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2016-03-06孙迎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展开的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理论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和以赋予群众实践合规律的目的性的方式展开的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历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政治化为开端经学术化再到生活化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追求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要克服“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倾向,走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化困境”。面向生活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型;学术型;面向生活型

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性价值观,在教育中将指导性价值观变成影响人们思想的引导性价值观,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受到引导性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引导性价值观就成为主流性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价值观(A)、引导性价值观(B)、主流性价值观(C)三者的方向越是一致,由A到B到C的人数越是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就越是成功。

马克思主义具有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意识形态性、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学术性、关注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性,这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这三者的统一。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回顾几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出现了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和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三种形态的发展基于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的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阶级斗争是革命的中心任务,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加之“文革”时期将之推向泛政治化的极致而引发人们的反感。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产生了探寻科学规律的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纠正经济建设中以物为本的思想,党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种形态的发展依次表现为后者扬弃了前者并将前者有生命力的因素继续保留和发扬,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的动因。

一、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于1984年,意识形态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前学科建设时期(从革命战争年代到计划经济时代)和学科建设初期。在革命战争年代,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到革命运动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教育功绩,ABC协调统一。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ABC产生冲突。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整个社会以政治为统帅,社会各个领域通过政治性的臣属关系形成了一个全社会的金字塔式的政治强制的总体性结构。在这个政治强制统治的总体性结构中,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用一个统一的理论“编码”一切,即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与言行,认为各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与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政治层次,表现为“泛意识形态化”、“泛政治化”。在这种教育中,人都成为“政治人”,无论人们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表现出无知或有知、漠然或感兴趣、偏见或认同、反感或好感,都被视为一种“政治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着两种政治教化:一是使人由无知向有知、漠然向感兴趣、偏见向认同、反感到好感的逆向转化;二是使人由有知向感兴趣、再由感兴趣到认同、再由认同到好感的顺向强化。在这两种政治教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尽管它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性价值观,但由于弱化和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学术性、关注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性,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扭曲了的指导性价值观在教育中变成引导性价值观,通过批斗会、大字报、忆苦思甜等特殊方式引导着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规模浩大的群众性运动,引导性价值观在狂热政治运动中变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性价值观(A)、引导性价值观(B)、主流性价值观(C)三者的方向越是一致,由A到B到C的人数越是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果就越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凸显(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大鸣、大放、大字报的群众性运动),学术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出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但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了斯大林时代主编的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传统哲学教科书作为“理论基础”。传统哲学教科书突出了意识形态性,它告诉人们唯物主义是进步的,唯心主义是反动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的所有西方哲学都是没落的、无价值的。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浓缩为教科书原理,以穷尽了一切真理的面目出现,统领并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性价值观转化为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指导性价值观。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意识形态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声誉受到损坏,有学者指出:“‘泛政治化’倾向在相当长的时间乃至今日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突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学术’,不赞成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1]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使一些人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时期,通过拨乱反正,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单纯为政治(特别是阶级斗争)服务转向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由于教育环境与任务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由意识形态型向学术型转化的倾向。

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向而动,人们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原则、大批判开路的群众运动教育方法、我打你通和我训你服的政治高压的教育手段、唱政治高调并产生了假大空政治的教育内容、只要“红”不要“专”的教育评价标准、只会抓阶级斗争而不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心理规律的教育队伍、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作为理论基础的单一而薄弱的教育理论地基等等现象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它不等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性价值观,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总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指学者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态,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追求,在这种科学化追求中,学科建制、研究队伍、理论成果都获得了迅猛发展。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从此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征途。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了从无到有、从低层次(本科)到高层次(博士、博士后)的发展。1984年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学科建设为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队伍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充实到研究队伍中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研究群体,共同推进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追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系统地思考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等理论成果和研究领域,形成了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成果。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研究领域不断分化,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出现了学校、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方法论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日益精细化。在这一阶段,学术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群众运动式(大批判、大字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废除。

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追求ABC三者方向的一致。然而,在学术性追求中出现了学术符号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所谓学术符号型思想政治教育特指一些理论研究者看重的不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学术符号的获利价值。它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一是学术独立。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李泽厚所说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状态。所谓“思想家淡出”的真实意义是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排斥意识形态性的学术争论,拒绝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学术研究。所谓“学问家凸显”的真实意义是主张学术研究要价值中立和意义悬置,追求学术自主性,推崇无立场的理论研究,这股淡出之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些学者不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爱,而是出于职业化身份、基于中立的学术精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借鉴价值澄清学派的思想,提倡没有道德内容的道德教育;借鉴西方的价值理论,提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选择;将政治与道德完全剥离开来,进行纯粹的德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学术,然而,在一些人的研究中学术性获得了脱离“主义”的独立价值。这种学术研究由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成为无指导性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学理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性却不断削弱。

二是绝缘式的学科独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它们之间原本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然而,学科划分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固守自己的专业领地,缺少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不积极吸取相关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使原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变成了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研究者那里成为一门绝缘式的独立学科。在学术研究中,很少见到冠以马克思主义名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反,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理论如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受到青睐,这是固守自身专业领域、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功底而造成的结果。胡塞尔指出:“每一实践的世界,每一种科学,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2]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不是实践的对象,这与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观点相悖。以现象学为指导的学术研究在指导性价值观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一些人却希望借助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结果是南辕北辙。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多种教育价值观的相互吸纳与博弈过程中,一些学者由于采取绝缘式的学科独立态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没有价值辨别能力和学术定力。

三是意义制造术。随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不断增多,以及职称评定标准的不断量化,学者们(包括作为潜在学者的研究生)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晓升教授指出:“现在大学里存在一个问题,不知道让学生写什么样的博士论文,研究什么题目。但学生总是努力让人感到他的学术研究有质量,有意义。于是,他们必须从没有意义中制造意义。‘科研能力’甚至就是‘制造意义的能力’。”[3]在制造意义的学术研究中,学术不再指向现实问题,而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在符号上自指的“超真实”。在这种所谓的研究中,产生了思想的停滞和无意义文本的繁衍。

学术符号型思想政治教育稀释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资源。在这种研究中,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术资本,意在以发表的学术成果获得社会声望、掌控学术权力和兑换物质财富。这种状况使学者们自我异化、异化他人和相互异化,使人们“满怀热情地”地去干与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事情。学术机构的量化考评不断加重着这种异化。学术符号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性价值观,不可能形成ABC的运行路线。

三、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初出现了关注生活世界的学术思潮,有学者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充分借助专家学者智慧而进行的整体变革,大量专家参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并且研制组的组长都是著名德育专家,所以,生活世界这一重要旨向进入到德育政策中,成为当下中小学德育最重要的主导价值与核心追求,并对德育功能产生积极影响。”[4]由此可见,关注生活世界的学术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同于德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类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是社会生活研究的开拓者,他开辟了研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现实人的社会生活道路。他在《资本论》中从历史观维度对日常生活给予了特别的阐释,他说:“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5]马克思把日常生活放到人类社会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日常生活含有神秘的纱幕和揭开纱幕的不同历史阶段。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历史方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进入了《资本论》的“论域”,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一神秘的纱幕所遮蔽。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把握到生活世界所处的这一历史方位,它克服了从“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左右摇摆,走出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化困境”,具有学术性、意识形态性和人文性三重特点。

第一,学术性。海德格尔指出:“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6]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学术性,它延续着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主题,把握住了生活世界的本质,不用胡塞尔的现象学解释生活世界,而是用辩证理性方法透过物与物的关系向人们揭示生活世界中人被“抽象”统治的实质。第二,意识形态性。它要与各种物化意识进行斗争。在国际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英国前首相梅杰提出的无阶级社会、后现代主义的阶级斗争消失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观点甚嚣尘上。在国内,学术界的意识形态淡出、金钱拜物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等都是物化意识的表现。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辨别、揭露、批判各种物化意识,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第三,人文性。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7]10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奴役和控制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得到改变。它介入生活世界的旨趣在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与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相呼应。实践唯物主义打破了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非仅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7]15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由精神存在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需要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但比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融入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外在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以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成为社会实践(合目的性的)的一部分。这种教育越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ABC就越是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面向生活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又是其努力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10-20.

[2] 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下卷[M].倪梁康,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088.

[3] 王晓升.论学术“时尚”——从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分析说起[J].哲学动态,2013(7):20-25.

[4] 张晓东.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视界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32-35.

[5] 马克思.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6-97.

[6]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ree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N Yinggu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roughly falls into three types: ideological typ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ticipated by the massed, academic typ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ed b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theories research, and life-oriented typ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masses according to social practice purpose and rules. This is the process changing from politicization to academic mode and then to lif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show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ursue the unity of ideology, scientificity and humanism. It should overcome the pan-political and de-political tendency and go out of the pure academic Dilemma. Thus, life-oriented type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new development trend and forward direc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type; academic type; life-oriented type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6)02-0024-04

作者简介:孙迎光(1959—),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30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6.02.00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