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文学有用吗?——当下大学文学教育的症候

2016-03-05甘西淼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改革

甘西淼(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学文学有用吗?
——当下大学文学教育的症候

甘西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中文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色彩比较浓厚的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以文学为学习对象,然而学生却对文学的学习存在很多困惑和迷茫,文章从一名中文专业学生的角度就中文专业的教学现状及文学教育改革等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大学文学教育;中文专业现状;改革

一、中文专业学生之现状

学生报考中文专业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同学是因为数理化学得不好,不得已选择了中文,认为中文专业好对付,就是背几首诗、读几部名著;有的同学是因为喜欢文学,在中学时作文写得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希望将来当个作家或编辑;有的同学受家长影响,想学好文学,写得一手好文章,毕业考上公务员,当个秘书,将来争取当个科长、处长等;也有的同学认为,中文专业是“万金油”,将来到任何单位都可以当个文职人员……在带着不同目的进入中文专业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又面临很多问题。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忙于抄写老师课件,课后按课堂笔记复习功课。大多数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大多靠老师讲解,很少去读原著、感悟原著。有些学生喜欢读郭敬明以及一些青春校园小说,不愿下功夫去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些经典作家的作品,甚至对中国四大名著的了解也仅限于从电视剧中得到的印象。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毫无疑问应该属于文学阅读最多学生群体。据调查:只有22.1%的学生选择“大部分业余时间在阅读”,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会拿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占60.2%人,15.9%选择“偶尔阅读”,1.8%选择“几乎没有文学阅读”。结合另一个调查,每天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选择2小时以上只有22.3%人,63%选择30分钟左右。不难看出,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文学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生活中所占比重不高。而有些学生虽然在高考中取得很高的成绩,但是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出现了种种困惑和焦虑,然而却很少有人真正地认真思考:为什么学文学?文学有何用?

二、中文专业教学之现状

目前,大学中文专业的教学仍处在侧重“文学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仅就文学类课程而言,其课程大体分为三大块: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当代教授们编写的各种文学理论,课堂里充满各种高深玄奥的理论术语和概念,学生得到的更多是一大堆“罗列式”的理论知识。中国文学从先秦讲到新时期文学,外国文学从古希腊讲到后现代主义,教学的大体模式是:先介绍每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文艺思潮——这与历史教科书毫无二致,再介绍作家生平和代表作——这在各类文学词典都可查到。所以这种文学史课程的启发性功能较弱,而只有中外文学作品选读才能解决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分离,是目前中文专业的一大通病。所以,较好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对史论部分一带而过,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学生很爱听这类课程,因为对提高文学鉴赏力和理解力有很大帮助。

三、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确切地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应”。当然,也有人从广义的文化含义来解释,我们暂不去管它。我们只说文学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审美属性,它是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所给予人更多的是“精神食粮”。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就是说,文学的功用是塑造人,它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丰富想象力、启迪创造力,让人自由而有尊严。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文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它应是全民性的,不单单针对中文专业学生。文学教育旨在培养人格、情操,如《大学》所言,教“大学问”,养真君子。因此,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而职业教育则不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带有明确的功利性。国内各类应用型职业学校培养的就是这类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毕业后就可以成为某一行的技师。职业教育塑造的是职业人,而文学教育塑造的是素质人。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培养方式,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文学教育还不尽如人意,仍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及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文学教育改革趋势

(一)删繁就简,突出阅读

目前,国内各大学文学教材和教学方式大同小异,重知识,轻实践;重讲解,轻阅读;重理论,轻能力。很多学生对专业阅读的时间有限,因为学习外语和政治公共课的时间太多,所以,中文系课程的设置,甚至整个大学课程的设置(特别是公共课设置),应该有所删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文学名著,加大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文学是“活”在作品中的,只有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才能体味人生、了解人性,真正理解真善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著名教授、作家博尔赫斯要求他的学生“只读原著,不读文学理论”,所以无论是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从未来文学发展来说,文学阅读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着重文学能力和前沿意识的培养

文学能力,我理解应该包括三方面:即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中文专业应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读完一定数量的名著以及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文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有老师当场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并计入学分和平时成绩。文学能力也体现在写作上。文学理论不应是固定的框架,它应当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每读一部作品,都要相应写出一篇评论文章,由教师作出点评,教师批阅学生文章应列入工作量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提之甚少甚至只字不提造成学生前沿意识较差,所以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加入前沿动态的讲授,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应设置正规的“第二课堂”,安排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人文通识教育、文学名著片段及诗词的朗诵、文学作品研讨会、经典名剧的排演等。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文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文学作品讨论会,还经常有形式灵活的学生组织的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小型演出活动等。但是,现在的大学教学中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场面,这也是现在中文系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远不如以前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同时也会极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素养。

(四)增设网络文学课程

随着互联网行业在国内的急速发展,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全国文学网站日浏览量已达到5亿到6亿人次,网络文学用户达到2.47亿多,注册作品的作者超过5000万。从未来文学发展来看,网络文学必将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高校文学教育不能把网络文学排斥在外,所以我建议在中文专业增设网络文学课程。

(五)建立创意写作中心

作家不是靠中文系培养出来的,但是在中文专业建立创意写作中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有极大的好处。创意写作在西方早已是普遍现象,在国内几所著名大学里也增设了类似机构。所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写作中心,鼓励喜欢写作并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加入。不管将来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作家,这种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中语文新思维实践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甘西淼(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常常问我:“上大学,你为什么要学文学?文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和我的学生。套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言,对不少中文学生来说,文学专业可爱但不特别实用,而那些非常实用的专业,又不甚可爱。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