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016-03-05王志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
王志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王志丹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型、兴趣型、观察型的学科,知识点较为零碎,需要学生进行重复准确记忆。学好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描述化学素养的含义,并论述高中阶段化学教师应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掌握化学知识,为学生的高考以及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化学素养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难度开始提高,知识成系统化,知识点更为零碎,知识记忆要求更高、更准确,部分知识更为抽象难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依据高中化学教学计划,通过化学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化学素养概述
化学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产生的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动手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并把化学课本中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甚至能够挽救学生及其家人的性命。如,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将会了解洁厕灵不能够混合使用,一部分像84消毒液之类的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酸类物质,一般为盐酸HCl,而另一种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两种洁厕灵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有毒的氯气,这些氯气的产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害人的生命。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1.将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化学是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变化中,都包含有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化学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解释生活现象,通过课本和生活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学生在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在有机化学部分的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的洗衣液、洗衣粉等之所以能够洗掉衣服上的污渍,是因为洗衣液或者洗衣粉中的化学成分能够将污渍中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易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从而轻松地去除衣服上的污渍。再比如,我们看到在盖房子的时候,将石灰粉末中加水可以让混合物的温度升高,且这些混合物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否则容易“烧手”。这是因为石灰粉末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氧化钙加水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这就是混合物升温的原因;氧化钙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呈碱性,对人的皮肤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够用手直接接触,否则容易腐蚀皮肤即“烧手”。
2.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化学教学
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验来观察化学现象、验证化学结果的学科。化学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课本来实现,而是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化学教学。化学实验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现象的发生过程,了解化学实验每一个步骤的意义。让学生亲眼见到一些较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或者亲自做一些危险性较低的加热、滴定等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实验要点,提高学生的化学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一些涉及强酸强碱的实验的危险性较高,学生通过图片很难感受到其危险性,也无法观察到实验的发生过程。在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就需要教师自己来做实验,学生在保护措施下观看实验。实验中,将少量浓硫酸倒进放有蔗糖的烧杯中时,学生可以观察到烧杯内的蔗糖迅速发生膨胀,并变成黑色。通过亲眼观察实验,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浓硫酸的危险性,并对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法
课堂学习是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化学素养水平。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自我探究学习的习惯,形成探索问题的学习意识。
如,在学习共价键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在上一节课的末尾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各位同学,我们下节课学习共价键部分知识,请大家课下进行预习,并思考分子内的各个原子之间是怎么样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下节课一起讨论。”这样探究式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养成问题探究式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王立世.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成才之路,2011(23).
·编辑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