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6-03-05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王 冠(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地方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王冠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须要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方式转变急需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伴随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改变,使得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得不由传统的精英型培养模式转向研究型和应用型并重、应用型需求更为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考核机制、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分析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人才的供需存在一定矛盾关系,国际贸易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产生了“供”“需”过剩的现状。地方高校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主力军,为了适合新的社会形势,地方高校需要进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不对接
高校不断修正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使用教材过于陈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材,由于师资或是教学理念落后等原因,这些教材并没有被引用到教学中,很多院校的教材更是多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客观上,这阻碍了知识传播的时效性;第二,重理论,缺乏创新,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过于重视理论课,理论课程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实践环节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第三,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转换动力不足,缺乏实践。在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被忽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缺乏有效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使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素质须要进一步提高。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些青年教师往往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融入教学的能力不足,又由于承担的教学任务过多,无法在教学中提升自己,造成对专业领域出现的新知识学习不够,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新开设专业时间过短,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人数过少,整个专业不能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建设。目前,高校普遍学科带头人科研化、行政化,学科带头人、教授并没有在教学上投入全部精力,过于热衷学术、科研,对于青年教师的进步不能起到实质的帮助,不利于整个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
(三)考核机制陈旧
现行考核制度僵化,评价形式简单,不够灵活。目前,高校中分数成为统计各项教育指标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毕业、就业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学生一味追求分数、成绩。这导致学校忽视素质教学、学生不关心实际操作能力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考核仍然是期末考试的形式,由于笔试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这也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笔试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出现了死抠书本的现象,技能考核在考试中不能有所体现,一味重视理论,其结果是在实际工作中的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四)缺乏有效人才培养途径
我国高校自恢复高考以来,除少数年份外高等教育招生数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该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扩大。这导致高校在扩建与扩招中不能及时解决每名学生的资源配置问题,教师配备不足、实践设施配套跟不上,制约了培养的人才技能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路径过窄,一些校外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计划,由于企业的主导地位,学校不是真正的主要载体,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出现了“漏洞”,没有切实做到企业负责、学校监督的责任,也正因此,在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效率不高,需要进一步的岗前培训,在校期间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明显不足,人才培养途径的短板制约了人才培养。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一)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
国际贸易课程教材较多,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过多原版外文教材的引用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造成语言与学习内容间的障碍,应采取中、外文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思路。其次,通过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论文、研究报告、市场策划报告的形式进行能力考核,二者结合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此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法的落后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这成为厌学的主要原因。内容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适合国际贸易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学院的国际贸易应用型教师可以从功能上分为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教师、实训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外语和双语教学教师、产学研教师四大类。高校通过引进高水平优秀人才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领头羊作用,优化整个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进修、培训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校外基地进行实习,通过轮值的形式,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实践中操作,保证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接轨,有利于服务学生。聘请企业外贸人才或相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短期讲座,解决学生对专业以及就业的迷茫,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要有效调节教学、科研、评估三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以启发为主,实践为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摈弃“填鸭式教学”,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国际贸易中案例较多,在案例讲解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科知识;“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方式保证教学资源与研究成果网络共享,改变了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内容教学法”教师通过围绕学科知识进行外语教学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人才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总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搭建有效的实训平台,开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有广泛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侧重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授课教师应平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高校应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为企业培养“定制”人才;其次,可以通过校内的创业基地与创业指导教师建立直接联系,对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的实践进行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以及专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竞争激烈、知识快速更新、创新成为主流的21世纪,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符合国际社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我国高校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以及加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谢桂梅.普通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选择[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9).
[2]孙瑞华.论提高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3]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GJD1214055)
作者简介:王冠(1982-),女,辽宁丹东人,讲师,研究方向:经贸西班牙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