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吴文化”优势,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2016-03-05吴苏文
吴苏文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0
教育不只是课堂内的交流,而是重在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表现和传递不同文化。教育必须体现文化包容性和民主化,既传承本土文化,又强调多元繁荣、平等尊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文化是一方水土的衍生物,体现一方人的气质素养,起着陶冶情操和发展自身的重要作用。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充满活力,有必要依托基础教育,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和丰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并丰富本校的现有资源,继承和发扬吴地特色文化,必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效果。
1.依托地域优势,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以社团为基础,提升学生素养。开发成立的东旭苏式民俗社团,比如吴语社、苏舞社、吴歌团、文修阁、兰亭社、墨香斋等富有浓郁苏州特色的社团,在学校“小蜜蜂俱乐部”的统一规划下,有序开展,让学生在散发地方特色的活动中,浸润苏式文化,形成独特的气质和素养。力求每个毕业生达成“三个一”的目标:能讲一口吴侬软语,会哼唱吴语小调,能掌握一种简单的特色苏式才艺。
(2)以“体验之旅”为依托,丰富学生生活。“东旭博物馆之旅”,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苏州大大小小的各类博物馆,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和积累。孩子们走近博大精深的博物馆天地,感知苏州的时代特征,领悟苏州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3)以评价促改革,探索“智慧课堂”。小学是一个人学生生涯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不能让枯燥的学习破坏儿童好奇、趣味运动和思考的天性。此外,既然称呼其小学生,则表明学生年龄偏小,所以繁重的学业与考试任务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容易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造成破坏,不利于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甚至等其成长后都会凸显一些与之相关的心理压力。
江苏省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从2013年开始,开创性地推出了“小博士”成长计划。改革成绩评价体系,以选拔“小博士”为手段,注重“榜样引领,先进激励”,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兴起爱学、好学、学好之风。例如,语文学科可听广播复述内容,考查注意力。听故事讲情节,考查记忆力。听读报后讲作者意图,考查理解力。听录音而后习作,考想象力。要求学生朗读一段文章,测试朗读……他们在其乐融融的考试中,既复习巩固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办事能力。在此基础上,每次活动评选出“五名”小博士,以学科为单位,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单项竞赛为主,注重形式多样化,从“文、雅、美、趣”全面考查学生水平,给学生一个提问质疑的通道,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竞赛的平台,甚至是一个游戏的空间,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充分调动起来。
2.创设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增强育人效果
蒙台梭利指出:“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环境能感染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将吴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环境建设,让学生每天浸润在浓郁的吴文化氛围中,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性。借助创设体现“苏式教学”理念的吴地特色文化校园环境,着重于立足“苏式教学”,开展吴文化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并基于特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检验和促进利用吴地特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成效。
3.开挖吴地特色文化,塑造学生具有“苏式”特色的个人素养
吴文化是江南文化中自古至今保存得极为完整的一种文化遗存,是江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范本。它因为自身鲜明的特色而彰显着其独有的文化个性。吴文化的尚智、坚韧、柔雅、崇文重教、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敏锐灵活的特点是优越的文化资源,只有高度重视和充分挖掘总结吴地特色文化,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让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精神建设有机地紧密对接。通过开展吴文化特色教育和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在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能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科学评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检验和促进吴文化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