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机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2016-03-05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5期
关键词:航拍电视节目笔者

梁 巍

无人机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梁 巍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本文主要阐述无人机作为科技新兴技术,与传统电视创作技术结合的感触,以及目前国内电视台使用无人机航拍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笔者结合20余年电视台工作经验,以及国家民航总局无人机资质,罗列出法律法规、飞行安全、信息对称等在航拍中极易被电视机构在使用无人机时忽视的几个现状。呼吁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普及,电视专业机构应该审时度势,请提前规范,杜绝非法黑飞,更好地将无人机和电视节目创作结合起来。

无人机;电视节目创作;无人机国家专业资质

无人机原本不属于民用,或者说,很大一部分不属于民用领域,勉强在气象、勘探、电力上和民用沾点边。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样讲似乎也有些牵强,事实上,多旋翼升空的理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有理论文献,只是由于受彼时科技限制,电机无法做到快速响应电流改变带来的转速。2009年前后,随着无刷电机的出现,电机可以在电调的指挥下随着电流的大小任意输出转速,且理论上是永远没有磨损的——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民用多旋翼无人机。

1 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

笔者1995年开始在深圳电视台工作,在那个年代刚刚开始兴起的新闻评论部做编导,从新闻评论道2002年创办深圳电视台头号民生栏目《第一现场》,一直在节目一线工作。也正是这20多年的节目一线经历,使现在对高新技术和电视节目的制作有了某种深度的感悟。2000年前后,央视协调军委出动了一架直升机给深圳航拍,据当时参与的工作人员透漏,成本是每小时3万。这使笔者第一次对直升机的出动成本有了直观的认识。谁也不会想到,到了2009年,无刷电机科技的出现竟然颠覆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概念。现在,作为世界无人机之都的深圳市,有超过320家无人机科技企业在这个城市里创业,尤其是大疆的系列产品:Phantom、inspire one、八轴系列等早已耳熟能详。特别是无人机系统中无刷云台的技术,完美消除了电机带来的震动,使航拍画面异常稳定,犹如空中轨道。现如今,使用无人机航拍,成本已经降低到万元甚至几千元的成本,与过去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航拍的视角与普通视角差异极大,所以能给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制作题材的日益广泛和精良程度的提高,航拍越来越多地在被运用,央视、省台及部分市级电视台逐渐建立了无人机团队,航拍内容也逐渐由电视专题片扩展到大型电视新闻行动直播、综艺互动节目及新闻报道中。在全媒体时代,时效就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传播。特别是在报道灾难等重特大突发性事件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的信息,展现真实场景,报道最新动态,谁就能争夺到“眼球”,争取到受众。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就成为报道重特大突发事件最受追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受众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抢险进展十分关注,此时灾区的道路条件很难让电视直播车或采访人员抵达现场,而航拍不受地面场地 条件限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践证明,无人机航拍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在空间上的限制,并能在一些自然灾害等突发性新闻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增强宣传报道的立体感和形式多样化。在汶川大地震中,央视在新闻直播和采访报道中多次出动三角翼、直升飞机协助,对灾区情况进行航拍,及时将灾情和救援进展传递给电视观众。当重大自然灾害、车祸等突发事件发生,出于救援、安全的需要,进出现场的道路往往很快被封锁,采访人员和电视直播车很难到达中心区域,此时航拍的优势十分明显。2015年12月21日,深圳光明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笔者凭借多年新闻工作经验,带领无人机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方位拍摄到了灾区的全貌,为深视新闻传回了航拍第一手资料。2009年第一次在境外一个科技网站上看到一款三轴无人机时,笔者意识到,无人机对于电视制作将会带来的变化。7年来,潜心研究无人理念和技术,尽可能地将电视艺术和无人机的技术融合,并于2015年取得了国家民航总局AOPA的无人机资质。几年下来,笔者认为,航拍作为电视拍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其全面而独特的视觉优势,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运用于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和户外真人秀节目中。随着航拍技术的发展和航拍费用的降低,航拍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航拍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为电视节目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为电视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盛宴。

2 存在问题

但随着无人机的日渐低门槛化,一些问题也渐渐显现了出来。笔者看过同行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觉得即使作为同行,对一些与无人机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甚了解。

我们说,拿相机的不一定都是记者。可现实是,现在拿无人机的,都叫航拍。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信息严重不对称

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航拍归航拍,电视归电视。一方面,专业论坛上对于无人机技术、云台精密度和画质清晰度的讨论已经到了很专业的地步;另一方面,电视台作为专业影视机构,却如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事实上,早在2011年前后,无人机的技术就已经可以和电视节目制作相关联。这种融合,应该是由专业机构外延而来的,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市场上影视公司却一直在这个市场上昂首挺进。例如,针对真人秀里大量摇晃奔跑的跟随画面,三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手持云台早就可以用轨道般的移动稳定画面取代,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手持云台在真人秀节目里被应用。再如,两年前就已经可以做到无人机的航拍直播。试想一下,当一个突发事件被无人机以航拍直播的方式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中出现时,会引发怎样的收视关注,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实施这样的操作,电视台似乎一直不愿意放下某种身段和姿态,一直在被动地等待。

2.2专业技术不过关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以往几万元、十几万元的无人机现在一万元甚至几千块就可以买到。原本有着精良技术的少数无人机飞手被迅速涌现的大量消费级无人机飞手取代,被取代的同时还有技术。到手就敢飞,飞起来就叫航拍。对于无人机基础知识、飞行理念、安全保护、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一概不懂。笔者见过一个来深圳卫视无人机工作室求职者的作品,他称自己玩无人机的时间已有三四年,但笔者看他拍的片子时发现,片子完全没有既定视角,虽然什么都想拍,但却什么都没有拍到,没有基本的起幅落幅,甚至没有一个超过两秒钟的固定画面。还有些甚至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飞行,置群众的安全于不顾。近些年,处处可见的无人机失控伤人事件就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笔者在考取国家民航总局无人机资质时,大量无人机基础理论、气象专业知识、无人机电气理论、飞行理念、实际姿态模式操控、远程失控抢回等诸多问题就如同一个个安全保障,让每一个参加考试的飞手会觉得手中遥控器的份量。无人机的操作看似简单有趣,但想要把无人机稳当地飞带空中,又安全地返回,需要进行严格专业的飞行训练。航拍的安全,不仅是指飞行器的安全,还包括新闻现场的安全、现场人员的安全。在进行拍摄时,要保证航拍出来的画面有利于新闻报道,可以引领新闻报道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绝不能给新闻现场添乱。在航拍中,会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为此,一是要提前查看航拍现场,结合航拍内容和时间点,对航拍飞行器的飞行路线进行规划。二是要进行多次演练,并考虑天气因素和电池电压等现实情况,如果拍摄当天的天气条件不能满足航拍要求,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强行起飞,一些负载5K级别清晰度影像设备的专业无人机,飞行器质量大都在十几公斤以上,更要注意风险把控。而这些往往是绝大多数无人机飞手们所欠缺的,也是电视台在未来越来越多设计无人机团队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3法律意识淡薄

国家民航总局AOPA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跟飞行有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已经设立无人机团队的电视台、网络媒体所忽视的。2013年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下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将各类无人机分为微型、轻型、小型、大型四种类型。根据该规定,质量大于7千克,飞行范围在目视视距半径500米、相对高度120米范围以外的无人机,驾驶员需纳入行业协会和民航局的监管。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无人机系统驾驶员自行负责,无需证照管理:一是在室内运行的无人机;二是在视距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三是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目前,虽然国家管理层面上民航总局、体育总局和公安部都在争取无人机资质的管理权,但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民航总局最终将会有当仁不让的管辖权。这个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作为国家媒体,电视台的决策者们要起用什么样的人来操控拍摄电视节目的无人机。航拍无人机的“闯祸事件”时有耳闻。毕竟航拍无人机在空中运行,所有的操控都是建立在虚拟的连接中,加之大部分使用航拍无人机者根本没有操纵经验,这样一来,势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加强对航拍工作人员在国家资质方面的培训,真正做到使用专业资质人员,杜绝无证飞行风险。

3 结语

无人机作为新技术的代表横空出世,给传统的电视制作带来了无尽可能。但是无人机又不同于传统的制作手段,虽然飞行器在空中,但其也受到法律法规和专业操守的约束,希望越来越多重视到无人机技术的同行们,在决定走出这一步之前,一定要想到运用无人机的风险,以及相关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不打无准备之仗。

猜你喜欢

航拍电视节目笔者
老师,别走……
航拍巴彦呼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