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
2016-03-04陈沛松
陈沛松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在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经临床证实为胆总管结石且行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超声诊断44例,漏诊4例,诊断率(91.67%,44/48)较高。结论:超声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且快速、安全、简便、经济和便于复查,可作为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超声;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1临床表现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见的症状是胆管炎,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夏柯三联征(Charcottriad),是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
(1)腹痛:为胆绞痛,呈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剑突下和右上腹,常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2)寒战高热:是胆结石阻塞胆总管并合并感染时的表现。由于胆道梗阻,管内压升高,使胆道感染逆行扩散,致使细菌和毒素通过肝窦入肝静脉内引起菌血症或毒血症。
(3)黄疸:间歇性黄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如梗阻性黄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4)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本病较胆囊结石发病急,症状严重,治疗困难。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三联征)。
2症状体征
决定于胆管之梗阻程度和有无感染,多数患者曾有一次或多次急、慢性胆囊炎发作史或胆道蛔虫病史,然后在一次剧烈的胆绞痛后出现黄疸,表示结石已进入胆总管,或在胆总管内形成后已发生嵌顿和阻塞。胆石所致的胆道阻塞通常是不完全和非持续性的,完全性阻塞毕竟属少见,故约20%患者可以不感右上腹绞痛,40%的患者虽有绞痛但无黄疸,其余患者则多数在腹痛发生后数小时至1~2天开始有黄疸,且持续数天后即可逐渐消退。患者发作时多无腹肌强直,但上腹部或右上腹可轻度触痛。肝脏肿大,质地坚实,稍有触痛,但一般胆囊则多不可扪及。脾脏有时也可肿大,多数患者黄疸明显,病容憔悴,神情抑郁,时有消瘦现象。有并发症时则有相应的体征如黄疸和休克征等。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约占胆系结石的1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临床常以腹痛,梗阻性黄疸就诊。现将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经临床证实为胆总管结石且行超声检查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3资料与方法
3.1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手术证实为胆总管结石且行超声检查患者48例,其中男14例,女34倒;年龄39—83岁,>60岁37例(77.08%),≤60岁11例(22.92%);结石最大约23*13mm,最小约6*4mm;同时检出胆囊结石者25例(52.08%),胆囊切除者19例(39.58%),伴肝内胆管扩张23例,同时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者7例(14.58%),单纯性胆总管结石者4例(8.34%);胆总管内径7—23mm,其中内径<8mm者4例(8.33%)均发生漏诊。单发结石23例(47.91%),≥2枚者25例(52.09%)。漏诊5例,89.58%(43/48)本研究中女性34/48,>60岁37例(77.08%),符合胆石症好发于女性,且年龄偏大者多见。
3.2使用仪器
采用西门子Antares型和GEVivid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5.0MHz。
3.3方法
检查前一日晚上清淡饮食,检查当日须空腹。检查时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确定门静脉,在其前方寻找上段胆总管,下段胆总管与下腔静脉平行;也可在胰头上后方寻找扩张明显的胆总管,转动探头分别向上向下追踪检查。
4结果
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超声检出44例,诊断符合率91.67%;漏诊4例,4例胆总管内径<8mm者均漏诊。
5讨论
胆总管长约4-8mm,直径约6-8mm,由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而成,依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肠壁内段,其中胰腺段较窄,结石容易停留。超声上常将其位于门静脉前方段称为上段,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段称为下段。胆总管扩张情况,胆总管结石的大小及分布均会影响其检出率,一般下段胆总管结石常因患者体型、气体干扰及胆总管内径未扩张或轻度扩张而显示不满意,以致漏诊误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胆总管结石多数由于胆囊结石经胆囊管下降至胆总管引起,少数为胆总管原发性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