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语用实践中释放活力
2016-03-06江苏镇江市实验小学212000
江苏镇江市实验小学(212000)刘 甜
阅读教学,在语用实践中释放活力
江苏镇江市实验小学(212000)刘甜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应依托课堂实践。教师要在语用实践中开掘丰厚意蕴,在语用实践中营造情趣共生,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语言技能,在语用实践中绽放生命之花,从而使语文教学在语用实践中释放活力。
[关键词]语用实践阅读教学活力
阅读教学在语用理念的浸润下,实现了言语效益的不断增值,学生的言语技能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语用能力的形成必须要依托课堂实践,只有在宏观关照和微观实践下不断历练,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一、在语用实践中开掘丰厚意蕴
文本原本是没有生命意识参与的客观存在。学生一旦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阅读中,文本僵硬的语言文字就会生发出浓郁的主观意识,文本语言的意蕴也会随着读者解读视角的不同,衍生出丰富而独特的意蕴。
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教师紧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引导学生概括作者选用的事例,随后聚焦典型事例“捉纺织娘”,引导学生从以下维度去感知语言表达的意蕴:首先是“三天前”,关注时间之长,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其次,紧扣动作“扑、捉”感受人物动作的娴熟;最后,聚焦人物语言“嗬,真漂亮”,感受法布尔发自内心对虫子的喜爱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破解了作者组建语言凸显人物特点的密码。然后,教师延续着语用的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和图式框架中,在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又出乎其外,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在语用实践中营造情趣共生
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以叙事性文体为主,但也穿插了诸如小说、诗歌、说明文等形式丰富的文体。在关注语用的课堂中,教师应以文体特征为抓手,将语用训练设置在应有的范畴之中。
例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很多教师对课文中三个事例的处理常常采用一般性叙事文本的教学策略,注重对人物内在品质的感悟。这严重违背了说理文的创作规律。而笔者在教学时则首先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对比阅读:三个事例有着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随后的交流中,笔者紧扣“把握中心、简洁叙事”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事例摒弃细节描写、凸显核心要素的特点。而在交流不同点时,笔者则紧扣事例中时代、领域、民族的不同,让学生了解作者选择材料视角的不同,从而从不同侧面感受论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悟上,而是将教学转入了一个核心:以事件内容的感悟为基础,洞察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整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而在言语实践中让阅读教学呈现出理趣之美,营造出情趣共生的课堂。
三、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语言技能
语用训练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历练,但这一切必须要借助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全面的理解。其中,理解是基础工程。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但又不能仅仅止步于理解的层次。
以《姥姥的剪纸》为例,教师抓住“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辨析这段话是怎样写出姥姥的剪纸技艺的。除了传统认知的内容外,教师还着力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感知:猫和虎外形相似,作者选择这两个动物就是借助其细微的差异性来凸显姥姥剪纸技术之高;“下蛋”“打鸣”则是借助动物的形态赋予了剪纸技艺以鲜活的形象。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语句的形式和选择事物的细微差别进行模仿创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理性的视角跳出语言的内容窥探出语言表达的密码,在习得语言之意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在语用实践中绽放生命之花
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体验感知,是生命个体对语言形象、内在情韵逐步悦纳的过程。在感知过程中,学生所受到的情感熏陶,是对语言及其内在形式的感同身受,更是对语言创造和秘秒的探寻。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如何让这株柳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中呢?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板块:(1)初读感知。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2)细读文本。深入感知文中柳树的外形特点。(3)联系对比,探究原因。它为什么与我们常见的柳树不一样?(4)深入思考,对话作者。既然写柳树,为什么要在课文前面花费大量的笔触描写高原的环境?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对话语言、品析语言、反思语言,从而以文本语言为桥梁,对话作者、对话柳树,赋予了课堂浓郁的生命气息。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是教师对待文本的一种策略,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回归。阅读教学只有坚守语用,才能真正行走在语文应有的道路上。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