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黔籍词人词作中的黔中民俗
2016-03-05向德俊1
向德俊1,2
(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论清代黔籍词人词作中的黔中民俗
向德俊1,2
(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有清一代,黔省词人共有两千余首词作存世,其中近百首词作述及黔省独有的茅台酒、鸡枞菌、刺梨等物产,且对黔中地区的农耕、婚恋、拜寿、饮食等社会生活习俗做了或详或略的描绘,另外传统的除夕、元宵、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民俗在这些词作中亦有详细记录。清词中载录的这些物质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重现了富有黔中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具有重要的文学及史料价值。
清词;黔地物产;社会生活习俗;节日习俗
Abstract:There are More than 2000 Ci poems of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Hundreds of ci poems refer to the unique Moutai Wine,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Rosa roxbunghii and other products amongthem.And the customs offarming,marriage,birthday congratulations,diet and other social customs have been descripted more or less in these Ci poems.In addition,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such as NewYear's Eve,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Double Seventh Festival have also been recorded detailedly.The records ofthese material folk custom,social life customand folk festival customs has important literaryand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QingCi;products ofGuizhou;social life custom;festival custom
著名民俗学学者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大略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部分”。中国地域广阔,全国各地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的不同而产生各自特有的民俗,而贵州作为云贵高原上的一个边省地区,亦有着独具本地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主要大量具载于黔省各类地方史志和诗歌当中,今人的研究均有述及。而在清代黔籍词人的词作中所载录的民俗,则一直以来被学者所忽略。
据笔者统计,在有词集传于后世的三十余位贵州清代词家的两千余首词作中,提及贵州地域内风物民俗的词作有近百余首,黔省独有的茅台酒、鸡枞菌、刺梨等物产,农耕、婚恋、拜寿、饮食等习俗,元宵、七夕、中秋、重阳等节序均在词中述及,展现了清代黔中地区各族人民的生存常态与生活面貌。笔者拟参照钟敬文对民俗的定义及分类对上述物产、习俗和节序进行细分和详细分析。
一、物产民俗
黔中境内山清水秀,优良的水质为茅台酒的酿制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加之独特的酿造工艺,茅台之名享誉中外。另外,适宜生长在山区的鸡枞菌、刺梨等也是黔中独有,鸡枞菌香嫩可口,而刺梨可食可制酒,这些美味佳肴不但滋养了贵州世代生民,且被骚人墨客们写入诗篇,吟咏流传至今。
1.茅台酒
茅台酒被誉为“国酒”,为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市所独产,贵州的地方志中对其多有记载。如民国赵恺、杨思元篡《续遵义府志》有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往年携赴巴拿马赛会得金牌奖。固不特黔人之珍矣。”
贵阳词人邓潜的《牟珠词》中有《壶中天·茅台酒》一词歌咏该酒:“帝台浆味,似一茆三脊,露华春著。故里名闻刘白堕,药玉船中浮泊。窖是前朝,贩来西蜀,真赏时参错。买香罗甸,作坊高过桑落。 感我久别黔山,无因一醉约,叟园空约。有客饷余还饷客,扫尽乡愁方觉。桂子张秋。蓉城赏雨,当集茆君酌。井华泉好,浪传中沁灵药。”
该词上阕写茅台酒的清冽、香醇,“故里名闻刘白堕”一句用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的典故“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甖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茅台酒的香美醉人可见一斑,作者客寓四川时故乡之思闻之而起;下阕抒情,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之愁怀,唯有茅台酒可解。作者在该词中借歌咏茅台酒而抒发了其对家乡贵州的无比眷恋之情,情怀真挚感人。茅台酒对于作者而言,不仅是一种美酒,更是故乡的象征和寄寓情思的媒介。
2.鸡枞菌
贵阳词人邓潜有《扫地花·鸡枞菌》一词歌咏鸡枞菌:“满山气湿,正节近梅天,雨晴蒸乍。肉芝羽化。看珍珠伞小,影圆苔罅。玉干琼根,蚁穴何妨在下。隔篱话问,香孕土膏,谁采盈把。
风味真淡雅。称履道新诗,八珍呼野。妾名署罢。笑餐来秀色,一般娇姹。沁入云浆食谱,黔乡另写佐杯斝。配兰花,金共论价。”
该词上阕写鸡枞菌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及清香,下阕则从味觉上写其淡雅可口,沁人心脾,为野味中的珍品,如黄金般难得和珍贵。不独贵州人对这一美食偏爱有加,就连随父宦游黔地的晚清名臣张之洞也对这一美味颇为青睐,并曾作《鸡枞菌赋》一首吟咏其形其味,其中“有客异味尝,雅欲黔南老”两句可谓道尽个中鲜美。
3.刺梨
田雯所撰《黔书》记载:刺梨“野生,夏葩秋实,……食之可以解闷,可消滞……名为‘送春归’,……黔之四封悉产,移之他境则不生,岂亦画疆之雉、过淮之桔耶?” 姚华《黔语》亦云:“送春归又名刺梨,贵阳每三月则花开满路,灌木也。……曰送春归……或干之以窨酒,名刺梨酒。以其食名刺梨,因之花亦名刺梨花。问刺梨则无人不知之,送春归则知者则鲜。……”
贵阳词人姚华有《御街行·送春归,生贵筑境内,华似蔷薇,野生沿途,春暮而华,华落春尽矣,故曰送春归。拟易安》一词吟咏刺梨云:“临歧知是春归处。驿蓦岭,华生路。长芒短刺并遮拦,毕竟钩春不住。粉红销尽,胭脂融泪,春竟何时去。
短长亭子销魂赋。恁无语,难分付。从离乡里,几多春华,岁岁应如故。夕阳归马,开犹待我,人老谁留驻。”
该词上阕写景,暮春时节,故乡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开放,但时已暮春,刺梨的芒刺也没法将春钩住,春的褪去,一如作者的青春岁月一去不返;下阕言作者离乡数年,遥想刺梨花亦盛开如故,而自己却身在他乡,结尾三句为作者想象之词:夕阳西下,年老的自己策马扬鞭,驰骋于故乡烂漫的刺梨花丛中。全词弥漫着一股“乡恋”的气息!刺梨花于词人姚华而言,不只是自然界中盛开的一种普通的花卉,而是寄托首词人对故乡的浓浓情思之物。
二、社会生活民俗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多山丘少耕地,自古就有“天无三分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之说,农业耕作在贵州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贵州词人莫友芝、陈钟祥、姚华等在作品中多有对黔中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与风俗民情的生动反映,向世人呈现了一幅清代贵州劳动人民的淳朴的农耕生活画卷。
1.农耕习俗
贵州独山人莫友芝的《影山词》中有不少作品生动反映了贵州遵义的农事和风俗民情,如组词《采桑子》九首就是从不同角度描写遵义农村“蚕娘”的劳动生活的,叙写了贵州遵义地区的农民们栽桑、采桑、喂蚕、养蚕的整个过程以及蚕娘的内心情感世界。
《采桑子》其一:闺人总道栽花好,唯有丝娘,只要栽桑,荷叶金衣尽问郎。 去年试手桑乌子,绕着东墙,疏密成行,才到周年共我长。
此首写栽桑。上阕写贵州农家女子栽桑之情景,下阕写桑叶长势之茂盛。
《采桑子》其二:清明谷雨蚕功起,大妇蘧筐,小妇柔桑。各自工夫各自忙。 今年三月晴三日,喜杀蚕娘,不怕蚕荒。直到收成叶叶穰。
此首写采桑。上阕写贵州农家妇女分工采桑之情景,下阕写她们趁晴日采摘桑叶的欣喜之情。
《采桑子》其三:初蚕叶子才出卷,软弱芬芳,弄晓含光,渐有疏阴隐画墙。 乌儿食叶无多子,只拣娇黄,不在盈筐,慢展纤纤缓缓装。
此首写喂蚕。上阕写初蚕所食之桑叶柔软娇嫩,下阕写初蚕所食无多之情状。
《采桑子》其四:头眠采叶添仍少,只傍回墙,更剪高扬,错落横枝软翠长。 二眠过了三眠接,顺手条桑,半是空桩,收拾梯钩过别厢。
此首仍写喂蚕。上阕写“头眠”时期之蚕所食之桑叶依旧较少,下阕写“二眠”、“三眠”时期之蚕所食甚多之状。
《采桑子》其五:老蚕食叶如风雨,正酝丝肠,一霎空筐,但取连枝也是忙。担笼请得邻家媪,南北西塘,往返仓皇,容易前山见夕阳。
此首继续写喂蚕。上阕写“老蚕”所食甚多之状,下阕写农妇采桑之忙。
《采桑子》其六:露华的皪真珍颗,不怕沾裳,只怕蚕伤,且待朝曦下绿窗。 晚来渐觉西风紧,明日须防,愁雨淋浪,多剪余枝趁夕阳。
此首写采桑养蚕需要注意的事宜。上阕写采桑须待日出以防露水伤蚕,下阕写采桑须趁晴日以免风雨来袭。
《采桑子》其七:大姑采叶双眉锁,忽忆渔阳,泪滴成行。目断天涯去路长。 小姑未晓春心事,贪看鸳鸯,也放筠筐。曲水偷人半面妆。
此首写采桑农妇的情感思绪。上阕写成年农妇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思念,恸人心肠,下阕写未成年农妇未解相思之味,忙中偷闲的俏皮情状。
《采桑子》其八:阿侬不解相思味,要撇朝郎,又隔宵郎,也怪春归尔许忙。 昨宵换却盘丝叶,捉过离娘,捡了长娘,似近称花日更长。
此首写春蚕抽丝。上阕写农妇朝夕照顾蚕宝宝没有闲暇,下阕写农妇查蚕虫、称蚕丝夜以继日。
《采桑子》其九:笑侬好似林中鸟,一自朝阳,直到斜阳。只在青林密处藏。 恨侬不似林中鸟,飞也双双,坐也双双。春去春来只不忙。
此首写农妇的自嘲。上阕写农妇如林中鸟般忙碌无止息,下阕写农妇不能像林中鸟般双宿双栖的叹息。
综上,组词《采桑子》九首充满了贵州农村浓郁淳朴的生活气息,塑造了生活在贵州农村的鲜活的“蚕娘”形象,描绘出一幅清代贵州农村劳动人民的原生态生活画卷。
2.婚恋习俗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还有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长期居住于此,这些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恋爱及婚姻习俗,一些清代黔籍词人便对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既有对恋爱方式过程的描述,也有对婚礼程式的描绘以及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如贵阳词人陈钟祥的《换巢鸾风·跳月》一词:“月地人圆。听芦笙缥缈,铜鼓喧阗。银环低坠耳,花布络垂肩,米花香人鬓云边。侬欢依偎,情浓态妍。心两洽,手双挽,带鸾偷换。 腼腆。歌缓缓。私语马郎,今夜欢情展。月朗如灯,绿浓成幄,天正与人方便。誓水盟山订良缘,要谁系足牵红线。醉扶归,踏山歌、跳月场转。”
该词上阕描绘了跳月时芦笙悠扬、鼓声喧天,苗族青年男女手挽手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下阕则写苗族男女以对歌私语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其爱慕之情,并因此喜结良缘的幸福情态。
该词之序云“苗俗,于月地跳歌,男女相悦,换带招马郎,名跳月场。六七月时为跳米花”——苗家青年往往通过农历正月举行的“跳月”和六七月间举行的“跳米花”这两种歌舞娱乐活动来“摇马郎”(招马郎),这是苗家青年谈情说爱找对象的一种特殊方式。
再如莫友芝《贺新郎·送陈光曾就婚贵阳》一词:“宝马辞湘曲。正初开红蕖向脸,叶裁裙绿。六月三星襄阳道,赠句嘉州得续。趁一路,远山晴簇,收取奚囊眉样子,嘱全妆,要等吟毫足。方共展,绣芙褥。 高鞍银雀随双烛,定安排琉璃,待吟嘉淑。比似长芦五儿子,绮从容易属。更插架、崔家千轴。桂近嫦娥应藉此,课珠筹、遍记攕攕玉。凭检点,笑扪腹。”
该词描述了清代贵州地区民间新郎入赘女方的习俗,上阕描写友人陈光曾从遵义赴贵阳成婚,适逢夏日设想,天朗气清,新郎诗兴蓄势待发;下阕设想新娘家也定是书香门第,调侃新郎入赘之后要受新娘管束。
另陈钟祥《多丽·新婚词,赠人》一词云:“喜相逢,洞房和气融融。话团圞、绸缪良夜,纱窗烛影摇红。卸明珰,妆成堕马,熏绣被、发髻拥盘龙。郎面如花,卿颜似玉,定教怜我我怜侬。须记取,凌波袜小,入握引情踪。只休怪,檐前鹦鹉,学舌玲珑。
看明朝、脸潮微晕,背人私语喁喁。画屏前、香生桂子,明镜里、滴露芙蓉。翠柳颦舒,金莲步懒,海棠初放不禁风。算百岁、破题一夜,羞见爱新浓。偏忙煞,伴姑邻女,鸳绣争工。
该词上阕写洞房花烛夜新娘的美丽装扮与新郎的柔情款款,下阕写新婚次日新娘的娇羞之美与伴娘们的殷勤之态,描绘了贵州地区新婚当日的嫁娶习俗。
3.祝寿习俗
祝寿一直是中国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的习俗,两宋已降,寿词多为对长生、富贵、幸福的祝愿,并有宴饮张乐、剪纸招魂、点额等民俗。清代贵州词人的作品中对这一习俗也有所反映。
如莫友芝《渡江云》一词:“江梅传腊信,年年祈耇,争上百花醪。萃六亲儿女,绕屋穿林,叫跃沸春潮。年灯看过,数九九、直送寒消。清宴余,含饴舒笑,晴雪点松梢。 迢遥。延江西屈,沅水东流,指蒲关绵渺。应系念、偏忴织素,漂泊文萧。从今但愿双霞盏,到百岁、长逐甥曹。千里外,江云听度山坳。”
该词写民间拜寿场景。上阕写作者岳父夏鸿时腊月间过寿时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喜庆气氛——儿孙频频敬酒,夏老含饴弄孙;下阕写夏老归隐山林,祝福夏老夫妇白头偕老,情比金坚。
另姚华《弗堂词》词集中有《西江月·寿内》(腊鼓迎年粥)、《洞仙歌·寿张翁八十》、《浣溪沙·腊月六日寿内五十明日新历明年元辰》等词写民间祝寿之习俗。
4.饮食习俗
莫友芝《影山词》中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黔中民间的饮食习俗,富有生活情趣。比如这首《江城子·柏容、子尹过青田小饮》:
“山家滋味在春朝,鲑烟苗,续春巢。角笋斑斑,柮火带衣烧。两盏三杯随意下,浑胜得,庾郎饕。 故人相访渡江皋,步林坳,自甄料。豉饤醯丝,添著两三肴。展取生生莴菜叶,和杂糁,试春包。”(故乡三春会饮,杂取席上肴饤、生莴苣叶,打小包合噍之,谓之春包。)
此词上阕写贵州山村农人家里的鲑鱼、角笋等各种下酒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下阕写好友黎兆勋、郑珍来访,三人于林间同吃“春包”的其乐融融野趣。全词写了贵州山区里的“吃春包”这一饮食习俗,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取生菜、果品等于盘中取食,名曰“吃春盘”,独黔中则曰“吃春包”。莫友芝其他描写黔中民俗的词,都有浓烈的黔中乡土风味,兹不备举。
三、岁时节日民俗
贵州自明代设行省以后直至清代,境内居住的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除了保持自己民族特有的节日外,也开始逐渐接受汉族的各种传统节日,如布依族词人莫友芝词中就对汉族和布依族的各种节日进行歌咏,展示了贵州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和相互影响。贵州的汉族词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词人所作的岁时节日词有除夕词、元日词、元宵词、立春词、上巳词、端午词、中秋词、重阳词、腊日词、冬至词等等,几乎包括了一年中所有重要的节日。
1.除夕词、元日词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众所周知,除夕有守岁、燃放爆竹、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祭祖等习俗,而这些习俗在贵州词人的词作中时时出现。
贵州独山词人莫友芝《庆春宫·庚子除夕》:“才说今番,郎州度岁,佳怀定胜当年。爆竹催来,依然故我,还添一片关山。四香东阁,料独倚、梅花小阑,碧云黄土,触绪凝愁,两地漫漫。
烧香暗祝神前,那为浮生,利锁名牵。但愿从今,人间离恨,凭教一笔句删。中郎伯道,都注与、徴熊兆兰,便偏于我,吝著些儿,不算天悭。”
该词写除夕活动,上阕写作者在郎州(今贵州遵义)度过庚子年(1840)除夕,虽有爆竹迎新,但长子夭折之痛使得喜庆消解;下阕写作者烧香祈神,不为求名求利,只为不再有此伤痛。
元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贵州地区民间多有长辈发压岁钱给晚辈之习俗,而儿孙们领到压岁钱后往往聚众“博弈”,“以小博大”。
如遵义务川词人聂树锴《减字木兰花·己巳元日看儿辈夜博》一词:“高烧银烛。屏当椒盘开博局。六子红鲜。赢得他家压岁钱。 手风欠顺。雉转成枭呼不应。囊底穷搜。孤注拼教一掷休。”
该词写上阕写儿辈秉烛博,运势正旺,下阕其写运势反转,囊中羞涩之余准备孤注一掷搏一把,民间“博弈”之情状在词人笔下显得异常生动与诙谐。
此外,另有傅衡《于飞乐·戊辰除夕》、姚华《春晓曲·己酉元日》四首等词对这两个辞旧迎新的节日进行了歌咏和记录,兹不赘举。
2.元宵词
元宵节又名元夕、元夜、上元等,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夕,“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由此可知,张灯夜游乃其主要习俗,另男女交游谈情说爱也是世代相沿的既定习俗之一,而贵州词人的相关作品中正好反映了这两种民间习俗。
先看莫友芝《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上九街灯,鱼龙百戏,珠帘卷遍银钩。记二分明月,吹堕扬州。学得藏人未几,早兜揽、无限春愁。秋波意,被人惊觉,半晌偷羞。 勾留。商量旧事,如梦但提起,只索教休。算几番灯鼓,打白人头。又是江南江北,同一片、春水悠悠。那堪更,绿杨影边,红袖江楼。”
该词写春节期间的鱼龙百戏,上阕写元宵夜前后民间鱼形、龙形各种彩灯辉煌耀目,逛灯市的少女情窦初开,娇羞可人;下阕写女子追忆旧事,愁绪悠悠,终难排遣。
再看姚华《生查子·元夜题山水小幅(丙寅)》:“盛时灯月宵,处处笙歌美。同作太平人,肩毂交纨绮。 今来人事殊,灯市非前比。寂寞月空明,没入江村里。”
该词上阕写往昔元宵日灯火辉煌,笙歌不断,下阕写今日灯事寒俭,物是人非。
3.立春词
立春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中亦有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可见官方、民间于是日皆有各种迎春活动,所谓上行下效,延及边省,贵州地区也亦官民共迎春的风俗。
如姚华《东风第一枝·壬戌十二月二十日立癸亥春,和梅溪韵》一词:“接福催题,行台列戏,岁时能记乡土。旧游无梦。寻踪,暇日有松闭户。葭灰竹管,是静里知窥春处。更底事词笔干卿,看取水痕烟缕。 寒日短烛迎俊句。清夜永酒浇孤绪。岁朝十日催人,笛月几番问侣。江南花早,渐次第明年听雨。正好鸟唤起春来,切莫又呼春去。”
该词上阕写清代贵阳地区官民共同迎春之风俗,下阕抒发官民祈愿春天常驻人间的期望。据词人所述,贵州省会贵阳立春日有官民迎春之习俗:立春日府县吏胥承应,以行台四结束子弟如杂剧为《太平有象》、《渔家欢乐》诸目。自东郊经行,每四人肩一台,至府县治。沿途纵观,名曰“看春”,至则欢呼,曰:“春来矣!”既迎春,府县隶人疾驰分报抚部,以次腰插金书红旗,皆吉语,抚部得报,则鸣炮庆春。阖城士庶始接春,然爆竹,以红笺作迎春接福字贴之门庭,遂食紫萝蔔,谓之咬春云。
此外,立春词还有姚华的《东风第一枝·立春日,和竹屋韵》(碧盌分浆)、莫友芝的《减兰·立春》、章永康《望湘人·己未立春》(怅年年逆旅)等等,兹不赘述。
4.七夕词
七夕为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等。据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纲于瓜上,则以为有符应。” 七夕节主要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清代贵州民间在七夕日也有自己的习俗活动:
如莫友芝《好事近·七夕前一日》一词:“任是人家儿女,也团团厮聚。一岁一回相见,只双星偏苦。 填河雕鹊已成梁,算佳期朝暮。应道秋天更永早,襄机停住。”
该词上阕写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还不如人间男女能够经常团聚;下阕写牛郎织女应珍惜短短一天的见面机会。
再如姚华《减字木兰花·七夕咏牵牛花》一词:“银河渐曙,脉脉似曾花欲语。天上人间,占断秋光又一年。 天孙应妒。怪得寻郎无去处。一谪人家,争教羁系幻成花。”
该词上阕写牵牛花每到七夕,便似有许多柔情向上天倾诉;阕写牛郎原是“牵牛星”被贬下凡,幻化而成牵牛花使得脉脉情思无法倾诉。
此外,歌咏七夕的词作还有姚华《鹊桥仙·七夕查楼观演长生殿,归,月赤如血》(冰筵试夕)、陈钟祥《惜奴娇·闺七夕》、石赞清《苏幕遮·七夕和作》(月如钩,花滴露,雾薄云轻,牛女年年度)等等,兹不赘述。
5.中秋词
古代的中秋节习俗,文献记载颇多,如《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之习俗有赏月、拜月、思乡、思亲等,贵州地区亦不例外。
如姚华《念奴娇·壬戌中秋,和东坡韵,示大儿贵阳》一词:“闰年秋早,乍凉蟾、警露顿惊霜迹。静里窗纹明水际。眼底几棂疏碧。玉斧修残,山河影在,道是金瓯国。天香深处,盛时歌吹曾历。
今夜月为谁圆,酒尊空尽,座冷长惭客。擘果分盘儿女会,浅醉聊堪一夕。万里人同,婵娟可语,胜似征鸿翼。鹤阴能和,旧时游处双笛。”
该词是作者于壬戌年(1922)八月十五写给大儿子姚鋈的,寄其思念之情。上阕写其对月生叹,国生祸乱致亲人阻隔;下阕写家人团聚之日更加怀念身在南方的长子。
此外,中秋词还有姚华《三株媚·中秋,叠前韵》(风来云骤展)、陈钟祥《一剪梅·中秋》(秋色平分在中秋)、《摸鱼儿·月饼》(忆中秋月明如此)、黎兆勋《桂枝香·中秋夜泊湖头,月下有怀》(湖头有月)等等,兹不赘述。
6.重阳词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据《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等处宴聚。”由此可见,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赏菊、佩戴茱萸等。从贵州清代的词作来看,此时,这些风俗已为黔人承续并沿袭。
贵州遵义务川人聂树楷《聱园词剩》有词《木兰花慢·重九》:“年年重九日,循故事,说登高。笑胆怯刘郎,诗名空负,字怕题糕。参军偶然帽,便龙山千古诩风标。输与归来元亮,东篱一盏陶陶。
无聊。老却吾曹。拈竞病,尽推敲。纵人遇催租,付之一笑。吟兴偏豪。何为应须烂醉,想东坡块垒尚难消。不管满墟风雨,黄花正放园地。”
该词上阕写历史典故中刘禹锡、鲍照、陶渊明等人的登高旧事,如刘禹锡的“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等,下阕是作者自嘲之词,老来多病,穷困潦倒,百无聊赖,唯有寄情于诗酒之中。
姚华《水调歌头·重阳和惜香(丁巳)》:“一日几风雨,做弄菊花天。暝烟棲定寒绿,寂寞粲孤妍。酒仄不尽秋冷,客倦渐知人老,时节又灯前。岁岁东山约,长忆翠微颠。 难陶写,哀乐事,尽中年。登高无计,萧寺如水抱愁眠。何用茱萸细数,回首中秋月色,不似旧时圆。万里饥饿鸿影,添怨复成怜。”
该词抒发了作者对故乡贵阳友人的无比怀念之情,上阕写重九正逢秋日,一簇菊花独自盛开,人到中年寄寓他乡,杯酒难祛秋寒,此时心中不由想起旧时在贵阳城郊外东山,与友人共登翠微阁;下阕写如今身在北方,孤身一人,登高无伴,万般凄凉,而如我一般流离可怜之人数不胜数。
登高词还有姚华的《齐天乐·重阳采胭脂豆汁作》(秋风妆尽春红影)、《蝶恋花·九日登高不果,饮泰丰楼作》(气霁澄空霜日吐)、《浣溪沙·重九因病不出,画登高小景题此》等,兹不赘述。
7.腊月词
中国腊月间的习俗有腊日击鼓催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等,从贵州词人存世的一些词作可知,这些习俗在贵州地区亦为民间所沿袭。
贵阳词人邓潜的《齐天乐·腊鼓》:“鼕鼕打得年光去,春从细腰挝到。社待祈蚕,盘将贴燕,响凑一群娇小。乡心动了。怎记里名虚,回帆信渺。白雨跳珠,岁华如梦自惊觉。 忧时今又日老,正平悲壮意,传出多少。豆子山前,灶君祠畔,莫变渔阳凄调。番风预报。定逐节催花,万红春闹。逗起箫声,卖饧天气好。”
该词上阕写农历腊日民间击鼓催春的热闹景象,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下阕起始词意转悲,叹岁月苍老,后又转入现实,融入一派迎春欢乐之中。
姚华《南歌子·祀灶日闻爆竹声》:“发发寒初破,沉沉梦正惊。梅花香里一时鸣。恰似催将腊去试春声。 赋拟闲居岳,人同近市婴。老来心性渐都平。绿茗青灯,猛地意纵横。”
该词上阕写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惊破寒冬和作者的美梦,又是一年祭灶神日;下阕写作者终日闲居在家,早已心无斗志,此时品茶吟诗,猛然间聊发少年狂。
此外,腊月词还有《齐天乐·腊鼓》(春风尚是无消息)、《湘月·冬至题秋声集,用石帚韵,並谱四声》(止云恋笛)、《前调·冬至子夜叠前韵》(琯灰应律)等,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清代贵州黔籍词人的部分词作描写了黔省独有的茅台酒、鸡枞菌、刺梨等物产,这些物产被词人写入词中,并成为词人系念黔中故土的媒介和象征;还有一些词人的作品则对黔中特有的农耕、婚恋、拜寿、饮食等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了细致描绘,向世人呈现了一幅清代贵州劳动人民的淳朴的农耕生活画卷;另外,有些词人还对黔中地区的除夕、元日、元宵、七夕、中秋、重阳、腊月等岁时节日民俗进行了详细记录,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和相互影响。以上种种富于鲜明黔中地域特色的物产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重现了清代贵州各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场景,具有重要的文学及史料价值,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值得后人重新认识和深入挖掘。
[1]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编委会编.西南稀见丛书文献(第 11、12、13册)[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顾久.黔南丛书点校本(第十辑、第十四辑、第十五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黄杰.宋词与民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姚华.弗堂词菉猗曲[M].邓见宽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6]刘扬忠.清代贵州词人群体述论[J].词学,2010(01).
[7]莫友芝.莫友芝诗文集[M].张剑等编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8]李朝阳.影山词注评[M].成都:巴蜀书社,2015.
责任编辑:马黎丽
The Study on the Folk Custom ofGuizhou’CiPoet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XIANG De-jun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Shaanxi710119;2.Xingyi No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 Guizhou562400,China)
1009—0673(2016)06—0077—07
I222
A
2016—12—08
本文为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ZC105)系列成果之一。
向德俊(1980— ),男(布依族),贵州贞丰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贵州地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