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祝颂词的史料价值与艺术特点
2016-03-05王芬涛
王芬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论柳永祝颂词的史料价值与艺术特点
王芬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祝颂词就是表达良好愿望或庆贺的词作,柳永200多首词作中有20首祝颂词。柳永为皇帝和地方官员歌功颂德所写的祝颂词语言华丽典雅,用典细密繁富。其祝颂词记录了真宗、仁宗时期的重要时事、风土人情以及节日盛况,反映了真宗两朝的承平气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柳永;祝颂词;价值
Abstract:The toast is the expression of good wishes or celebrate Ci of Liu Yong CI in more than and 200 in 20 the first wish tribute.Liu Yong is the language of Zhu Song Ci emperor and local officials flatter written gorgeous and elegant,fine rich allusions.I wish the tribute record Zhenzong,current affairs,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the period ofemperor Renzong and holiday event,reflectingthe twodynasties Pacific Shinshu weather,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Liu Yong;Zhu SongCi;value
祝颂的内涵是祝福和颂扬,根据内容可分为祝长寿、祝升官、贺生子、贺婚嫁等,根据祝福的对象可以是皇室成员、官员、友人、家人、自己等等。祝颂词就是表达良好愿望或庆贺的词作。许伯卿根据《全宋词》统计宋人的36种宋词题材,其中祝颂词有3351首之多,是宋词中数量最多的题材。[1](37)柳永在北宋早期创作了20首祝颂词,在内容上多是为皇帝和上层官员歌功颂德以及表达美好愿望,为友人、家人、以及自己表达长寿、生子、婚嫁的词均未涉及。这些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不如其艳情词和羁旅词,但是在北宋早期大多数的作家仍继承晚唐五代遗风,作词、论词皆以《花间》为宗,题材不外乎“风花雪月”、“倚红偎翠”,多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情况下。柳永就在祝颂词中反映了国家的重大活动、记录了宋代的风土人情、节日盛况等,并表达了自己干谒的愿望,这无疑丰富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但是目前学界大多关注柳永的艳情词和羁旅词,对其祝颂词的研究较少。笔者将探讨其祝颂词的价值和艺术成就,以窥柳永作词应制的心态。
一、祝颂词的历史演进及在宋代繁荣的原因
词一产生便有了祝颂词,唐代的敦煌曲子词就有“佛子之赞颂”词,[2](5)诸如《婆罗门》(望月在边州)、《苏幕遮》(上东台)、《菩萨蛮》(再安社稷垂衣理)等,还有《拜新月》(国泰时清宴)、《感皇恩》(四海天下及诸州)、《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等应制之词。敦煌曲子词中还有边地少数民族向唐天子称颂的词作。词进入中唐之后,文人也开始创作祝颂词,如张说的《舞马词》(彩旄八佾成行)、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圣主千年乐中央)、冯延巳《寿山曲》(铜壶滴漏初尽)等作品。宋初的和岘创作了《导引》、《六州》、《十二时》等应制颂曲,这三首祝颂词为开宝元年宋太祖于南郊祭祀时的鼓吹曲。真宗时的丁谓,身居高位,拜平章事,封晋国公,创作了《凤栖梧》两首祝颂词。与柳永同时代的晏殊和张先也有祝颂之作,晏殊创作了31首,多为祝寿之词,张先共创作了9首,多称赞官员的政绩。柳永共创作了20首祝颂词,分别是为皇帝所写的谀圣词和为地方官员所写的投献词。北宋之前的祝颂词主要来自于民间,文人创作的数量较少,北宋早期文人创作祝颂词虽与徽宗词坛、以及南宋时的祝颂词相比,还略显薄弱,但已初具规模。
祝颂词在宋代得以蓬勃发展,与宫廷宴会、官府宴会、文人士大夫雅集宴会、甚至家宴等活动有关。《宋史》中记载仁宗时:“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3](3356)《渑水燕谈录》卷八记载柳永作《醉蓬莱》的背景,“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时司天台奏老人星见,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4](64)教坊所作之曲乃于宫廷宴会中使用,国家有重大活动乃至祥瑞气象的时候,文人作词以应制。《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记录徽宗寿辰赐宴时所唱《倾杯》等词作。[5](243)《梦粱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记录谢太后生日赐宴时所唱《踏歌》等词作。[6](18)《武林旧事》卷一“圣节”条记载的南宋百官入宫内上寿的宴会时唱《祝尧龄》等词。[7](19)由此可见宫廷宴会唱词应制、祝寿等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迎来送往的官府宴会和士大夫的雅集宴会上也常作词称颂,《后山谈丛》记载贾文元为欧阳修北还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歌妓唱词侑觞“既燕,妓奉觞,歌以为寿,永叔把盏侧听,每为引满。”[8](16)“歌以为寿”就是表达祝颂之意了。由此可见宴会这样的富贵享乐的生活消遣推动了祝颂词的发展,《北宋词史》就曾提到:“进入北宋之后,词成为富贵享乐生活的消遣,与富贵享乐联系在一起的必然是社会的太平富庶,推进一步就是帝王的圣明、地方官员的政绩了。”[9](244)
二、柳永祝颂词的史料价值
柳永所写的祝颂词反映了真宗、仁宗二朝一些重要时事,所以具一定的史料价值。张端义《贵耳集》云:“顶平斋自号江陵病臾。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以,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10](16)杜甫柳永所反映的时代固然不同,但两人都是据实反映各自的时代,说明柳永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样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事:“先天、降圣节日,令天下以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更相赠遗。”[11](1830)《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日为降圣节,……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驸马都尉,诣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虚名缕,上保生酒。”[3](2081)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圣祖赵玄朗降圣于延恩殿后,真宗便下诏每年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大中祥符六年真宗命文武百官以及天下百姓相互赠送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庆祝圣祖赵玄朗的降临。结合柳永所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保生酒劝椒香腻,延寿带垂金缕细。几行鹓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此词主要写真宗祭祀圣祖赵玄朗后公宴的热闹场面,其中所涉及到的“延寿带”、“保生酒”、“续命缕”等物品都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的记载相契合,展示了降圣节的热闹气氛,充分说明了柳永祝颂词的史料价值。吴熊和就指出“柳永词与北宋某些重要时事有关”,[12](75)《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就记录了天子南郊祭祀后回宫大赦天下、文武百官称贺的场面。南郊祭祀乃三年一享,场面盛大而隆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均有记载,《宋大诏令集》记录了真宗、仁宗两朝在南郊祭祀并大赦天下共有15次之多。北宋时王禹偁曾作《南郊大礼诗》、苏颂作《南郊大礼庆成诗》五首称颂皇帝南郊祭祀。他们所描述的南郊祭祀场景与柳永的这首词基本相似,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在北宋早期词多写愁情、相思、羁旅等内容时,柳永在其祝颂词中反映北宋真宗时期的重要时事是值得称赞的。
柳永不仅在祝颂词中反映了国家发生的重大时事,也反映了真宗、仁宗时期的太平气象。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就指出“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13](183)欧阳修在仁宗去世后歌颂仁宗执政时“干戈不用臻无事,朝野多欢乐有年”,[14](415)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也赞美了仁宗时的太平气象:“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15](978)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都是集中反映了北宋太平气象,而柳永在其祝颂词中具体而直接地描写了北宋“朝野多欢、民康阜”的盛世气象。例如《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末句含有明显的称颂的目的,据考证为投献杭州刺史孙何的词。词首三句便写钱塘的地理位置、历史悠久及繁华。然后层层铺叙,从住宅的雅致、人口的稠密、市场的繁荣等方面点明钱塘的繁华,下片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民众生活的和谐,展示了国家的承平气象。
除了杭州,柳永对成都、苏州、扬州等大都市也极尽歌咏,突出其承平气象。如写成都特殊的景致:“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而“轻裘俊、靓妆艳治”句则从穿着打扮等细节反映了成都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展示了国家的繁荣。写扬州风景之优美:“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临江仙》);写苏州平民生活和乐和自然景观:“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木兰花慢》)。这些词作都是写都市的繁华和平民生活的富足,展示了北宋的太平气象。范镇曾感叹:“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16](13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谓柳永词“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17](616)柳永以自己的词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早期这个升平时代的平民生活和自然风光,是研究北宋“朝野多欢”之盛世的重要资料。
柳永的祝颂词在反映北宋重要时事,描写都市繁荣的同时,还描绘了北宋的风土人情和岁时佳节。柳永祝颂词中描绘最多的节日是元宵节和上巳节。元宵节又名元夕、元夜、上元、灯夕,张灯夜游是其主要的节俗活动。《宋史》这样记载元宵节张灯夜游的盛况:“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编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3](2697-2698)元宵佳节汴京内外张灯结彩,歌舞繁盛,天子临幸,四夷蕃客亦列于楼下,士民通宵达旦纵情欢乐。这样的盛况在柳永词中多有描绘,例如《倾杯乐》:“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写烛光与星光交相辉映,彩色灯山绚丽多姿,皇家乐队弦管齐奏,士民通宵达旦,最后以山呼鳌抃表年年得瞻凤辇的愿望,反映了君民同乐的情景。柳永对元宵节热闹场面的描绘与《宋史》所记可以互相参证,只不过柳永以铺叙的手法,极力渲染其热闹场面显得更形象、直观。其他如《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写元宵节的灯景之盛以及游人之众,《破阵乐》(露花倒影)则写上巳节皇帝临幸金明池与士民观赏龙舟竞渡的盛况。这些词都可与正史、宋人比较互相印证,从某种意义上说,柳永的祝颂词是对正史的有力补充,也能印证宋人笔记的记载。
柳永的祝颂词还呈现了北宋时期的民风民俗。以龙舟竞渡的习俗为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此有详尽的描述:“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盌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行,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5](188)《宋史》对龙舟竞渡也有记载:“(真宗)幸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彩,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赐之”[3](2697)《东京梦华录》对龙舟竞渡的描写较《宋史》更详尽。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对龙舟竞渡有着扣人心弦的描绘:“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以“飞”和“竞”两个动词凸显竞渡夺标场面的惊心动魄,以“画”和“霞”渲染争标场面的华丽多彩,虽然与《东京梦华录》的风味各不相同,但对竞渡争标的风尚民俗确实是一致的。其他如摸石求子的习俗,柳永《一寸金》词中提到“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柳永对北宋风尚民俗的描绘与记录充分体现了其祝颂词的史料价值。
三、柳永祝颂词的艺术特点
柳永的祝颂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为皇帝写的谀圣词,共十二首,其内容不外乎为皇帝歌功颂德,或者是为皇帝祝寿;二是为地方官员所写的投献词,其内容主要是在描绘地方大都市的美景和繁华景象,歌颂地方长官的德政懿行,并祝愿地方长官步步高升。这类歌功颂德的词作在艺术上的反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华丽典雅
柳永作为宋代词史上的关键人物,后世对其词评价较多,而对其语言上的评价多认为浅俗,如李清照就认为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18](194)宋代的沈义父也认为柳词“有鄙俗语”,[19](278)清代的刘熙载也认为耆卿词“明白而家常”,[20](108)都指出了柳永词通俗化的特点。柳永词的浅俗多是针对其艳情词而言,其祝颂词却以华丽典雅为主要的特点。
这种华丽典雅的特点主要通过其祝颂词中皇室意象表现出来,如写皇宫的建筑和园林“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百常天阁”、“华阙中天”、“层城阆苑”、“彤庭”、“玉宇”“金殿”、“端门”、“凤楼”、“灵沼”,展现皇宫的巍峨富丽;描写朝廷的歌舞场面:“舜张大乐”、“喧天萧鼓”、“金丝玉管”、“韶頀锵金”、“喧天丝管”等,极写朝廷歌舞场面的庄严和盛大;描写朝会礼仪:“禹会群芳”、“珠履三千鹓鹭客”、“九仪就列”、“三殿称觞”。另外还突出些祥瑞气象如:“睿枢电绕”、“嘉气瑞烟”、“嘉瑞”、“瑞雾”、“老人呈瑞”,以上皇室意象从侧面体现了柳永祝颂词华丽典雅的特点。对大都市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柳永祝颂词的华丽典雅。如《早梅芳》(海霞红)写杭州“谯门画戟”、“金碧楼台相倚”写建筑的华美。《一络井》写成都,上片“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写成都风物的奇丽独特,以“锦里”、“蚕市”名成都,显得明丽而典雅。《如鱼水》(轻霭浮空)据薛瑞生考证为写安徽颍州,[21](186)上片写景,首写“潋滟十里银塘”突出湖面的宽阔以及潋滟之状,“红楼朱阁相望”,这里的“红楼”与“朱阁”为十里银塘涂上了鲜明的色泽。语言典雅而富有质感。《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为投献之作,所赠之人为一名巡游的官员,具体所写的地点并不明确,但从场面的豪华气派可知所写之地应为大都市,这首词写景典雅,开篇便写美好的春色,“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接下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山水,“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以竹席比喻细细的波纹,以屏风比喻远处绿色的峰峦。加之以工整的对偶,写景形象而雅致。
柳永的祝颂词主要是写给皇帝或地方官员,所写的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或者称颂地方官员,受内容和所写对象的限制,语言上与浅近通俗的艳情词有所不同,多写铺叙巍峨的皇宫、盛大而庄重的歌舞场面、庄严的朝会礼仪。这些意象使柳永的祝颂词语言上呈现出华丽典雅的特点。
2.用典细密繁富
晚唐五代文人创作的词大多在歌宴酒席上由歌女演唱,因此内容浅显,语言通俗,用典的情况比较少。北宋初期词的创作仍然延续了晚唐五代遗风,以创作小令为主,表情多直抒胸臆,词中用典并不多。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意使用典故,柳永祝颂词中的事典多出自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等历史著作。有人根据《全宋词》其213首词统计,柳永共用事典73个,语典34个。而在其20首祝颂词中,所涉及的事典有30个,语典共4个。比较而言,柳永在其祝颂词的用典是比较细密繁富的。
一般而言,赞颂皇帝、高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赞颂过分或者按某种套路赞颂对方都会让人觉得没有诚意。赞颂的力度不够,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将赞美之意熔铸于典故之中,隐晦而曲折的赞美更让人乐于接受。以《一寸金》(井络天开)为例,薛瑞生考证此词是柳永投献益州太守蒋堂所作。[13](257)上片极力铺叙成都重要的地理位置、独特的风光以及人物风情,为下片赞颂蒋堂的文治武功作铺垫。下片首句的“梦应三刀”便用了西晋名将王浚典故。《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迁浚……为益州刺史。”[22](1208)王浚在任时广施仁政,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由于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右卫将军、大司农。柳永用王浚典,意在称赞蒋堂政绩突出,必能升调。“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句连用三个典故,“揽辔澄清”见《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饮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23](2203)这里借范滂澄清天下的胸怀颂扬蒋堂在益州澄清政治、稳定局面的功绩。“高掩武侯勋业”借诸葛亮治蜀之功称赞蒋堂为益州太守时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文翁风化”用汉时蜀地郡守文翁典,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24](3626)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他在蜀地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在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柳永借这个典故意在称颂蒋堂的功绩和影响力盖过了当年的文翁。柳永这首词中用王浚、范滂、诸葛亮以及文翁诸典,可谓细密繁富,不仅达到了“援古证今”的效果,还恰如其分地颂赞了蒋堂的功绩和影响力。柳永祝颂词中对典故的糅合随处可见。例如《早梅芳》中“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句借用项羽的典故,项羽攻占咸阳后急于衣锦还乡,《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25](315)柳永反用其意颂扬镇杭官员的战功赫赫,衣锦还乡。《迎新春》“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借用楚庄王不拘常礼、洛阳妇人遇潘岳投之以果的典故描写元宵节时男女嬉戏游乐,纵情狂欢的热闹场面。《永遇乐》(天阁英游)共有四个典故,“处处竞歌来暮”用廉范撤销百姓夜间点火做工的禁令事;“甘雨车行”用东汉徐州刺史百里嵩视察旱情的典故;“仁风扇动”用东晋东阳太守袁宏“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棠郊成政”用周公巡视南国,在郊野棠树下听讼断案事。在柳永20首祝颂词中像这样援古证今的事典共有30处之多,用典之细密繁富在柳永之前或同时代的词家中实属少见。
除了借用历史著作中典故外,柳永的祝颂词中还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语典。例如“皇都今夕知何夕”(《玉楼春》)化用《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句。“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破阵乐》)化用《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句。“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化用梁柳恽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太液波翻,披香帘卷”化用上官仪《初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句。
柳永在祝颂词中所使用的事典和语典,多是直接移用,没有能够另出新意,甚至有些典故在词中被重复使用。但是总的来说却起到了丰富词的内容,提高了词体地位,并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柳永的祝颂心态
柳永谀颂皇帝,投献地方官员,与真宗、仁宗时期文人大唱盛世太平的时代有关,与柳永汲汲于功名的心态有关。大中祥符元年,真宗泰山封禅,朝臣纷纷献颂称贺,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仁宗时期。《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自东封还,群臣献颂称贺功德者相继”。吴处厚《青箱杂记》曰:“人臣作赋颂,赞君德,忠爱之至也。故前世司马相如、吾邱寿王之徒,莫不如此,而本朝亦有焉。”[26](32)吕文靖、贾魏曾作《东封颂》、夏竦作《平边颂》、《奉和御制恭谢南郊》、《奉和御制滋福殿清醮圣祖天尊大帝尊像瑞应》等大量为真宗歌功颂德的作品,正如夏承焘在《唐宋词人年谱》中所说:“真宗之世,天书屡降,祥瑞沓至,文人惟以应制颂德为事。”[27](209)在“文人惟以应制颂德为事”的影响下,柳永撰写祝颂词为皇帝歌功颂德,展示自己的才华,汲汲于功名。柳永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柳崇以儒学名,而其父柳宜在南唐曾任监察御史,入宋后官终工部侍郎。受家庭的影响,柳永不可能“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也不甘心只是做一个“白衣卿相”,或者成为一个填词高手。从他辗转于杭州、苏州、成都等大都市所写的投献词看,他对地方官员的赞美称颂,目的都是为实现自己对功名的希求。柳永于词中大量用典也反映了其炫耀自己才华的心态,关于词中大量用典,柳永之前并不多见,柳永在为皇帝、官员歌功颂德所写的祝颂词,典故细密繁富,其用意在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皇帝、官员的注意,以实现自己仕进的梦想。
北宋早期,和岘、丁谓、晏殊等均作祝颂词,然而与柳永所作有一定的不同。和岘为礼仪院事,其所作《导引》、《六州》、《十二时》等祝颂词为南郊祭祀时的套曲,在词中表达祝颂之意乃是其本质工作。丁谓作《凤栖梧》两首祝颂词,均为皇帝歌功颂德,未见对地方官员的称颂,这与他位极人臣有关,因此其创作心态也与柳永不同。晏殊共作31首祝颂词,多为祝寿词。叶嘉莹先生评价晏殊的祝颂词:“不但闲雅富丽,而且更有着一份清新之致。”[28](109)这份闲雅与富丽当然与晏殊一生平稳的富贵生活是有关系,一生颠簸流离的柳永虽然少了一份富贵气,但其祝颂词所涉及的面较晏殊更广,虽然少了一份清新之致,但风格庄严而开阔。柳永为实现自己对功名的希求而作的祝颂词,虽然在内容上比较空泛,缺乏个人的真情实感,但是其词语言华丽典雅,用典细密繁富,反映了国家的重大时事,展示了北宋早期的承平气象、风尚民俗,具有一定史料和认识的价值。
注释:
数据来源于王辉斌的《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宋]王辟之撰,韩谷校点.渑水燕谈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宋]孟元老著,王莹译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年版.
[6][宋]吴自牧.梦粱录.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宋]周密撰,[明]朱廷焕增补,周膺、吴晶点校.增补武林旧事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8][宋]陈师道.后山谈丛. 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5年.
[10][宋]张端义.贵耳集.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吴熊和.柳永与宋真宗“天书”事件[J].杭州大学学报,1991(1).
[13][清]范能浚编集,薛正兴校点.范仲淹全集[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14][宋]欧阳修著,洪本键校笺.欧阳修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5]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16][宋]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8]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1][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宋]吴处厚撰,尚成校点.青箱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7]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8]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马黎丽
On The Value ofHistoricalMaterials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Liu Yone Zhu’sEulogy
WANG Fen-tao
(Xingyi No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 China)
1009—0673(2016)06—0084—06
I207.23
A
2016—12—18
王芬涛(1978— ),女(布依族),贵州兴义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