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04政书涛
政书涛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6-0031-02
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又称小鹅瘟、鹅肠炎、鹅传染性心肌炎,是雏鹅和番鸭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特征。
1956年中国的江苏省扬州地区首次发生类似疾病,随后此病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区发生和流行,遍及全国各养鹅地区。匈牙利的Derzsy于1966年分离到病毒,Schettler于1971年证实该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1978年将该病称鹅细小病毒感染。
1 病原学
该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的一个独立的细小病毒,近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鹅细小病毒与人的依赖病毒属关系更密切,与鸡或哺乳动物的细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鹅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其生物学特性类似番鸭细小病毒,在电镜下呈晶格排列,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0~24nm, 圆形或六角形,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无囊膜, 20面体对称的单股线性DNA病毒,大小为5~6kb。与一些哺乳动物的细小病毒不同,迄今尚未发现本病毒有凝集红细胞的性能。研究表明,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的精子。鹅细小病毒不与本属其它病毒呈交叉血清学反应,而且国内外所有GPV 分离株仅有一个血清型。鹅细小病毒对理化因素的灭活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对乙醚、氯仿、胰酶的处理有抵抗力,对紫外线敏感,65℃加热处理30min滴度不受影响。病毒在pH3.0溶液中,37℃条件下作用1h仍稳定。鹅细小病毒初代分离,只能应用鹅胚和番鸭胚或者利用原代胚细胞培养物进行分离,分离的病毒可以在鹅胚成纤维细胞系上培养。该病毒是自主性细小病毒,无需辅助病毒便可自行复制,复制过程在细胞核内完成,并形成大型包涵体。
2 流行病学
自然病例仅见鹅、番鸭和一些杂交品种,对其它禽类和哺乳动物无侵染性。该病毒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不同日龄、不同地区、不同免疫情况鹅群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不一致,雏鹅的易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本病有严格的年龄相关性,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而4~5周龄感染造成的损失很小,1月龄以上很少发病。但近年来有发病日龄推迟的报道,虽然较大的鹅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有免疫学反应。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雏鹅及带毒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感染鹅粪便可排出大量的病毒,与病鹅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病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易感雏鹅最严重的暴发是由垂直感染引起的。成年鹅呈亚临床或潜伏感染,这些鹅作为病毒携带者,通过卵将病毒传给孵坊中的易感雏鹅。该病毒尚未证实有生物传播媒介。易感雏鹅的潜伏期与年龄有关,1日龄雏鹅实验感染后3~5d表现临床症状,2~3周龄鹅感染的潜伏期为5~10d。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随感染鹅的日龄不同而不同。1周龄以内雏鹅发病快,2~5d内出现厌食、衰竭和死亡。日龄较大或有一定母源抗体的雏鹅病程则较长,且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类型。最急性:3~5日龄发病者常为此型,常在1d内,甚至不出现任何前驱症状,突然死亡,死亡雏鹅喙端、爪尖发绀,易感雏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高达95%以上,病程只有0.5~1d;急性型:5~15日龄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性型。病鹅全身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出现严重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混有气泡或假膜的稀粪。鼻腔有分泌物流出,时时摇头,呼吸用力,喙端变暗。行走困难,常离群独处,嗜睡拒食。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病程1~2d;亚急性或者慢性:常见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鹅精神委顿,消瘦,行动迟缓,站立不稳。排稀粪并杂有大量气泡和未消化的饲料及纤维素碎片,肛门周围绒毛污秽严重。少食或拒食,鼻孔周围沾污大量分泌物和饲料碎片,病程为3~7d。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最急性病例可见整个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小肠粘膜尤其前段粘膜肿胀充血,粘膜覆盖有大量浓厚淡黄色粘液,其它器官病变不明显;急性型表现全身败血症变化,全身脱水,皮下显著充血,心尖周围有特征性心肌苍白,肝脏、脾脏和胰腺肿大、充血;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出现典型的浆液-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腹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液,还可伴发肺水肿、肝萎缩或卡他性肠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心肌细胞严重变性、条纹消失和脂肪浸润,并有Cowdrey A型核内包涵体。肝细胞变性,伴有空泡化和脂肪浸润。胰腺腺泡细胞皱缩坏死,并有脂肪浸润。
对于鹅细小病毒的感染机理没有详细的研究。水平传播,主要的是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病毒首先在肠壁复制,然后进入血液,最后到达肝脏、心脏。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典型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依赖于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可利用鹅胚或番鸭胚从多种病料组织中分离病毒。免疫荧光、琼扩试验、免疫电镜、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针对病毒VP1保守区建立的PCR技术亦可用于病料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核酸检测。布日额等首次应用GPV的VP3基因重组原核表达产物建立检测GPV抗体的间接ELISA及Dot-ELISA方法。周春宇等制备了兔抗GPV多克隆抗体, 以人工感染GPV的四川白鹅无母源抗体雏鹅为材料, 建立了检测鹅细小病毒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邹叔和等报道了ABC-ELISA 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用于小鹅瘟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余兵等利用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建立了检测病料中GPV核酸的斑点杂交法。付薇等采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建立了小鹅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注意与鸭病毒性肠炎、鹅出血性肾炎、肠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相区别。
5 预防与治疗
在没有发病的地区和鹅场,必须严密防止病原体的传入。尽量自繁自养,不要购进疫区禽场的种蛋和鹅苗,购买时应了解母鹅是否接种过小鹅瘟疫苗。新购入的鹅苗必须隔离观察,证实无病后才可以混群,或者购买时注射小鹅瘟抗血清。购入的种蛋应熏蒸消毒,孵出的雏鹅也应集中饲养,不可立即分散。
种鹅开产前可以用弱毒疫苗免疫接种1~2次,半年后再免疫一次。使用灭活疫苗亦可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种鹅母源抗体检测,发现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在雏鹅饲料或饮水中,加适量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可增强雏鹅的抗病力。病死的雏鹅应焚烧深埋,对病毒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疫情发生之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的综合措施,立即停止入孵,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已入孵的种蛋出壳后逐只接种小鹅瘟血清。鹅舍应彻底清扫、消毒。发病的小鹅群应尽早注射鹅血清或蛋黄抗体,并配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已感染过该病的雏鹅不宜留作种用。endprint