语感的情感功能可以理解为其想象联想功能在情感视域的表现。“情感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居于其中的最高层次”[6](P102)。语感在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文本时,总是能同时敏捷地感觉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如林黛玉对“落花”或情人对“玫瑰”的表情,都与其过往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对某种客观事物比较稳定持久的态度体验相关,可谓触“文”生情。在输出信息时,利用语感的这一功能,在不改变现状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有利于自己的语用效果,如在战报上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年报数据说“下降了50%”还是说“保住了50%”,其情感评价显然是不一样的,其语用效果是大不同的。
综上,语感对于语用,有时犹如表演中的后台与前台的关系。语感的养成和认知是语用功能发挥的基础,语感体现语用功能的丰富性,语用分析是语感认知的深化和提升。
[1]李子荣,许杨.当代诗歌语感写作分歧的维度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李泉.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薄 刚]
Pragmatic Functions of Language Sense in Modern Chinese
XU Yang,LI Zi-rong
(Faculty of Ar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ense is the basis of pragmatic analysis, while pragmatic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gnition of language sense on a deeper level.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the category and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sense all involve pragmatic functions.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intuition and abstraction, dynamics and stability, unicity and compatibility of language sense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s. The discovery of language sense on the levels of phonetics,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s reveals the feature of pragmatics, above all, its diversity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Real-time monitoring, correction as well as optimization, imagin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emotions also reflect the richness of pragmatic function.
nature of language sense; category of language sense;function of language sense;pragmatic function
2016-09-12
许杨,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李子荣,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
H195.1
A
2095-0292(2016)06-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