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札记

2016-03-05雷册渊

新闻爱好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习生理想

□雷册渊



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札记

□雷册渊

记得我刚进入大学新闻系任教的时候,常常翻阅《北京晚报》原总编辑顾行写的《学艺札记》;这本书记载了顾行向邓拓等党内外专家约稿、改稿的体会。后来,我在指导研究生时,希望他们也能像顾行老师那样,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与我、与同学们做些沟通和交流。

雷册渊同学听了我的建议,把她实习中的感受写成“实习札记”。原稿很长,我选择了其中的四节,一是谈“新闻理想”,二是寻找自己的平台,三是谈要敛收浮躁心态,四是谈对社会应抱有好奇之心。

近年来,我国新闻教育发展很快,有近500家高校办了1000多个新闻传播学(包括广告公关等)专业。对10余万名新闻专业学子的培养指导,也是新闻学术期刊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把雷册渊的这篇习作推荐给《新闻爱好者》,期待这家刊物在培养指导研究生方面走在全国刊物的前列。

——童兵

一、我心中的新闻理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理想”似乎成了新闻专业学生们羞于启齿的四个字。这么说或许有些言重,好吧,我承认,在我们周遭确实不乏高声宣扬新闻理想的人。他们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精神圭臬,他们对著名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和经典的新闻采访活动如数家珍,新鲜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对他们充满吸引力……当然,除了这些抱定美好初衷、决意为新闻事业奋斗的人,高叫着新闻理想的人中也不乏欺世盗名、言行脱节之辈。然而,不论对前者还是后者,那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的“老新闻人”都难免嗤之以鼻:“年轻人,新闻理想什么的,五年后再说也不迟。”

回顾自己与新闻的“缘分”,今年已是第7个年头。7年间,我有幸在中国最著名的新闻传播院校就读,接受了所谓“正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有幸以一个新闻实习生的身份投身业界,切实感受了南方新闻的理想情怀、浩荡激情,聆听了沪上新闻事业的改革之音、澎湃回响……

最开始,我们都怀揣理想意气风发,景从先人之道一路前行。然而,现实却常常不令人满意。还没练就一身采写编评本领的新闻学生,一个猛子扎进行业,才惊觉自己早已淹没在“混沌的互联网时代”[1]。在那里,信息的高速轮转取代了切近真相的追问,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蚕食着内容生产者的精神情怀。在那里,很少有人能够驻足跟你谈一谈理想。而另一边呢?阵痛转型中的传统媒体,高喊着“内容为王”给自己壮胆,却依旧在市场和政策夹击的逼仄空间里艰难前行。另外,媒体人的生存现状也着实令人惶惑。突然惊觉干新闻只是“看上去很美”——相信这是大部分新闻专业学子的真实体验。

这没什么可悲的,这就是现实,这是一个新闻从业者也是他们的后备军们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年代。然而,在成功媒体人相继离职、身边同学纷纷转行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小拨人,抱定一颗赤子之心固执地坚持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如何进化,人类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2]。这,是他们的坚守。他们相信,自己对严肃内容的守望,能够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美好。

在我看来,这里的“理想”,无关乎高尚情操,也无关乎虚荣心,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罢了。毕业季就在眼前,每每被问及职业方向,知道我一心想做记者的长辈难免面露难色,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可不是一个好选择”。然而,被人好意提醒却不以为意,吃够了苦头又不以为苦,这是一种“宿命”的感觉,于我是这样,相信对那些选择坚持的同学们亦如是。

一路走来,我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声音:“你真有新闻理想!”刚开始,我的确会把它当作一种赞美而沾沾自喜,可现在,这样的话常常令我坐立不安。因为提到“理想”,我必须正色以待。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在行业发展的迷雾和现实功利的拉扯中谈理想,多少有些奢侈,在现在困惑迷惘的心理状态下谈理想,也不尽纯粹。当我再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时,难免心生彷徨——我真的可以做到吗?我能坚持吗?扪心自问之时,就更加明白了前辈们那句话背后的深意:少一些凌空虚蹈的口号,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努力,踽踽前行,埋头苦干——“嗯,新闻理想什么的,五年后再说也不迟。”

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但至少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努力。如诗人所言,小小流萤,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平台重要吗?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心中已有答案。或许你会批评我武断,但在我看来,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今年(2015年)4月,我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份媒体实习工作,进入上海某著名新闻客户端,在要闻部做一名实习编辑。

入职不久,正逢《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一篇名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的文章发布,使“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成为热议话题,而这个现在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也着实令我困顿。半年过去,跳脱当时的处境,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考,我想谈谈个人体会。

严格来讲,我所实习的单位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探讨中的新媒体。一是因为它脱胎于传统媒体,身上流淌着官方而非市场的血液;二是因为它不同于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内容皆是原创,且多以严肃报道著称。正因为它的这些“特殊之处”,再加上推出一连串夺人眼球的报道和互动形式后,身处上海新闻改革最前沿的这家媒体在中国新媒体阵营中迅速蹿红。

在业界对它充满期待却不乏争议、充满好奇而难探究竟的时候,能以实习生的身份深入观察,令我兴奋不已。该媒体以新闻事业部的形式组成,即每个事业部负责对应的栏目,同时以“中央厨房式”平台聚合资源进行新闻生产。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整个新闻生产流程,我选择进入要闻部实习。

要闻部把控着头条和推荐内容,负责新闻的及时推送,并承担专题制作和向其他部门提供线索等工作。对于一名要闻编辑来说,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密切“监控”中央各部委新闻网站、国内外新闻媒体、地方论坛和社交媒体,发现新闻线索后向“报题群”报题,总监判断有报道价值并通过后,编辑按规范改写稿件并发布至后台,由总监审核后发布(重大新闻需第一时间推送)。

搬运+重组+有限创造,这几乎是每名“网编”工作的“标配”。即使我实习的媒体主打严肃新闻内容,免去了强迫自己练就一身“卖萌耍宝、标新立异、刺激眼球”的本领,可于我个人而言,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争分夺秒的信息推送和程式化的工作方式,每天看着“中央厨房”里其他部门的记者或风风火火奔赴新闻现场,或安静地窝在角落里酝酿“大稿”,我难免心猿意马。

而我的一位在某门户网站新闻部门实习的同学,就工作得如鱼得水。每天编译几篇外媒的行业观察,再按用户爱听的方式“说出去”,没有触碰政治红线的风险和条条框框的限制,活力高效的工作氛围和根据业绩为每个员工“量身定制”的可观收入,都令她的实习生活安逸舒适。因为实习期间的优异表现,不久前她顺理成章地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校招的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新媒体骄子。

互联网时代来临,精致内容不死,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却已改变。很难说,我花几个月调查出的一篇深度报道,和她编译的朋友圈传阅量破十万的行业趣闻,哪一个更有价值。所以,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去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不能一概而论。正如资深媒体人蒋为民说的那样,在新媒体可以接受和理解“用户第一”的互联网思维,这对未来做任何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而如果你有一个精英媒体人的梦想,信仰正统新闻观,那么已经拥有千万用户以上的“新媒体”不适合你。[3]

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很重要。

对新闻实习生来说,我们可以在转换跑道较为便利和试错成本较小的实习时期,选择不同的平台多接触、多体会,最终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能最大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

而对即将面临就业的新闻专业学生来说,选定了跑道之后,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你掌握资源的多寡、共事者的水平、职业规范的养成和自身发展的视野。所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都应尽己所能地让自己就业的平台高一些、再高一些。

三、把“冷板凳”坐热

本科阶段,我在就读省份的党报实习了一年多,是时政新闻中心的一名实习生。

在新闻业高度发达的华南,对于我所实习的那家享有盛誉的报业集团来说,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实习生了。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实习生一样,报到当天,引荐我实习的老师一句“你没事自己看看报纸”就成为我实习第一周所有的工作内容。每天一早来到空空如也的办公室,到下午外出采访的记者陆续回来赶稿,办公室终于有了人气,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低头沉默地看报纸。

听多了师兄师姐们“实习生要主动”的经验之谈,有时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该主动些,可我天性如此。见缝插针地跟每个记者问好寒暄?这可比继续坐一个月的“冷板凳”还要令我难受。在他们忙碌的间隙走过去开口问一句:“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听到的回答却每每都是客气的“谢谢”和“不用”。

渐渐地,满满当当围坐着的会议桌有了空当,1个、2个、3个……或许昨天还坐在身边的实习生,今天就不来了,也可能,他(她)以后都不来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别人都选择放弃的时候,坚持下来的人才能变得醒目。慢慢地,有记者忙不过来时会冲到会议桌前指着我“你去帮我跑个活儿”;也有记者终于留意到了我留在每个人办公桌上写着姓名、学校、电话号码的便签条,在自己的实习生有事不能到岗的时候,打来电话交给我工作。

我珍惜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就像枕戈待旦的士兵,号角声响起得到指令,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进入“战斗状态”。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尽力将一次次零星的任务完成到最好。慢慢地,找我干活的老师越来越多,党政、民政、外事、医疗、交通……我接触到了时政新闻中心几乎所有条线的新闻报道。几次锻炼后我开始自己出入一些重要场合、完成更加重要的采访任务,刊发的稿件篇幅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有几次代表部门单独出差采访。就这样,我成了老师们口中“靠谱能干”的实习生,从坐“冷板凳”变成了“抢手货”,实习的一年多里我发表了数十篇新闻报道,采写的一篇稿件还荣获了省部级奖项。

据后来我跟报社老师的交流来看,之前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也绝不是坐得毫无意义。一是很多新闻专业学生初出茅庐难免心浮气躁,且学校教授的采写编评与实际运用尚有距离,起步时被晾在一边看报纸,不仅能够熟悉媒体定位和写作风格,对同城媒体的长短处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去掉浮华之气,让自己沉淀下来;二是媒体“传帮带”的传统和日报记者高强度、随机性的工作,也实在难以形成企业那样将实习生当成partner(合作伙伴)的工作氛围。曾有记者告诉我:“也许你在那里坐一天两天没人注意,但当别人不来你来了的时候,至少老师心里会想‘这是个能坚持的学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有的实习生能把握住机会,简单的任务都能完成好、完成得比别人精彩,那下次记者就还愿意把工作交给他;而有的人觉得大材小用不当回事,以后自然也就没人愿意教他了。”

所以,选择进入一家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实习的你,如果有坚持下来的决心却又不善于表现自己,如果确实有真材实料而又叹机遇难求,那不妨在开始时坐一坐“冷板凳”,说不定,你的“伯乐”就会在埋头读报的人中发现那个与众不同的你。

四、面对平庸常怀好奇

我在很多媒体有过实习经历,见过各式各样的媒体人,他们的性别、年龄、学历、籍贯不尽相同,他们各具特色,甚至性格迥异。没人规定一个好的新闻人一定要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或者一定要独立深刻、冷静犀利。可观察久了你会发现,这些五花八门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时刻保持高度的好奇心。

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新闻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当,记者就像一名空降兵,每天空降到不同的人身边,世界永远为我们准备好了意外发现。然而,现实中的记者生活却常常难以让人满意,新人们的失望总是与希望一样多。当投身新闻的好奇者们度过起初的“蜜月期”后,行业颓势的龃龉和职业生活的倦怠便扑面而来。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我们渐渐清醒过来,举世瞩目的大事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抓到猛料一剑封喉的概率也微乎其微,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平庸无奇的世界……

我以前实习部门的领导、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段功伟爱将干新闻比作踢足球,这是部门记者和实习生们熟知的事。当时,他所领导的部门是省委党报的核心部门,跑会、领通稿、改通稿、完成宣传任务是记者们的日常工作。实习时,我间或会听到实习生甚至正式记者抱怨工作太死板、太无聊,长时间下来,自己也难免身心疲惫。而段主任却说:“这就是生活,这才是常态。好比踢球,破门的那一刻最激动人心,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进球,更不可能分分钟都进球。踢球的常态是不停地奔跑,甚至是无效的奔跑。跑,不一定能破门;但不跑,肯定进不了球。于是,奔跑成为踢球的宿命。记者的宿命也大抵如此。……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一行,就必须做好接受平淡甚至大量‘无效劳动’的准备,必须按行业标准尽可能做好。这是一个很低却又很高的要求。我一直希望能够做到,并常与同事共勉——埋头做、不埋怨,朝气蓬勃、猛志常在。我相信,只有将枕戈待旦、倚马可待变成常态,才可能随时调整出最佳状态,随时自动生成战斗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幸福的敏感,接收到生活点点滴滴的相赠。”[4]这些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对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2012年5月,我参加了“广东省心智障碍人士终身托养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本来只是个常规的会议采访,却让我有了意外收获。

当时,坐在我旁边的阿姨刚好是一位智障人士的母亲,开会过程中她主动向我讲起自己家庭的困难,还有社会保障的缺失和面对政策的无奈。凭借之前对民政条线的积累,再加上从她的叙述中我确实了解到心智障碍群体相较于普通残疾人的特殊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做、有必要做的新闻选题。

于是,在征得报社老师的同意之后,我开始了这个选题的操作。经由这位阿姨介绍,我进入了广州心智障碍人士家长自发组织的QQ群,半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七八个心智障碍人士家庭,观察心智障碍人士的生活起居,了解他们家庭的困窘和对托养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我还查阅了相关政策、采访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终于理清问题所在,完成了长达6000字的深度报道——《点燃智障人士托养梦想》(发表报道为4000字)。

这是我第一篇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选题采写完成的深度报道。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报社还是在学校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当周的评报会上部门领导肯定说“这是真正的‘走转改’”;报道发表之后,十多位心智障碍人士的家长发来短信或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2014年12月,好消息传来:该篇报道获得了由中国残联举办的“2012—2013年度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通讯类全国一等奖。对于初出茅庐的新闻学生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鼓励。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笃信,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做得成“英雄”,面对平庸无奇的世界,对事实怀有好奇、对生命保持敬畏、对业务严格要求,只有这样,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在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邱兵.我心澎湃如昨[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7279.

[2]南方周末编辑部.改版致读者:只做精品[N].南方周末,2015-10-09.

[3]夏德元,罗锋,蒋为民.择业新媒体,去OR不去?关于《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引发的讨论[J].传媒评论,2015(5).

[4]段功伟.以梦为马[J].南方传媒研究,2012(38).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2013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实习生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浅谈心电图医学实习生带教体会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