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版社转企改制对编辑人员的新要求
2016-03-05◎朱军
◎ 朱 军
浅谈出版社转企改制对编辑人员的新要求
◎朱 军
一、要转变观念
事业出版单位改为企业出版单位,虽然只有一字之改,却是体制之变,本质之变,是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虽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出版社也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下不断试水市场经济,但彻底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这对已经习惯了事业体制的出版社员工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改了,观念就得改;要认清形势,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编辑人员才能冷静地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之后,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任何企业追求效益都是有前提的,都不能抛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是生产“精神粮食”的企业,是精神文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所以编辑人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编辑意识的首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效益不等于金钱
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编辑人员直接面对市场,如果不讲经济效益就难以生存。然而出版企业又有其意识形态属性,因为一句名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本好书可以激励一代人的斗志,一部传世之作可以传承人类文明……如果编辑人员只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管图书的内容是好是坏,仅用是否能赚大钱作为标准,凡是能赚大钱的、赚钱快的,便一路绿灯,那么往往会出现赚钱越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越大,对民族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越不利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后果对于出版社和编辑人员都是灾难性的,轻者停业整顿,重者清理取缔,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某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相关责任人社会道德意识、文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淡漠,讲金不讲心,出版了《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一书,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受到了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严肃查处。
因此,编辑人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时必须讲究“效益”,反对“拜金”。这里说的“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这是编辑人员的政治责任所在,只有坚持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转企改制以后的出版社不断发展壮大。
2.通俗与庸俗有本质的区别
通俗,即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要。图书出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通俗是手段,不是目的,通俗是为了易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从中受到启迪、增长知识、获得快乐。
庸俗,即平庸鄙俗,格调低下。当前一些编辑人员不能从本质上分清通俗与庸俗,误把庸俗当通俗,把猎奇猎艳当做群众喜闻乐见,把满足少数人空虚庸俗的精神生活视为大众化。其结果是污染了社会风气,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挣了小钱,丢了大义。因此,作为面对市场的编辑人员,一定要具备区分通俗与庸俗的能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始终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引导人,以社会的科学发展进步教育人,履行营造文化氛围、传播精神文明的使命。
3. 继承与创新并不矛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传世之作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宝库,也是我们出版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近些年来,一大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生活大变化、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出版行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我们的起点更高,就如同站上巨人肩膀,视野更广阔一样。
三、要树立市场意识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开始按照企业的游戏规则在市场中运行。此时的出版社及其编辑人员,虽然对转企改制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也认同出版产业化、市场化的观点,但是在原有模式下长期养成的习惯和旧有理念,会不时引导他们走回老路,这也是随着出版企业投入市场经济的编辑人员在初期“呛水”的根本原因所在。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编辑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强化自己的市场意识。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也就是读者意识,更是转企改制以后的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编辑人员必须认识到,读者是衣食父母。我们常说的编辑人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实际就是时时关注读者的需求,想方设法去满足读者的需要。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读者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编辑人员要使自己编辑的图书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才能达到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编辑人员就要更加贴近市场。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付出努力:
1.确定选题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所谓第一手资料是指编辑人员通过自己的调研活动所得到的真实信息。道听途说所形成的选题往往像盲人骑瞎马。编辑人员可以到书店、学校、图书馆等场所与读者直接接触,了解读者关心的热点是什么,读者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他们有哪些需要。通过认真分析归纳,找到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读者对图书内容、装帧设计、价格及其他细节的不同要求。在对第一手资料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的选题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
2.向业内有经验的人士虚心求教
向营销人员请教,编辑人员可以知道什么类型的图书销售得好,批发商对自己编辑的图书有什么意见;向书店的营销人员请教,编辑人员可以了解买书人和读书人的心理;向民营书商请教,编辑人员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业内研究人员请教,编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及精确数据,指导自己的工作。
3.利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编辑人员既可以通过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等来获取信息,又可以利用现代媒介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图书出版的动态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编辑人员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市场上已有哪些书,这些书的简要内容、水平高低、质量如何,同类选题市场是否已经饱和,自己策划的选题最大的卖点是什么。有了这些信息,编辑人员就可以准确地定位自己的选题。
编辑人员从以上不同渠道了解、收集、掌握有关图书出版的信息不是目的,而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练就敏锐的市场眼光。具备了这种敏锐的市场眼光,编辑人员就能够在转企改制后的出版领域大显身手。
(朱军,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