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时期列宁关于粮食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6-03-06

关键词:列宁粮食农民

俞 敏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非常时期列宁关于粮食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俞 敏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在解决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粮食生产及农村工作的思想。他提出,“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进行国内战争、发展工业以及各项事业,无不依赖于充足的粮食;发展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采用新机器和新技术;必须帮助农民获得足够的种子,以利于他们完成播种的任务。他还提出,发展粮食生产需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赖有效的农村工作。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粮食生产;农村工作

苏俄非常时期,指1917年10月至1920年底——即从十月革命胜利至国内战争结束。这段时期,苏维埃政权遭受着严重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困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粮食供应极其紧张,工农群众受到饥饿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和农村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粮食生产和农村工作思想。

一、苏维埃政权面对的粮食问题

苏维埃政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帝国主义大战严重破坏了沙皇俄国的经济与生产,尤其是破坏了其粮食生产,导致沙俄粮食供应极为紧张的状况。

1916年沙俄欧洲区域49个省粮食播种面积仅为1909—1913年平均每年播种面积的94.5%,而小麦的播种面积仅为85.1%[1]45。欧俄地域的粮食收获总量在1916年为1909—1913年平均每年收获量的88.7%,即314 284.6万普特比354 152.6万普特(1普特≈16.38公斤),而小麦的收获总量仅为73.2%,即68 324.3万普特比99 314.6万普特[1]46。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粮的产量相应地减少了许多,这就造成了对前线军队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的困难。由于铁路运输不能满足需求,1916年的头7个月里,向城市居民运送粮食的工作,只完成了总计划的48.1%。沙俄政府在战争过程中遇到了财政困难,克服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是借国债和发行纸币。1917年1月,政府在私人货币市场中强制性地发行了30多亿卢布的国库短期国债。市场上流通的纸币1914年1月为166 470万卢布,而到1917年1月则为91 340亿卢布[1]49。由于纸币充斥市场,造成了物价高涨。如果以1913年的商品平均价格为100,1915年则为149,1916年为228。由于物价高涨,商品买卖投机行为在全国泛滥开来。上述各种原因,使俄国出现了严重的粮荒。

在地主和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俄国,受到粮荒祸害的不是地主和资本家,而是普通劳动者即工人和贫苦农民。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的劳动者展开了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1915年,由于缺粮和粮价上涨,俄国各个城市都发生过工人斗争。到1916年,这样的斗争已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

1917年俄国推翻沙皇制度的二月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在二月革命的过程中,工人和农民呼喊的口号是:“面包!”“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可以看出,粮食问题或者说面包问题,是引发二月革命的重要问题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粮荒的问题。

二、列宁发展粮食生产的思想

当时,苏维埃政权面对着国内战争的形势,面对着粮荒的威胁。解决粮荒是问题的关键,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列宁就此阐述了重要的思想。

列宁提出,进行国内战争、发展工业以及各项事业,无不依赖于充足的粮食,“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历史证明,人类的生存、繁衍首先必须解决吃饭的问题即粮食问题。无论是在有阶级的社会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无阶级的未来理想社会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何性质的国家政权都十分重视解决粮食问题,视粮食问题为该政权面临的基础性问题,着力地加以解决。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等重大的革命斗争进程中,新政权总是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联邦政府于1862年制定和颁发了适应农民对土地需求的宅地法案。该法案规定,凡是未曾参与反联邦政府的叛乱、已经21岁的美国公民,或申请加入美国籍且没有参与反政府叛乱的人,向政府交纳10美元登记费用,就可以得到0.65 km2的土地。申请者在这块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自然拥有对这块土地的占有权。这项法案促进了美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在中国古代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主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证明他懂得“广积粮”即生产粮食对于巩固新建立的明朝政权的重要性。列宁正是从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出发,提出了“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的思想。1919年末,他在党的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论及俄共(布)和苏维埃政府诸多工作之间的关系时说,从前某些人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不按规律施工,同时开工做房屋的地基、屋顶以及屋顶上的各种装饰品,没有把打好屋基放在首要的地位,结果使建筑中的房屋垮塌。他看到,过去党的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中有这样的教训。从有利于相关工作者吸取教训、做好工作的目的出发,列宁郑重提出:从今以后,党和苏维埃政权要将自己的力量用在主要的工作方面,即用在奠定基础的事业方面[2]346。他说,这个基础的事业或工作就是粮食工作,包括生产粮食和收集粮食的工作。当他意识到国内战争基本上已经取得了胜利,展现在苏俄无产阶级面前的是和平建设的大道时,他又说:“我们的任务是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现在我把这些主要问题列举如下:首先是粮食问题,即谷物问题。”[2]389这里所说的是和平建设时期必须重点抓好的工作,即生产粮食的工作。他要求党和政府将国内战争时期的全部工作经验用于生产粮食的工作,也就是要求把搞好生产粮食的重要性提到与进行国内战争的重要性同样的地位来认识。

列宁提出,必须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器促进粮食生产。20世纪初,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有些国家将新科技成果运用于战争中,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有些国家则将新科技成果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中,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对此,苏俄的工农群众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列宁则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要求苏维埃政府重视采用新科技促进农业生产。1918年末,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农民看到时下有着多少惊人的技术奇迹,而这些技术奇迹却被用于战争过程中,被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厮杀。“不仅如此,战争还让他们产生一种想法: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3]353-354他的意思是,苏俄的农民群众已看到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意识到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应该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此方面有所作为。1918年初,俄共(布)和苏维埃政府准备制定一个法令,内容是关于如何给农村调拨农业机械。列宁对此极其重视,专门为该法令草案写了一个补充条款。如他写道:对农村分配农业机械需要坚持这样的原则:“既要首先保证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全部土地的耕作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要对贫苦的劳动农民优先供应农业机械等。”[4]他的意思是,必须着眼于扩大耕种面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着眼于照顾贫苦农民的利益而发放农业机械。

列宁提出,必须帮助农民获得足够的种子,以利于他们完成播种的任务。1918年春,由于粮荒,农民原留作播种用种子的粮食许多被充饥所用。到春耕播种时,许多农民没有种子或者种子不足。农民没有足够的种子,意味着他们不能完成播种任务,意味着粮食产量的减少和苏维埃政权征粮的困难。因此列宁高度重视此问题。同年5月初,农民缺少种子,春播任务不能顺利完成。8月,全俄农村仍然种子不足,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这引起了列宁的关注。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以克服播种的困难。如他在有关文章中提出:可以让“贫苦农民委员会”没收富农——农村资产阶级的种子粮,如果当前暂时不这样做,以后也需要向富农征收。“先暂时从地主农场拿出一部分粮食交给贫苦农民作种子。”[3]81在他看来,这应该是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问题。列宁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俄国欧洲部分各省的农村极为贫困,出现了农民吃掉种子粮的情况,而且政府的禁令阻止不了这种行为。他要求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如他说:“让我们来谈谈种子怎么办吧。人们会把种子吃光。必须抢救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更实际呢?”可以将种子放置于地方苏维埃政权仓库里或者农村公用仓库里,同时要让农民相信,任何人不能够私人占有这些种子,也绝不会不合理地分配这些种子,“而且现在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全面播种所需要的种子由国家来保管。”[5]他指明,在播种的时候一定会将种子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种子的农民使用。在他看来,如果解决了种子问题,则可以使农业的整个工作走上正轨,农民则会相信党和政府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认真地贯彻上述列宁的思想,在极端困难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展开了粮食生产的工作。苏俄能够取得国内的胜利,需要正确的粮食政策、粮食工作和必需的粮食作保障。在粮食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粮食、收集粮食、分配粮食等方面,粮食生产是根本的、关键的一切。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抓住了根本的、关键的环节,所以使苏俄逐步地摆脱了粮食危机,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三、列宁做好农村工作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发展粮食生产,依赖于做好农村工作,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列宁在此方面也阐述了重要的思想。

列宁提出,对农民小生产者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旧思想、旧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民小生产者在封建社会里产生和存在,有很长的历史。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如自私、只顾眼前利益、排斥新生事物等等。这样的思想和习惯不利于无产阶级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无产阶级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去影响、感染农民,促使他们放弃旧社会带过来的思想和习惯,但这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列宁鉴于这个思想认识,提出了通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渐改变农民小生产者旧思想、旧习惯的思想。1919年7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以《关于粮食状况和军事形势》为题,总结了农村工作的经验。他指出,虽然从征集到的粮食数量上看,征粮工作有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城市工人维持生存必需的粮食只有1/2是从政府粮食部门得到的,也就是通过政府正当的征粮及供应的渠道得到的,而另一半则是经过自由市场从粮食投机商那里用高价买来的,城里人从粮食投机商那里购买粮食时付出的费用比正当渠道高出9倍。事实证明,苏维埃政权的征粮工作面临较大问题,证明不良思想和习惯仍存在于一部分农民小生产者身上,他们仍在违反苏维埃政权的法令进行粮食投机活动。针对这种情形,列宁指出:夺取政权或者说政权性质的改变以及管理形式的改变,并不困难,推翻地主和资本家阶级的政治统治,在不长的时期内就能办到,这是俄国革命史和现实经验已经证明了的。但是,要改变的经济生活条件,“要同几百年几千年来养成的每一个小业主的习惯作斗争,这却需要在完全推翻剥削阶级之后,进行多年的孜孜不倦的组织工作。”[2]115他的意思是说,以革命手段打倒地主资产阶级很容易,但消除旧制度对人的思想影响,或者说使农民小生产者摆脱旧思想和旧习惯的影响需要有漫长的历史。他还说,有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攻击苏俄无产阶级政党是空想主义者,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空想主义者,因为他们要求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内战束缚着手脚的情况下,立即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立即消除农民小生产者的旧思想和旧习惯。这样的要求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和空想的。

列宁提出,在农村工作中必须依靠广大的贫苦农民,必须团结中农。广大的贫苦农民处在农村生活的最底层,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受资产阶级的压榨,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愿意跟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在1917年武装起义过程中,农民而且主要是贫苦农民积极投入斗争,在农村掀起了夺取地主土地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支持了工人革命运动的发展,为武装起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18年夏天,苏俄无产阶级政党派干部深入农村,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 ——由贫苦农民构成的农村政治组织,以便在农村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列宁的思想上,城市无产阶级只有把贫苦农民以及那些虽有余粮但不进行粮食投机的农民团结在自己周围,与它们建立联盟,才能顺利地征收粮食,使苏维埃政权得到粮食并在劳动者中间合理地进行分配。这年末,列宁指出:成立贫苦农民委员会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它的意义表现在工人阶级同全体贫苦农民已经联合起来,并继续前进,去完成更困难、更艰巨的斗争任务——在落后的农村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他说:“我们在农村已经唤起劳动农民的觉悟”,资产阶级掀起的暴动浪潮已使农民看清了资产阶级的嘴脸,农民脱离了同资产阶级的利益关系,他们“同城市工人团结得愈来愈紧密——我们认为这就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在得以更加巩固的唯一的也是最牢靠的保证。”[3]3511919年初,列宁在有关会议上做报告时,在深刻总结以往征收粮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说:需要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只有做到这一点,城市无产阶级同“农村无产阶级”的联盟才能巩固地建立起来,反对富农和农民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真正展开。“我们在粮食政策上的这一重大步骤,现在仍然是体现我们整个粮食政策的重大标志。”[3]406显然,列宁关于农村的革命和事业发展必须依靠贫农的思想,是十分明确和十分深刻的。

中农是当时苏俄农村人数较多的阶层。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不剥削他人。对于中农,列宁主张实施“妥协”和团结的政策。1918年夏,列宁出席有关会议,就苏维埃政权对待中农的政策作了阐述。他说,苏维埃政权在征收粮食的过程中,只对富农进行斗争,不同贫苦农民做斗争,也不同中农做斗争。对于中农,我们采取妥协的办法,达到团结他们的目的。如苏维埃政权将运送到农村的商品,可以对中农降价25%,同他们交换粮食。在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上,列宁提出,党的纲领中有这样的条文:俄共(布)在实践中区别中农和富农,关心中农的生产和生活,使中农靠近或者站到无产阶级的阵营中,用思想影响的办法克服他们的落后性,在涉及中农利益的问题上同他们妥协,对他们让步,特别是在确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上向中农作让步。他说:“我觉得,我们这里所写的,就是社会主义创始人对中农问题多次说过的。”[6]他的意思是,对中农实施“妥协”和团结的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提出了迅速改善无产阶级同中农关系的措施。如对中农减税和减征粮数,废除有些地方实行的强迫中农加入公社的措施;俄共(布)各省委应立即派人员专门下农村,贯彻党和政府团结中农的政策,党的中央机关和中央政府机关成立相关的工作机构,派工作者到各个地方去维护中农的利益,等等。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向中农表明,苏俄不会强制性地向社会主义过渡,更不会强迫中农接受社会主义社会。

上述列宁的思想有力地指导了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多年的战争造成了俄国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和交换混乱的局面。由于党和苏维埃政权的积极的工作,农村形势趋于稳定,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苏俄能够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和走出非常时期,与农村形势趋向好转的条件密不可分。而农村形势趋向好转与列宁思想的正确指导以及党和苏维埃政权的积极实践密不可分。

四、列宁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

综上所述,列宁关于科学的粮食生产及农村工作思想,包括重视粮食工作,以粮食问题为“一切问题的基础”;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器促进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种子,使他们完成春播和秋播的生产任务;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关注和照顾农民的利益要求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列宁关于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的思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耕地少,发展粮食生产不仅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工业发展和其他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在中国,必须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办,为此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我们治国理政长期不变的基本方针。2014年12月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必须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抓机遇,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支持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农业,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7.5%。以上事实说明,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始终将粮食问题作为一切问题的基础,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工作实践。他们不仅有这样的实践,而且就此提出了重要的论断。1983年1月,邓小平曾经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多少,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多少,这要好好计算,要算准粮食产量多少才算过关。“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做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7]22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结合自己以前的经历谈到粮食安全问题。他说,他们这一代人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3年“自然灾害”时,他在学校住校,吃得很差,晚上只能喝汤,叫作“保证七分饱”。后来到农村插队,曾有3个月不见一滴油星子的经历。他还说,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十分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8]。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同列宁当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以及价值目标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宁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列宁关于用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思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以高新技术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例如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国建成了高水平的主要农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中心,还建立了高水平的农作物有关病害和逆境抗性的筛选与鉴定体系。由于上述机构和体系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获得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基因、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等的分子标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后用胚胎细胞克隆牛、羊、猪、兔等动物获得成功。中国还培育出了乳腺中能表达人血白蛋白的转基因牛,还培育出乳腺中能表达凝血因子的转基因羊。从“七五”时期开始,中国进行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的研究,并推动了这方面的产业化。在中国,新型温室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温室内光、温、湿、气、肥的自动控制技术国产化率大大提升。目前高效专用控释复肥及施肥技术研究已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研究的重点是筛选新型高效抑制剂,开发环境友好型控释尿素、控释复混肥、控释胶粘复混肥。中国地膜、棚膜年用量、覆盖率均居世界第一位。上述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准备了条件[9]。由于政府的投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如由于党政府的重视,地方财政拨款1亿元以上,用于此方面的补贴,这样该年农村新增3万多台玉米收获机。有的省份实施财政对购置玉米收获机“以奖代补”的政策。该年内蒙古、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省(区)实际拥有的玉米收获机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玉米收获机数量的增长快速提升了玉米机收的水平[10]。上述事实说明,当前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以新技术装备农业,重视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实践的,而且也阐述了非常深刻的思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指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7]23这体现出他对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6月,胡锦涛在讲话中也指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1]这里他讲到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求从这些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科技,从而促进农业生产。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视察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在山东农科院举行座谈会,搜集和听取农业专家、基层干部的意见。他指出,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的环节在于科技的进步。各级党和政府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内涵式道路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要进行正确的科技创新政策导向,不断调整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一代农民。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运用是高度重视的,这同列宁当初的思想是一致的。显然,前者对于后者具有理论启示的意义,后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的思想。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列宁关于依靠劳动农民和照顾农民利益的思想,在当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同俄国一样,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政权的力量源泉。为了达到巩固阶级基础和发展力量源泉的目的,执政的共产党和政府一定要关心农民的生活,照顾农民的利益。2005年党举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写道,建设人民期盼的全面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最根本、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建成小康,才能进入全面小康。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新型友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提升农村的文明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幸福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过上幸福生活,才能不断扩大内需,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鉴于上述会议决议精神,党和政府于2006年做出决定,中国取消农业税,使农民的经济负担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总额减少1 000亿元以上,人均减少120元,全体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这一政策得到广大农民衷心的拥护和支持。同年党和政府还宣布,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部被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受到国家财政的全面保障。它的主要内容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由相关的基金划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有相关的经费保障体系,此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 182亿元,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著)一书指出,2013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 896元,比2012年增加979元,实际增长9.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 793元,比2012年增加260元,增长7.4%。农民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人均4 025元,增加578元,增长16.8%。据统计,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贡献率已达到59%以上。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93元,增加44元,增长17.7%以上。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784元,增加98元,增长14.2%以上[12]。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和责任。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他还指出,城市和工业企业要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帮助和支持农村发展小型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生产,要把这些内容纳入自己的发展计划。所谓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机械化,还有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等内容。城市可以而且应该帮助农村搞一些机械化的养猪场和养鸡场,帮助农民提高这方面的经营水平,这不仅能改善城市的副食品供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13]28他还说:“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7]78这里,他既指明了关心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途径,也阐述了必须这样做的意义。就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4]22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省视察工作,深入南京市、镇江市的科研院所、企业、乡村作考察。他在听取了地方同志的汇报后指出,在中国,在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以前,在农村未繁荣富强以前,在农民不能安居乐业以前,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高效农业,这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是一个好路子。要沿着这个好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产生高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希望和前途的产业。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要更加重视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关心农民生活和照顾农民利益的思想同列宁的思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同列宁的思想一脉相承,根源于列宁的思想。由此也可以确认,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 ]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M]. 北京:学习杂志社,1956.

[ 2 ] 列宁. 列宁全集:第3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3 ] 列宁. 列宁全集:第3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4 ] 列宁. 列宁全集:第3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2.

[ 5 ] 列宁. 列宁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7.

[ 6 ] 列宁. 列宁全集:第3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8.

[ 7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8 ] 习近平.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 9 ] 杜彦坤.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导报,2001(1):34-36.

[10]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DB/OL]. [2011-12-29]. 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11229/648281.html.

[11] 胡锦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吴 玲)

10.3876/j.issn.1671-4970.2016.05.003

2016-06-16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俞敏(1982—),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A821

A

1671-4970(2016)05-0010-06

猜你喜欢

列宁粮食农民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的粮食梦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